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形课件 篇1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1的运用。
三、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说说你的理由。
(3)△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D=∠B,那么△ACD与△ABC相似吗?——引出课题。
(4)教材P48的探究3。
四、例题讲解
例1(教材P48例2)。
分析:要证PA*PB=PC*PD,需要证PA/PD=PC/PB,则需要证明这四条线段所在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由于所给的条件是圆中的两条相交弦,故需要先作辅助线构造三角形,然后利用圆的性质“同弧上的圆周角相等”得到两组角对应相等,再由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可得两三角形相似。
证明:略(见教材)。
例2(补充)
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E为BC上一点,DF⊥AE于F,若AB=4,AD=5,AE=6,求DF的长。
分析:要求的是线段
DF的长,观察图形,我们发现AB、AD、AE和DF这四条线段分别在△ABE和△AFD中,因此只要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再由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以得到这四条线段对应成比例,从而求得DF的长。由于这两个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故有一对直角相等,再找出另一对角对应相等,即可用“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来证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五、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有一个锐角相等的两直角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2)有一个角相等的两等腰三角形是相似三角形。
六、作业
1、已知:如图,△ABC的高AD、BE交于点F。
求证:AF/BF=EF/FD。
2、已知:如图,BE是△ABC的外接圆O的直径,CD是△ABC的高。
(1)求证:
ACBC=BECD;
(2)若CD=6,AD=3,BD=8,求⊙O的直径BE的长。
相似形课件 篇2
杨凯老师按照新教材的课程标准,自己制作了精美的几何画板。本节是初中数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考试所占的分值也不少。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 ,新课标理解深刻。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关键是让学生能根据平行得出相似来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杨老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举出相似的实例,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和实践,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杨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积极参与,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好,达到了预定目标。
第二、教学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杨老师通过复习引导及引例题逐层分析,由简到难,多种变式让学生灵活掌握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恰当的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容易。杨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紧扣目标,内容科学正确,能把握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联系.
第三、杨老师在教学中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下了工夫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相似三角形的找法不断递近,得出了A型和X型,让学生能形象的、快速的找出相似。老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和技能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先给出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直观感知例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行探究,然后通过思考在老师引导下得出结论。同时,执教者注重学法指导,及时总结规律,让学生学以用。
第四、杨老师的教学过程紧凑合理,导与学有机结合教学程序设计合理。
按照复习旧知、教授新课、变式练习、思维拓展、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的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师生的配合非常默契,课堂气氛较为活跃,教师对整堂课有清晰的思路。
第五、在教学手段上,杨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较大地容纳教学内容,扩大教学空间
虽然教学内容很多,但老师却显得轻松,显示出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扎实。
总之,这节课学生收获颇多,能力有较大提高。我认为这是一节较为成功的初三数学新教材教学课,值得我认真学习。
相似形课件 篇3
今天我聆听了林xx老师的公开课,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不只是老师的设计以及上课的感染力吸引我,更多的是看到她的设计以及课堂的驾驭能力,如教学设计内容的取舍,教师的启发引导,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课堂小结与归纳等。下面我就林老师的《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这节课谈谈自己的几点感受:
一、课堂的亮点
1.我们知道,数学学习是连贯的,每节课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林文娟老师首先复习回顾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然后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动笔作图,思考线段AB与AC相等吗?从而引出课题。这种以旧引新的方式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也符合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动手操作-----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模型”的课堂模式。
2.在课堂教学中,提炼方法,结论成为课堂的一个亮点,往往这些是学生缺的东西,而当我们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新知识纳入到旧的体系中,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反思的习惯。达到知识,方法迁移,触类旁通的效果。这节课对判定定理的大前提“在同一个三角形中”分析的很到位,成为本节可的亮点。
3.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的主阵地,思维是数学的灵魂,是形成数学能力、意识的`桥梁.但是,数学思维具有高度抽象性,学生往往不易理解.特别是初中学生,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往往会受到阻碍。教学中教师如何通过启发诱导开启学生受阻的思维很见功底。
本课教学中,林老师在证明判定定理时,有启发学生通过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层层诱导,通过问题串的形式启发:
1.添加怎样的辅助线?
