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因此每天老师都会按质按时去写好教案课件。优秀的教案需要教师不断地精心打磨。感兴趣的话题“伯牙绝弦课件”励志的句子小编为您为您准备了一些资讯,我将为您提供一些全面的见解和建议供您参考!

伯牙绝弦课件 篇1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课时安排: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二、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4.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三、读懂课文内容1.交流学文言文的方法。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四、品味知音之情1.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2.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想象一下,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3.、感情朗读。4、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学生读。5、你理解伯牙的心声吗,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作业: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板书:25.伯牙绝弦伯牙善鼓琴所念 绝弦(知音)钟子期善听必得之 死26 月光曲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3.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爱。4.体会写实和联想相结合的写法,初步学习在写实的过程中,展开适当的联想,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月光曲》是一首什么样的曲子,是谁写的?《月光曲》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

二、学习生字词语1.学生自学生字词,遇到容易出错的生字多分析一下字型结构,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多读几遍,还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2.给本课的生字组词语辨析。3.学生在练习本上写生字词。4.辨析部分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1.齐读。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理解谱写。四、学习课文第二意义段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3.指名分角色读第五、六两自然段的对话,教案《第八单元教案》。

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朗读。

伯牙绝弦课件 篇2

【说教学内容】

《伯牙绝弦》是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⑵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能力目标:

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目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2、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说教法,学法】

1、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2、学法:

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进行一项词语练习。(课件展示)

2做一个有趣的游戏,给你一个词,你读的时候,脑子里会想到什么?( “鸟语花香” “电闪雷鸣”“高山流水”)(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的想象)

3、引入新课: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想到的是的是一个故事——《高山流水》(板书“高山流水”简介故事)师:于是,人们常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不是伯牙学艺的故事——而是《伯牙绝弦》的事(完整课题)

4、读课题,质疑课题(绝弦的意思,为什么 为谁 )

5、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3.(课件展示课文)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法。

4.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5.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谁为谁断弦呢?(板书:伯牙 钟子期)你能用文中的话说说他们的特点吗?(善鼓琴 善听)理解“善”

3、从哪里可以看出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学习二、三句。“志在高山”意思就是说,他心里想到什么,曲子就表现出来,真是善鼓琴。“善哉……”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4、引导学生说说伯牙的琴声里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请同学们根据例题,完成下面的练习。(课件展示练习)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真正的知音。在遇到钟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钟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

③师:可以想象,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峨峨兮若泰山。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洋洋兮若江河。

师:所以伯牙说,知音者,字期也

⑤师:我们再来读读这三句话,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三句话)

⑥师:伯牙说:“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个。”真是“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这样,他们俩一个在弹,一个在听,其乐融融。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无奈,世事难料,有一天,钟子期死了,再也没人能听懂伯牙的琴了,他就怎么做呢?(板书绝弦)

理解句子,说话训练:伯牙不由得想:当我志在高山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江河时,没人会说——,当我志在杨柳时,也没人会说——伯牙说(我再没有知音了)于是——

师:更有甚者是“士为知己者死”。( 聂政、荆轲、豫让)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在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有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四、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诵读:

和着动听的乐曲,一起诵读这个动人的故事。

背诵:

欣赏

1有关知音的话题,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苦苦追寻的,如《史记管仲列传》

2、欣赏古今交友的名言。

【说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知音

伯牙 钟子期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难觅

这样的板书,既能突出文章的内容,又能表现文章的中心,简单明了。

伯牙绝弦课件 篇3

1.教学目标

1)通过多遍吟诵,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学懂课文,初步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通过联想、补充资料等方法,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

【教学重点】

运用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读通读懂文言文,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现象,并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俞伯牙得知音之喜和失知音之痛。

2.教学过程

单元导读:学习单元导语,明确单元目标。

1.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六上第八单元,打开课本,请拿起笔,再次快速浏览单元导语,想想这个单元的学习主题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

出示单元导语:

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它可以是一首歌、一幅画,也可以是一件不起眼的小工艺品。有艺术的地方就有美。本组就是将带你走进艺术的百花园,感受艺术的魅力,受到美的熏陶。(主题)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还要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如果有条件,可以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更多地了解艺术。(目标)

