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篇网络上的好文“物理教案”对思考有很大启示。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老师上课时应以教案课件为依据。感谢您为阅读这篇文章付出宝贵的时间!此外,关于范文大全,您还可以浏览小学一年级安全教育教案精华。
物理教案(篇1)
素质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的作用效果
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
(1)请一位同学到教室前面表演举哑铃。
请这位同学谈谈肌肉有什么感受?(感到手臂上的肌肉十分紧张)
最初我们对力的认识,就是从肌肉的紧张的感受而得来的。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又是怎样来认识力的?
(2)学生用图11-4-1所示的器材做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
①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②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正对运动方向位置的放磁铁吸引,速度变快。
③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小钢珠被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的磁铁吸引,运动方向改变,偏向磁铁方向运动。
(3)学生看课文图11.4-2乙、丙,交流图中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①棒球运动员用力将球投出,由静止变为运动。
②足球守门员接住射进球门的足球,足球由运动变为静止。
(4)告诉学生: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无论物体是从静止到运动,还是运动速度或者方向发生变化,都可以认为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在磁铁吸引下小钢珠运动状态改变情况和手球、足球在运动员力的作用下运动状态改变的情况。
由此得出结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请一位学生演示用力拉和压弹簧,看看弹簧的形状(长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在拉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伸长;在压力的作用下,弹簧的长度缩短。)
(6)学生看课本图11.4-2甲,交流图中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所发生的现象。
(弓被拉开了,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7)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如:踢足球时,足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等。
(8)让学生自己根据上述事件概括力作用的另一类效果。
结论: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
三、力的单位
为了描述力的大小,在物理学中对力的单位作了规定: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
体验1N的大小:让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手对苹果施加的力大约是1N。
补充例子: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等等。
四、力的三要素
1、提出问题:力作用的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
2、让学生提出猜想:可能与力作用的大小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方向有关;可能与力作用的位置有关。
3、探究:
引导学生根据前面观察力作用效果的实验结合课文图示以及学生生活的经验进行论证。
(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
(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
这些事例说明了力作用的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关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位置是否有关用实验探究:
①推门实验:用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远近不同。体会手在不同位置时施力的不同效果。
②举尺实验: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请一位同学用一个力作用在尺子的中点,向上将尺子举起来;然后力作用在尺的一端,仍然向上举尺子。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让学生总结: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
五、力的图示
画力的示意图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在同一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还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边用数值和单位标出力的大小,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
六、探究: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请同学们观察或进行下列实验,通过观察或实验你们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
(1)演示:用一个气球去压另一个相同的气球,让学生观察:两个气球都变扁了。(施力的气球在施力时也变扁了,说明它同样受到另一个气球作用力)
(2)演示:两个带相同电荷的通草球靠近时相互排斥。(一个通草球排开另一个通草球时,自己也被排开了,说明两个通草球同时都受到了对方力的作用)
(3)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
(4)学生实验:向上拧书包,你对书包用力了,你是否感觉到了书包也在拉你?(拎书包手同时受到书包向下的拉力)
(5)看课文第33页图11.4-4,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坐的船也被推开了。(坐在小船上的人用力推另一只小船,把另一只船推开时自己所坐的船也被推开了。说明推船的人同时受到另一只船的推力,推船的人被推开时连同他坐的船也被推开。)
概括以上分析,得到结论: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作用力。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达标自查
1、人推车时,是和之间发生了力的作用,对于人推车的力,施力物体是,这时,人也受到推力,施力物体是。
2、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托起一个苹果的力大约为。
3、力的、、称为力的三要素,因为。
4、下列哪个物体最接近3N()
A、一头小牛B、一块砖C、九年级物理课本D、两枚1元硬币
5、游泳的人,手脚用力向后划水,人就能向前进,这表明,人向后给水作用力的同时受到了的推力,这个现象表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
6、画出下列力的示意图:
(1)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对桌面的压力;(2)用50N沿水平方向推桌子的力
能力提高
7、小明在探究力的作用效果时,完成了如下实验,请帮他把实验结果填在空格中。
(1)小明首先将小钢球放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当磁体靠近小钢球时,看见小钢球向磁体运动;然后让小钢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做直线运动,当在与运动方向垂直的位置放一块磁铁时,小钢球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从上面两个实验,你总结出的结论是力能。
(2)小明用双手拉一根橡皮筋,看见橡皮筋在力的作用下变长了,说明力能。
8、甲、乙两个同学穿着滑冰鞋面对面静止站在冰面上,如果甲对乙用力推一下,其结果是()
A、甲仍然静止,乙被推开B、乙受到甲的力,甲不受推力作用
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D、甲、乙同时相对离开
9、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后一个物体一定同时对前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常常叫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什么关系呢?请就此问题做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猜想的理由。
10、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就是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那么如果物体没有受到力,运动状态还会改变吗?请写出你的猜想。
11、力的另外一作用效果是力能改物体的形状,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形状改变了,当这个力撤去的时候,物体的形状会怎么样?谈谈你的观点,并列举日常生活的事例支持你的观点。
物理教案(篇2)
变阻器在电路图中的符号:
滑动变阻器是用电阻率较大的合金线制成的,这种合金线又叫电阻线.
