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九年级语文上册《沁园春 雪》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此外,您还可以浏览范文大全栏目的当兵锻炼心得思想汇报集锦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1

一、导学目标

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能有感情的背诵全词;

2、掌握上下阕所写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重点)

3、学会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揣摩,并能体会其作用。(难点)

二、导学引领,自主学习

(一)基本知识学习

1、识记文常,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

2、识记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以及文章注释中注音的字词。

3、反复朗读全词,把握主要内容,理清思路:

(1)词的上下两阙各写了什么内容?主要采用那些表达方式?

(2)作者欣赏这幅图的立足点在什么地方?从词的上阙中哪个字能看出来?

(3)上阙中的有虚写的景色也有实写的景色,请你把它在文中勾画出来。

(4)词中哪一句话可概括上阕这个意境磅礴,气势雄伟的画图?

(5)下阕中哪句话是过渡句?下阕由景到人,写了哪些英雄人物?作者用哪一个字概括他对五位历史英雄的评价?作者这样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6)本词的主旨句是那句?抒发了作者怎么样的情感?

(二)重难点突破

词的下阙部分作者评论历代的帝王,分别用了“略输”、“稍逊”和“只识”三个词语,请问它们有什么含义?

点拨:“略输”、“稍逊”两个词语一方面表明了毛泽东对秦皇汉武

的惋惜之情,同时又对他们在历史上的贡献;而

“只识”一词则表现了毛泽东对成吉思汗只重武功忽视文治的之情。

(三)学法指导

学习本词,应该先弄清它的创作背景,在掌握上下阕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困惑所在:

三、组内合作,收获共享

(1)我们组讲解的问题是:

(2)我们组讲解的思路是:

(3)讲解中需要强调的关键点和重难点是:

四、课前热身,自我完善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沁()分()外妖娆()成吉思汗()数()风流人物

2、“沁园春雪”中的“沁园春”是词的()“雪”是词的()上下阕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全篇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一)课堂交流流程建议:

导入→课前热身→介绍背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揣摩关键词句→小结练兵

(二)交流点拨

可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词各部分的内容;再细读课文,分上下两阙进行讲解分析;最后三读课文,揣摩关键词句,再次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也可以把揣摩关键语句放到细读课文时进行交流。

六、课后练兵,体验成功

1、“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

2、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

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3、“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

七、直击中考,幸福提升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1)这首诗表现了画中梅花的、特点。

(2)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猜猜这是什么东西?

──雨。那么,现在我们就一起来阅读郑愁予的诗《雨说》,看看这位天空的泪水是如何给田野带来微笑的?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注意:

2、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

明确: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万物的;我是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的;我来了就不再回去。

三、局部品味

逐一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雨说,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那么,“雨”为什么要来探访四月的大地?第一节诗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注:齐读第一节诗后,讨论板书如下:

田圃 禁锢 种子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鱼塘 滞留 游鱼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地枯旱的景象

小溪 喑哑 调子 (暗示了社会生活的艰辛)

2、“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你们”是指什么?说说“雨”怎样来亲近它们的?作者又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从中揭示了怎样的思想意义?

重点探讨:第5、7、8这三节诗。

踩──田圃──润如油膏

看──牧场──抽发新苗

绕──池塘──说声好

听──溪水──练习洗衣谣 物──大地复苏的景象

柳条──笑弯腰

石狮子──笑出泪

小燕子──笑斜翅膀 教──爱的使者和美好生活情景

旗子──笑得哗啦啦响 人──儿童

注:

⑴ 联系上面的内容,说清对比手法的运用。

⑵ 联系写作背景以及雨的作用,揭示中心。

提示: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社会背景;雨的作用见板书。

⑶ 认真体会第五节诗中采用拟人手法的运用并充分的联想,说说牧场是如何的抽发出怎样的新苗?雨是如何对鱼儿说声好?溪水是如何的练习怎样的洗衣谣?

由学生说,教师评价。

⑷ 想象第七节诗所描绘的画面。

注:采用读的形式来完成。

⑸ 第八节诗中的“旗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春天”仅指季节吗?为什么?

提示:红旗──双关语意。红旗是国家的象征。春天──双关语意。春天是万物的开始,是青少年的象征。

⑹ 讨论以下的问题3。

3、为什么说雨在“白云的襁褓中笑着长大”?它所说的这句话的用意是什么?

