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周记是人类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一种方式,每个人的周记本都蕴含着生活的宝藏。那么,有没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周记模板呢?如果你对“数学与生活日记”感兴趣,那么请仔细阅读下面准备好的资料,相信您会在这篇文章中找到符合您需求的信息!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1)
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只要你认真观察就能发现。如桌子上放着一些苹果,你问:“这里有几个苹果?”“2+4=6,6个”,这就是数学。
我们一回家,住在楼房上的小朋友就会发现住在几层楼,
比如:一层、二层、三层……我住在四层,我们小区最高有十二层,是我住的三倍,这也是生活中发现的数学。
夏天天热,如果买了矿泉水,上面会标有五百亳升、四百五十毫升,还有二百毫升的,如果家里用的大桶,我家用的净含量为十八点九升,一桶要4元钱。
还有在家里、在外面都要用到的数学,那就是我们离不开的时间,一分一秒是时间,一刻钟、半个小时也是时间,这也是生活中数学。
我们去菜市场买菜的时候,黄瓜1.3元一斤,买5斤,一共是6.5元;鸡蛋3.3元一斤,买6斤,一共19.8元……
还有重量,一千克等于两斤,一百斤是五十千克,一千千克等于一吨,吊车可以吊住二十五吨的货物,我的体重是二十九千克……
生活中还有很多数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数学,人类通过数学让科技水平越来越高,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2)
今天,我偶然地在一本书上见到了这样不可思议数据:“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纸对折30次之后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
这个数据无论怎么听都觉得太“荒唐”了一点。毕竟是一张薄薄纸,通过对折真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但很多意想不到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只有通过计算,这一切谜底才能揭晓。
随即,我便把0·01厘米连续乘以2,一共30次,得到10737418·24厘米。接着,我又把珠穆朗玛峰高度8848·13米转化为884813厘米,通过比较,很明显能够看出对折30次之后纸张厚度确胜过了珠穆朗玛峰高度,而且还是后者10多倍。
其实,像这样惊人数据在平常生活中处处存数学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眼睛。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3)
常言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肯做有心人,实际例子俯拾皆是。
人民币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几乎每天都要和他打交道,但是对于人民币为什么只有1、2、5这三种数额的票面,而没有其他数额的票面这一问题,却很少有人问津。
其实这里就有一个数学道理。人民币作为一种流通货币,银行在发行时就考虑到货币的票额品种要尽量少,并且要能够容易地组成1至9这九个数字。这样既可完成货币的使命,又可以减少流通中的繁琐。通过精心挑选,1、2、5脱颖而出,成为最佳组合之一。因为用1、2、5这三个数可以组成10以内的其他任何数,而且所用的票数最多也只有3个,如:1+2=3,2+2=4,5+1=6,5+2=7,5+2+1=8,5+2+2=9,所以,只要1、2、5几种面额就足够用了。
另外,除了1、2、5这一种组合外,还有1、3、5也是符合前面两个要求的组合,用他也能组成10以内的其他任何数,如:1+1=2,3+1=4,5+1=6,5+1+1=7,5+3=8,5+3+1=9.
看了以上的分析,你是否对身边的这一数学问题发生兴趣了呢?其实,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在等着你去挖掘、去探索……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4)
一说起数学,那可就说来话长了,本来我不喜欢数学,一上数学课我就头大,上起数学课我就没心思学,更别说数学的学习成绩了。
就因为我的数学学得不好,妈妈非带给我报了一个数学辅导班。就因为这一个辅导班,使我的数学学习成绩大大的提高了上去。
一开始,我认为数学没什么好学的,不就算一下吗,得出了一个结果,没什么好学的,只要口算学得好就行了,数学的结果只要算对了就行了。就坐在椅子上呆呆的看着老师讲题。但是上了几次课后,我觉得老师讲得很好,并不是那么乏味,我就仔细的听了起来。我认真的听了一节课,觉得很好玩,看来数学也很好,并不是我认为的那么乏味、枯燥。
记得有一次,老师讲了一道题,是一道看图计算题,要求出阴影部分的面积和周长,我们好几个同学都不会,我想了很长时间都没想出来,这时,老师给了我们提示:可以在本子上画一下图,把图分割一下,平移一下。我听了,就迫不及待得开始画了起来,果然,老师说的没错,我第一个举起手来,将答案告诉老师,老师夸我真不错,写的既对又快。
我想:数学也并不难呀,只要认真的学,就能学得好,数学也并不是只要计算出结果,就能写对了,还要动动脑子,不会算了就换一种方法,就能算出来了。
我喜欢数学。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5)
奥数课上,张老师提出了一道数学题: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30米,宽10米。在周围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
沈欣在黑板上写出了答案:
30+10=40(米)
40×2=80(米)
答:篱笆长80米。
评讲答案时,我们都发现了她做得不对。沈欣很纳闷:“我怎么不对了?我先用长方形的长和宽相加,再乘2,不就是长方形的周长了吗?”