2.过A作一条辅助线,有没有什么要求? (预设:四种添法,有高线,角平分线,中线,随意一条线)
3.辅助线如何书写
4.如何应用。
二、本人愚见
1.新课的引入问题。本课的引入如果能用几何画板展示,效果应该会更好。
2.定理得出后,应该给出几何语言。 教师准确而规范的例题示范是本节课甚至整个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最最关键的环节。
三、数学教学或者数学学习不同于文史类课程
要先让学习静下心来,冥思苦想,实现“数学是思维的体操”理想。为此本人认为
(1)多媒体的使用问题:数学课不能整课使用多媒体,而只是某些重点难点的突破和例题的题目可以使用,其他环节应该取消。也就是把多媒体用成数学中的“微课”,如果声光电一起上,推导、演绎、结论啪啪啪的响,学生下课以后什么都没有,甚至连书写的规范都没有。思维训练等于0,长久后,学生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这也是导致高年级或者高中数学差生很多很多的主要原因。
(2)数学教师要学好几何画板。几何画板在课堂中就是微课使用10分钟以内,随时可以形成动画,能写成文本,能形成思维流。
(3)什么是数学好课?我觉得掌声、笑声、辩论声都在一节课出现就是好课,成功的课。只有掌声的课肤浅且做作,只有笑声的课庸俗,只有辩论声的课没有生命的意义。
相似形课件 篇4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探究、交流能力。
2.掌握“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两角对应相等,两个三角形相似”
2.难点: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3的运用。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在两个三角形中,只要满足两个对应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这是三角形相似中最常用的一个判定方法。
(2)公共角、对顶角、同角的余角(或补角)、同弧上的圆周角都是相等的,是判别两个三角形相似的重要依据。
(3)如果两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则只要再找到一对锐角相等即可说明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三、例题的意图
本节课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教材P48的例2,是一个圆中证相似的题目,这个题目比较简单,可以让学生来分析、让学生说出思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写出证明过程。并让学生掌握遇到等积式,应先将其化为比例式的方法。
例2是一个补充的题目,选择这个题目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题的学习,掌握利用三角形相似的知识来求线段长的方法,为下节课学习“27.2.2 相似三角形的应用举例”打基础。
四、课堂引入
1.复习提问:
(1)我们已学习过哪些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如图,△ABC中,点D在AB上,如果AC2=AD?AB。
相似形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以及两组对应边的比相等且它们的夹角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2.经历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探索过程,体验用类比、实验操作、分析归纳得出数学结论的'过程;通过画图、度量等操作,培养学生获得数学猜想的经验,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性和创造性。
3.能够运用三角形相似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掌握两种判定方法,会运用两种判定方法判定两个三角形相似。
2. 难点:
(1)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归纳、证明;
(2)会准确的运用两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来判定三角形是否相似。
3. 难点的突破方法
(1)关于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方法
三组对应边的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相似,教科书虽然给出了证明,但不要求学生自己证明,通过教师引导、讲解证明,使学生了解证明的方法,并复习前面所学过的有关知识,加深对判定方法的理解。
(2)判定方法
的探究是让学生通过作图展开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从作图方法的迁移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由特殊的全等三角形到一般相似三角形,以及类比认识新事物的方法。
(3)讲判定方法
要扣住对应二字,一般最短边与最短边,最长边与最长边是对应边。
(4)判定方法
一定要注意区别夹角相等 的条件,如果对应相等的角不是两条边的夹角,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似,课堂练习2就是通过让学生联想、类比全等三角形中SSA条件下三角形的不确定性,来达到加深理解判定方法2的条件的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