提示:

⑴ 白云──自由的象征。

⑵ A、雨具有返老还童之心;即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B、雨是带给下一代人以自由、幸福的使者,是作者本人的化身;

C、雨希望万物都像它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所以这句诗也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憧憬。

4、雨为什么说“来了就不再回去”?“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句中的“苹果”的含义是什么?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注:A、见书中句子;

B、引导学生体验吃苹果时的感受以及“擦着嘴”的神态后。点明:“苹果”的深刻含义具有双关语意:一是指真正的苹果;一是指作者带给少年儿童的自由、快乐、幸福就像甜美的“苹果”一样。

C、表明了“雨”的真正来意。

(点明中心,照应标题。)

四、作业

1、说出描写春雨的诗句:(至少两句)

《初春小雨》(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五。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春眠》(孟浩然):“春……处处……夜……花……”

2、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提示:“我是……”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课《沁园春雪》。

教材分析

《沁园春雪》是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诗坛的一首杰出的词作。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设计理念

立足教材、立足学生实际,运用现代教学媒介,通过具体、直观材料,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注重学生间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使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成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简介作者毛泽东的主要事迹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2、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3、掌握课下注释中列出的重点词语的字形及含义。

能力目标

1、能够准确熟练地背诵全诗。

2、揣摩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

情感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像,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议论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难点

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

教学方法

自学讨论法、阅读理解法、自主评价法。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课外资料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培养兴趣,强化动机。

1、投影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的《水调歌头读毛主席诗词》:

掌上千秋史,

胸中百万兵。

眼底六洲风雨,

笔下有雷声。

细检诗坛李杜,

词苑苏辛佳什,

未有此奇雄。

教师略作解释,请学生发表意见。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毛泽东的代表作《沁园春雪》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高亨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高度评价,同学们通过高亨的这首词,对毛泽东的诗词会有初步的认识。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新课学习。

教学意图

二、简介作者与写作背景

通过多媒体向同学们展示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资料略)

欣赏视频材料,对毛泽东同志的生平与写作背景进行深一步的理解。

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首词的内涵作准备。

三、配乐朗诵

事先制作教学软件:选一些雪景图片,包括高山、大河、长城等雪景图片,叠加自下而上移动的《沁园春雪》文字,再配以朗读录音。

观看视频材料,读准“莽”、“逊”、“娆”、“骚”、“朝”、“分”、“汗”等词的字音。

扫除文字障碍,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深入阅读,理解思想和艺术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这首词的题目是《雪》,哪些句子是写雪的?

2、词的上阕哪些句子总写北国雪景?这些词句创造了一个什么意境?

3、赏析“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上阕末尾三句写的是实景还是虚景,试加以分析。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上阕

2、前三句。创造了一个广阔博大的意境。

3、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方法;化动为静的写法;写出了山的连,原的高。

4、虚景。从“须”可以看出。

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交流、倾听、评价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

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哪些内容?

2、作者对词中杰出的历史人物进行的总体评价是?

3、谁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分析:

1、词的下阕。

2、“惜”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批评他们缺乏文学才华。

3、新时代的人民群众。

五、分角色指导朗读

1、再次欣赏配乐朗诵;

2、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

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境

六、小结

指导学生小结全文

《沁园春雪》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为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颇能代表毛泽东诗词的豪放风格。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诗词中的意境美、语言美和情感美。(难点)

2、学习诗人将描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重点)

3、背诵诗词、积累相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重点)

【教学准备】

挂图、课文朗读及朗诵录音。

【教学过程】

一、亲诗人,导新课

1、谈话:

(在《东方红》的乐曲声中)出示毛泽东巨幅挂像,地球人都知道。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大气十足的诗人。著名的诗人臧克家说过: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诗言志,毛泽东的诗词正是表现了他一生的雄才大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千古绝唱词《沁园春·雪》。

2、板书课题并解题。

3、明确目标:

读──思──悟──诵

二、忆历史,知背景

(同学们想知道毛主席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词的吗?)1936年2月,遵义会议后,抗日战争爆发前,此时否定了原来错误路线,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路。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登上海拔千米、白雪皑皑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三、读

导语:三分文章七分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试读。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两遍。要求:

⑴用笔画出文中自己不认识的字。

⑵将自己不懂的地方作上标记。

⑶思考: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2、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标出节奏。(用“/”标出停顿,用“·”标出重音。)

3、学生揣摩读,要求读出感情和节奏(采用分组读或男女生比赛读的方式)。

4、全班练习配乐朗读。

四、思

导语:孔子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设置问题:

1、词中联结上、下阕的过渡句是哪一句?其作用是什么?

