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大全# #李白的课件5篇#】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李白的课件5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够喜欢并分享!
李白的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和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古诗意境美和语言美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热爱自然山水、热爱家乡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
1、 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领会本诗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3、 感悟作者的家国之思,激发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分析、问答、启发等
课时安排:1课时(40分钟)
教学步骤: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欧阳,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的后代,现在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研究生,过来京华学校向刘老师学习的。非常感谢刘老师这段时间的指导和关照,也非常感谢同学们的支持和配合。今天承蒙刘老师的关照,有幸能够走向讲台给大家上一节课。谢谢刘老师,谢谢同学们!
二、导入
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几首诗词,一起来背诵。
1、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3、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语:这些诗词都透着浓浓的乡情,体现了思念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首透着乡情的诗歌。翻开课本P207,《渡荆门送别》。
三、解题
教师问:“渡”什么意思?乘船。“荆门”是哪里? “荆门”就是荆门山,在湖北。“送别”,谁送别谁?诗人李白25岁时出蜀远游,家乡的山水送别诗人。
四、作者介绍
1、人物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碎叶(当时属唐朝领土,今属吉尔吉斯斯坦)。5岁—25岁在四川生活,对四川的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25岁第一次出蜀远游。42岁在别人的推荐下,来到了长安,才华受唐玄宗赏识,供奉翰林,职务是给皇上写诗文娱乐。后遭人嫉妒,获罪,遭贬谪,途中遇赦。762年,李白病重,与世长辞,终年61岁。
2、人物评价
李白性格高傲,藐视权贵,曾流传着“力士脱靴”“贵妃捧砚”“御手调羹”的故事。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都体现了他反权贵的思想。
李白是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是现实主义诗人。) 他与杜甫并称为“大李杜”,(李商隐与杜牧并称为“小李杜”)。
3、诗词评价
杜甫:“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韩愈:“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4、作品介绍
有《李太白全集》传世,诗歌上千首,著名的有很多,如:《静夜思》、《赠汪伦》、《送友人》、《送孟浩然之广陵》、《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峨眉山月歌》、《夜宿山寺》、《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月下独酌》、《关山月》、《子夜吴歌》等等。
五、朗读全诗
六、研习诗歌
(一)整体把握
教师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可以分为几联:
明确: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研习首联
1、问: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出蜀的目的:到楚地远游,楚地在湖北、湖南一带。
2、手法是什么?
明确:叙事
(三)研习颔联和颈联
1、全班齐背诵
2、颔联写了哪些景?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高山、平野、江流; 白天; 远景,俯视 动感
3、请用一两个词语或短语来概括颔联景物的特点。
明确:雄浑壮阔 意境高远
4、 颈联写了什么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什么时候的景?写作角度是什么? 明确:江月、云霞;比喻; 傍晚; 近景,仰视
5、哪两个字写得好?
明确:飞(动感)和结(动感、联想:彩云如心灵手巧的美丽织女)
(四)研习尾联
1、问:此段抒情,抒发的是什么情?