变阻器是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导体的长度来改变其电阻的.要想增大变阻范围,电阻线必须做得很长.因此要将电阻线绕在绝缘管上,并使各线圈间互不接触.
滑动变阻器阻值的最大位置及滑片的移动方向,都与变阻器的连接情况有关.如图,如果使用接线柱CA或DA,电阻丝AP段被接入电路,这时电阻值最大的位置滑片P应在B端,滑片从B端向A端滑动时,电阻逐渐减小电流逐渐变大,灯泡由暗变亮.如果使用接线柱CB或DB,则电阻丝PB部分被连入电路,电阻最大值的位置就应是滑片P在A端,而要使灯由暗变亮,滑片要从A端向B端滑动
滑动变阻器的使用规则:
a.首先观察变阻器的铭牌,弄清变阻器的最大值和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
b.连接时要将滑动变阻器的“一上、一下”两个接线柱串联接入所要控制的电路中. c.闭合电路前,应将滑动变阻器滑片调到阻值最大的位置上. 滑动变阻器的作用:
(1)、保护电路。即连接好电路,开关闭合前,应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使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最大。
(2)、通过改变接入电路部分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从而改变与之串联的
导体(用电器)两端的电压。在连接滑动变阻器时,要求:“一上一下,重点在下”,金属杆和电阻丝各用一个接线柱;实际连接应根据要求选择电阻丝的两个接线柱。
物理教案(篇3)
【摘 要】由于低温的获得极为困难,不仅设备技术复杂,成本也极为昂贵,因此,人们渴望取得高温超导体。常规的磁性材料受磁性饱和的限制,故磁感应强度要大幅度增加有困难,若用超导磁体,磁感应强度可提高5~15倍;故超导电机的输出功率可以大大提高,高达102~103倍。高温超导的实现将给电力工业带来重大的变革。由于超导电性的独特性质,它将被应用在发电,输电、储电和用电的各个领域中。 【关键词】超导体;超导态;临界温度;超导电性;超导储能 一、超导研究的进展 19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发现,当温度降至绝对温度4.2K时,汞(水银)的电阻突然变为零。人们把电阻为零时的状态称为超导态,相应的温度称为该物质的超导临界温度,用Tc表示。昂尼斯曾想,水银的电阻为零,可以通以很大的电流而不发热,这便可产生很强的磁场。因为,即使临界温度Tc,但通过超导体的电流超过某一临界值Ic,或磁场超过某一临界值Hc时都会破坏超导态,而变为常态,因而物质的三临界常数是相互关联的。 由于低温的获得极为困难,不仅设备技术复杂,成本也极为昂贵,因此,人们渴望取得高温超导体。从1911年至1973年超导体临界温度由4.2K升到23.2K,以每三年多提高一度的速度前进。1986年4月联邦德国人贝德诺尔茨和瑞士人米勒发现钡镧铜氧化物(Be-La-Cu-O)的超导临界温度为35K。由此,他们在发现陶瓷材料超导性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1987年美、中、日、苏及欧洲等国家的学者不断的创造了高温超导的记录,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赵忠尧等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把超导临界温度提高到90K,这意味着可以不使用液氦(4.2K),超导技术的应用展现出新的美好前景。 二、超导体在电力工业上的现实作用 高温超导的实现将给电力工业带来重大的变革。由于超导电性的独特性质,它将被应用在发电,输电、储电和用电的各个领域中。 (一)超导磁体。