2、“江山如此多娇”,在这里用到一个“娇”字,是褒还是贬?

(是褒义)那祖国有哪些可赞之景?

(引导分析写法。)

3、你如何理解“封”和“飘”字?

(“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一静一动。)

4、下面一个“望”字领起下文,词人望到了哪些景观?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景观。)

引导理解比喻和拟人修辞,明确以动写静的方法。

过渡导语:以上景物确实很美,有没有更美的呢?

明确: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样的雪后初晴的景观。)

问:现在晴了吗?(没有)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联想,即是虚写。)

5、“引无数英雄竟折腰,”有哪些英雄为之折腰?写这些英雄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秦始皇(赢政)、汉武帝(刘彻)、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成吉思汗(铁木真)。

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这些这帝王形象,选取其中一位来说。

6、作者是怎样评价这些英雄的?(学生读出评论句。)你怎样理解?

词中作者评论,仅用了一个字是(等待学生回答“惜”),你怎样理解这个词的意思?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小组内进行讨论,师生共同交流明确)

明确:“惜”蕴含了作者的惋惜之情,即是美中不足,这些封建帝王胸中虽然都有雄才大略,但是都始终缺乏“人治”。此处的议论为下文的抒情打下了基础,使下文的抒情显得水到渠成。

7、你怎样理解最后一句?(引导学者谈谈个人理解。)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当今风流人物吗?

(学生自己发言,各抒己见。)

小结:全词上阕写景,诗人先写眼前实景,再写想象虚景,虚实结合,动静相衬,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下阕议论和抒情,对历史英雄人物缺乏“人治”表示惋惜,抒发了对无产阶级领导者和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赞颂之情。

五、悟

导语:有一位智者说道:领悟是语文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读者与作者同呼吸。

设置问题:

1、词中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

(顺势回顾有关写雪景的诗词名句。)

2、全词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回顾所学的毛泽东诗词。《长征》《菩萨蛮·大柏地》《卜算子·咏梅》。

4、引导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见时机而视)

六、诵

1、学生练习背诵诗词。

(男、女生比赛背,小组比赛背。)

2、配乐朗诵比赛。

(以小组为单位。)

七、友情作业

1、课外延伸:阅读毛泽东的更多诗词。

2、美术作业:根据本诗词内容,画一幅北国雪景图。

【结束语】

(在《走进新时代》的音乐声中)同学们,让我们不忘伟人的大志,迈着新时代的步伐,一起开拓未来,走向新的时代,走向新的世纪。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背景,理解词语,欣赏诗歌形象,领悟借咏雪抒发的思想内容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词语魅力,感悟词的意境,通过朗读传递词的磅礴大气;合作探究法,讨论法

⑶、情感、价值观目标:领会词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和无产阶级革命英雄主义的感情,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重点: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点睛之笔,如何表现全词主旨

教学难点:

下阕评古的态度及用意

教学过程:

(一)、预习交流,认定目标: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设计了如下导语:

我们都知道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带领人民建设新中国。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个文人,而且绝对是一个大气十足的文人。毛泽东一生给我们留下了七十多首诗词,每一首都像一扇窗户展示着他那风骚独具的个性情怀。不信,就让我们走进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亲自感受一下他的词风。(板书课题)

老师介绍写作背景,出示教学目标,学生预习交流.

(二)、走进文本,初读感知

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全文,想~想词的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片:绘北国壮丽雪景,抒爱国之情。

下片:评历史人物,赞当代英雄。

(三)、研读文本,指导朗读

1、走进雪国,感受诗人形象

(1)、虽然历史风云已经散去,但我们仍可以用“第三只眼睛”在想像的世界里再现当时豪壮的雪景。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诵读上片,为大家描述一下你最喜欢的画面。

学生交流。

教师点拨:①读着“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这几个句子让人仿佛看到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给大地披上了红纱,皑皑白雪在红日的映照下,宛如青春美少女一般妩媚动人。

生二:我喜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两句,感觉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座巨大的粉妆玉砌的宫殿,还不时有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好富有诗意又好壮观!

生三:我喜欢“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起伏的群山像一条条银蛇在舞动,大片大片的高原像白象在奔跑,远远望去,雪山与蓝天相交接,似乎是在和天公比高低呢!那种辽阔的感觉令人心旷神怡!

