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有的人课件十篇”,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你。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2023合伙合同。
有的人课件 篇1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鲁迅的诗《自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
人都有生死。对待生和死,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态度。有的人活得崇高、伟大;有的人活得无耻、卑微。在死的问题上,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哪个同学能举出这两方面的例子?
学生举例,教师评析、小结。
2、根据本课内容,介绍鲁迅的《自嘲》和散文诗集《野草》。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
3、听录音带,或者教师范读全诗:
学生自读诗歌。把握主要内容,理清诗歌的写作思路,分清诗歌的结构层次。
(诗的第一节写了两种生和死,是全诗的总纲;第二、三、四节写了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它们之间是并列关系;第五、六、七节分别与上面三节对应,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结局。)
二、小组合作,阅读研讨
1、找出哪些诗句写出了诗人对鲁迅的纪念?
(每节诗的后两行。)
2、诗歌的首节中活与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三、精读诗歌,领会诗歌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体会每节诗歌中感情。
指名朗读诗歌,读出各节的真情实感。
(对学生把握不准的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或者变化语气、语调使学生真正把握住诗歌的内在感情。)
对比是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在诗歌中使用对比,能产生强烈的感情冲突。这首诗每一小节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细读诗歌,体会诗歌对比的写法。
有的人课件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3、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的崇高品质。
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
【自主学习】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深奥( )( ) 枯瘦( )( ) 详细( )( )
慈祥( )( ) 爱戴( )( ) 惊异( )( )
2、成语填空
囫( )吞( ) 张( )李 ( )经风( ) 北风( )
( )然大( ) 一目( )行 一知( )解 ( )痛哭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四个小故事,可用四个小标题表示:①
② ③ ④
⑵伯父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是因为:
【合作探究】
(一)阅读句子并作答。。
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⑴这句话表面在夸自己,实际上是
⑵这句话体现了
2、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句话通过对鲁迅的 和 的描写,表现了鲁迅
(二)读课文片段,完成题目。
“你不知道,”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我小的时候,鼻子跟你爸爸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
“那怎么—--”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就把鼻子碰扁了。”
“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您走路不小心?”
“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
⑴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恍然大悟:
⑵“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⑶“四周围黑洞洞的”怎么理解?
⑷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⑸这段话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跑到伯父家里,不一会儿,就跟伯父拿了药和纱布出来,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给那个拉车的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
⑴这个片段写了 这件事,通过 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
⑵本段中描写动作的词语有:
学习《有的人》
【自主学习】
1、本文是诗人 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 周年写的一首诗。
2、“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句诗表明鲁迅先生的态度是( )
a.对旧社会黑暗势力的反抗。b.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无比愤恨。
c.盼望旧社会彻底消亡。d.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人民大众的事业。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节诗的内容是( )
a.人总逃脱不了死的结局。b.概括了两种人生的不同价值。
c.人的活和死是对立的统一体。d.写两种人的不同活法。
4、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有的人》歌颂的是鲁迅先生的精神,全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
2)“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这里的“野草”指的是鲁迅先生的散文《野草》。 ( )
3)诗歌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有的人》属于抒情诗。( )
一、d 二、b 三、1.√2.×3.√
语文大观
鲁迅名言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一滴水,用显微镜看,也是一个大世界。
☆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
☆要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有的人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臧克家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写的一首诗,采用对比手法,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号召人们为创造新生活而奋斗。全诗通俗易懂,篇幅短小而容量极大,把人生的伟大与丑恶论述得淋漓尽致,爱憎分明的情感跃然纸上。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解诗歌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2.学习并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歌内容,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难点:学习并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兴趣和敬仰之情,为学习诗歌做好情感铺垫。
2.新课讲解
(1)朗读指导:指导学生用正确的语调和感情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理解诗歌内容:通过逐句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主题,感受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
(3)对比手法分析:通过分析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其表达效果和深刻内涵,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拓展延伸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如何成为像鲁迅先生那样有价值的人”展开讨论,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寻找可以实践的.途径和方法。