2.我们身边有哪些艺术(音乐、舞蹈、剪纸、编织、书画、吹拉弹唱、绘画、泥塑、雕刻、建筑、文学等)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正如罗丹说的:“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3.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要达到哪些目标?(这第一段告诉我们学习主题,第二段告诉我们学习目标,你学完这个单元,你又可以回头看看这个目标,你是否达成这个目标了。)

4.看看这个单元给我们带来哪些艺术欣赏呢?让我们一起看看,请翻到目录。出示:

25伯牙绝弦

26月光曲(贝多芬)

27﹡蒙娜丽莎之约(绘画)

28﹡我的舞台(戏剧)

说说每篇课文分别介绍了哪种艺术?浏览能力很强。

这节课我们首先走进《伯牙绝弦》,感受音乐的艺术魅力。(出示课文)

一、读通课文,读懂文言文之意。

(一)解题导入。

1.读好课题,强调“弦”的读音。齐读课题。

2.解题。“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你怎么知道?(评: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文重要的方法。)

整个课题是什么意思?伯牙把琴弦弄断。

(二)反馈预习情况,读通课文。(难点:兮、若泰山、谓世、破琴绝弦)

课前我们已经都去读过了。知道这是一篇文言文。古文本来没有标点,现在加上标点,还是有些地方断句很难。你在预习时碰到哪些比较难读的句子,或者要提醒大家的。

聚焦难读的句子:

1)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谁来帮他?仔细听他的断句。有没有跟他断的不一样的?你为什么这样读?(有些语言我们是不理解才觉得难读,“谓”是什么意思?认为。)没有注释的时候我们可以借助工具书,字典中谓的意思有两种:第一种是认为,以为;第二种是叫做、称作。你认为选哪种?

这一个谓字就是一个词,世是世界,谓后面要停顿。拿起笔划上一个斜线表示停顿。

你来试试。你再读一遍,其它同学拿起笔用斜档划出停顿。(评:一点就会,聪慧。真有古文的味道。)还有哪个句子难读?

伯牙绝弦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播放《高山流水》

一、导入:刚才听到的这首乐曲是什么?《高山流水》

从这委婉动人的旋律里,我们似乎倾听到了一段委婉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在这段音乐的引领下走进《伯牙绝弦》的故事。

板书《伯牙绝弦》指名读,齐读。解题,质疑。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古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检查)

2.范读,出示画停顿的内容自己再读古文。

3.指名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几遍读下来我们知道了文章写了两个人?(伯牙,钟子期)

1.(出示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说说你有何了解?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善:善于,擅长)请生读,鼓作何意?从哪里了解到?(下面注释)从文中的注释了解意思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齐读,读出二人的特点来。

师:从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用笔画出。指名回答。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细细读读第一句:你有何体会?

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此时钟子期心中浮现怎样的高山?

(巍峨,高大)文中用一个词来形容是?(峨峨)

请生读读出巍峨的气势来。(过渡)孔子曾登泰山而小天下再读读,体会高山的巍峨。

再读子期的话,从哪个词体现钟子期善听?(善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好啊!读出它的味道来。

区别四个善的不同意思。指名读,齐读。从哉,兮两个语气词你又作何体会?再读。

3.用相同方法学习第二句。男女生配合读。

4.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出示伯牙与子期相遇的资料。说说伯牙心情如何?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写下来。

交流汇报,师适时点评:

过渡:伯牙和钟子期多么想像高山流水一样相伴相随。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聚首。第二年当伯牙如约而至时,等来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死(指名读)伯牙此时心情如何?再读。

6.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从哪里看出?齐读感悟,

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碎的仅仅是琴吗?再读最后一句。

听《伯牙吊子期》音乐感受伯牙的

绝望,再读。

四:总结:

伯牙绝弦只因伯牙所念再无人得之。齐读,感受绝弦的美丽。

五:板书设计:

伯牙

绝弦

知音

钟子期死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是小学阶段所学的第二篇古文,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但从文字上看,又是比较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属于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篇文章。于是我对这节课的定位是让学生读通、读懂文本。纵观这节课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从读入手。引导学生从初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师范读,指导读好停顿,再到个别读,到理解感悟读,层层显示出不同环节读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大部分学生已经会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感知。很多意思自己就能体会,内化。