(2)、诗人的词写得好,同学们理解的也很到位。诗言志,那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是人呢?

生一从“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两句我感到毛泽东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大气魄的人,一个伟大的人。

生二:从“欲与天公试比高”,可见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

生三:从“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这几句,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

(3)、刚才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介绍画面,感受诗人形象,谈得都很好,但是却未能通过你的朗读展示词的魅力,将这首词的磅礴大气传递出来。下面请同学们观察画面,揣摩意境,再次朗读文章上片。

注意:朗读要收到成效,标准的普通话必不可少,但把握感情,做到适当的停顿、重读则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个别示范朗读,自评(你是如何处理重读、停顿的);同学点评,穿插老师点拨。(把握关键处:如“冰封”和“雪飘”动静结合;望领起七句写景;山舞的“舞”、原驰的“驰”;竞折腰的“竞”;“惜”等)

师生一起朗诵上片。

2、俯仰古今,探询诗人心路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面对北国雪后美景,毛泽东又该如何?请同学们听读下片,探寻诗人心路。

教师范读

请同学们借助刚才的.听读,体味作者情感,做一次“朗读指导老师”,范读并讲解理由。

(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互听互评互指点)

生一:“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应重读“如此”、“无数”和“竞”字,“江山”、“引”、“英雄”后应停顿。这样可以突出江山之美,突出英雄为江山之美折服人数之多。(示范)

生二:“惜秦皇汉武”中的“惜”字可轻读,但要延长,表现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缺少文治的惋惜之情。(示范)

生三:“只识弯弓射大雕”中的“只识”要重读,并且要停顿一下,感觉毛主席对成吉思汗的批评更严厉些。(示范)

生四:“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读得要慢,“俱往矣”语调上扬,“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可用平调,但要读得字字顿挫,坚定有力,现出毛泽东那天之骄子的自信来。(示范)

这几位老师指导的多好啊!朗读就要这样,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一下下片。师生一起朗诵下片。

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注意:朗读方法的指导很有必要,不然的话,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把握可能不那么顺利,对于重点词句的理解就不会那么深入。这一环节,在指导朗读时,对重点词语要作品析,只有如此,才能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感受了诗人豪迈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读懂了诗人那傲视群雄的天骄情怀,下面我们把目光收回来,关注文章的语言之美。(投影:品读文本,激扬文字)

诗词的语言凝练而形象,特别有表现力。如“舞”字,既让人感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生机之美。你还对那些词感受较深,用一句话说一说。

生一:“千里冰封”的“封”字写出了万里河山被冰雪覆盖的景象,“飘”写出了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的样子。动静结合,表现力强。

生二:我喜欢这个“望”字,一下子将长江黄河等祖国江山尽收眼底,这诗人真像个顶天立地的巨人。

在这个环节又加入词语品析,通过词语品析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事半功倍。

(五)、诵读全词,升华感情

看!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和词人溶为一体,也变的气宇轩昂,意气风发。老师是灵机一动,又有了一个新的提议,看看我们同学能否给词配上必要的神态、动作等,更好地展示这首词的魅力。

【设计意图】诵读是不讲之讲,是熏陶。诵读文本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音的抑扬顿挫,无不传递着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感悟与态度。诵读时的文本成了读者心灵间的一个载体,交流与沟通汇集于文本一身。

(六)、徜徉诗路,吮吸营养

一首《沁园春雪》只不过是毛泽东播撒在民族精神文化长河中的一朵小花,在毛泽东的诗里,有蓬勃的青春意气,有婉丽的爱情悲欢。有残阳如血的壮烈,有战地黄花的灿烂。有风流人物的慷慨,有人间正道的沧桑。有宏图惊世界,有腊梅傲雪霜。课下请同学们徜徉诗路,搜集毛泽东诗词,吮吸香甜的文化之蜜,让自己的人生摇曳多姿。请让我们一起上路吧!

教材只是个例子,为拓宽学生视野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特设计此环节。

(七)拓展迁移,学以致用

1、请学生对对联:上联望万里河山见雄浑壮丽,美哉!

下联评千古帝王显胸襟气魄,壮哉!