用铁磁材料制成的永磁铁,它两极附近的磁场,只能达7007~8000高斯,由于受铁磁材料性质的限制,要提高磁场强度很困难;电磁铁由于铁芯磁饱和效应的限制,也只能产生25000高斯的磁场,用通电流的铜丝圈,它产生的磁场高达10万高斯,由于热损失严重,需耗电达1600千瓦,且每分钟需用于冷却的水量达4.5吨。超导磁体不需水冷却,耗电极小,几万高斯的磁体只需功率几百瓦。5万高斯的铜线圈磁体重达20吨,而超导磁体只有几百公斤。此外,超导磁体的时间稳定性、空间均匀性和磁场梯度都比通常的磁体高很多。 (二)超导电机。世界上发电机趋向于大容量,目前单机容量已达100万千瓦,本世纪末可达1000万千瓦。发电机的输出功率与电机中磁场的磁感应强度和电抠的电流密度成正比。常规的磁性材料受磁性饱和的限制,故磁感应强度要大幅度增加有困难,若用超导磁体,磁感应强度可提高5~15倍;常规导线允许通过的电流密度为102~103安培/平方厘米,而超导线载流能力可达工104安培/平方厘米,故超导电机的输出功率可以大大提高,高达102~103倍(常规电机50万千瓦重达500吨,而超导电机100万千瓦的总重也只有100吨。从造价估计,就用液氦的低温建造100万千瓦的发电机也可以与常规电机进行竞争。由于超导电机(包括电动机)具有输出功率高,重量轻、体积小,耗损小等优点,对航海、航空是更为理想的动力设备。 (三)受控热核聚变发电。核聚变是较轻原子核相遇时聚合为较重的原子核并释放出巨大能量的过程,人工的核聚变只能在氢弹爆炸或加速器产生的高能粒子碰撞中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发电是要使核聚变在人工的控制下进行,并且按需要提供能量。理论研究表明,要实现受控热核聚变必须满足二个条件。一是要有极高温度,约达108K,在这样高温度下,原子早已电离成自由电子和带正电的原予核的等离子体,并且原子核具有很大的动能,足以克服原子核之间的库仑斥力,发生核聚变反应;二是要有一个“容器”来装这些等离子体,让它们进行反应。这么高的温度什么材料的容器都承受不了,科学家们想利用磁约束原理,把高温等离子体限制在固定的空间范围内,即磁笼。要构成磁笼的磁场应分布在足够大的空间,且强度高、梯度大,耗损小,这就只有超导磁体才能解决。 弗策布曼和庞斯的实验使用电化学技术,具体做法是在15厘米高的试管里装满含有氢的同位素氘的重水,温度为27℃,试管外部绝缘,里面置放铂阳极和钯阴极,然后在两个电极上通上电流。他们惊奇地发展,氘在电流作用下释放出大量的热,其释放的.能量为输入能量的4倍,并发现氚和中子数量增加,实验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四)超导电缆。电能在零电阻时输送是完全没有损耗的。目前由于低温的获得比较困难,但它必将是超导体的重要应用。在液氮低温(4.2K)已有实验性电缆。用于超高压特大容量的电力传输,技术上是完全可能的,经济上是特别合算的,现在已出现高温超导体,临界温度达90K。显然,应用液氮(4.2K)的方法获得低温要容易得多,故超导电缆的实际应用是可以实现的。 (五)超导储能。有人将一个圆环置于磁场中,降温至圆环材料的临界温度下,撤去磁场,由于电磁感应,圆环中便有感生电流产生,只要温度仍保持临界温度以下,电流便会持续下去,一点也不衰减,经过2年半这电流还是丝毫不衰减。这是―种理想的储能装置,称超导储能。 超导储能的优点很多,主要有功率大,重量轻,体积小,损耗小,反应快等等。因此,应用也很多,如激光仪器,要在瞬时提供数10亿到100亿焦耳的能量,这就需要超导储能装置来承担。如在大电网输电中,负荷小时,把多余的电能储存起来,负荷大时,把电能送回电网,若把超导储能装置建在用电中心,也可节省很多输电线,也节省了大量的电能。 总之,超导体的广泛应用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必要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冯端.凝聚态物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黄昆,谢希德.半导体物理学.科学出版社,1958. 王林.超导体将为人类造福.大象出版社,.