二、文言文或古诗词可以说是一个整体的意象。一些重点词句固然需要引导理解,但如果过多地注重于此,则肢解了文言文本身的的整体性或文言文的韵味(语言美)。于是,如何在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与感受文言文的韵味、节奏美上寻求一个平衡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教师的过渡语言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我按原文呈现的顺序进行品读,先对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善鼓进行理解,然后用:读读句子,你从哪里体会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以过渡到下面诗句的教学,既完成字词的理解,又保护文章的整体性,在其它的环节中我也尝试插入一些辅助的资料,渲染气氛的语言,把古文的意思连贯起来。使整节课浑然一体。

三、注重对学生的点评。点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最好渠道,在朗读时针对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予以评价,让学生进一步明确朗读目的,提高朗读效果。在感悟文本时我适时插入一些能加深体会的话,如学生写完:伯牙会对子期说什么?在汇报交流时,我给了:相识满天下,知音只一人。以前是满面春风皆朋友,如今是有缘千里来相会。琴声懂心声懂志向懂,胸怀也懂。这些语言帮助学生把对知音的体会推向高潮。

当然教学中,我对一些词句的挖掘还不够深入,如: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互为知音,善弹善听的特点还不到位。以致学生朗读缺乏激情。在与学生的交流时还缺乏教育机智,在教案的预设与生成时没把握好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今后教学中努力做到扬长避短,争取在教学上有新的飞跃。

伯牙绝弦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 “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同学们,今天你们能够坐在这里展示才华,我想你们班的素质一定非同凡响,老师先为你们做个小测试,看看你们当中的谁将来有可能成为文学家。我们知道中国的语言文字最有情味,从文字中,我们能读出颜色、声音、画面、情节,甚至能读出味道来。我给你一个词,你能读出什么呢?请注意看——“徐徐清风”(你展现的画面真迷人,让我们感到了清风的柔美。你将来肯定是一名出色的文学家,)“皎皎明月”(你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白玉盘似的明月。)(你能通过想象,读出文字中的情节,你很有创作的天赋。)——“袅袅炊烟”(继续努力,你有望成为文学家)( 你和文学家有缘,透过你的语言,我们看到了农居生活的闲适,作吸气状,我还闻到了喷香的米饭味儿。) “鸟语花香”(你不但读出了一幅群鸟齐鸣、百花吐艳的画面,还带领我们走进了花的海洋,闻到了花的芬芳。你将来肯定能成为文学家,) “高山流水”(你很有文学家的潜质,你真棒,你读出了一幅高山流水图,静态的大山、动态的河流相映成趣。)不过,当老师看到“高山流水”这个词时,我读出来的是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伯牙绝弦》,因为高山流水觅知音就是讲的伯牙绝弦的故事。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二、板书课题。

谁来读题,(生读,)不够自信。读准“弦”。(生再读)好,清晰响亮,字正腔圆,像他这样齐读课题。《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还记得我们以前学文言文的方法吗?生谈学习方法。(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我们可以反复诵读加揣摩,或者联系上下文,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等等,)师小结:今天,我们就继续用老祖宗用了几千年的,也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多读来品析文言文。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把课文读两遍,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第一次读感觉如何?

生:这些词语读起来不顺口;

生:难读……

2、师:短短的五句话但不好读,不好懂,(我们先来看看生字,开火车读字组词。生字认识了,再把课文读一遍。)读不好没关系,跟老师一句一句读。可以看大屏幕上,老师是怎么停顿的,(师读生跟读,)同学们也画出停顿符号,自己再读读吧,

3、(指生读)谁能第一个读给大家听,(生读)真是让我叹为观止,第一次读就这么正确通顺。(一生读停顿读得好)了不起,第一读正确不算,还读出古文的味道来。同学们,我们也来读读,除了读正确,我们也要读出古文的韵味来(生齐读)

四、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生说大意。(你很会读书)(你的理解能力真棒)那“伯牙绝弦”的意思就是?(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真不错)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是什么让一代琴仙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呢?让我们深入课文寻找答案,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

2.生谈读懂的地方。(提醒学生不要重复别人的话,认真倾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品质。)引导学生说说每句的意思。

3.师:同学们的自学能力很强,但是学习文言文,很重要的一点是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你发现这个字了吗?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4次。)

意思一样吗?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喜欢,善于。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师:一个“善”字竟然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意思,可见我们的语言文字是需要仔细品味的。

(一)细品文本。

1、请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何以见得?