2、结合诗词的表现手法,写一段关于雪的短文,字数不少于200字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的:

1、学习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诵课文、默写课文,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义。

教学教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歌咏过那洁白如银的雪景。像唐朝岑参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又如李白的“燕山雪花大如雪,纷纷吹落轩辕台”。还有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高骈的“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还有宋朝胡仔的“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元朝黄庚的“江天不夜月千里,天地无私玉万家。”等等,决不胜举。毛泽东既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词作《沁园春雪》就是咏雪的名篇。

二、初读课文

1、了解背景

这首词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毛泽东率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词。

2、学习字词

莽(mang)素(su)成吉思汗(han)单于(chanyu)

妖娆:妖艳美好。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这里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3、齐读。

三、再读课文

(一)学习上阕

1、从词的哪些句子可知描写的是北方冬季的景色?(第1—3句。)

2、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来描写景色的?(夸张、拟人、比喻等。)

3、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图,并谈谈你的感受。(引导学生发挥想像,进入词的意境,揣摩雪景描写的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胸怀、气质和思想感情。诗人笔下的北国雪景,空间极其广阔,景色极为壮丽,令人感受到诗人豪迈的胸怀,雄伟的气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4、齐读、指名读词的上阕。

(二)学习下阕

5、找出本词的过渡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6、对历史英豪作者是怎样评价的?(评论以“惜”字为统领,定下批评的基调,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惜”中有贬;“惜”中寓志。)

7、仔细的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后来者居上的气概,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自信、自励和抱负。)

8、齐读、齐读词的下阕。

四、精读课文

1、反复朗读这首词,说说它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情与景是怎样交融的?

它的抒情是与写景、议论有机结合、浑然一体的。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又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三句,更是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下半片议论,即上片之景而生情,由祖国河山的壮丽,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含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俱往矣”由评论历史人物落到赞扬当代风流人物,使全词的思想境界达到高峰,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与抒情为一炉,水乳交融,使主题非常鲜明突出,从而收到强烈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小结

本词上片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片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板书设计:

江山英雄风流人物

千里万里秦皇汉武

(夸张)(略输文采)俱看

长城大河唐宗宋祖往今

(白描)(稍逊风骚)

矣朝

山原一代天骄

(比喻)(只识弯弓)

妖娆折腰(人民)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背诵全词。

二、研读品味

1、这首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全词仅114字,就清晰地勾画出一幅北国风光图,极有分寸地评论了上下几千年的历史人物,抒发了诗人的抱负。

一个“望”字,既准确地描绘了诗人观察景物的位置──登高望远,又有力地领起以下各句的景物描写。写想像中的雪后天晴、红日高照的美好景象时用一个“看”字,把诗人欣然观赏之状、无限赞叹之情表达得细致入微。“千里”“万里”互文见义,表现祖国幅员的广大,也反映诗人视野的辽阔。动词“封”“飘”“舞”“驰”,形容词“莽莽”“滔滔”,都极富形象。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赋静景以动态,使之生机勃勃。同是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副词,“惟”字强调了白茫茫的一片是惟一的景象,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了;“顿”字强调黄河上下一下子失去波涛滚滚的气势,突出天寒地冻、河水结冰之速。

词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红装素裹”等都是巧用比喻。“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字把“山”“原”人格化,生动地写出它们雄心勃勃的精神面貌和昂扬奋发的气概。雪景以“白”为特征,词中却未写一个“白”字,而用“冰”“雪”“银”“蜡”“素”等,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在下片的议论中,一开始就用“引”字把“江山”和“英雄”联系起来。接着用“惜”“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语,既不全盘肯定,又不一笔抹煞,把诗人对历史上的英雄人物肯定中寓有批判的情感,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竞折腰”“弯弓射大雕”,不仅使议论形象化,而且使人浮想联翩。“俱往矣”三字,将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及一系列封建帝王一笔带过,转而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笔力千钧,意味深长。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极言北国的广袤,要读得开阔、宏大。

望长城内外,“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侧面描写出冰天雪地的景象,但语调转低。

山舞银蛇,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通过比喻、拟人写山态,读出形象、动感、气势。

须晴日,看红“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虚写,赞美的激情溢于言表。

三、比较阅读,完成练习(P5)

参考:《沁园春·雪》与《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都描写了雪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前者写的是北国雪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像;后者写的是南国雪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四、拓展延伸

1、找几个含“雪”字的成语。冰天雪地、风雪载途、程门立雪、白雪皑皑、雪中送炭、雪泥鸿爪、映雪读书2、找几句写雪的古诗。(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2)、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同上)(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同上)(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上)(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五、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毛泽东当时的远大抱负以及乐观精神,我们还学习了如何读诗,希望同学们以这一课为例子,运用读诗的方法预习后面的诗歌。

