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作文# #2024请客观后感七篇#】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风声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请客观后感 篇1

曾经郑琼导演的《出路》受到很多关注,在评价电影必看的网站里,这个纪录片的分数并不是像我想象的那么高,评价的人也没那么多,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

郑琼导演用时6年跟踪拍摄了3个人物的生活,这3个人物来自不同的地区和阶层,他们有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和不同经济背景。

第一个主人公马百娟,是个山沟沟的小姑娘,来自甘肃省会宁县一个村里。博主家也是群山环绕。

她被郑琼导演跟踪拍摄的时候,12岁,上小学二年级,是学校5个孩子中最大的一个。以后的生活,其实她也有憧憬:考上好大学,找一个体面的工作。但是现实是她的营养都跟不上,早上吃冷水泡馍,放学后还要帮父母干农活。对于女儿上学和工作,马百娟的父亲没有什么概念和规划,还是老一套的思想:女孩子不用读那么多书,长大了还不是要嫁人,还是要靠丈夫来养活。

纪录片的最后,马百娟嫁给了表哥,挺着孕妇的肚子和小伙伴聊谁的肚子大。

第二个主人公是徐佳,城镇小青年、咸宁高中复读生。

父亲去世,他笃定高考是他唯一的出路,考上大学是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最终结果还算满意,他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这样一个省属高校。毕业后他也想像热血青年一样指点江山、驰骋职场,但是现实给了他很多暴击,受到很多挫折。最后他选择了一家国企工作,和女朋友结婚。还是没能跳出城镇青年的阶层。不过这已经算是很好的'归宿了。

第三个主人公袁晗寒相比前两位可以说是生活好太多,相当于含着金钥匙长大。她17岁退学、美院附中的北京女孩儿。

她上的是上最好的幼儿园、初中和高中,辍学,后来去了德国留学。没有想过自己的生活,顶多就是饿不死。日常需要做的就是对抗“无聊”这个敌人,所以她尝试过拍话剧,开酒吧,去商店卖东西。留学回国后接小活成立了自己的艺术投资公司。

在找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很有意思的是,也找到撞题目的纪录片,导演陈为军。不过陈导演拍摄的也都是都是3个小人物,都在湖北省。

王振祥是一个软件培训公司的讲师,在每年高考结束后,他要到全省县城里做大概50场左右的讲座,忽悠不懂电脑的家长给孩子报名学习软件,允诺高薪工作。实际老板承诺的很多都做不到。公司对他的考核是每场讲座至少要转化3个学生家长报名。很不幸的是公司倒闭,老板把钱投进另一个学校。他也失业了,不过值得庆幸的是他又找到一个好工作。

万超是个应届毕业生,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经历种种困难,他毛遂自荐,去武汉传神公司做了清算专员。但是由于专业不对口,又没有工作经验,经常出错,加班也满足不了领导的要求,被辞退。第二次找销售的职位,还是没有达到要求,被辞退。让他难受的是,刚出来工作要花很多钱,他发愁借来的钱怎么还?

王盼的是一个高考生,爸爸妈妈在砖厂李装砖块,计数工资,吃住就在砖厂。由于高考没有发挥好,王盼想退学。但是王盼的妈妈还是相信读书才有出路,让他报名了一个工程类的专业,3年,每年学费2万。但是王盼要面临毕业工作还债的压力。

看完了就想:或许这就是生活吧。也感谢这些导演,让我们在生活的同时,能够认识到平行世界的他人的生活。

请客观后感 篇2

。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电影《风声》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革命的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让“老枪”和“老鬼”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到了最后。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正因为有一批又一批这样坚守信仰的英雄烈士,才成就了革命斗争的最后胜利。是信仰的力量,让那个女特工抗住了食人犬的撕咬;是信仰的力量,让“老枪”承受住了残酷的电刑和针刺,甚至在手术过程中,还以微弱的意识哼唱出含有玄机的唱词;是信仰的`力量,让顾晓梦忍住酷刑的折磨,坚持去弥补因自己中了敌人奸计传出错误情报的失职,更为了令真情报能够传出去……当片尾顾晓梦的摩斯码遗言被破译出来,在悲壮回肠的音乐声中,我们懂得了:“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坚持革命胜利和共产主义的伟大信仰给了英雄们顽强走下去信心,使共产党人如钢铁般坚毅,对敌人的嗤之以鼻,从容淡定地面对酷刑和残杀。为了冲破黑暗的束缚,飞向光明,无论前方是雄关漫道还是荆棘满途,他们都无所畏惧。人,只要有一种信仰,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信仰就如指航的明灯,在茫茫的人生海洋中,指引着我们走向光明的便。高举信仰旗帜的人,对一切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仰。