2、生找有关句子,师出示句子,生理解。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3、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说)(想像力真丰富。)我看到了一座高山。我看到了巍峨的山峰。(你真会用词)我看到了雄伟的泰山(在你的描述下,我也看到了,谢谢你!)……这么多的画面,古人仅用一个峨字就表现出来了。看来古人讲话真是简约而不简单呀。用你们的朗读表现泰山的巍峨吧!师引读这句。(夸奖的不够强烈呀!)(听了你的赞叹,伯牙激动呀!)

细心学生发现另外一个语气词了吗?(兮,请生读)为什么一个句子连用两个语气词?

生:因为钟子期强烈感受到伯牙琴声中泰山的巍峨。是呀,如此动听的琴声,子期就这样赞叹。生读。

同学们在字里行间中体会到了子期的善听?那么,这个句子你能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你的江河读的特别突出,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跟上面泰山一样,也是赞美。(生再读)

师:听出了江河的浩荡之情。(抽生)你那洋洋兮也读的特别好,能说说原因吗?生:江河都是很长呢。志在流水是伯牙心里想着,钟子期把他听出来了。(生再读)

师:听的出你是在真心诚意地赞美伯牙,还有谁来赞美伯牙?指生读。

那同学们想想伯牙只是在用琴声表现泰山的高大和江河的宽广吗?(指名答)想想诗人写诗为了什么?

师:古人也常以琴言志,将自己的心声、志向融入琴声中。他表现高山就是诉说自己的志向有高山般远大,表现江河就是说自己拥有江河般的胸怀。伯牙是在用琴声表达自己浩浩然的鸿鹄之志和坦荡荡的君子情怀。明白了这些,你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吧。

4、师:既然伯牙是个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高山流水,同学们想一想,还会表现什么呢? 生:猜想。(你想像的真美呀!)现在你们就是子期,也来写上几句,赞赞伯牙吧!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好极了)

5、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好皎洁的月色呀!)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 善哉,依依兮若杨柳!(是那么的柔美)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 ------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小结: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是呀,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悲伤也罢,开怀也罢,真所谓,

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之。(板书:所念、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 板书:知音

6、师:其实伯牙当时是楚国著名的宫廷乐师,名满天下,他为什么偏偏视钟子期为知音?(生答)

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吧: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首《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伯牙又气愤又伤心,在这所谓的上流社会里,艺术竟然遭到如此的践踏。他心中产生了疑问——天底下究竟有没有知音?

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

所以他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伯牙苦苦寻觅的知音找到了,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他最想对子期说什么?(引导学生说文言文。)知我者,子期也。

师:是啊,知音相遇,是心灵的交融,让我们读课文的前4句,感受他们久逢知音的快乐与激动吧。学生齐读前四句。

7、过渡:同学们的朗读让我看到了这就是真正的知音。可是世事难料,第二年春天,当伯牙带着这份欢乐与激动再与子期相约时,得到的却是子期不幸染病而亡的噩耗。出示句子,指名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理解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8、子期死了,这对伯牙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的音乐再也无人能理解,他的志向再也无人能明白。意味着他要回到以前孤独寂寞的日子中了,他不堪承受这种痛苦,所以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出示句子: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19、他把自己的快乐、自己的前程都绝断了,他万念俱灰,恨不得追随子期于地下,又哪里在乎这琴这弦呢?

五、课外拓展

子期一死,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曲动人的乐曲又弹给何人听?于是伯牙就扯断琴弦,把琴箱摔向祭台,吟诵着为子期写的挽歌(幻灯出示,伴着音乐师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他用这种“为知己者死”的方式悼念知音,让我们带着伯牙深深地伤痛和悲怆读最后一句。(指导学生读出悲痛、悲怆的气概。)

六、背诵课文

师:从同学们的眼神中,老师看出来,同学们已经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可全文却只有短短的77个字,这就是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短短的77个字,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伯牙绝弦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生字、词语。

3、初步理解课文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讲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借助注释初步认识、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讲俞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的故事以引入课题:

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叫俞伯牙的人,从小就酷爱音乐,天赋极高。于是,就拜当时很有名气的一位琴师为师。很快俞伯牙就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成了非常有名气的宫廷琴师。

可是,俞伯牙却一直很苦恼,因为他每天弹琴,却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他感到很寂寞、很伤心。有一天,他又怀着寂寞孤独的心情来到江边弹琴消愁,他如痴如醉地弹着,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宽广的胸怀全都融入到了美妙激昂的琴声中。正弹得兴起时,忽然听到了令他意想不到的赞叹声……(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我们一起到课文)

2、教师板书课题:伯牙绝弦(学生读课题,教师正音,注意“弦”字的读音)

3、读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理解“绝”和“绝弦”的意思,引入课文的学习。)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读不通顺的地方可结合注释想想该怎么读。

2、指名读文。(其他同学仔细听,一会儿点评、正音。)

3、教师引导正音。(谁来说说他读得怎么样?那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教师适时正音,“哉”平舌音;“得”是多音字读“dé”??