情境模拟:设计一些与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精神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体验为他人、为社会付出的快乐和意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联系当前社会,找出那些具有鲁迅先生精神的人和事,分析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和行动力。
4. 作业布置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鲁迅先生的理解和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鲁迅先生的精神。
收集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故事和事迹,准备在下节课进行分享。
5.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一个有价值、有担当的人。
五、板书设计
有的人课件 篇4
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有的人》是第四单元比较与探究中的一首自读诗歌。
这首诗是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而作,同时向我们提出了人生价值的重大课题。诗中所表现的思想内容和情感基调与时代政治环境、社会文化思潮都有一定的联系。因此在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搏,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诗歌的特点,我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1)在反复诵读,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2)理解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理解诗中所含的深刻哲理,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
将教学重点定为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本诗。
(2)品味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难点是理解对比写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3、学生情况分析:
在学习《有的人》以前,初一学生已经接触并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较充分的认识,能在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前提下,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感情。
有的人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读懂诗所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朗读。
2、感受鲁迅的伟大,培养准确的人生观。
3、锻炼大胆质疑、自求自得的阅读素养。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出示提示(幻灯片):
1、(1881年9月25日)(浙江省绍兴)(早)(弃医从文)答案两个字(生说了之后请说出原因,其中弃医从文:鲁迅最早想学医来解除人民身体上的病痛,但后来他发现当时中国人民更可怕的病是心理上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来唤起人民的良知、骨气。)
2、(匕首)(野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1936年10月29日下午5点25分)答案三个字。
3、野草:鲁迅认为野草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他以野草自喻,同时把地面比作反动势力,把地下的熔岩比作革命的火焰。只要能让革命火焰冲出地面,他愿意在熔岩中与反动派同归于尽。
二、揭示课题
1、幻灯片出示:
面对敌人他横眉冷对,为人民他愿作孺子牛。
2、组织讨论伟人逝世,政府部门或者民间会可能举办的活动。
3、介绍写作背景,揭示题目。
三、读通读顺诗,个人大胆质疑
1、同学自由朗读全诗,两个要求:
⑴读通读顺;
⑵读出问题并做好记号。
2、检查朗读。
3、再读诗。要求:
边读边想,从读懂一个词一句话着手,把握每一小节的意思,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4、组织学习第一段。
5、小组自由学习其他段落。
四、质疑,理清课文脉络
1、交流问题。
2、师设疑:
分别指得是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得到怎样的下场?
五、朗读升华感受
1、音频朗读。
2、学生点评。
3、齐读。
六、组织拓展
1、以小组为单位模仿着本诗的格式也来写两节诗,写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如纪念雷锋有感,也可以是一类人。
2、交流。
七、总结作业
1、背诵。
2、完成个人诗稿。
有的人课件 篇6
设计理念小学诗歌教学“重意义、轻审美、重教化、轻艺术”的现状不能不说是当今小学诗歌教学的误区。我认为小学诗歌的教学不应该单单停留在词句的分析和诗句的理解上,而是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产生亲近诗歌的欲望。这样就让诗歌教学的课堂少了一些理性,多了一些感性,少了一些教化,多了一些欣赏。老师自始至终释放着自己的诗情去召唤学生的诗情,引领学生走在亲近诗歌的道路上。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得到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2、了解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体会这种手法运用的好处。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教学准备课前三分钟:组织学生观看《鲁迅》生平的记录片,引导学生更加形象直观全面的了解鲁迅。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1936年10月19日凌晨5时25分,一位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在上海不幸病逝。全国人民无比悲痛。但是国民党反动派派出了许多的特务、军阀、走狗极力阻止人民给鲁迅先生举行追悼会,他们阻止得了吗?我们一起来回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看看当时的情景吧。2、鲁迅逝世13周年,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才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鲁迅先生。诗人臧克家参加了纪念活动,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就情不自禁地写下了《有的人》这首短诗。出示课题--《有的人》。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读诗,注意把字音读正确,诗句读流畅。(教师倾听学生的朗读情况,并针对学生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加以辅导。)2、指七名学生分节读,教师随机点拨:“当牛马、石头、不朽、摔垮、抬举”等字音。3、默读并思考:这首诗在内容和写法上你发现了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内容上的对比,2-5,3-6,4-7;“有的人”反复出现。)引导学生结合诗句回答。三、自主感悟,诵读悟情1、同学们,自由读第一节,你能读出疑问吗?①、自由读第一节。②、质疑:预设:为什么有的人活着像死了,有的人死了却还活着?相机理解“死”与“活”③、引导学生带者疑问来读书。哪种人虽生犹死,哪种人虽死犹生?请同学们读2、5节。2、学习2、5节,出示: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①指名读,评议:他读出了什么感觉?或你听到他读出了什么味道?(对敌人的恨,对人民的爱)②探讨:为什么“恨”?怎么样的人会“骑在人民的头上”?骑在人民头上后的表情怎样?③读一读:读出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反动派的傲慢神态。④指导读好“摔垮”读出把敌人打垮后痛快淋漓的感觉。师生合作读。师: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生: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师: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生: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3、自主学习3、6节,4、7节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①自由选择一组,想想用什么方法朗读表达出你的理解。
②各人自由练习。
③男女生分别领读,带读。
学生汇报读。评议,生评,师评。
4、诗歌为纪念鲁迅先生而作,却不用“鲁迅赞”或“纪念鲁迅”为题,而是以“有的人”进行反复咏叹。这首诗的前四节一连用了八个“有的人”,请把“有的人”替换为某一种人或某一类人。总结出“流芳千古”和“遗臭万年”并板书
预设:被人民憎恶的人,被人民爱戴的人
残酷剥削人民的人,为人民服务的人
妄想流芳千古的人,一心默默奉献的人
愚弄人民的人,造福人民的人
损害人民利益的人,维护人民利益的人
反动统治者,共产党人
压迫人民的暴君,廉洁奉公的公仆