这时,谢雨婷举手解释说:“从图上看,这个长方形菜地靠着一面墙,围篱笆时,长方形菜地的一条短边没有围篱笆,求篱笆的周长,是用长方形的两条长边加一条短边。”
沈欣这时明白了她错在哪里了,随后,她在黑板上订正了这道题:
30×2=60(米)
60+10=70(米)
答:篱笆长70米。
张老师赞许得点了点头并说:“解决问题,如果题目把图和文字一起呈现,我们既要看文字,也要看图。有时,图中还隐藏着重要的条件呢!”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6)
今天在数学的课本中看见了一道题“生活中的数学题”。题目是:“我们国家大约13亿的人口,假如我们每人每天节约1角钱,假如这样的话,我国全国就节约了约1300万元了。假如小学生从一年级到大学大约要节约1万几千元钱了,那么这笔钱可以供给1805位失学没钱上学的小朋友,把这笔钱给那些人,那岂不是很好吗!”
看了上面的信息,我想啊:可真是人多力量大啊。突然我想起来了,人多力量大?不好的啊,因为我想了想:假如这大约13亿的人口,都浪费了1滴水,那么一共约浪费13亿滴水了,那么大家想一想13亿滴水大约有多重呢?
我做了一个小实验:在水龙头下面滴1000滴水,用称称了一下,1000滴水重200克,我又动笔算了一下。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7)
数学对于幼儿来说学起来比较困难,因为比较地抽象,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平时多让幼儿接触相关的知识,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生活中现成的数学材料。
一般我们的操作材料大多数来自幼儿的日常生活。如:幼儿带来的玩具、糖、书、衣服……;幼儿捡回来的落叶、小石头、小树枝等;收集来的瓶瓶罐罐、旧报纸、广告宣传单等都成了幼儿比大小、比长短、比厚薄、比粗细、学习数数、排序、掌握组成、加减的好材料。此外小学的植物园也成了孩子学习数学的好场所,我发现孩子在捡掉落的石榴花托时幼儿对石榴花托的外形、大小、石榴花托的数量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选取了石榴花托的数量问题,组织了“石榴花托”这一活动,引导幼儿数花托的花瓣数量,学习呈封闭型的数数方法,尝试用统计的方法记录分类的结果。让幼儿学习记录和统计,并不是单纯的为了解石榴花托花瓣的数量,而是希望幼儿通过数石榴花托这一活动,迁徙经验,学会用记录统计的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幼儿具有初步的统计、归类能力,他们会自己设计调查方案,根据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问题。这在幼儿今后的生活中具有深刻的意义。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方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也是帮助幼儿建构和积累数学经验的良好途径,因为无论是在室内还是在室外游戏中,数学问题都是幼儿不断接触并经常遇到的。而此时,游戏玩具就变成了现成的数学操作材料,幼儿在与游戏玩具的互动过程中、在愉快的游戏活动中感悟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激发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粗浅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用积木搭高楼的时候,考虑牢固性和美观性,幼儿就要会选择一样形状、一样大小的积木来搭底层;大的放在下面,小的放在上面,才不会倒掉……在搭建的过程当中,我们就可以感知形体、大小、重量、对称、数量等的数学知识。
教师在数学活动中应注重提供相应的操作材料,使幼儿有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在与数学材料的不断操作中,积累了一定的感性经验,提高了主动探索的欲望,与此同时实践操作能力也不断增强。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8)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数学知识比比皆是,我们平时走路、乘车、购物……等,其中都包含着数学问题和知识,只要注意观察就能发现,连航空、航海、航天都与数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数学可以锻炼我们的思维体操,我们不仅能从数学中学到知识,还能从数学中找到一些乐趣。
