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燃烧与灭火课件五篇》,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燃烧与灭火课件 篇1
一、教材反思
本课题所处单元安排在氧气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制法之后进行学习。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学生对燃烧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制法时,学生又知道了一些灭火的方法。本课题从燃烧条件的探究入手,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燃烧所需要的条件,再根据燃烧条件推论灭火的原理。
二、实验反思
为了对燃烧的条件进行有效的探究,我采取下列方法:
1、 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实验内容调整为学生易于操作的简单对比实验。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来探求影响燃烧的因素。
2、 对于书本的演示实验,考虑到环保的因素,我对实验做了一些改进。如下图所示:
改进后的优点在于:第一、对环境几乎没有影响;第二、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同时不但巩固了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并且能让学生对影响燃烧剧烈程度的外部因素有清晰的认识。但是在做实验的过程中我也发现过了一些问题:
(1)课本中是用金属作为传热源的,而改进的实验中主要靠试管传热使白磷燃烧。但是试管的传热效果远没有金属好,所以本实验对温度的要求比较高。
(2)实验中我发现在相同的水温下装有空气的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通入大量空气后白磷依旧没有燃烧起来,但是将此试管中的白磷倒入少杯中白磷却燃烧了。起先我猜想是白磷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不够,因为烧杯的底部是平的而试管的底部是凹下去的,白磷遇热先熔化成液体,液体将白磷液封住了使白磷与空气隔绝。所以我便将导气管加长使之与白磷接触,可是仍然没有燃烧。于是我猜想是否是温度的原因,于是我将热水换成了刚烧开的水,白磷燃烧了。那么为什么在相同的水温下装有空气的试管中的白磷燃烧,而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通入大量空气后白磷不燃烧起来?我猜想可能和吹灭蜡烛是一样的道理。因为通入空气的时候虽然使白磷可空气接触了,但是由于气流的流动带走了热量,使环境的温度没有达到白磷的着火点,所以白磷没有燃烧。
经过反复的实验我总结出成功的关键:①由于本节课一般是在11月份上,此时的环境温度低,水温下降的快,所以实验时要用开水才能让白磷迅速的燃烧起来。②白磷一定要用滤纸将表面的水吸干,注意要用镊子不能用手直接接触白磷以免白磷自燃。③尽量用小试管,因为试管越大传热效果越差。
三、教学实施反思
1、学生自我设计实验验证燃烧条件的环节中由于平日没有积累训练,再加上本节课由于提供的实验用品有限,所以学生在设计实验方案时思路不够开阔。
2、由于考虑到水温的原因,我只能将边做实验边分析的模式改为将实验做完再利用动画回顾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的模式,课堂效果略显遗憾。
3、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在老师的引导下也能自然地归纳出燃烧所需要地条件,效果令人满意。
4、学生不习惯举手回答问题,我想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教师行为塑造的结果。如何提高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自己还要深思。
5、白板技术的运用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能够实验PPT中不能实验的推拽功能,及时抓住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不过导入视频后发系统的运行速度比较缓慢。
燃烧与灭火课件 篇2
第一节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什么是燃烧和燃烧条件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讲解] 生活中,用燃煤方式做饭时,为什么要用鼓风机对煤灶进行鼓风,你能解释吗
[实验探究]蜡烛的不完全燃烧。
在一支燃着的蜡烛上方放一块玻璃片,一会儿后移开,会看到的现象是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是
[讲解]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但氧气的量充足或不充足,可燃物燃烧的情况是同的,阅读课本内容。完成下列内容
1、当氧气充足时,物质发生燃烧,此时燃烧得,放出热量或少),此时可燃物中的C、H元素分别生成、。
2、当氧气不充足时,物质发生此时燃烧得,放出热量或少),此时可燃物中的C、H元素分别生成、、。
3、碳不完全燃烧(氧气不足)时生成一氧化碳,可表示为碳完全燃烧(氧气充足)时生成二氧化碳,可表示为注意:(1)CO有可燃性,是一种燃料,燃烧时产生淡蓝色火焰(同氢气燃烧火焰一样),文字表达式为
(2)CO是无色有剧毒的气体,难溶与水(二氧化碳没有毒性),它吸入体内后会
跟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红蛋白丧失输氧功能,人体就因缺少氧气而中毒。因此冬天生火过程中要预防CO中毒,注意安全。
[讲解] 生活中,同学们都亲自或看见过燃放烟花爆竹,都知道是里面的火药燃烧而引起的,是不是燃烧就一定会引起爆炸呢?阅读91爆炸内容。
[小结]
1、引起爆炸的原因,(1量的热,产生的气体体积迅速膨胀,就会引起爆炸。
(2)如果氧气的浓度较高,或可燃物(气体、粉尘)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很大,燃烧范围广,周围空气迅速猛烈膨胀,也会发生爆炸。
注意:上述爆炸都是由理变化情况引起,[练习] 下列爆炸各由什么变化引起。
鞭炮爆炸()汽车轮胎爆炸()气球被吹爆炸()煤窑瓦斯爆炸()加油站油库爆炸()炸药爆破石头()
