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毛泽东得知爱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悲痛心情和面对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2. 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在情感与职责之间的挣扎与抉择,展现其超人的胸怀与情怀。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尊重英雄、崇尚英雄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毛泽东在儿子牺牲后的心理变化。
2. 感悟毛泽东在处理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时的高尚情操。
教学难点:
1.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与作为领袖的'双重身份在情感上的冲突与融合。
教学准备:
课文资料、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播放相关视频片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视频片段,简要介绍历史背景。
2. 提问学生:如果你们的亲人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你们会有什么感受?
3.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后的故事,看看一代伟人毛泽东是如何面对这一巨大打击的。
二、新课学习
1. 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标记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2)教师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2. 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分组讨论:毛泽东在得知儿子牺牲的消息后,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他是如何抉择毛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
(2)小组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毛泽东作为普通人与作为领袖在情感上的冲突与融合,体会其超人的胸怀与情怀。
3. 情感升华,感悟英雄。
(1)教师提问:毛岸英为什么会被称为“忠骨”?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2)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英雄是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他们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三、拓展延伸
1. 分享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英雄的崇高品质。
2. 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学习和践行英雄精神。
四、课堂小结
1. 总结课文内容,强调毛泽东在面对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时的抉择与担当。
2. 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英雄精神,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业布置:
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短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收集更多关于抗美援朝战争和英雄人物的故事,与同学分享。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勇事迹以及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和领袖的复杂情感。
2. 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诗句的深刻含义,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3. 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毛泽东在得知儿子牺牲后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归葬的抉择过程,感受其超人的胸怀。
难点:深入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诗句所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
教学准备: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多媒体课件(包含抗美援朝战争图片、毛岸英生平介绍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
2. 提问:你们了解抗美援朝战争吗?在这场战争中,有哪些英雄人物的故事令你感动?
3. 引出课题《青山处处埋忠骨》,介绍作者晓年及课文背景。
二、自主阅读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注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讲解课文
1. 分段讲解课文,重点讲解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归葬的抉择过程。
2. 结合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重要性和毛岸英在战争中的表现。
3.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诗句的含义,体会其中蕴含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感。
四、情感体验
1. 分组讨论:如果你是毛泽东,你会如何抉择毛岸英的遗体是否归葬?为什么?
2. 学生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3. 引导学生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这种爱国精神?
五、拓展延伸
1.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中的其他英雄人物的故事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2. 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或演讲比赛,围绕“爱国精神”这一主题进行交流和分享。
六、课堂小结
1. 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强调“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诗句的深刻含义。
2. 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毛岸英或抗美援朝战争的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教学反思:
1. 本课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在哪些方面还需要加强?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恰当?如何进一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3. 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情感体验如何?如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体会作者对毛泽东主席的情感描绘和人物塑造。
2. 分析毛泽东主席在得知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心理变化和抉择过程,感悟其常人情感与超人胸怀。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理解并尊重英雄烈士的牺牲与奉献。
教学重点:
理解毛泽东主席在面临儿子牺牲后的复杂心情和最终抉择所表现出的常人情感与超人胸怀。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毛泽东主席的复杂心理,感受其情感的冲突与升华。
教学准备:
1. 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原文。
2. 毛泽东、毛岸英生平简介及抗美援朝战争背景资料。
3. 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图片、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回顾历史背景。
2. 简要介绍毛泽东主席和毛岸英的生平,为理解短文内容做铺垫。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1. 学生自主阅读短文,标注不懂的词句,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1. 分段朗读短文,引导学生体会不同段落所表达的情感。
2. 讨论毛泽东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常人情感的表现。
3. 分析毛泽东主席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探讨其超人胸怀的体现。
四、交流分享,深化理解
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毛泽东主席情感与胸怀的理解。
2. 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全班交流分享。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 引导学生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如何传承和发扬英雄烈士的奉献精神?