物理教案(篇4)
温馨提示:
通过学习目标的认识找寻学习的方向,同时通过明确学习重难点,合理规划学习时间并进行突破掌握。
学习目标:
1.知道电阻是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
3.会用探究的方法掌握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习重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学习难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器材准备:铜线或镍铬合金丝、导线、电源、电流表、开关等。
互动课堂
通过一系列活动,和学伴、教师、教材、参考资料的交流合作完成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观察教材P14演示实验思考并回答:把铜线或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电路时,接入 时小灯泡更亮,这个现象对我们有何启示?
二、实验探究:
1.认识电阻
(1)把教材中图6.3-1装置中接入电流表,当铜丝或镍铬合金丝接入电路时,灯泡越亮,电流表的示数就____,说明不同导体对电流有____(相同或不同)的阻碍作用,在物理学中,用 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它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2)导体的电流通常用字母__表示,电阻的单位是___,简称___,符号是___,另外来可用___、__作它的单位,它们的换算关系是:1M=__ 1K=__
(3)自学教材中图6.3-3常温下物体的导电的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表,小组讨论,归纳总结出内容的信息或规律: 。
2.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按照教材右图装置连接电路,然后把长度,粗细相同的铜丝、铁丝、镍铬合金丝分别接入灯泡和开关之间,观察小灯泡的亮度和电流表示数有什么变化?
(2)猜想:电阻可能与______、____、_____有关。
(3)进行实验:为验证猜想,可通过观察电路中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来判断接入电路中导体电阻的大小。在下框内画出电路图:
(4)用控制变量法来逐步探究
a.比较不同材料的导体时,需要把两条__不同,__、__相同的金属丝接入电路,通过比较电流表示数的大小,来比较导体电阻的大小。
b.比较不同长度导体的电阻时,需要把两条__、__相同,__同的金属丝接入电路。
c.比较不同粗细导体的电阻时,需要把两条__、__相同,__不同的金属丝接入电路。
d.比较温度对导体电阻的影响,可把某种金属丝接入电路,分别观察它在常温时和被加热后通过电流的大小,来比较该金属丝电阻的大小。
(5)搜集、记录证据,计入下列表格
接入电路的导体 电源两级电压/V 电流表示数/A 小灯泡的亮暗 接入导体的'电阻大小
长度、粗细相同的 锰铜线
镍铬线
长度、材料相同的 粗镍铬线
细镍铬线
粗细、材料相同的 长镍铬线
短镍铬线
螺旋状镍铬丝 常温时
用酒精灯加热高温时
(6)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导体电阻的大小与__、__、__有关,还与__有关。
我的收获
1)本节新增了哪些知识或者技能,自己有哪些收获和启发?2)对于本节知识技能哪些学的很好,哪些学的不好,下面怎么解决?
