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编辑 梦幻星辰)教案课件是老师在课堂上非常重要的课件,就需要我们老师要认认真真对待。提高教案的质量有助于提升教学的效益,怎么样的教案才算是好教案课件?依据您的要求励志的句子的编辑为您准备了一篇涉及“望天门山课件”的文章,如果您能感受到本文所传递出的信息那就是我的目的!
望天门山课件 篇1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课件 篇2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2.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望天门山课件 篇3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技能目标:
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课件 篇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对“断”、“开”、“回”、“出”等字的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感悟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诗人李白的其他诗歌、ppt课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句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想象丰富。说起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的古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说,他的诗也不能不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送给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谊;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庐山瀑布啊?这些诗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谁(生答)是的,李白(板书:李白)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二、读通诗歌,初悟诗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板书“中”“帆”)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上面几个字。(师:其中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中”“帆”,第一个“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说,这里应该读什么?“中断”就是中间断开,所以读第一声,“中断”读,第二个“帆”,指名读,你真棒,好多大人都会读错,第一声,“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风把张开的船帆吹动才能行驶,“船帆”。指导写“帆”字)
3、指名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通顺了,谁想读,指名两个学生读)
4、范读。(你们读得这么好,万老师也想读一读了,好吗?可不能只是竖着耳朵听,还要仔细听听我读诗时候的节奏和停顿。准备好了吗?)
5、生自由读,初悟诗意。(指名读,谁想模仿老师读一读。还有许多想读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吧。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想,哪里还不太明白,可以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还可以联系课文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诗句意思。开始吧。)
6、生提出疑问。(你有哪里还不明白的吗?指两名生说)
7、不急(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学着学着,你就能豁然开朗了。诗题是望天门山,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读读诗,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8、指名说(引导:天门、楚江、孤帆、日,分别板书)
三、激发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4、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从哪两个字里看出来是楚江把天门山劈开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开”?能组一个词吗?怎么开的呢?读读这一句吧。
5、是啊,一个“断”一个“开”就写出了这奔腾东去、汹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读这句!(板书:汹涌)
6、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书:雄伟)(师:至此回是怎样的呢?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7、闭上眼睛,你能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回答完再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无人回答就引导到后两句诗)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青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字理解。是静止的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坐车的时候,是不是发现窗外的景物都往后退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13、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两岸的青山好像纷纷出来迎接诗人呢!)
14、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情
1、这个时候,你要是坐在这片孤舟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诗人李白跟你有着同样的心情。
3、师述: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3、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宽阔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五、赏析拓展,总结全诗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东至齐鲁,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
西游华山,便有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读:来到安徽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六、指导书写:(依据时间)
我们读诗有点诗人的感觉了,写字能不能像诗人一样呢?古代的大诗人可是除了能写一首好诗,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啊!我们来看看诗中几个比较容易出错的字,一起来写一写,好吗?(“断”、“孤”、“帆”、“楚”师讲解强调 “断”字的笔顺,“孤”字下面一点,“帆”字横折弯钩,生在课堂作业本上书写。)
七、板书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天门 雄伟
楚江 汹涌
孤帆
日
八、教学反思
望天门山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
重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师: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生:想)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画画去看看,去听听吧。
2、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齐读。
——天门就是这座山的名字,也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所以叫天门山。
——楚江是指流经古代楚国的这一段长江,流经楚国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三、学习古诗,理解诗意。
1、齐读古诗,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②指名说出诗句意思。
天门山被长江中断开,分为两座山。
师:对呀,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们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江河)
③指导读出磅礴的感觉。
师:除了这种汹涌奔腾、气势磅礴之外,你还有什么感受?
师:从“日边来”感觉这长江水是从——天上来,天从天上来,你们觉得这美丽吗?(板书:江水天来)
③指导读出美丽的感觉。
师:这首诗给人感觉气势不仅磅礴,也很美丽,后人对这首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你从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回青山相对出”。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难的问题都能答出来。我们再接着往下看,“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诗,从 这个“回”字看出了什么?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指图)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变得更——急了。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水面变宽阔了,水自然就变——缓了,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回旋了。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板书:急流回荡)
③指导读出水流湍急的感觉。
④指名说诗意。
生: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天门山这里突然转了一个弯,向北流去。
师:还有哪个地方也可以看出水流得很急这种气势?
