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作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篇1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油碎的发卷,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炼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

内容概括:

三年前,一个女人到作者家里讨一袋米,神情羞涩,话语间透出一股读书人的尊严。三年后,作者再次遇到了她时,她已没有了往日的羞涩,而是理直气壮地向他人讨要钱财,作者感慨:“人又少了一个!”。

感悟:

我喜欢读小说,欣赏作者的清词丽句,更崇拜作者那独特的构思。

最初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心中便生出一个疑问:“‘人又少了一个’——为什么又少了一个?”一个独特而新颖的题目深深地吸引了我,使读者能够往下阅读。

带着问题,文章的故事在眼前展开。通读完全文,我不禁为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细致的细节描写拍手叫好。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与“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炼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对比,“‘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来,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与“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对比,女人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色和语气,对比鲜明,描绘了一个女人犹最初乞讨时的羞涩,再到如今乞讨的理直气壮,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读到这,方才明白了作者这个巧妙题目的深刻寓意,“人有少了一个”,不是指又一个人失去了生命,而是指那个乞讨的女人失去了做人的气节和尊严,活着如同行尸走肉,毫无生气。

文章以女人“那女人回进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认不得我了”结尾,将气氛推向高潮,却嘎然而止,给人无限联想和感触,内心不禁升起阵阵波澜:为乞讨女人的遭遇感到同情,为她丧失尊严抛弃气节而感到可耻,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样一来,作者的写作目的就达到了。作者深刻的思绪,动人的文笔,着实让我佩服不已,读后受益匪浅。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篇2

无论是谁,当他初次意识到只有一个人生这个令人伤心的事实时,必定会产生一种幻灭感。生命的诱惑刚刚在地平线上出现,却一眼看到了它的尽头。一个人生太少了!心中涌动着如许欲望和梦幻,一个人生怎么够用?宇宙间有无数星辰,而我的人生却只有一个?

人生要悲观实在很容易,但要彻底悲观却也不容易,只要看看佛教徒中难得有人生涅磐,便足以证明。事实上,从只有一个人生的前提,既可推论出人生了无价值,也可推论出人生弥足珍贵。物以稀为贵,我们在世上最觉稀少的、最嫌不够用的东西便是这迟早要结束的生命。这唯一的一个人生是我们的全部所有,失去它我们便失去了一切,我们岂能不爱它,不执着于它呢?

古往今来,尽管人生虚无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劝人执着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两相比较,执著当然比悲观明智的多。悲观主义是一条绝路,冥思苦想人生的虚无,想一辈子还是那么一回事,绝不会有柳暗花明的一天,反而窒息了生命的乐趣。不如把这个虚无放到括号里,集中精力做好人生的正面文章。既然只有一个人生,世人心中值得向往的东西,无论成功还是幸福,今生得不到,就永无得到的希望了,何不以紧迫的心情和执著的努力,把这一切去努力实现?

在终极意义上,人世间的成功与失败,幸福和灾难,都只是过眼烟云,彼此并无实质的区别。当我们这样想时,我们和我们的`身外遭遇保持了一个距离,反而和我们的真实人生贴得更紧了,这真实的人生就是一种既包容又超越身外遭遇的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体验。

只有一个人生,我们不妨眷恋生命,执著人生,更要以一种超脱的心态对待这个人生。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篇3

当我合上了《中华诵——国学经典》这本书时,突然有很多话要跟大家讲。

我读的是五年级上册。这本书中,一共有六个单元。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单元。

这个单元里有三首诗。这三首诗所描绘的夏日,都是美不胜收的。所以,我很喜欢这个单元。我觉得这个单元写的景色非常美丽,让我读的津津有味。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首古诗:《山亭夏日》。

《山亭夏日》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意思是:夏天到了,白天越来越长,绿树底下树荫浓密,楼台的倒影映入池塘。微风吹拂,水面上波纹晃动,就像水晶做成的帘子。棚架上开满蔷薇花,满院清香弥漫。在这首诗中,我看到了诗人对山亭夏日的安详、静谧的向往,同时,我还深深地感受到夏日的美好。夏日,虽然烈日炎炎,但是,一切都是那么美丽,那么神秘,到处都是一副生机勃勃的景象啊!