[讲解]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爆炸对于人类来说有利有弊,但多数爆炸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例如2011年10月10日,在贵州省黔南洲发生的炸药爆炸事件,造成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建筑物500米内都受到损坏。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遵守有关安全规定,不要携带易燃易爆等物品乘车或做不安全的行为。同时要熟悉常见的消防安全标志。见92页。
发生灾难。
[问题讨论] 火给人类带来了温暖,但一旦失控,又会带来灾难,那我们如何来灭火呢?
[小结]
2、灭火的原理是
具体的三种常用方法是(1)
(2)(3)[问题讨论] 当火灾发生时,我们应该办?如何进行自救呢?
[教师总结]
[练习] 为什么蜡烛一煽就熄灭,而炉火却越煽越旺?作业:94页 1、2、3
燃烧与灭火课件 篇3
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你们好!
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分析: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2)在课堂实施中学生学进行类比、归纳,学会交流和发现学习。
3)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四、教学程序及教后感受
环节1 :创设情景引出火并总结出燃烧的概念。
从原始人用火告别“饮毛茹血”的情景,到日常生活中的用火煎炒、烧烤到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的图片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火对人类的贡献,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再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因为燃烧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的燃烧,在此基础上提炼归纳燃烧的概念,形象直观,特征明显,学生稍加分析、归纳就能完成,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实施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现象升华到抽象概念,有具体情景的铺垫,再上升到理论,教后发现本环节是适合的,效果也好,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因为燃烧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非常熟悉。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不是很难的问题。这三个实验是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
(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得出燃烧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将小木条与小煤块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程度实验,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这三个实验取材简单,现象明显,结论也不难得出。通过活动,初步得到燃烧的三个条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该环节逐个突破,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教后感觉不足的是有点浪费时间,要是三个实验同时展示出来,课堂时间充裕些。再者,着火点这个名词需要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得出,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说明,今后的教学中要安排讨论交流对着火点这一名词的理解的环节。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该环节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通过类比的思想来找不同:同样是白磷,为何在铜片上燃烧而水中不燃烧?同样在铜片上,为何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燃烧所需条件。创设情景:“怎样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出现了与生活现实中的“水火不容”相反的“水火相容” 现象,学生兴奋达到高潮。也再次说明:只要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燃烧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
这一环节中,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通入空气或氧气,倒掉水使白磷露出水面,我都给予了肯定,给了激励。
探索的成功使学生享受喜悦,从而兴趣高涨,兴奋达到高潮,也是教材安排的意图,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的、明确、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发现、解决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形式,是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
教师展示燃烧条件的火三角,通过对火三角的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烧不坏的手帕”真切的发生在眼前,既熟悉又神奇,急于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发学生去思考,有火焰在燃烧而手帕又烧不着,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手帕烧不着呢?学生很感兴趣,再次将气氛推向高潮。进一步引导:
1、浸了酒精和水的混合液的手帕燃烧时实际上是什么在燃烧?