5、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想想你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这座山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让我们感觉到——(板书:雄山对峙)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所谓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第二句诗的“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字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生:因为山是绿的,树也是绿的,所以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
师:正因 为这样,在诗人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叫碧水。
小结: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指板书)“吞吐江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四、诗句比较,体会意境。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这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②指名读出忧伤的语气来。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酒,很感伤。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所以感觉“孤帆”不孤了。
师:对呀,说得真好!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杯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少见,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地位,让我们再来齐读这首诗。
五、拓读名句,给诗作画。
师:自古以来,长江以它特有的气势征服了许多诗人,他们为长江而作了许多诗句,现在,老师找出有关名句,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1、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诗句,齐生齐读。
师:我们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李白写的这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图画,而且一句就是一个画面,请大家拿起笔,把李白看到的景色再现出来吧。
望天门山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根据诗歌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三、品读体验
1、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设计:(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望天门山课件 篇7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行: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长春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版块古诗《望天门山》,一谈到古诗教学,我们就可能会感到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它是古的语言,我们也只能通过诗来对那个时代,那种情景,那个人进行遥想。因为古诗需要讲的多,而课时却很少。可一旦什么都讲了,诗的意境就荡然无存了。在我们一般的古诗课上介绍一下作者,解释一下诗意,抄一抄诗句,就算完成任务。可是,我想一首好诗,经岁月的洗涤,文化的积淀,如同浓缩的精华,是应该值得细细品味的,下面我就以《望天门山》一课来说一说我对古诗教学的一点看法。
新课标中指出“古诗教学中要注重在诵读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理解内容。”根据这一标准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我特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吟唱诗歌,激发兴趣: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的时候,我以吟唱的方式来引出这首诗,既渲染了古诗的韵律美,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学习、探究诗意: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个环节中,我在教会学生怎样去读古诗的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这首诗的内容。并及时进行汇报交流,在交流中,我注重了抓关键字词去理解诗句,教会学生怎样去读出自已的感受,读出自已的韵味。而且还相机进行了板画,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理解内容。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古诗教学最难讲的就是意境,诗以情而发。情景交融,就是意境。
一首诗,除了理解诗句外,我们更应该让学生们体会到诗的真正内涵,体会到这短短的几个字中所蕴含的情与景。所以在这个环节上我以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顺势导出这首诗所表现的气势,并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描绘出具体的形象,反复进行诵读,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诗中,走进这首诗的意境当中。
四,拓展练习、总结学法:
为了加强这种意境体会,我又出示了李白的另外一首诗《天门山》让学生感受。
最后,我总结了学习古诗的方法,让学生根据图画,抓关键字词进行了背诵。
我想古诗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和感悟,在于学生能否真正走进文本的意境中去,所以在教学当中,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认真品味这精辟的词句,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后,用窦桂梅老师曾说的话来结束今天的说课内容:“语文教改在何处,就在古诗吟诵处!”
望天门山课件 篇8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
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1、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
3、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出示课件:后两行诗。)
4、老师想请一位叔叔给同学读一读整首诗,愿意听吗?(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像是两位热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随着水流摇摆着,发出哗哗的巨响。不光长江有气势,而且天门山也非常雄伟。)
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体会得真好。
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望天门山课件 篇9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小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解说: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两岸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望天门山课件 篇10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课件 篇11
教材分析
《望天门》选自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词是我国最璀璨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小孩子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李白和天门山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小组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大致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法
情景创设法、质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了解李白,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名人吗?(板书:李白)
2、学生回答,汇报自己的预习收获。
3、师总结: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人称为“诗仙”。
4、师:那我们以前学过他的诗篇有哪些啊?
5、点学生回答,做点评。
6、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李白的另一佳作,“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二、进入新课学习
1、释题
(1)师:天门山在哪里啊?我们看一下84面课后的注释,一起读一遍“天门山:在安徽和县与当涂县的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2)师:那它为什么又叫“天门山”呢?(出示课件图片:天门山)我们看一下这幅图。因为东西梁山隔江相对,它的样子就像门户一般,所以叫“天门山”。
(3)师:(出示课件: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望”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看)那诗人为什么不直接用“看”字,而用“望”字呢?
(4)师引导:我们经常说“看”书、“看”报,而不是“望”书、“望”报,这是因为这些书就摊在我们的面前,距离很近;而“望”字呢,也是表示看,但是它是看远处,或者从远处看;同时,“看”能到很小的一块地方,而“望”呢就表现出了诗人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他将天门山这一带的所有景色尽收眼底,所以“望”字就比“看”字要好。
(5)师:我们一起来读下课题“望天门山”。(出示课件)
2、朗读
(1)师:诗人到底望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一下。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录音,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放范读录音)
(2)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小声地朗读。要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并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
(3)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下?