没有信仰的人,就犹如一叶浮萍,漂浮不定,或随波逐流,或畏首畏尾,浑浑噩噩,战战兢兢,既看不到光明,也没有希望,因而也感受不到人生真正的幸福和快乐。马丁科尔说过:“信仰的力量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的最伟大的力量。”这是对一个有信仰的人最好的馈赠。

请客观后感 篇3

春节回家,大年初一起来吃完饭,坐在沙发上,看着老爸在看的电视剧—《于成龙》,一开始是为了打发时间,觉得就是结合当下的热点出的电视剧。但后来慢慢地看入迷了。一口气就把四十集看完了。

此电视剧的的主要内容是:于成龙从小在山西长大,多次考试后,直到四十多岁才开始入仕为官,从广西罗城县县令,到合州、黄州、武昌、福州、直隶、两江,三获卓异,智斗地头蛇,平叛造反,反冤案,扫除贪官。二十几年的仕途生涯,清正廉洁,被称为一代廉吏。

看完本电视剧之后有一下几点感想:

一是人不光要我品德好,还要有能力。于成龙有一个外号叫"于青菜",说的是他清正廉洁,饭菜基本是青菜萝卜,无论做到多大的官也是如此。但光清正廉洁是当不了有作为的官的,在罗城智斗恶霸,在黄州平叛,在福州反冤案,在直隶和两江打击贪官,是他足智多谋,知行合一的现实体现,否则早就成了刀下鬼。但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他又不可能有那么大的勇气勇闯敌营,舌辩康亲王,刀斩康熙亲外孙赫里。是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给了他无限的勇气。

二是即使有足够的能力也要有舞台。于成龙在做官之前,已经四十多了,已经经过几十年的知行合一的锻炼,能力已经显现,但当贵族额尔齐圈了他们的地时,他差点就被砍头,还好被及时救下。直到他做官,有了舞台,才不断展示自己的实力。

三是有一个好老师是多么的重要。他的老师刑济堂,学富五车,有思想,有深度,教会了于成龙等人一辈子受用的做人做事的道理,近则齐家,远能治国。教出了陈廷敬、于成龙、柳晋阳等一大批胸怀天下的治世能人。在当代,一个人难得有一个自己称得上一辈子的老师,但我们又很需要有这样的老师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真可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四是有一帮生死之交是多么的重要。当于成龙从山西到广西赴任,曾经是五品大员的周瑞,讨着饭,几千里的路,赶到罗城投奔于成龙,为其几十年的.仕途出谋划策,不求名利,甘愿吃青菜萝卜。于成龙的同学柳晋阳,更是任劳任怨,甘愿当于成龙的下手,最后为了去除贪官,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样的生死之交,得一足矣。

五是明君和人民是清官的靠山。当于成龙被康熙任命为两江总督兼任兵部尚书等职务,并下达了去火耗的任务时,我就知道此时康熙就是他的靠山。两江地区如果有识时务的土豪劣绅,就应该收敛自己的所作所为。因为胆子大,敢为民请命,不按常理出牌于成龙的为人,康熙如此任命,定有康熙的打算。但赫里不识好歹,依然飞扬跋扈,最后快要被砍头时,都还在说自己是皇帝的亲外甥,于成龙无权审理他。最后于成龙违背皇帝亲属由宗人府审理的规定,当庭宣判赫里死刑,立即执行。明对这个结果,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于成龙,赫里腿都吓软了。最后康熙也没有怪罪于成龙越权行为。因为有些事,一开头就看到了结尾。现在的行政人员,若能敢于担当,敢于为民请命,当有人拿出靠山来恐吓时,不要腿软,人民就是你的靠山。

六是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当于成龙团队分析局势,经常引用《论语》、《春秋》、《晋书》里面的语句来分析,特别透彻。当于成龙进京面圣时,更是引用了许多典故和佳句。难怪半部论语治天下,中国几千年积累的治国治世的经验,是中华子孙最大的财富,没有之一。所谓的社会学、心理学,只是西方的系统归纳而已。如说精炼、历史、博大,西方社会学只能是小巫见大巫。我一直有一个归纳中国几千年治国治世做人的理论的想法。

请客观后感 篇4

这个春节四天假,白天走亲访友,晚上则好好看了一遍电视剧《于成龙》。为什么会突然想看一部电视剧,纯粹是因为听我的老师说他看完之后有很想好好做一番事业的想法了,不再觉得自己四十多了而晚了。