4、读古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注意它的节奏和韵律美。但停顿不等于断开,要把尾音拖长就更有韵味了。谁再来读一读?

5、教师范读(可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决定是否教读)。

6、学生再读课文,可试着划出朗读的节奏。

7、看看你划的节奏和老师的是否一样呢?(教师出示划好节奏的课

文)全班齐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小结:读得太好了,看来古文多读几遍就不难了。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我们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停顿。

三、初解绝弦

1、课文中什么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2、伯牙为谁而绝弦?

(板书:钟子期 介绍:钟子期也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3、出示课文插图,指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插图内容

①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结合插图,理解“善”(善:擅长)。

②说说这一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8、课文中还有两个善,在课文中找到了吗?读读句子。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A、理解“善哉”表示赞叹,用现在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1)这两个“善”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妙啊!好啊!)

2)“善哉”相当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B、讲解:“哉和兮”都是语气助词,没有具体的解释。

(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

C、刚才说到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就能弹出来,哪个字是心里想到的意思?(板书:志)体会二人心灵相通。

D、还有哪个字也是这个意思的?(板书:念)

(小结同意不同字的现象,说明中国的汉字多么丰富)

4、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

5、全班汇报:

(擅长弹琴的俞伯牙遇到了善于听的钟子期,两人相见恨晚,成了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摔破了琴,决定从此不再弹琴。)

四、巩固所学

1、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在小组内讲一讲,看谁讲得生动(推选一名讲得好的同学在全班讲述,教师总结)。

2、再次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 所念

子期:善听必得之

伯牙绝弦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

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

一琴一鹤 人琴俱亡 琴心剑胆

琴挑文君 琴瑟和好 琴瑟不调

琴棋书画 焚琴煮鹤 对牛弹琴

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

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

师: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4.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5.教师范读,相机指导读发。

6.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7.学生互相交流读,教师检查读,相机指导读。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教师以富有激情的富有韵味的范读,把学生带入到语言文字的情景之中,点燃了学生热爱阅读文言文的热情。

三、探究理解,感悟文本

1.师: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预设答案:伯牙再也不弹琴了。)

2.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师: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学生再一次自由朗读后交流。)

4.预设交流1: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很喜欢弹琴,钟子期很喜欢听。

师:这个“善”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4次。)

师: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啊!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答案: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

师: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预设交流:

2: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理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息相通,是知音。)

6.师: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生自由发表意见。)

[设计意图]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对照注释,揣摩句意,理解文本,课文的文言形式已经在学生的头脑中逐步形成了白话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①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伯牙绝弦课件 篇8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俞伯牙在弹琴,钟子期在欣赏。(俞伯牙)正在用琴声描述泰山,钟子期说:“好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巍峨的泰山。”过了一会儿,(俞伯牙)又用琴声描述流水,钟子期又说:“妙啊,你弹得琴声,让我看到了浩荡的江河。”(后来,)钟子期不幸去世了,俞伯牙摔碎了古琴,扯断了琴弦,一辈子再没有弹琴,(他)认为再没有值得为他而弹琴的人了。

【课文】

伯牙善鼓[2]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3],钟子期曰:“善哉(zāi)[4],峨峨[5]兮(xī)[6]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7]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注释】

[1]绝:断绝。

[2]鼓:弹。

[3]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4]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5]峨峨:高。

[6]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7]洋洋:广大。

【译文】

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刚刚弹琴,琴义在于赞美泰山,子期说:琴弹得好似巍峨的泰山;琴义在叙说流水,子期说:洋洋(水很大)的琴声好似流水,伯牙所要表达的内容,子期必定会知道。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再鼓琴。

【说明】

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绝弦课件 篇9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你是怎样赞叹呢?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1.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 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1. 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 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2. 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615122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最新关于阳了的幽默段子78条
下一篇 : 校园一角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