(4)指名两三位学生朗读,并作点评。
(5)师: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3、诗句的理解
(1)师: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师:先来学习第一小节(出示课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师:有谁能读一下这两句诗(指名学生朗读)。
(4)师:在我们自由朗读的时候,我们把不懂的地方坐下了记号。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逐一探讨每个问题)
(5)(同学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学生提问——(师:有没有谁知道它的意思?)点学生回答——师补充
(6)疏通字词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这段的意思。(让学生讨论)
(7)指名学生回答
(8)师相机指导,最后补充(出示课件)。
(9)师:我们再带着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大声地读一遍。
(10)师:同学们学得真快,那我们就接着学习下面两句。(出示课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师:谁能读下这两句呢?
(12)师:关于这两句你们又有什么不懂的呢?
(13)学生提问——(师: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啊?)学生之间解决——师补充
(14)(疏通字词后)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节诗的意思。
(15)先请学生回答,根据具体的情况再做补充(出示课件)。
(16)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好,让我们再读下这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
(17)师:现在同学理解的真快啊!让我们再读一遍,带着一种江水的气势和对这美好的景色赞美的感情来读。望天门山预备起——
三、课堂小结
(1)(出示课件)师:同学们学的真棒!那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在这首诗中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我们也可以看看这幅图上有哪些景物。
(2)在学生的回答声中,完成板书。
山——出
水——回
帆——来
日——升
(3)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我们接下来就完成这道填空题。
(4)(出示课件)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它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山——出
水——回
帆——来
日——升
望天门山课件 篇12
教学实录:
【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学生自由地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
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
生:是毛泽东的《长征》
师:不对
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
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
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师:李白的简介,大家要抓住关键词记住它。哪几个是关键词。
生:色彩瑰丽,大胆想象。
生:浪漫主义诗人和诗仙
师:好,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学生记写关键词)
师: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自己自学,轻读,思考)
生:天门什么意思?
生:天门就是这坐山的名字。
师:好像
生:天上的门。
师:可见
生: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师:所以叫
生: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江吗?
生:楚江是指把流经古代的楚国的这一段长江。
师:对,流经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磅礴的气势。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磅礴,也有温柔。比如,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就让人感到温柔。
师:这个地方温柔吗?孤帆一片从日边来,让人感觉这长江水是从
生:是从天上来。
师:水从天上来,这种气势温柔吗?
(板书:江水天来)
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吞吐山河的气势,诗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板书:吞吐山河)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思考了一会)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我不能肯定这句算不算,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大家读一遍这句,然后看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你更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但最后一句没有把握感情,声音掉下来了)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课件: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这个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学生思考)
生:用这个碧字,是为了反衬天门山的气势,就好像一个人要显得高,必须要拉一个矮子来对比。
生:老师,我从这个碧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于春天万木葱绿的季节。
师:此话怎讲?
生:春夏之交,山是绿的,树是绿的,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诗人又是远望的,在诗人的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是碧水。
师:讲得好,乾隆皇帝说的意未尽的地方确实是意未尽。同学们,后人最这首诗研究得很深,也争论得比较激烈,比如,孤帆一片到底是诗人的船还是他看到的别人的船;再比如,诗人是站在船上远望的,还是站在岸上远望。惟独,就没有对写于什么季节争论过,你是发表写于春天论调的第一人。
(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
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生:(读完)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生:(不少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是日字。
师:何解?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是温暖,所以感觉孤帆就不孤了。
师:为什么李白会感到孤帆不孤呢?让我们一起读一段资料。(教师读)
(课件: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但他又率真洒脱,狂放傲岸。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宠臣高力士脱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远大理想,但却十谒(y)朱门九不开。)
师:读完了,你知道才高八斗、浪漫豪放的李白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吗?
生:因为他狂放傲岸;
生:因为他率真洒脱。
师:对,李白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人器重,所以不得志。正因为这样,表面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心里却是非常痛苦的,非常忧郁的,非常孤寂的。他的许多诗,都有孤字。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该怎么读?
生:要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
生:要声音高昂一些。
师: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鲜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读着这首诗,这篇文结课。
(课件:《天门山》、《天门山铭》)
天门山铭李白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