在我过去的记忆中,发生过有关数学的趣事。有一天在奶奶家,当时有爷爷、奶奶、姐姐和我共四个人在看电视,奶奶到厨房拿来洗好的三个苹果说:“只有这三个,你们一人一个吧。”爷爷说:“那怎么行,叫他俩分,每人一份。”这下我傻眼啦!我说:“少一个怎么分?姐姐说:”我来分。“她拿起刀,把每一个苹果十字切开,切成了12块,三块一份,正好四份,当时我边吃边想,怎么也没想到分苹果还有学问,这件事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学奥数做题时有次遇到了难点,题目是:徐师傅锯木头锯了五次,每段一百二十厘米,问原来这根木头长多少厘米?看题后我想锯五次是五段吗?这样理解对不对?突然想到老师教的画圈法,于是用尺子先画一条直线,用笔在直线上画五个段点,表示锯了五次,一看是六段,用120乘6结果是720厘米,这是十我的心情很轻松自信,对老师教的线段图解法印象深刻,非常高兴。
“免费午餐”的故事,爷爷听人讲,过去有个饭店开业这天,为了吸引顾客,在门口的招牌上写有“免费午餐”四个大字引来很多人围观,前面的人还看见四个大字下面有几行小字,上写着“答题正确免费午餐”,题目是:“饭店来了一群人,一人一碗饭,两人一碗菜,三人一碗汤,一共用了55只碗,饭店来了多少人?”爷爷让我算算饭店来了多少人,我想了很久才想到人数必须被2、3整除,用能被2、3同时整除的数6试算,6人6+3+2=11不行,用12人,24+12+8=22不行,用18人,18+9+6=33也不行,用24人,24+12+8=44不对,用30,30+15+10=55对了。我终于算出来了。饭店来了30人。爷爷高兴的问我:做题时你是怎么想的?我说:求的是人数,那有一半的人呀!所以想到被2、3整除。爷爷说:这是解题的关键被你找到了,加上多次试验做出来的,你可别忘啦!我说分苹果的事我还记住那!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9)
周末,我做完了数学作业,就拿给爸爸检查。爸爸看了,皱了皱眉说:“你再联系生活把最后一道题看看!”那一道题是这样的:一根长20公分的木头要锯成5分米长的木棍,每锯一次要4分钟,锯完一次休息3分钟,那全部锯完要多少分钟?我是这样做的:20÷5=4(段),4—1=3(次),4×3=12(分钟),3×3=9(分钟),12+9=21(分钟)。我仔细地看呀看呀,还是没看出什么毛病,只好硬着头皮问爸爸。爸爸笑着说:“傻孩子,每锯完一次,要休息3分钟,这根木头共要锯三次,三次中间只有两个间隔,也就是说,锯三次只要休息两次,是不是呀?”我恍然大悟:中间休息时间不是3×3=9(分钟),而是2×3=6(分钟),这样,锯完这根木头总共要花12+6=18(分钟)。
很显然,文中“三次中间只有两个间隔”不准确。正确的表达应该是,第三次锯后,这根木头就被锯成“5分米长”的一些小段了,这时,就不需要考虑“锯完一次休息3分钟”了。
生活中的数学其实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一定可以发现很多数学知识!
数学与生活日记(篇10)
生活中的数学需要我们细心发现,为同学们特别提供了数学生活日记容积与体积,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由于容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因此不少同学认为容积就是体积。其实,体积与容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有区别的:
一、意义不同。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而容积是指木箱、油桶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一个物体有体积,但它不一定有容积。
二、测量方法不同。求物体的体积是从物体的外面测量它的长、宽、高进行计算,而求物体的容积则必须从里面来测量它的长、宽、高,然后计算。因此,对于同一个物体,一般地说,它的容积要比体积小。
三、单位名称不完全相同。体积单位一般用: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固体、气体的容积单位与体积单位相同,而盛液体的容积单位一般用升、毫升。
本文就是我们为广大同学准备的数学生活日记容积与体积,希望可以为大家的学习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