2、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没有被烧掉呢?
该小魔术将课堂气氛再推向新的高潮,让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该环节中,所有学生
都参与其中,合作交流,不断的通过类比找不同,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讨论,交流,从而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结论,激发兴趣,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自认为这也是这节课的该发扬地方之一。
环节4 :探究灭火的原理。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那么怎样灭火呢?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灭火的原理。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燃烧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联想,参与现场灭火。让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灭火方法,并同时给大家说明自己是运用什么样的灭火原理来灭火的,在学生亲身实践感受中,灭火的原理自然生成,升华。此实验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使学生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
完成课文实验7-2和活动与探究灭火器的原理。
环节5 :最后,学习常见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适用范围。该内容浅显易懂,学生自主学习。
思考与实践:生煤炉火时,先引燃纸和木柴,为什么?点燃两根火柴,一根火柴头朝上,一根火柴头朝下,哪根火柴梗更易烧尽?为什么?这是生活中既常见又熟悉的的问题,这又蕴含着什么化学道理呢?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
该任务既运用了本节内容知识,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是两个符合学生情况的题目。
燃烧与灭火课件 篇4
《燃烧与灭火》课堂实录
1.激情导入:
师: 亲爱的同学们,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其中,燃烧是咱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一种现象,大家非常的熟悉。火,从钻木取火一直到火箭升空以及咱们日常生产和生 活都给咱们带来了正能量(展示ppt火的应用)。但是,应用不当会发生什么(引导学生从化学物质的两面性进行认知)? 生:火灾
师:对,火灾会给咱们的财产和生命带来巨大的损害(展示ppt火灾图片)。那么,消防员是如何灭火的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
生:(举手示意)
师:好,这位同学请回答。
生:在室内用干粉灭火器,在室外是用大型的消防车,喷出水或者粉末状物质。师:很好,请坐,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 生:没有 师:好,这是消防员灭火的方法,那么,他这个灭火方法是引用什么化学原理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咱们将要揭示燃烧与灭火背后的化学真相(展示ppt燃烧与灭火)。
2.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证能力):
师:化学原理是以咱们的实验为载体,是不是? 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首先,咱们进行第一个环节,以燃着的蜡烛作为探究的对象,找到灭火的方法,以及你采取这样的方法引用了什么样的原理(展示ppt实验探究内容)?注意老师的温馨提示(展示ppt温馨提示)。自主思考是合作探究的前提,请大家先自主思考,然后小组内进行探究。生:(观看温馨提示,自主思考)师:板书:燃烧与灭火
|
原理
好,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的想法,想法成熟后检验你的结论。生:(交流方案)
师:如果找到方法了,咱们同学就可以动手实证一下你的理论是否正确。大胆做一下就可以。
生:(学生活动,自主完善方案,并进行动手实验)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并进行简单记录)。生:(完成实验的同学举手示意)
师:(提示其他同学)有的小组已经做完了,其他小组加油,注意填写好实验报告单(实验报告单的填写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生:(继续完成实验,并完善实验报告。最先完成的小组代表板书)
燃烧与灭火
|
原理
①隔绝氧气;
②降低温度;
③移走可燃物。师:咱们首先请这位同学来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所做的实验以及所得的结论(展示ppt展示要求)。生:首先我们组第一个方法是用隔绝空气,就是把点燃的蜡烛上面铺上沙子什么的。第二个用湿的抹布直接扑到了点燃的蜡烛上,用的是降低温度。第三个是用剪刀剪掉点燃的蜡烛的烛芯,用的是移走可燃物。师:很好,那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么?