2. 组织学生观看英雄烈士纪念馆的视频或图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六、课堂小结
1. 总结短文的主要内容及毛泽东主席的情感与胸怀。
2. 强调学习英雄烈士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作业布置:
1. 要求学生课后阅读有关毛泽东主席和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书籍或文章,进一步加深对短文的理解。
2. 撰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短文的体会和感悟。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主旨,了解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的历史背景。
学习作者晓年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毛泽东的情感变化与抉择过程。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本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学习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理解人物情感和性格特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毛泽东作为一位伟大的领袖,在悲痛中表现出的常人情感与超人的胸怀。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尊重英雄、缅怀先烈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毛泽东在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情感变化及抉择过程。
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手法,体会作者如何展现人物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毛泽东在痛苦与抉择中展现出的伟人情怀与坚定信念。
教学准备
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文本材料。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及图片。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展示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图片,简要介绍历史背景。
2. 引出课题,介绍作者晓年及文章主题。
二、自主阅读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标记不懂的词句,理解文章大意。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三、理解分析
1. 分组讨论:毛泽东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心情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做出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的?
2.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毛泽东的情感变化与抉择过程。
3. 分析文章中的描写手法,如人物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作者如何展现人物情感。
四、情感升华
1. 小组讨论:毛泽东的抉择体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情感?我们应该如何缅怀先烈,传承英雄精神?
2. 分享讨论成果,教师引导学生树立尊重英雄、缅怀先烈的意识。
五、总结提升
1. 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主旨及人物情感。
2. 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毛泽东在文章中表现出的情感与胸怀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岸英牺牲背景
毛泽东情感变化:极度痛苦 → 坚定抉择
描写手法:语言、动作、心理
伟人情怀与坚定信念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作业反馈,对教案进行反思和调整,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确保他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能够真正体会到英雄精神的力量,激发爱国热情。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篇5
设计意图:语文是生精神栖息的家园,是对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其教学要体现真与活!本课预设有两条“真”线:一、充分的读。通过朗读、默读、研读、配乐读,让学生穿越语言文字,还文本以形象,还文本以情感,变他语为己语,化文境为心境。二、有目的地写。让原本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生动地走入课堂落到实处。至于“活”:我强调过渡的自然和形式的新颖,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学习的节奏,得益于无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踌躇”等词语的意思。了解文章大意。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进一步强化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快速读、精读等能力,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习惯。
3、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说、写”这些简单的方法,让学生深刻理解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诗歌导入,激情引出课题
1、课前背诵毛泽东诗词。
2、引出课题并板书(板书 青山处处埋忠骨)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自由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并想想:读了课文,完成作业纸1。
2、学生自由读
(1)交流并简单了解“抗美援朝”和“毛岸英”。(板书:闻噩耗 作抉择 写批示)
(2)刚才你细细地读了,默默地看了,那么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主席这时的心情?
预设:心如刀割,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3)如果让你用一个字形容,那是什么?(板书:痛)
三、披文入情,品读词句意味
1、字里行间蕴涵的是痛、还是痛,这样的文章要细细的去体会,去揣摩,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9小节,找一找,哪些文字让你体会到深深的一份痛,让你的心为之一颤。
2、生默读,找找、画画、品品。
3、交流
预设:
a、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的吸着烟。
预设:
(1)让生抓住“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体会到主席虽然表面未曾泪流满面、未曾撕声裂肺的呼喊,其实他的内心已心如刀割,体会到他深埋心中的痛。
(2)聚焦主席,找寻他的动作,唯一的动作。(吸烟)
(3)关注细节描写: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4)(师引言):原封不动的饭菜。一个独坐的老人,不断点燃的香烟,没有泪留满面,可是痛苦已将他的心狠狠吞噬,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5)(师引言):没有撕声裂肺的呼喊,只用无声的姿体语言传递着心似刀割的那份痛,所以他——生接读“从收到……吸着烟。
(6)此时此刻这位痛失爱子的老父亲他在想什么?
①生交流
②引导生质疑:主席和岸英分多聚少,为什么还要送他到枪林弹雨的战场中去?
③得出结论:主席的伟大之所在。
(7)一次次分离,一次次相聚,可是这一次怎么会?