自私的人,无私的人
一心追求名利的人,一心只知奉献的人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这诗表达了臧克家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师生合作读)
鲁迅死了(师)
他还活着。(生)
鲁迅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师)
给人民作牛马的,(生)
人民永远记住他!(生)
鲁迅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师)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生)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生)
鲁迅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师)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生)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生)
探讨:“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你知道都有谁呢?指名说(岳飞、雷锋、周恩来,王二小、……
2、还有像鲁迅一样的人很多,你想歌颂谁,就把他的名字套进去读一读。自由练,指名读。
3、教师引读:面对自私自利,残酷剥削压迫人民的人我们痛恨、愤怒的说——生读: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因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所以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教师引读:当我们面对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我们尊敬他、歌颂他——生读: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因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总结引领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了诗歌的魅力。有人说,走进诗歌就是走进了一个灵动的世界,每一个想让自己变得聪明灵秀的孩子,都应该亲近诗歌。叩响诗歌的大门。
五、布置作业:(自选一种)
1、诵读这首诗。
2、搜集鲁迅的名言。
3、阅读鲁迅的作品如:《故乡》《一件小事》《药》等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骑遗臭万年
死--活俯流芳千古
有的人课件 篇7
教学内容:
后面所剩内容。
一、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讨论第二——第七节是如何进行照应的。
二、讨论这几节是从哪些角度进行对比的,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并列表说明。
三、深入思考以下问题。
1、把第二节改为“有的人/欺压老百姓;有的人/为人民服务。”行不行,为什么?
答:不行,这样改,两种对立的人生观,两种对人民截然不同的态度表达得不形象,原诗反动者典型的动作和典型的语言非常形象的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残暴无耻。“俯下身子”的典型动作加上“当牛马”的贴切比喻,准确生动的刻画了鲁迅先生鞠躬尽瘁为人民的形象。
2、第三节中“把名字刻入石头”是什么意思?
答;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
3、如何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
答: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并以大无畏的献身精神深信革命的地下之火一定会燃烧起来。
4、如何理解第六节,“春风”,“野草”各指什么?
答: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想流芳百世,实际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遗臭万年;鲁迅以野草自比,(因为这一句鲁迅的《野草》)为了荡涤旧社会的黑暗、腐朽,宁可牺牲自己的一切,一但革命蓬勃发展起来,野草就会萌生,到处是一片青绿。
5、最后一节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反复,起强调作用,评价鲁迅先生的伟大。
四、分析诗中的议论。
1、找出议论句。
2、分析议论的特点。
A、诗中的议论,是通过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的。
B、诗中的议论,是用形象化的语言来表现的。
五、总结全文。谈谈你学了这首诗后懂得了哪些道理?
有的人课件 篇8
一、课文内容分析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鲁迅逝世13周年时,臧克家为纪念鲁迅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鲁迅的怀念,而且通过两种“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要像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
通篇采用对比的表现方法,以凝练的语言,揭示了生命的意义在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讴歌鲁迅的同时,启迪人们向鲁迅学习,为人民俯首甘为孺子牛。本诗主题鲜明,富于哲理,既能陶冶情操,又能给人美好的艺术欣赏。
二、学情分析
处在小学高年级段的学生,正是初步树立人生观的启蒙阶段,而这首诗歌语言朴素,感情深沉,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并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
在本单元前几篇课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借助相关资料,引导学生对比朗读,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
诗中有许多句子都与鲁迅的人品和文章有联系。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注意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来理解课文,做到温故知新。同时启发学生思考,让他们学有所得。
三、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初步感受诗的魅力,并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培养鲜明的爱憎感情,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感悟本诗包含的深刻哲理。
难点:借助本单元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懂得“生”与“死”在本诗中的特殊含义。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介绍鲁迅,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1)鲁迅画像,引入: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鲁迅,谁能用两句话来描述一下这位老人?
2、你对鲁迅了解多少?结合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谈一谈。(在学生述说的基础上老师进行补充,并出示相关简介)
3、导入:同学们,鲁迅先生自1936年10月19日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这么多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就像沙里的珍珠,随着时间风沙的流逝而更加光彩夺目。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参加完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以后,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板书)(课件2:课题)
(设计意图)以介绍鲁迅来导入新课,为课文接下来的学习做了铺垫。
环节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
过渡:现在先让我们把这首诗读一读吧。
1、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句(课件3)。
(1)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把每一个句子读顺畅。
(2)指名读,提示学生诗中“呵”的读法。
2、教师范读,进行引导:诗歌本身有一定的节奏,像音乐一样。读诗和读普通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它更讲究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如何把诗读出节奏呢?我们可以把要突出来的字标上着重号,把要停顿的地方画上斜竖线,然后再进行朗读。学生标画后试读。
3、引导读出感情:读诗除了要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情。本诗写了两类人,是哪两类?(板书:“虽死犹生”和“虽生犹死”)
对这两类人,作者表达的感情都是怎样的呢?