生:我用的一个方法是用烧杯扣在燃着的蜡烛上。师:那你认为是用的哪个灭火原理? 生:我认为用的是隔绝空气。
师:对不对,同学们?很好,请坐。
生:(举手)我们组用的是吹灭,然后这个应该是隔绝氧气。师:方法对,是不是隔绝氧气?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我觉得这个应该是降低温度。师:为什么?
生:因为呼出的是二氧化碳,呼出二氧化碳的话,你如果一吹,大量的二氧化碳就集向蜡烛,氧气就不那么充分了。师:那是隔绝氧气还是降低温度? 生:隔绝氧气
师:好,请坐(生举手表示不同意见)好,这位男同学请讲
生:我想说的是降低温度,因为我们实验了一下,用嘴一吹,气比正常室内温度要低,感觉要凉,所以,我觉得是降低温度。
师:很好,请坐(做动作,向手上吹气)为什么会凉?(生举手)这位女同学说一下。
生:空气流动可以使温度降低,这是一个物理上的原理,所以说它是凉的。师:非常棒,好,请坐,物理联系化学。(追问)还有没有疑问?或者说整个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其他的疑问或者是没有解决的问题?
生:刚才他们说的是用嘴吹灭的,我们有一个疑问,就是如果大风吹灭的话,它也是吹灭的,不过也是降低温度了。(笑)这个问题在刚才已经解决了。
师:很好,请坐,已经解决了。其他小组还有疑问吗?(生举手)好这位女同学。生:用水灭火是隔绝空气还是降低温度? 师:好,请坐,哪一位同学给她解释一下? 生:我觉得我刚才的回答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你用水浇灭蜡烛应该是降低温度 师:好
生:(继续要求)我能说明一下具体原因吗? 师:可以
生:水相对于燃烧的物质的温度是非常低的,因为蜡烛要燃烧大约是800℃,水最高温度就是100℃,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温度的差别。所以说是因为降低温度到达灭火目的。
师:好,请坐,他说主要是因为水的温度比较低(生举手)
生:我觉得是氧气是微溶于水,水里的氧气应该很少,所以说,你把水倒上后,氧气是不充足的,应该也与隔绝氧气有关系。
师:好,请坐。看来跟隔绝氧气不是一点关系也没有,但是,大家想一下,除了水温比较低之外,水分受热会怎样? 生:蒸发
师:蒸发是吸热还是放热? 生:吸热
师:所以也会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因此水的灭火主要是哪个方面? 生:降低温度
师:降低温度而导致可燃物燃烧的熄灭,好,对于灭火原理的探究,咱们同学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认识,火是从哪来的?燃烧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呢?大家考虑一下(展示ppt燃烧条件探究)。3.实验设计(让学生自主设计):
师: 刚才咱们同学的展示非常好,而且有的小组我给他们做了肯定,因为他有安全意识,而且他注意了废物杯的利用,而没有做的小组需要注意了。(师继续)根据咱们 刚才的探究考虑一下,猜想一下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咱们又应该如何利用实验去验证这些条件?好,小组内抓紧时间进行讨论探究,仪器和药品在你们的桌子底下,把它们取出来。
生:(开始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验证)
师:巡回指导(学生做完实验后)好,咱们一块交流一下所做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收获和一些结论,哪一个小组先来说一下,我做了哪些实验。生:我们做的那个与温度有关,我们用燃着的酒精灯外焰和内焰分别接触加热小木棒,现象是:与外焰接触的小木棒燃烧,与内焰接触的木棒基本没有反应,只是稍微变黑。我们的结论是:燃烧与温度有关,内焰温度较低。师:很好,那这个温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呢? 生:我觉得这个温度应该达到燃烧点 师:咱们称作着火点,其他小组呢?