预设:生1:从此人鬼殊途。生2:阴阳相隔。
b、 “岸英!岸英!”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抓“情不自禁“体会主席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冲破
(2)师引导生读“岸英、岸英”
(3)听之让人心头一颤,那声音里有掩饰不住的痛。(板书:悲痛欲绝)
c、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1)聚焦主席的眼睛,这眼睛中充满了什么?预设:悲痛、眷恋、矛盾。
(2)为什么矛盾?
d、学习两封电报
(1)男女生分读电报
(2)电报中读懂了什么?
(3)结合课文,探究“破格”
①什么是破格?
②从破格中知道了什么?
(4)这两份电报带给主席的是什么?
预设:矛盾、痛楚。(板书:矛盾痛楚)
e、学习作抉择的艰难痛楚
(1)两处矛盾的心理: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我的儿子死了,我当然很悲痛,可是,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在想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①生理解
②老师适当引导学生明白主席想到了小家、大家、甚至跨越了国界。
(2)主席下意识地踌躇了一会儿,那神情分明在说岸英难道真的不在了?父子真的不能相间了?
①“踌躇”什么意思?(犹豫)他在犹豫什么?
②岸英是主席最心爱的长子,这一签字就意味着什么?
③齐读:“主席黯然的目光……电文稿放在上面”。
④补充毛主席的几个儿子的资料,让生谈谈看完的感受
⑤(师引言)愈是珍贵,就愈难舍,愈难舍就愈疼痛,这痛,回旋飘转,也就深深撞击我们的心扉,让我们一起读出矛盾痛楚的主席。(生读 “主席黯然的目光落在窗外,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f、学习“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1)生齐读
(2)读懂了什么?
四、空白补写,充实文本内涵
1、这一夜对主席注定是一个难眠之夜,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拿起手中的笔写下这难眠的一夜,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写出主席的那一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
2、交流
3、拓展延伸,出示资料: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课件出示话语,音乐起)
4、总结:读着这话,我们的心忽地一沉,千言万语,万语千言都变得苍白无力。他是一个平凡的父亲,因为他深深爱着他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因为他的心里装着是千千万万的子民。让我们记住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记住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 理解短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主要内容,感受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和领袖在儿子毛岸英牺牲后的情感变化与抉择过程。
2. 体会毛泽东的常人情感与超人胸怀,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深刻含义。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教学重点:
1. 理解毛泽东对岸英牺牲后的情感反应和抉择。
2. 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所表达的深刻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毛泽东作为领袖在痛苦中的抉择,以及他超人胸怀的体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括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抗美援朝相关视频片段,引入历史背景。
2. 提问:你们知道毛岸英是谁吗?他为什么会牺牲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学生自读课文,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提问:短文中主要讲了什么?毛泽东在得知毛岸英牺牲后的心情是怎样的?
三、深入理解,体会情感
1. 分段讲解,重点分析毛泽东得知噩耗后的心理变化和抉择过程。
2. 讨论:毛泽东作为一位父亲,他的心情会有怎样的变化?作为一位领袖,他又是如何做出抉择的?
3. 体会“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深刻含义,讨论这句话对毛泽东和全国人民的意义。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 播放相关视频或图片,展示抗美援朝战争中其他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
2. 提问:你觉得“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话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3. 开展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总结归纳,布置作业
1. 总结本课内容,强调毛泽东的常人情感与超人胸怀。
2. 布置作业: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短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短文内容,体会毛泽东的情感变化和抉择过程,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革命精神。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拓展,引导他们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篇7
【教学要求】
1、认识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毛泽东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和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
【教学难点】
进一步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结果、伟大意义,了解毛岸英个人及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情实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件 篇8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学习了前面两篇课文,我们领略了毛泽东作为诗人和领袖的风采。不过,领袖也是人,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伟人的内心,去感受作为普通人的毛泽东的情感世界。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通顺、流利,同时用笔勾画出不理解的生词。
2、出示生字,生读,注意纠音:
“拟”应读“nǐ”,不要读成“yǐ”;“赴”应读“fù”,不要读成“pù”;“躇”应读“chú”,不要读成“zhù”;“殉”应读“xùn”,不要读成“xún”。
3、提出不懂的生词,结合预习和全班讨论交流解决:
殉职:因公务而牺牲。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勋鉴:亦称书奉语或提称语,缀于信首收信人的称呼之后。鉴,审查,看;勋,功德,功劳。勋鉴的大意是有功德之人看。多用于政界,文界。
4、默读课文,思考: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毛泽东的爱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光荣牺牲后,毛泽东听闻这个噩耗后极度悲痛的心情和对岸英遗体是否归葬的抉择过程。)