明确:对故乡的热爱和依依不舍之情。李白从5岁—25岁一直生活在蜀地,对蜀中的山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初次离别,难舍难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的山水依依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万里送行舟,和常人抒发情感的角度不一样。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 “水送人,人思乡”。
(五)小结: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七、知识拓展,见发给学生的资料。
八、作业布置,见发给学生的资料。
四、结束课程。
李白的课件(篇2)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注释】:
⑵蚕丛、鱼凫:传说中古蜀国两位国王的名字。何茫然:难以考证。何:多么。茫然:渺茫。
⑶尔来:从那时以来。四万八千岁:极言时间之漫长,夸张而大约言之。秦塞:秦的关塞,指秦地。通人烟:人员往来。
⑷西当:西对。当:对着,向着。太白:太白山,又名太乙山,在长安西(今陕西眉县、太白县一带)。鸟道:只有鸟能飞过的小路。
⑸地崩山摧壮士死:《华阳国志?蜀志》:“秦惠王知蜀王好色,许嫁五女于蜀。蜀遣五丁迎之。还到梓潼,见一大蛇入穴中。一人揽其尾掣之,不禁,至五人相助,大呼拽蛇,山崩时压杀五人及秦五女并将从,而山分为五岭。”横绝:横越。峨嵋巅:峨嵋顶峰。摧:倒塌。天梯:非常陡峭的山路。石栈:栈道。
⑹六龙回日:《淮南子》注云:“日乘车,驾以六龙。羲和御之。日至此面而薄于虞渊,羲和至此而回六螭。”螭即龙。高标:指蜀山中可作一方之标识的最高峰。
⑺冲波:水流冲击腾起的波浪,这里指激流。逆折:水流回旋。回川:有漩涡的河流。
⑻黄鹤:黄鹄(Hú),又名天鹅,善于高飞。尚:尚且。得:能。猿猱(náo):蜀山中最善攀援的猴类。
⑼青泥:青泥岭,在今甘肃徽县南,陕西略阳县北。《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二:“青泥岭,在县西北五十三里,接溪山东,即今通路也。悬崖万仞,山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故号青泥岭。”百步九折:百步之内拐九道弯。萦:盘绕。岩峦:山峰。
⑽扪参历井:参、井是二星宿名。古人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国,叫做“分野”,以便通过观察天象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参星为蜀之分野,井星为秦之分野。扪:用手摸。历:经过。胁息:屏气不敢呼吸。
⑿子规:即杜鹃鸟,蜀地最多,鸣声悲哀,若云“不如归去”。《蜀记》曰:“昔有人姓杜名宇,王蜀,号曰望帝。宇死,俗说杜宇化为子规。子规,鸟名也。蜀人闻子规鸣,皆曰望帝也。”这两句也有断为“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的,但不如此文这种断法顺。
⒂剑阁:又名剑门关,在四川剑阁县北,是大、小剑山之间的一条栈道,长约三十余里。峥嵘、崔嵬,都是形容山势高大雄峻的样子。
⒄朝:早上。吮:吸。锦城:《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剑南道成都府成都县:“锦城在县南十里,故锦官城也。”今四川成都市。
唉呀呀,多么危险多么高峻伟岸!蜀道真太难攀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嵋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纡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鹄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可以摸到参、井星叫人仰首屏息,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坐下来长叹。
好朋友呵请问你西游何时回还?可怕的岩山道实在难以登攀!只见那悲鸟在古树上哀鸣啼叫;雄雌相随飞翔在原始森林之间。月夜听到的是杜鹃悲惨的啼声,令人愁思绵绵呵这荒荡的空山!蜀道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叫人听到这些怎么不脸色突变?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象万壑鸣雷一般。那去处恶劣艰险到了这种地步;唉呀呀你这个远方而来的客人,为了什么要来到这个地方?
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也难攻占。驻守的官员若不是皇家的近亲;难免要变为豺狼踞此为非造反。清晨你要提心吊胆地躲避猛虎;傍晚你要警觉防范长蛇的灾难。豺狼虎豹磨牙吮血真叫人不安;毒蛇猛兽杀人如麻即令你胆寒。锦官城虽然说是个快乐的所在;如此险恶还不如早早地把家还。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令人不免感慨与长叹!