(前者是歌颂,后者是批判)(板书:歌颂批判)
那么,读的时候,我们也要把这两种感情读出来。
(设计意图)教学中从读正确到读出节奏,再到有表情朗读。每一遍都目的明确,让学生通过一遍遍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环节三:了解写法,深入理解
引入:诗歌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它有节奏,语言简练,能强烈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这一方面,还表现在他的特点上,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1、学生默读,思考:这首诗有什么特点?
2、交流:
(1)对比:每小节的前后两句进行对比,对比的好处就是让好人在大家的心中更好,让坏人大家的心中更坏。(教师引导朗读)
(2)前后对照:前面2、3、4小节描述两种人的不同表现,接下来的5、6、7小节对这些人做出的表现的后果进行了对照——有什么样的表现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引导分男女生对照着读,让学生思考:你愿意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
(3)总分结构:诗的第一小节和后面六个小节是总分关系。(引导理解“生”与“死”的含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写作特点,比如,全诗按总分的结构来写,及对比、对照、反复的写作方法在全诗中也极为突出,也正是这些独特写作方法的运用,使诗歌所表现的爱恨情仇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给读者带来了深深的震撼。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环节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引入: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念出来。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的名字。但是我们相信,臧克家先生肯定不是忘记了。我相信,诗中虽然没有鲁迅的名字,但是一定有鲁迅的影子。看看,你从哪句诗中看到了鲁迅的影子?
1、学生读诗寻找可以找到鲁迅影子的诗句。
2、进行交流,顺势拓展:(课件4)
①“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引出鲁迅的诗《自嘲》中的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
②“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出鲁迅散文诗集《野草》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至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3、师:当然,文中很多地方都在歌颂鲁迅,比如“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这句诗也是鲁迅先生的真实写照。诚然,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也因此,在他死去后却还有很多人记着他,也有很多人写文章纪念他。出示
(课件5)
(这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鲁迅,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和穷苦人的生活。这就是鲁迅,用一杆笔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坚持不懈地斗争。也正是因为这些,所以许多年来,他一直受到人们深深的爱戴。他虽然死了,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4、提问:既然是纪念鲁迅的文章,为什么不写出鲁迅的名字?而是以“有的人”代替呢?(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不单写鲁迅,而且写了像鲁迅一样的人,如黄继光、雷锋……)
5、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通过两次揭示副标题,让学生在诗中寻找鲁迅的影子,进而去发现生活中具有鲁迅精神的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纪念鲁迅先生上,而是建构起一个立体的、饱满的、更具张力的认知。
六、板书设计
27、有的人
虽死犹生(歌颂)
虽生犹死(批判)
有的人课件 篇9
教学设想: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 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 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语。
2004年2月5日晚8时35分,著名诗人臧克家老先生却因病离开了人间。
(出示幻灯片3)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 的大诗人之一。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 等,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有的人》便是他这类诗的代表作。这首诗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出示幻灯片7)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逝世,国民党反动派血腥镇压人民,不允许人民悼念鲁迅先生,直到1949年,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他。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目睹了人民群众纪念鲁迅的盛况,并瞻仰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他深切追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一生,百感交集,于1949年11月1日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抒发自己由纪念鲁迅所引起的无限感慨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4、思考讨论: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第二部分(第2、3、4节):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第三部分(第5、6、7节):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 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 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 思考问题: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淖匀蛔刺阉没馐缎翁i赖慕缦薇渥龅赖碌摹⑸竺赖呐卸稀s谑牵械娜松此溃械娜怂兰瓷u庠诳蒲鲜遣豢伤家榈模谝帐跎先肥钦媸悼尚诺模徽饫锴楦械囊蛩仄鹱啪龆ǖ淖饔谩?br> 2、 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 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 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出示幻灯片9、8,齐读)
(4) 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1)“永远记住他”。(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 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 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教后反思:
有的人课件 篇10
一、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本课秉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主动参与,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对比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情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引导他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和对比手法。
难点: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名言,引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初步印象和感受,为学习诗歌做好情感铺垫。
2.新课讲解
朗读指导: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理解其中的对比手法和深刻内涵。
情感体会: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体会鲁迅先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崇高品质。
1.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鲁迅精神”活动,鼓励学生发现身边具有鲁迅精神的人和事,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2.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将所学所得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