六、作业:背诵这首词。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7

【课文分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诗的风格是清新、欢愉,思想感情蕴藉而深厚。

【教学思路】

1、适当介绍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特殊的写作背景,以帮助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加强朗读体会,理解诗意,感受春雨的美好。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三、生成探究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1、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2、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四、评价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分析、鉴赏有重点地评价,鼓励不同的见解。

五、课堂小结

从学生的研习中总结出鉴赏诗歌的方法:阅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六、拓展创新

根据自已的能力和兴趣选做:

1、请学生以“雨”的身份对诗歌内容进行复述并评议。

2、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全诗,并把自己改写的散文与原诗对比阅读,说说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3、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3.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重点

1.复诵读,感受诗词中北国壮丽的雪景,体会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的抱负和坚定的信念。

2.质疑讨论,理解诗人借景抒情的壮志豪情。

教学难点

赏析回味,明确全词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的写法。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手段

投影仪

教学设计

2课时

板书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写景:

北国风光长城内外

千里冰封望大河上下实写

万里雪飘山

看须晴日虚写

(总体写)(具体写)

抒情:江山如此多娇!

议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导入

毛主席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是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可你知道吗?他还是一位

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将一同学习他的诗词---《沁园春·雪》

二.结合注释,把握形象

三.聆听范读,感受形象

1.标题为“沁园春·雪”,词中究竟写出了怎样的雪呢?请听配乐朗读《沁园春·雪》。

明确节奏、重音:

望/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惟余莽莽顿失滔滔

分外/妖娆

2.词中的雪形象如何?

讨论明确:

北国的雪景,壮阔、富有气势的。

3.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北国的雪景?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四.反复诵读,体会形象

五.质疑讨论,明确形象

1.北国的雪景特点如何?

讨论明确:

豪迈、壮阔、富有气势。

2.词中哪些语句,总体概括了北国雪景的特点?

讨论明确: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3.具体描写部分,北国的雪景,长城内外、大河上下、山川、高原分别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那些语句突出了北国雪景的总体特点呢?这具体的景象均是诗人怎样观察的结果?

讨论明确: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比喻修辞),舞银蛇;原(比喻修辞)驰蜡象。

齐读感受,要求:注意重音,读出北国雪景豪迈的气势。

4.须晴日,雪景又当如何呢?这景与上文诗人所见的景色有何不同?

讨论明确:

虚景:“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5.如此美妙的北国雪景,你觉得如何?

讨论明确:

同学结合想象,畅所欲言自己的审美感受:美丽、壮阔、娇艳、极具动感、生机与气势、“多娇”……

六.结合想象,再造形象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

2.默写并背诵词的上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沁园春·雪》的上阕,感受到了北国之雪的风姿。(生齐背回味)同时,同学也畅谈了自己的审美感受。那作者对自己笔下的雪景又是如何评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在下阕中寻找答案。

二.反复诵读,感受情怀

三.质疑讨论,把握主旨

1.面对如此雪景,作者如何评价?

讨论明确:

面对祖国壮丽山河,作者发出了“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

2.由此景,作者联想到了哪些人?如何评价他们?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

讨论明确:

联想到无数竞折腰的英雄,如:略疏文采的秦皇汉武、稍逊风骚的唐宗宋祖、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人物共同点:都是中国历史上曾建功立业、产生过巨大影响的人,作者对他们都作了委婉的批评,并以一“惜”字总领对他们的.批评。

3.作者这样评价英雄,用意何在?

讨论明确:

以委婉的批评作铺垫,引出“今朝风流之人物”,这种写法类似杜牧的《赤壁》中贬周言志的写法。

4.结合背景,如何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风流人物”?

讨论明确:

本词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刚刚结束,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当时在陕西清涧袁家沟,正准备率领红一方面军渡黄河开赴河北抗日前线。适逢一场大雪,雪后毛泽东挥毫写下了本词。词中诗人抒写了作为革命家的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词中“风流人物”可理解为毛泽东本人,但更应理解成广大的人民群众。

四.比较阅读,加深理解

比较诗人同样写雪的词《减字木兰花》,谈谈与《沁园春雪》的异同。

讨论明确:

相同,都写雪,都气势雄壮,风格豪迈。

不同,《沁园春》,借景抒怀,抒写革命者的壮志豪情;《减字木兰花》,写景为叙事,衬托红军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沁园春》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减字木兰花》写景、叙事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