【赏析】:
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进行写景抒情,是本诗的最主要艺术特点。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出了蜀道峥嵘翠嵬的面貌和它阴森深邃的气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险高峻和难以攀登的可畏可叹,还为蜀道涂抹上一层古朴凄凉、离奇迷幻的色彩,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洲”的高大形象。
句式灵活多变,语言奔放恣肆,也是本诗一大特点。诗歌句式以七言句为主,又间杂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变化频频,灵活多样;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诗歌句式和语言的这种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羁的飘逸个性的体现。
诗歌中三次惊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自己的强烈感情笼罩全诗,主观色彩浓厚,给人一唱三叹、回环往复之感。随着景物的描写,惊叹之情不断加强,也使艺术效果逐步得以强化,使诗歌产生了一种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李白的课件(篇3)
《蜀道难》作为李白的成名之作,其成就主要表现在艺术方面,突出特点是运用浪漫主义艺术手法所形成的豪迈雄放的艺术风格李白以他丰富的想象,卓越的艺术构思,纵横飞扬、流转华美的辞采,创造出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举一反三的例子学习这首诗,应引领学生充分感知并进入这种艺术境界之中让学生尝试欣赏诗歌,领会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特征即极度的夸张、奇丽的想象,运用神话传说等加强朗读是入诗境、品诗味的钥匙其次,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应给予学生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同学们知道当时的文坛泰斗贺知章看了还没有什么声名的李白的诗作《蜀道难》的时候,称他是什么吗?(谪仙人)从此李白就有了一个“诗仙”的美称据说杜甫读了《蜀道难》,称赞他“笔落经风雨,诗成泣鬼神”《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的成名作现在请你谈谈你所了解的李白或李白的诗
1.学生对照注释自由读全诗,用一两个词语说说自己初读的感受(要求读准字音,疏通诗句)
2.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范读录音,请学生一边听一边体会找出这首诗的主旨句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难》气象雄奇奔放,感情激越跌宕,朗读时应于抑扬顿挫中突显诗中词语的情韵意味,于舒缓疾徐中突显长短诗句错落有致自由奔放的气韵风神,于轻重缓急中突显情感语气的起伏跌宕)
请找出直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诗句,体会这首诗的的情感主旨(设计意图:寻找关键诗句,依据情感语言把握思想感情)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问君西游何时还?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教师总结明确:后世关于李白《蜀道难》的主题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是有无寓意明代学者胡震亨的《唐韵癸签》和明末学者顾炎武的《日知录》一致认为:“蜀地不可去,不可居”是这首诗的表达要义,《蜀道难》“即事成篇,别无寓意”教材也采用了这一说法从诗意来看,这是一篇送友人入蜀的诗歌,反复咏叹蜀道难行、蜀地难居,对友人入蜀进行劝戒
思考:全诗三次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每一次咏叹的内容是否一样?在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设计意图:把握篇章结构,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和情感变化)
学生讨论后总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三次出现,是感情的爆发、延续和收束第一次出现,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地点出了主题:“危途难行”,并定下全诗的基调,豪放中带有惊叹;第二次是咏叹蜀道之惊险,对友人进行劝戒,豪放中有惊惧;第三次咏叹蜀地之凶险,再次劝戒友人,豪放中满含忧虑在内容和情感上形成了层层深入的格局此外,相似结构的主旨句反复出现并贯穿全文,不仅鲜明地体现出诗歌结构的严谨和感情的起伏跌宕,又像乐曲的主旋律,具有回环荡漾的抒情性和音乐美一唱三叹,感情强烈构成了全诗的感情主干,并将全诗凝聚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
清人沈德潜评论《蜀道难》“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人殷璠称此诗“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主要指这首诗表现出的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风格李白是继屈原之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认为《蜀道难》雄奇奔放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相机与学生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交流总结并明确:
(1)极度的夸张人们常把绝对办不到的事比成比登天还难,而诗里却极端夸张说蜀道难行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仰胁息”,也是绝妙的夸张之笔“扪”“历”两个动词的连用,显出友人出没在星宿之间,那山之高就不言而自明了这与“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连峰去天不盈尺”比后世民谣“离天三尺三”的说法更具夸张性“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也以猿鹤面对高峻的山崖无可奈何的夸张描写,反衬蜀道的高峻
(2)奇丽的想象诗人的想象无拘无束,无所不到如从鸟兽的角度来刻画蜀道之高险:六龙回日、黄鹤难飞、猿猴愁攀;从行人的感觉来具体描写蜀道之艰险如“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等在抒发旅愁的时候,诗人写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这里古木参天,气象森严,鸟声凄厉,回荡其间丰富的想象,精心的构思,把人们引入一个悲凉、惨淡的艺术境界中写蜀道上奇险壮观的景象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那连绵的山峰,几乎顶天而立,枯老的苍松倒挂在悬崖绝壁之间,飞泄的瀑流争相吼叫,砯崖击石发出震撼千山万壑雷鸣般的声响这里既有群峰屹立的雄伟壮阔景象,又有枯松倒挂的特写镜头;既有充满诗情画意的.静景,又有令人触目惊心的动态;既有视觉的摹写,又有听觉的感受,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不得不叹服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3)引用神话传说全诗用了很多神话及传说,如“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以及“地崩山摧壮士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等这些神话传说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同时使全诗笼罩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增添了艺术感染力