生:可燃物要与充足的氧气接触,在我们小组用镊子夹着火柴用酒精灯点燃,镊子夹着的地方火柴没有燃烧,而与空气接触的部分燃烧了,所以燃烧要有充足的氧气。
师:(教师板书)
燃烧与灭火
|
|
条件
原理
①充足氧气;
①隔绝氧气;
②温度达到着火点;②降低温度;
③可燃物。
③移走可燃物。很好!请坐,观察非常仔细。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组所研究的是物质是否具有可燃性。我们做的实验是:用相同的酒精灯去加热石块和煤块,然后石块没有任何反应,只是温度高了一些,掉下的煤块冒出火星来。所以我们认为,燃烧需要有可燃物。师:很好,请坐,可燃物不但要与空气接触而且要达到一定的浓度。其他小组呢? 生:我们做的实验和刚才的小组一样,只不过我们是用纸、煤块、石块做的对比,纸一放到酒精灯火焰上就燃烧了,小石块加热前后没有反应,加热煤块的时候,我们加热了很长时间,然后发现部分发红,没加热到的部分还是原来的颜色,移出酒精灯火焰后煤块不再红热。师:那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物质要有可燃性
师:那你认为哪种物质有可燃性? 生:纸、煤块有可燃性。师:好,请坐。(生举手)
生:我们认为燃烧需要氧气,但是我们没有找到纯氧,所以我们用二氧化碳,把燃着的蜡烛放入二氧化碳中,蜡烛熄灭,而在空气中蜡烛燃烧能持续进行,所以我们认为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
师:很好。他间接的证明了燃烧必须要有充足的氧气。下面老师通过一个演示实验,验证可燃物直接遇到氧气时效果如何。(教师边演示边讲解)首先,我取一块白磷,放入热水中,有什么现象? 生:白磷燃烧了
师: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是,咱们看的的却是水火相容,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生: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师:(对演示实验中的失误进行检讨)老师做了一个相当坏的示范,过氧化氢浓度太大,冲出了锥形瓶。同学们吸取我的经验教训,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药品的用量。生:笑声
师:好,通过刚才的实验,咱们证明了燃烧也需要这三个条件(板书),大家观察一下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要相适应,例如,燃烧需要充足的氧气,灭火的时候隔绝氧气就可以。师:很好,其他同学呢?
生:我觉得如果要让它燃烧的话,就要满足它的条件,灭火的话就要破坏它的燃烧条件。
师:要灭火的话,那么我就要破坏燃烧的条件,这个同学用破坏这个词,非常准确。
生:还有,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灭火只需要破坏其中之一就可以了。
同学们说的都很好,那么,你能不能给燃烧下一个定义呢? 生:我觉得燃烧就是可燃物与充足的氧气发生氧化反应,并且达到自身的着火点的时候能够燃烧。
师: 很好,也就是说,燃烧是这样一个化学反应:可燃物和氧气是反应物,温度达到着火点是反应的条件。这个化学反应必须同时具备两种反应物达到条件,它才能够正 常的发生,如果咱们要让这个反应停止,我只需要破坏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以达到,所以咱们研究问题要从根源上找到它在哪儿,然后咱们才能够更好地利用它。好,这节课咱们同学的表现都非常非常好,而且小组长也非常的负责,那老师在你的表格上做了肯定,小组长课后统计一下本小组之内每一个同学发言情况。(生举 手)6.精彩提问
师:(总结后,学生正在整理实验单,一位学生举手)好,你有什么事?
生:我有一个问题,它这个刚才在做实验的当中就是你点燃那个火柴需要,你点火柴,它在点燃火柴的过程中,划着火柴的时候,如果竖起火柴,火焰与火柴棍是一个直线,火柴倾斜时火焰也会向上,这是为什么?