三、课堂小结:
1.电阻用符号______表示,其国际主单位是______。
2.在探究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实验中,运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其大小决定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还与温度有关。在导体的材料和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导体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_____;在材料横截面积不变时,导体越长,电阻越______。
评价矫正
通过一系列与知识互动相关的题组训练,检验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是否理解和掌握,了解学习的难点、疑点、错误点,通过和学伴、教师、教材、参考资料的交流合作以矫正
四、达标检测:
1.某工人在架设动力线路时,觉得不够安全,就把两条导线并在一起当作一条使用,这样连接后导线的电阻比原来____了;在连接某一处线路时,由于导线不够长,他又把两段导线连接起来使用,这样连接后的导线比连接前每段导线的电阻都____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A、B两条不同导线的两端加上相同的电压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关系是IA
3.照明白炽灯的灯丝断了一截,把两段灯丝搭接上后仍能使用,则搭接后灯丝的电阻将变____;接在电路中,灯泡的亮度将变_____。
4.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这反映在( )
A.电阻的大小随导体中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B.电阻的大小随导体两端电压的变化而变化
C.电阻的大小由导体两端的电压和导体中的电流共同决定
D.电阻的大小由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决定
5.在甲、乙两根导线的两端加相同的电压,甲导线中的电流小于乙导线中的电流,不考虑温度的影响,下列判断中错误的是( )
A.当它们的材料、粗细都相同时,甲导线比乙导线长
B.当它们的材料、长度都相同时,甲导线比乙导线粗
C.当它们的长度、粗细都相同时,材料一定不同
D.它们的材料、长度、粗细中,至少有一项是不同的
6.在做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实验时,需要在电压相同的条件下,比较通过不同导线的电流,发现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下表是几种实验用导线的参数。
导线代号 A B C D E F G
长度(m) 1.0 0.5 1.5 1.0 1.2 1.5 0.5
横截面积(mm2) 3.2 0.8 1.2 0.8 1.2 1.2 1.2
材料 锰铜 钨 镍铬 锰铜 钨 锰铜 镍铬
(1) 为研究电阻和导体材料有关,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C和导线_________________;
(2) 为研究电阻和导体的长度有关,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C和导线________________;
(3) 为研究电阻和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应在上表中选用导线A和导线_________;
(4) 本实验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研究方法。
物理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电阻.
2.知道电阻的各种单位及其换算关系.
3.理解决定电阻大小的四个因素.
能力目标
1.能认识到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
2.能进行电阻不同单位之间的变换.
3.能根据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判断比较不同导体电阻的大小.
4.初步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的思路.
5.培养学生依据物理事实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刻苦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首先提出一个学生能常见的问题来吸引学生,让学生思考不同的金属都可以导电,而为什么在不同的地方选材却不同.
本节所有的结论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之上,实验引入导体虽然可以导电,但同时对电流有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然后通过“控制变量法”把影响电阻的因素一一导出.
教法建议
本节宜采用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的学习方法.
本节的所有结论都是由实验推导而来,应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以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使学生初步领悟“控制变量”的物理研究方法,演示验证分组实验,学生信服,培养思维和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实验数据能力.
导体能够导电,但同时对电流又有阻碍作用,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在物理学中用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与其两端的电压及其中的电流无关、导体的电阻只有通电的时候才表现出来.
由于决定电阻大小因素很多,在实验研究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即每一次只让一个因素发生变化,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然后再观察相应的电阻的变化.
为了表示导体的电阻跟材料的关系,可用电阻率表示.某种材料制成长 ,横截面积为 的导线在20℃的电阻值叫做这种材料的电阻率.
教学设计方案
导入 新课
给学生布置任务:
将一只灯泡、一个演示电流表、一节干电池和一个开关连成电路并读电流表示数.再出示电阻定律演示器,按下述要求重作上述实验
1.用 导线代替小灯泡做一次.
2.用 导线代替 再做一次.
组织学生总结分析,提出问题
教师可引导
上述两次实验,用的都是一节干电池即电压相同,那么两导线中的'电流大小为什么不同?(一位学生到前面连接;其他同学审查连接过程,找出操作上的问题)
找其他同学到讲台上完成并记录实验数据,总结现象―电流大小不同
让学生猜想该现象可能由于什么不同造成的.
学生总结:
外部条件都相同,肯定是由于导体本身不同造成的.
教师引导:
提出电阻概念,指出:原来导体虽能导电,但同时对电流也有阻碍作用,物理学中常用“电阻”这个物理量来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大小.
学生判断分析后,教师指出,不同导体电阻一般不同.教师简述研究电阻有重要意义.在应用中初步理解电阻含义(这里让学生判断只限于电压相同的例子).
导体比如金属导体对电流有阻碍作用,实质是由于定向移动的电子跟金属正离子频繁碰撞而成的.