在这个单元里,还有许多“经典诵读”。当我读到“知己知彼,将心比心”的时候,心里顿时“咯噔”了一下。是啊,认识一个人的前提条件就是“知己知彼,将心比心”。也就是说,为人处事不仅要考虑自己,也要考虑别人。这样,用自己的心关照别人的心,才能做到关系融洽。“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相互认识的人到处都是,可是,有多少是“知心”朋友呢?也许,你会说:“当然都是啦!”但是,不是光在一起玩儿乐的朋友才是知心朋友,像那种不光想着自己还想着别人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知心朋友”啊。

说完朋友,我们再说说为人处事吧。“为人莫做亏心事,半夜敲门心不惊。”让我懂得:只有光明磊落、朴素大方的人才能得到好报。像那种整天做坏事儿的人,比如小偷等等,就疑神疑鬼、寝食不安、永无宁日,而且惶惶不可终日。

除了这些,还有第二单元的“黄金无假,阿魏无真”,更是让我明白:要相信真实的东西,而不要偏听偏信;而第三单元的“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又让我明白读书的重要性;第四单元的“三思而行,再思可矣”让我懂得:凡事需三思而后行;第五单元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使我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第六单元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又让我明白要珍惜时间。

这本书,我真想再读上千百遍啊!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篇4

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渴望继续陪着你。

过去的快乐记忆,与你一起继续追。

在一个温暖清凉晴朗的南国冬日,一边改着学生的期中考试作文,一边听着张国荣的这首歌,让我不禁想到上周读过的《一个人的朝圣》。

小说讲述的是一个退休老人哈罗德,轻装徒步去看望身患癌症的老朋友,从英国最南边走到最北边,行程1000公里左右,87天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这一路上,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展示了社会上的生活百态和英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就像一部公路电影。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被作者蕾秋·乔伊斯写得回环曲折,甚至荡气回肠。人物的心理描写,甚至景物描写都让我觉得恰如其分,在徒步的不同阶段,经过的不同地方的自然风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没有刻意的煽情,叙述冷静。却让我感觉到哈罗德的一腔孤勇。

故事的结局,哈罗德见到了他的朋友奎妮。虽然奎妮已经昏迷且面部新长出一个肿瘤,像两个脑袋呈现在他的面前。读到这里,我吃了一惊,吓了一大跳。生命为什么这么残忍?!奎妮,工作认真,对人友好,终身未婚,晚年得绝症,全身转移。岁月饶过谁呢?

一开始,我特别不理解,为什么哈罗德与妻子莫琳分房二十年,两人虽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但并不关心彼此的精神需要。他的儿子戴维在文中也是时隐时现,让我怀疑,戴维到底怎么了。莫琳跟戴维通电话的感觉,也是奇奇怪怪。直到看到后面,哈罗德写给加油站小妹的信里,我才明白,为什么之前的感觉这么奇怪。原来,戴维自杀了,二十年前。多么可惜,多么痛心!这才是这对夫妻分房疏离的原因。

从书中,拼凑出戴维的成长轮廓,在父母的爱中诞生,从小聪明,好学,考入了剑桥大学。后来酗酒、药物上瘾,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抑郁,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此之前,还是小孩子的戴维也曾想在海边结束生命,幸好被救生员救回来。这意味,戴维可能从小就心理不健康,有抑郁倾向。

原因在哪里呢?作为父亲的哈罗德从小被父母抛弃,不懂如何爱孩子,不会表达,也不会行动。母亲莫琳与戴维的关系感觉很好。我在想,为什么父母相爱的家庭,父亲的冷漠,母亲的宠爱,孩子却会抑郁呢?是不是母亲包办太多呢?在少年的成长关键期,父亲没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看看书里的人,没有一个人拥有一帆风顺的一生,更不用说完美的人生。果然,岁月不曾饶过任何人!