看完之后,热泪盈眶,感慨万千。于成龙四十四岁出仕为官,一身正气,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为民而深受百姓爱戴。当然,他之所以能达成自己为国为民的心愿,除了自己的正气,正心,正言,正行以外,还是少不了贵人的。其中最大的贵人就是康熙皇上,康熙皇上喜爱这样一身正气,不畏权贵的官员。要是他遇到一个昏君,只怕难抒胸意。还有金光祖,张朝珍,康亲王这样的上级给予支持和器重才让他可以直抒胸臆而不被砍头。现代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怀才不遇。大可不必,要想怀才可遇,首要条件就是我们自己要有足够的'才和我们与正心的伯乐走在一条道上。于成龙所遇到的这些贵人,都不是自己之前就挑选好了的,而是,当他走了这么一条正气的道路,那么同样正气的人就会和他走到一起。要知道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有贵人还不够的,身边还需要有赤胆忠心的高人朋友。每当于成龙感情用事昏了头的时候,总有周先生和柳晋阳狠狠的把他拉回来。在处理案件遇到困难的时候,总有周先生和柳晋阳会给他打开一个出口。说到这,你想起了谁呢?

有什么样的老师也特别重要,于成龙的老师刑正堂先生,也是一身正气,永宁书院的山长用一生守护这一片圣地,培养了那么多的国家栋梁。先生所作《论语别叙》是康熙皇上都一直想看的一本笔记,可想其思想见地之卓远。此时此刻,你又想起了哪位老师呢?

然而,最初的起始点是于成龙自己。在于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在于他想做怎样的事,在于他的脑海里在想些什么。如果没有这个起始点,有这样的领导,老师,朋友又如何成就心中大业。他有为国为民的慷慨情怀,也有一颗胆大包天的赤诚之心,还有一股邪不压正的力量,誓死捍卫天理良心。一生,也曾犯错,可我们人人皆为人,不必把他当神看。

当然电视剧会用艺术色彩来渲染,可又有谁能断定他的心理世界不会比电视剧里更壮阔呢?

常会听到人们说: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不!如果我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十年,二十年会是怎样的景象呢?看看四十四岁的于成龙当时是什么样?再看看为官二十三年的他做出了一番怎样的成就。

我们的一生,能够影响多少人?得看我们自己怎么想 怎么做。

请客观后感 篇5

观众盼望已久的由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实验一团创作排演的新编历史晋剧《于成龙》终于上演了。这部反映历史上极为著名的被康熙皇帝誉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的剧目,是国内著名剧作家郑怀兴编剧,由久负盛名的中央戏剧学院一流导演曹其敬教授担任总导演。主演由著名晋剧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二度梅花奖”获得者谢涛担纲;其他主创人员如音乐刘和仁、舞美设计刘杏林、灯光设计邢辛、服装设计蓝玲等,也都是国内知名的艺术家。由这样一群国内、省内著名艺术家共同打造这部山西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清廉官吏于成龙的舞台艺术作品,可以说是珠联璧合、熠熠生辉。

其实,山西省已经演出了多部以于成龙为主的艺术作品,除了京剧、晋剧等之外,甚至电视剧、广播剧都创作了以于成龙为主要人物的作品。多部围绕于成龙的艺术作品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已经把这位历史上的清廉官吏的故事说尽了。特别是当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先生的磅礴演出,把这个题材的故事和人物提到了戏曲舞台上艺术形象的一个高峰。如果想超越这个艺术形象,超越这个高峰,没有相当的艺术造诣和文学功底当然是不可能的,这也是广大晋剧观众和行内许多专家担心的地方。但是,敢于超越的高手还真有一位,这就是山西省戏剧界的老朋友、著名剧作家郑怀兴同志。郑怀兴老师在山西晋剧界的名声不菲,由他创作的《傅山进京》几乎在晋剧观众中无人不晓,无人不知。

这次郑怀兴老师创作于成龙的剧本,仍旧是宝刀不老,他从于成龙为官数十载的从政生涯中截取了成为布衣的一段故事展开,可以说是独具慧眼,取材独特。于成龙清廉为政的故事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要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之内把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完整的表现,当然是不可能的,而富有戏剧性的许多情节在其他作品里已经有了精彩的展现。郑怀兴把剧目的切入点选择到成为布衣的于成龙,如此的戏剧环境和规定情境,就为人物故事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塑造打下了极为准确而又深厚的基础。全剧没有纷繁的枝蔓,从第一场就直奔主题,把于成龙从被革职后,准备回乡养老颐养天年的路上,引入到湖北黄州平乱的中心事件中。打击贪腐官员,安抚造反民众,这样艰巨的朝中大事,为塑造于成龙的过人胆识和爱民如子的高尚品质,提供了极为恰当的伸展天地。而且剧本严格按照“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创作原则,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完整细致的把于成龙如何巧妙获取贪官的证据,斩了蠹吏邹克忠,同时又不避艰险、立下军令状,上山招抚被逼造反、聚集山林的“山贼草寇”,用自己的爱民之心、无私为公的高尚精神,平息了一场将会给众多百姓造成极大伤亡的灾难。我们就从于成龙处理这一件看似单纯,实际险恶复杂的事件中,看到了于成龙是怎样在封建官场中如何洁身自好,为国为民的独特个性。因此,从剧本创作角度来看,郑怀兴的创作是极为成功的。