为了衡量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就要比较电阻大小,要比较电阻大小就要规定电阻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电阻单位是“欧姆”( )还有千欧( )、兆欧( ),多大的阻碍作用是 呢?
如果导体两端电压是 ,通过的电流是 时,这段导体的电阻是 .通过举例让学生体会欧姆大小.
学生到课本中找到关于 规定的表述文字并读后再让学生根据单位字头号自己说出三个单位核算关系.再让学生观察 , , 电阻和 滑动变阻器.
观察和听老师介绍的这些导体电阻都不同,那么导体电阻与什么相关、由什么因素决定呢?启发学生猜想?
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
方法指导,介绍控制变量的方法.在学生猜想基础上,根据研究思路分析,用如图所用装置完成下面三组学生实验.
实验1
研究导体电阻跟材料关系.根据前面实验数据直接填入记录表.
说明通过锰铜导线电流大于通过镍铬合金的电流.
结论
学生实验并记录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锰铜
镍铬
长度
相 同
截面积
相 同
电流
电阻
实验2
研究电阻与长度关系记录表
说明
结论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相 同
长度
1
0.5
截面积
相 同
电流
电阻
实验3
研究电阻与粗细的关系.
记录表
说明
结论
条件―电压相同
导线
材料
相 同
长度
相 同
截面积
电流
电阻
分析说明.导体的电阻由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决定,所以说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实验4
研究电阻与温度关系.
实验装置图
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归纳结论.
导体电阻还与温度有关.学生归纳后,教师小结:一般地温度越高,电阻越大.
板书结论
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它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有关.
由于导体电阻由材料、长度、截面积和温度共同决定,所以要比较两种不同材料电阻的区别,必须取相同长度、截面积、相同温度的导体加以比较,课本上列出了长1米截面积为1毫米在0℃时不同材料的电阻值.
我们前面讲的电阻单位是欧姆,从导体本身性质角度来说就是在温度为0℃时,长106.3厘米截面积为1平方毫米的水银柱所具有的电阻.
学生看P92页表,回答下列问题:
哪些材料导电性能好?
为什么常用铜或铝做材料,而不用便宜的钢铁?
探究活动
【课题】
1.导体电阻的微观机制
2.不同导体电阻差别的微观机制
【组织形式】个人和学习小组
【活动方式】
1.图书馆、互联网查找资料
2.小组讨论总结
物理教案(篇6)
1.知识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进一步加深对电场概念的理解,使学生明确场的特点,描写场的方法,并能在头脑中建立起场的模型和图象。
(2)加深理解场电荷、检验电荷的概念,深刻理解和掌握电场强度的概念。
(3)能够运用点电荷的电场强度公式进行简单运算。
(4)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电场的叠加原理,会计算简单的点电荷组产生的电场。
2.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所学概念、公式进行简单运算,形成一定的解题能力。
1.进一步深刻理解电场和电场强度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
2.熟练应用电场强度的概念、场的叠加原理解决有关问题是本节的难点。
1.什么是电场?电场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
2.用什么物理量来描述电场的强弱?是怎样定义的?是矢量还是标量?
3.电场强度的方向是怎样规定的?计算公式你知道有几个?应用时需要注意什么?
4.什么是电场的叠加原理?
(1)电场是存在于电荷周围空间里的一种特殊物质。
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存在着电场。
2.电场强度:
(1)用电场强度来描述。定义:物理学中把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检验电荷受到的电场力与它的电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简称场强。
(3)E的方向:
E和力F一样,也是矢量。我们规定电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所受电场力的方向相同,那么负电荷所受电场力的方向与电场强度方向相反。
(5)E的物理意义:
①描述某点电场的强弱和方向,是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是矢量。
②某点的场强E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电场,与检验电荷的正负、电量及受到的电场力F无关。
③只能用来量度电场强弱,而不能决定电场强弱。
3.点电荷电场的场强:
b、方向:若Q为正电荷,E的方向背离Q,若Q为负电荷,E的方向指向Q。
如果一个电场由n个点电荷共同激发时,那么电场中任一点的总场强将等于n个点电荷在该点各自产生场强的矢量和。
(2)关系:电荷在电场中某点所受到的电场力F由电荷所带电量q与电场在该点的电场强度E两因素决定。即:
②方向:正电荷受电场力方向与E相同,负电荷受电场力方向与E相反。
根据上节课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适当评析。
【例1】带电小球A、C相距30cm,均带正电.当一个带有负电的小球B放在A、C间连线的直线上,且B、C相距20cm时,可使C恰受电场力平衡.A、B、C均可看成点电荷.