哈罗德,13岁,母亲离家出走,音讯全无。16岁,被父亲赶出家门,没有学历,做啤酒销售。性格内向,虽然高大但总是驼背,缺乏自信,没有什么朋友。四十多岁,中年丧子,夫妻失和,酗酒。此后二十年,如行尸走肉般生活。

莫琳,青年之前生活顺利,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四十多岁,中年丧子,夫妻失和,神智恍惚,每天跟想象中的儿子对话,对生活失去了热情。

书里出现的帮忙清理伤口留宿一晚的好心人,在国外是医生,在英国只能做清洁工,被渣男伤害抛弃。徒步中遇到的自行车队,那些女性,哪一个不是从生活的痛苦中,挣扎起来,振作起来。甚至半路上追随的人,几乎每个都是失意的人。“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经受苦难的人通过各自的方式,完成苦难给予的洗礼与重生。

一个人活着,生命或长或短,谁也说不好。但是生命的质量,是可以选择的。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苦难。都需要一段时间调整状态,找到生命的意义。哈罗德在过去的二十年里,一直在逃避,逃避对自己成长中受到的伤害,逃避自己作为父亲对儿子教育的失职,逃避作为丈夫没有对妻子足够的安慰和关怀。

在行进的路上,他的思绪不断回到过去六十年的`,他痛苦的童年少年,他快乐的恋爱新婚,他对儿子的不善言辞,他对儿子差点溺海时,自己还在解鞋带的悔恨,封闭了二十多年的心开始有了裂缝,那些被遗忘的瞬间,山呼海啸般涌来。

他不是一个幸福的儿子,遗憾的是,他的儿子依然不幸福。如果,重新来过,他作为父亲,能否做的更好呢?

作为丈夫,他应该能做的更好。一路上,他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妻子,从最开始到现在,爱一直在,只是落满了灰尘。人生若只如初见,古今中外皆然。

读到哈罗德和莫琳初次见面的场景,就像欧美电影里那些浪漫的一见钟情的画面。漫天的星光都不及你眼中的光,你嘴角的笑。一眼万年,仿佛能看到,金发碧眼的高大英俊的哈罗德,穿越人潮,走向优雅迷人的莫琳,跟她主动搭讪。

美好的开始,庸俗的日常,狗血的插曲。幸好,二十多年的疏离冷漠,伴着哈罗德的脚步,一步一步解封。结尾,莫琳摘下了挂了二十年的窗帘,让阳光照进房间。夫妻二人用各自的方式,完成了对生命的朝圣,对自己的救赎。重拾初心,这对爱人再次被爱萦绕。

风继续吹,不忍远离,心里渴望继续陪着你。

过去的快乐记忆,与你一起继续追。

人又少了一个读后感 篇5

暑假的时候,我在妈妈的桌子上看到了一套《父爱的世界》系列丛书,随便翻翻看了起来。那本叫做《一只特立独行的教授》的书一下子就吸引了我,我不由得喜欢上了这本书。

书里面讲的是一对幽默风趣的父子。父亲李大维是一个童心未泯的小老头,和他的儿子李早晨经常会有一些闹剧发生。老师批评他孩子考试没考到分数的时候,他激昂的说什么分数不能代表什么,知识不能用分数来等价如此如此,还为孩子去偷考试卷,太好玩了。 我马上就想到了我的爸爸,这个平时不怎么回来的爸爸:我作业没按时完成的时候,妈妈总是说你呀不努力,写不好了吧……爸爸却说,还好,比爸爸强,爸爸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不写作业光挨打了。私下里和我说,爸爸不要求你的成绩有多好,但爸爸希望你能够学到知识,做一个有才能的人,所以一定要好好学习啊!你说,我的爸爸和李早晨的爸爸是不是很像?

这本书我真的好喜欢,我看到了我的爸爸。在书中读到了别人甜甜的父爱,也勾起我回忆父亲那甜甜的父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