师:他想问为什么所有的火焰都是向上走,无论咱这个棍向上还是向下,观察非常仔细,哪一位同学能回答这个问题,好,那位男同学
生:我认为这是空气流动的原因吧,空气从低下往上流,擦着火柴的同时空气往上移动,火焰跟着空气往上移动。
师:那擦的一瞬间咱们火柴是流动的,当我把火焰放在这,我不动的时候火焰是向上走么? 生:不是
生:不是么?是不是? 生:我没做过这个实验。师:好,请坐
师:(教师划着一根火柴,现场观察)(对学生说)不用隔我这么远。向上么?向上么?向上不向上?所以无论这个棍向上向下,火焰都是一直向上走的,为什么,谁知道? 生:摇头
师: 这个知识涉及到咱们物理学上还没有学到的问题,这是空气的对流问题,当我点燃火柴,火柴周围的空气受热它会变得很轻,而周围没有受热的空气它就相对来说比 较重。轻的往上走,重的往下来,这个就是咱的对流,由于空气的相对流动,形成了火焰的方向。明白了?这个知识咱们回去查一下,这个同学提的问题很好,非常 好,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别的问题。生1:有时候火越吹越大,有时候越吹越小。师:那举个例子。
生2:有的时候建筑物着火,刮风的时候会变大。师:很好,请坐,这是为什么?
生1:这个很简单,这个原理非常简单,你说的建筑物着火,风中带的大都是氧气,风越吹越大,氧气越来越大,如果用嘴吹,你呼出的二氧化碳,就会熄灭这个火。
师: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么? 生1:我说错了,降低温度
生2:老师,他刚才说,吹灭的是二氧化碳,若用书使劲扇它也会灭,难道也是二氧化碳么?
师:谢谢,请坐,这位同学有点口误,实际上降低了温度,这位同学你的问题得到了回答么? 生2:点头
师: 如果我们打开窗子发生火灾时,会进来更多的氧气,所以会使燃烧更加的旺盛,因此在火灾中咱们一定要注意自保,所以咱们同学回家调查一下家里有可能有哪些火 灾的隐患,然后根据我们咱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把它从化学源头给它切断为我所用。这节课咱们同学们表现非常好,争论肯定还有,问题也还有,时间有限,咱们课 后慢慢进行。这节课就到这儿,下课。生:老师再见。师:同学们再见。
燃烧与灭火课件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②了解易燃物和易燃
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燃烧可造福人类,又会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问题;②通过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懂得一切事物均有规律,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可以使事物按照一定的方向进展,避开灾害,造福人类;③通过安全知识的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2、教学难点:
(1)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的应用
(2)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三、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回顾燃烧的“功”和“过”,并由此进一步体会“科学是把双刃剑”,只有掌握其规律,才能趋利避害,也激发起学生探究燃烧本质与燃烧条件的兴趣。
【创设情景】通过PPT课件展示7幅与火有关的图片。
【教师引导】火是人类文明的摇篮。火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生活,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了解火,用好火显得特别重要。这就是我们要研究的课题《燃烧与灭火》
【观看】
【思考并回答】略
燃烧的定义及特征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燃烧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
【布置任务】同学们找到了哪些燃烧事例?请与大家交流。
【提问】根据以上事例,同学们能否归纳和描述什么是燃烧?
【提问】燃烧具有什么特征?燃烧究竟需要怎样的条件呢?请根据自己对燃烧的了解,做出一些猜想。
【布置任务】同学们根据以上猜想通过自己10分钟的探究活动寻找物质燃烧的条件。并将结论填写在学案上。
【小结】燃烧的条件
【布置任务】请同学们根据燃烧的条件示意图完成课堂练习。
创设情景,让学生根据物质燃烧所需要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水火相容》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的燃烧。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新知解决实际问题。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演示实验】多次点燃一支蜡烛,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熄灭。
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体系对灭火的原理进行从感性到理性的再认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感性认识,总结灭火的一般原理与基本方法。
分析小结练习
【小结】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学会基本的防火、灭火及火灾现场的自救方法。教导学生珍爱生命,回馈社会,报效祖国。
师生一起庄重承诺:珍爱生命、防止火灾、学会自救、远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