①A、B所带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②如果要求A、B、C三球所受电场力同时平衡,它们的电量应满足什么关系?
学生读题、思考,找学生说出解决方法.
通过对此题的分析和求解,可以加深对场强概念和场强叠加的理解.学生一般从受力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利用库仑定律求解.在学生解题的基础上做以下分析.
分析与解:
①C处于平衡状态,实际上是要求C处在A、B形成的电场中的电场强度为零的地方.
既然C所在处的合场强为零,那么,C所带电量的正或负、电量的多或少均对其平衡无影响.
②再以A或B带电小球为研究对象,利用上面的方法分析和解决.
答案:①qA∶qB=9∶4,②qA∶qB∶qC=9∶4∶36.
【例2】如图所示,半经为r的硬橡胶圆环上带有均匀分布的正电荷,其单位长度上的带电量为q,现截去环上一小段AB,AB长为(
学生思考、讨论,可以请学生谈他们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本题的求解,使学生加强对电场场强叠加的应用能力和加深对叠加的理解.
分析与解:
解法之一,利用圆环的对称性,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即圆环上的任意一小段在圆心处所产生的电场场强,都与相对应的一小段产生的场强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相互叠加后为零.由于AB段被截掉,所以,本来与AB相对称的那一小段所产生的场强就成为了整个圆环产生的电场的合场强。因题目中有条件
解法之二,将AB段看成是一小段带正电和一小段带负电的圆环叠放,这样仍与题目的条件相符.而带正电的小段将圆环补齐,整个带电圆环在圆心处产生的电场的场强为零;带负电的一小段在圆心处产生的场强可利用点电荷的场强公式求出,这就是题目所要求的答案.
练习:如图所示,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a,在它的顶点B、C上各有电量为Q(>0)的点电荷.试求三角形中心处场强E的大小和方向.
学生自己练习求解,以巩固概念.
通过此题的求解,进一步巩固对场强矢量性的认识和场强叠加理解.
A.只要有电荷存在,电荷周围就一定存在着电场。
B.电场是一种物质,它与其他物质一样,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客观存在的。
C.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而产生的。
D.电场最基本的性质是对处在它里面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A.电场强度反映了电场的力的性质,因此场中某点的场强与检验电荷在该点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B.场中某点的场强等于,但与检验电荷的受力及带电量无关。
C.场中某点的场强方向即检验电荷在该点的受力方向。
A.场强的定义式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的电量。
B.场强的定义式中,F是放入电场中的电荷所受的力,q是产生电场的电荷的电量。
C.在库仑定律的表达式中,是点电荷Q2产生的电场在Q1处的场强的大小。
中的q值如何变化,在电场中的同一点,F与q的比值始终不变。
(三)小结与反馈练习:
(1)不能说成E正比于F,或E正比于1/q。
(2)检验电荷q在周围是否产生电场?该电场对电源电荷Q有无作用?若有,作用力大小为多大?该点的场强又为多大?
(3)在求电场强度时,不但要计算E的大小,还需强调E的方向。
(四)作业布置:
1.为了确定电场中P点的电场强度大小,用细丝线悬挂一个带负电荷的小球去探测。当球在P点静止后,测出悬线与竖直方向夹角为37°。已知P点场强方向在水平方向上,小球重力为4.0×10-3N。所带电量为0.01C,取Sin37°=0.6,则P点的电场强度大小是多少?