好的剧本还需要有好的优秀演员来在舞台上体现。谢涛在晋剧舞台上成功塑造了傅山形象后,这次又用崭新的舞台艺术,为我们树立了又一位感人至深的清代老人形象。和明末清初的傅山不同,于成龙没有了傅山的文人气质情怀,但突出了为官清廉和执政智慧的特点。这两位老人的身份不同,性格也不一样,但是都有一颗忧国忧民的赤子心怀。谢涛在表现于成龙的性格时,除了淋漓至尽的优美、高亢而又韵味十足的唱腔之外,还尽可能的把须生的一些表演程式放在这出新编历史剧中。本来,晋剧须生是有许多做工戏的,但是,由于演员自身的客观条件限制,如今的须生演员注重唱功的多,表现做工的少,这样就使许多晋剧须生的做工艺术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挥。谢涛在这出戏里,多次把须生的跪、走、跃,甚至是功架的一些功夫都恢复和表现出来了,这是难能可贵的。尤其令人叫绝的是许多做工戏是同她的大段唱腔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月夜抒怀那场戏,我们既看到她的身段,又欣赏到她的唱腔,唱、动结合,融为一体,这在傅山的形象中是看不到的。谢涛的表演本就炉火纯青,如今又更进一步,可以说是锦上添花,“涛声依旧”了。

总之,这是一出崭新的好戏,希望谢涛能够把这出戏做为《傅山进京》的姊妹篇,为我们的晋剧事业发扬光大做出新的贡献。

请客观后感 篇6

看完电影《风声》,离开电影院很久,压抑和感动的感觉还在我心里挥之不去,毕竟地下党"老鬼"最后揭晓让人颇为意外。

论专业,她不如李宁玉;论后台,她不如白小年;论官职,她不如金生火;论聪悟,她不如吴队长。很多年前,在我们祖国遭受日本侵略,中华民族到了存亡绝续的紧要关头,在日军占领区,在一个大男人都会心惊肉跳的特务环境里,这个外表娇气的顾晓梦暗中递送情报,并策划了多起刺杀日军首领的行动,她就是让敌人闻风丧胆的地下党"老鬼"。

电影最初叙述中,顾晓梦每天就是喝酒玩耍,因为她本身就是一个富家女孩,富有的家族还向组织捐过一架飞机,她本来可以生活得很安逸,可以凭借自家财富远离铁蹄践踏的家园出国定居。但是随着故事进展,看她怀着赴死的决心缝在李宁玉衣服上的密码,我理解她为什么选择留下来做地下党,用那瘦小的肩膀承担危险和压力,只为正义,只为她深爱的祖国。电影中顾晓梦一直在给李宁玉缝补那件开线的`衣服,现在明白了她用生命织补的不仅仅是衣服的破损,更是修补当时社会中那种正在溃散的民族精神,唤醒那些苟且偷生的麻木同胞。

那个残酷的年代,还有许许多多像顾晓梦一样的英雄,为民族独立牺牲了自我。吴队长就是这样的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德国军校,但他放弃了其他军事强国高官厚禄的邀请,义无反顾回到了战乱中的祖国。是他最早发现了特务们安装的隐蔽听器,也是他教会顾晓梦用手语交流,而用言语迷惑敌人。在敌人酷刑面前,他把能暴露自己身份的香烟放到顾晓梦手里,是为了保护党的秘密,也为保全战友生命。但顾晓梦又把香烟放到了逐渐觉醒的李宁玉手中,地下党"老鬼"保住了战友"老枪"的生命。电影即将结束,全国解放后的"老枪"吴队长擦拭眼泪,为所有保家卫国而牺牲的战友。

默默告慰长眠的"顾晓梦们",现在新中国六十岁了,傲然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但我们通过这部电影知道,一切安定祥和都是那么来之不易,所有踏实幸福是那么值得后辈珍惜。我们一定会努力!