(4)澎湃的激情李白诗歌形象高度个性化,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无论叙事或者写景,都融汇着诗人的豪放性格他那极为强烈的情感,在诗中常反复咏叹出来如开头“噫吁嚱”叹词的连用和“危乎高哉”同义词的反复使用,以独特的强调手法显示内在情感的份量,造成先声夺人的气势接着“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一唱三叹,层层强化了情感
(5)灵活的诗句《蜀道难》是乐府古题,这种诗歌体裁没有严格的字数、句数、平仄和韵脚的限制,李白充分运用了这一特点,使诗的语言形式自由活泼句式以七言为主,杂以其他长短句,层次错落,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诗的前半部分多用长句,语言奔放畅达;后半部分多用四字短句,显得简劲有力这种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才能酣畅淋漓地表现诗人的飘逸浪漫 (此环节学生的回答是零散的,不全面的,教师重在巧妙引导,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整合的能力使学生获得一些鉴赏诗歌的方法,掌握李白浪漫主义艺术风格构成的元素)
《蜀道难》饱蘸着诗人豪放浪漫的激情,突出地运用了丰富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和奇异的神话传说刻画了蜀道的高峻险要,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种种令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的画面,形成雄放飘逸的艺术风格,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正可谓“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晚唐皮日休)
李白的课件(篇4)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拊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蝾而崔嵬,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李白的作品,以乐府和歌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行,在诗的形式上,原无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目,就属于乐府诗,如果自己制造题目,不谱入任何曲调,就属于歌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行旅之辛苦。李白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李白此诗极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首诗,对于这一疑问,历来就有好几种解说。
唐人王定保的《摭言》首先记录了这首诗的故事。李白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玄宗皇帝器重的诗人,他读了李白这首诗,十分赞赏,夸奖李白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白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里。贺知章闻其名,首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大以为奇。又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白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口,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人的记录,大同小异,可知当时人以为李白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行旅艰苦,又可知李白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白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大约作于开元末年。
李白的课件(篇5)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打开课本第207页,今天我们来学习诗四首的后两首,首先请大家看到《渡荆门送别》,作者是李白。(转身板书)那么我们来理解一下题目的意思,渡荆门送别就是指在经过荆门这个地方所做的一首送别诗。作者是李白,李白这个诗人是相当著名了吧。下面,们我们再简单介绍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其诗想象丰富,构思奇特,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渡荆门这首诗是他青年时第一次从蜀地出外游玩时所作,蜀地就是现在的四川省。这首诗也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8句共四联,包括首、颔、颈、尾联。(板书)
三、整体感知
1、老师带读诗文,为生字正音。
2、诗文翻译: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四、诗文赏析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首联交待诗人的一路游踪和出游目的。青年李白才情横溢,朝气蓬勃,不远万里,放舟东下,经巴渝,出三峡,直赴荆门之外的楚国故地。
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颔联,山水之壮景。
颔联上句说山,船行江上,山随水走,两岸青山随舟随水相对挺出,扑面而来,转瞬即逝。最后,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片空阔平坦的漠漠旷野。“随”字化静为动,传神生辉,给人以青山挺立,舟行江上,应接不暇之感;这也可看出诗人风神爽朗,心驰神往的愉悦心情。下句说水,长江流入地势平坦,视野开阔的漠漠旷野,呈现缓缓流动之势。这句展现了诗人高亢激越,乐观开朗的情怀。这两句诗写的境界雄奇壮观,体现出诗人初出蜀地,看到如此壮景时,那种惊诧欢愉之情。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颈联,月云美景。
颈联感受新奇,想象天真,色彩斑斓,意境奇丽,体现了诗人那种浪漫主义的诗风,表现出诗人与月同行、与云同飘的兴奋喜悦之情。
5、“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抒情,点名主旨。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单写“故乡水,送亲人”,别具情趣,耐人寻味。李白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一路护送,万里相随,形影不离,从对面来写,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五、板书
渡荆门送别李白
首联:交待出游路程和目的。
颔联:山水之壮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