2.真空中,A、B两点上分别放置异种点电荷Q1、Q2,已知两点电荷间引力为1N,Q1=1×10-5C,Q2=-1×10-6C。移开Q1,则Q2在A处产生的场强大小是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若移开Q2,则Q1在B处产生的场强大小是____________N/C,方向是___________
3.在x轴上有两个点电荷,一个带正电Q1,一个带负电-Q2,且Q1=2Q2.用E1和E2分别表示两个电荷所产生的场强的大小,则在X轴上
1.场强是表示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因而在引入电场强度的概念时,应该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电场的强弱,同一个电荷在电场中的不同点受到的电场力的大小是不同的,所受电场力大的点,电场强。
2.应当使学生理解为什么可以用比值F/q来表示电场强度,知道这个比值与电荷q无关,是反映电场性质的物理量。
比值定义一个新的物理量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应结合学生前面学过的类似的定义方法,让学生领会电场强度的定义
物理教案(篇7)
(一)教材
人教社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二册
(二)教学要求:
1.知道电流表的用途和符号。
2.知道正确读取电流表读数的方法,会读取电流表的读数。
3.知道正确使用电流表的规则。
(三)教具:
J0401型(或J0402型)演示电流表1台,小电珠2个,大号干电池(R40)2节,开关1个,导线若干根;
几种不同外形的电流表(课本图5—5)各1台;
放大的J0407型电流表外形图1幅;
电流表读数示教板1块;
小黑板1块(预先画好实物图)。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问:普通的照明日光灯和晶体管收音机,哪个工作电流大?(见课本图5?4)
要测量各种用电器的电流,需要用专门的仪表——电流表。
二、新课
电流表
1.电流表的用途、种类和符号
说明电流表的用途后,展示各种电流表,图示并让学生记住电流表的符号。
引导学生观察J0407型直流电流表和放大的电流表外形挂图,问:
表盘上共有几排刻度?“0”在何处?
该电流表共有几个接线柱?
指出三个接线柱可以接成两种不同测量范围(顺便说明量程的概念)的接法,因而表盘上要有两排刻度,下面具体介绍读数方法。板书。
2.电流表的读数
用电流表读数示教板分别说明使用3安量程和0.6安量程时,每大格表示多大电流,每大格中有多少小格,每小格表示多大电流。
选择不同的指针位置,进行示范读数。
问:现要测量图1电路中通过灯泡的电流,应如何使用电流表?板书。
3.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1)要串联在电路中
①在黑板上的图5—8中画出电流表串联接入电路的电路图。
②根据串联的特征解释串联二字的意义。
③通过把电流表接入实际的实验电路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操作过程,加深对“串联在电路中”的理解。
④出示画有课本图5—8中乙图和丙图的实物器材图示的小黑板,用粉笔画线当导线,示范连接乙图,然后让学生连接丙图。(接线柱暂不标“+”、“?”)
(2)接线柱的接法要“+”进“?”出
①具体指明刚才实验演示时电流表接线柱的极性标志和电流流向。
②把两接线柱的连线对换后进行碰接演示,可看到电流表指针反转,说明“+”进、“?”出的必要。
③让学生在黑板上的电路图(图5—7和小黑板上的实物图课本图5—8)中,标出接线柱“+”、“?”极性。
④介绍课本图5?7两种电流表的接线柱“+”、“?”标记方法。
(3)被测电流不要超过量程
①选择适当规格的小灯泡,先用大量程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要换用小量程测量同一电流,可看到换用小量程后指针偏转角度明显增大。设想如果量程过小,指针的偏转就可能超过量度范围而有损于电流表,说明被测电流的`值不能超过电流表量程。
②用具体例子说明:在不超过量程的前提下,使用较小量程测量时,其表盘每小格表示的电流较小,测量比较精确。
③提问:如果被测电流的值约等于100mA、500mA、700mA、2.3A,各应取哪个量程?
④说明:如不知道被测电流的大约数值,应先选较大的量程,并且同时采取试触的办法来确定被测电流是否在量程之内。
(4)不准把电流表短接在电源两极上
把电流表串接一根合适的保险丝,演示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直接连在电源两极上而被“损坏”的情景。
三、巩固
1.归纳小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三要、一不、两看清”,并让学生默记一下“三、一、二”的具体内容。
2.根据学生的基础,让学生练习在不同实物图中连线,为下节课的学生实验打下基础。
四、布置作业:本节后的练习和章末习题第7 8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