请客观后感 篇7

《出路》是一部纪录片,内容是讲三个身处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不同起点的孩子的故事。

01

马百娟,一个山沟沟里的小姑娘,十二岁了,上小学二年级,她的梦想是长大了去北京上学。

她所待得学校只有两位老师,五个学生,家里住窑洞,一家全年开支不超过五十块钱。

五十块,可能就是城市众多人的一顿饭钱而已,可这却是她们家一年的花销。

我想马百娟的梦想就像她在影片中读的那样吧:平房和楼房,我家住楼房,客厅真宽敞,入夜人安睡,窗帘映月光……

可现实生活是她每天很早起来,倒一碗热水,拿出前天的馍馍,泡在碗中,这就是早饭。

放学后要帮父母做很多农活,喂猪,做饭,还要经过一个很长很陡的坡去收糜谷,而这对于她来说,都习以为常。

她的梦想是去北京上大学,可能在她们心里觉得那儿的学校是全国的顶尖学府,只有读书才能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所以她很努力的读书。

02

徐佳,一个城镇青年,复读了三年的高中生,他的梦想是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他生活在一个城镇,是很普遍的农民工孩子,父母文化不高,用力气挣钱,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好好学习,不要再跟自己一样那么辛苦,他也很努力学习,考所大学,以完成父母的愿望。

对于小地方的孩子来说,高考,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公平的,也是他们脱离原来道路的唯一出路。

03

袁晗寒,一个拥有着北京户口的姑娘,十七岁从美院附中退学,她崇尚自由。

她的梦想很多,排话剧,画画,开过酒吧,当过营业员,她在用大把的时间来享受她的自由空间。

对于未来,她没有想过太多,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她的愿望很简单,也是大多数城市生活中孩子的想法,饿不死就可以,不追求很高档的生活,只要舒服即可。

04

15岁的马百娟并没有继续上学,小小年纪的她可能小学还未毕业就离开了学校,出去找工作,可是年龄太小,用工单位不收。

看着画面中她一个人坐在桥上,虽然猜不到她在想什么,可我还是想念故事开头中,那个用着不标准普通话说着“我想去北京上学”的小姑娘。

马百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她的思想及观念都是周边人带给她的,而周边人的思想又是上一辈人传下来的。

在他们的世界里感觉女孩子,不管上多大的学,做多大的事,长大后就是“别人家”的',而在这个所谓“别人家”的女娃身上,没有必要投入太多,养大,嫁人,就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05

徐佳,马上面临毕业,因为所在学校非211,找工作时有些坎坷,可是他带着父母亲的期望在一次次的复读中上了大学,然后顺利毕业,找到了可能对于他来说是比较还不错的工作,慢慢的正在向着他的目标前行。

袁晗寒,后期去了德国进行了深入学习,空闲时间很多,可以做很多她自认为很有意义的事情。

故事的结尾,马百娟没有逃离那个地方的束缚,走上了老一辈的道路,结婚生子;徐佳,毕业工作后,跟女友结婚,两人为着生活还在努力;袁晗寒,自己开了一家艺术投资公司。

06

有很多人他们的起步点可能就是马百娟,在简陋的教室里上课,经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到了城镇,上了高中,考了大学,他们也从心里羡慕袁晗寒那种衣食无忧,从小不知人间疾苦的生活。

可他们肯努力,并且也在努力,努力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更好的生活,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是跟马百娟一样,一辈一辈重复着老一代的生活。

大多数人的人生轨迹都是念书、工作、结婚、育子,因为这就是人生的大体轨迹。

可是,如果有能力可以在这既定轨迹里稍微变换花样,让人生可以丰富一些,便是在困境里活出了自己,如果再能不按既定轨迹,忽略世俗的声音,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就是走出了困境,也是自己的出路。

我曾经跟朋友及家人聊过相应的话题,如果下一辈真的学习不好,该怎么办?

我的想法是,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把他推向自己想要的方向,给他一到两年时间,让他去大的城市见识一下新世界,学习新东西,不为别的,只为让他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多一些见识。

你不要把他束缚在小圈子里,你要让他知道,世界很大,你应该多看看,看到的多了,选择多了,你就会有自己的想法,也会有自己的主见,对于未来,你会划分的更加合理,对于未来,也会有自己的憧憬。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孩子考不上好大学就是没出息,从而说他这辈子都会没出息,出息不在于一时,而在于他以后的路,你给他一个相对宽阔的视野,让他可以放开眼界,从心里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自己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一步步的努力,从而实现,这才是出息!

就像纪录片开头那幕,马百娟一家人走在陡坡上,长长的陡坡看似没有尽头,可只有努力了,你才会知道,终点并不远!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21857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村委治安委员的述职报告
下一篇 : 仪表工工作总结十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