5、结合收集的资料简要谈谈抗美援朝战争和对毛岸英的了解,为学文作铺垫。
三、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你深受感动的语句,多读几遍,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
2、集体交流:
可以通过谈感受和有感情的朗读表达:
⑴ “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
生谈感受,体会毛主席悲痛的心情。师提示: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毛泽东他在想什么,你能想象他的神态吗,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⑵ “当年,地下党的同志们冒着生命危险找到了岸英,把孩子送到他身边。后来岸英去苏联留学。在国外的大学毕业后,他又亲自把爱子送到农村锻炼。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
可联系交流的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毛主席对他要求严格,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边。这一次,儿子真的不能回来了吗?毛泽东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泽东的`无比悲痛。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⑶ 认真体会第八自然段:
彭总司令要求将岸英的遗体运回祖国,这是对领袖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首相金日成则要求将岸英遗体葬在朝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① “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就让我见见遗体吧!”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泽东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谁又不想和死去的儿子见上最后一面呢?至此,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
生练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你是怎样理解毛主席这些想法的?
(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收集的资料中许多志愿军牺牲在了朝鲜土地上,进而换位思考毛主席作为一名伟大的领袖的想法:想到还有很多的父母不能和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儿女相见,我又怎能特殊呢?于是他做出了将儿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这是伟大父爱的延续,是一位国家领袖从大局考虑问题的理智,是伟人的宽阔胸怀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见证。)
通过朗读体会主席矛盾的心理。
⑷ “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右手指指写字台,示意秘书将电文稿放在上面。”
从毛主席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当秘书将电报记录稿交由毛泽东签字时,他又迟疑了,“黯然的目光”,这是经历过悲痛后的自然神情,“转向窗外”、“指指写字台”、“示意”,这一连串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此时仍然沉浸在对爱子的无限思念中。而一签字,就意味着毛泽东永远也见不到自己的爱子了,岸英将永远留在了异国他乡,真是落笔千钧啊!这一处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泽东是伟人,也是凡人。)
⑸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谁来谈谈对这两句诗句的理解?“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忠骨”指忠臣的遗骸,在这里指毛岸英烈士的遗体。“何须”指为什么要,含有“用不着,不用”的意思。“马革裹尸”就是用战马的皮把尸体包裹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需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泽东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⑹ “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联系前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你能想象那天晚上毛主席在作为一个父亲和一个领袖时的矛盾复杂的心理吗?
(我们不由得不说: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伟大)
四、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从以上的语句中我们体会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超人的胸怀。那么,这些语句在体现人物的情感世界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之处呢?引导学生通过举例说明。
1、通过对毛泽东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毛泽东的内心世界:
如语言描写:主席情不自禁地“喃喃”地念着儿子的名字“岸英!岸英!”。又如:“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遍,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还如神态描写:“主席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
2、通过心理描写来突出性格特点:
“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这次怎么会……”“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体吧!”
五、总结全文
学完了课文,你对于毛主席这一伟人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如果有兴趣,咱们在学完了这一单元之后可以办一张关于毛泽东的小报,其中设立一版块就叫作“普通的伟人”。
【教学反思】
通过这一节课,使我了解了很多语文课应当侧重和注意的东西,开阔了我的思路,课堂教学水平得到了提高,今后我会更加努力,锻炼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争取再进一步。具体有两点体会:
1、只有引领学生走入情境,学生才能身临其境地去感悟,才能使朗读具有真情实感。
2、只有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才有活力,无论是在备课中,还是在课堂上,都必须注意以学生为主,只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是成功有效的课堂,本课以学生汇报收集材料开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到很多相关的知识,对后面的感悟作了良好的铺垫。学生对朗读的评价也很有积极性,要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主席流泪的情景,不仅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思维,而且使学生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份真情,感人肺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