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现在就让我们写11篇走心的观后感吧。可是观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红河谷电影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感恩节的日记100字左右。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1
电影是一门多功能的立体艺术,它追求的是逼真性、趣味性、哲理性、娱乐性和自然美等等较高的艺术价值。影片《红河谷》在被国内许多人看好的同时,笔者却要泼些“冷水”,认为《红河谷》片存在着致命点:政治占据主流,细节缺乏逼真。从而形响了影片的整体艺术价值。
《红河谷》片屮,编导徘徊在表层和直观上的描述,赤裸裸运用政治性强的情节和语言来阐明自我的主观意识。如罗克曼研究人侵地图和他多次要求代本及头人“要独立自由”等的前后经过,还有琼斯阻止罗克曼杀人时,罗克曼说:“是政治要发动这场战争的”。当发现无法征服时,罗克曼又说:“有时一个国家也_犯错误这些平谈的情节、语言、画面的处理,犹如纪录片和科教书一样,毫不遮掩地应用於电影这门艺术性较高的“学科”上,好像观众在看某两国代表在进行针锋相对的政治纷争的录像似的,产生不了一种令人深思的艺术效果,无形之中暴露出了影片政治性占主导地位的特点。
同时,片中一些细节亦漏洞百出。雪儿掉进汹涌澎湃的江水中却还能生存?罗克曼和琼斯被震天动地的雪崩覆盖却不被吞噬?血与火的战斗中,白牦牛却能“半路杀进”战场与英军剧烈冲突,这些细节的虚假,令粗心的观众亦能看出,大失所望。还有快速燃烧的导火绳眼看就要引死罗克曼和琼斯,但又会被远在几十里外的格桑用石子打灭;两军对垒,战斗一触即发,代本怎能听从罗克曼的劝说撤掉山上的伏兵任英军屠杀藏军;激烈的战斗,藏军的城堡被炸掉一大截,而露出城堡上的许多酒罐怎能安然无损?等等细节的破绽,均让细心的观众一一看出,怎不叫人哭笑不得,倍加惋惜?电影中的细节既动中有静,也静中有动,但无论如何具体细节和画面都必须有逼真感。它应是历史事实和原本场景的真切再现。正由于《红河谷》片中编导在着眼’大”的`整体布局和事件的演绎忽略了分部组合及细节描述的微观效果,而导致了一连串的人和事的失真,以至影响了一部爱国主义的史诗巨片。
电影既是一门综合性的立体艺术和大众性的艺术,编导在尊重历史事实和生活的必然规律的同时,应“尽精微、致广大”,即兼顾细节与整体的完美统一。同时,编导还应超越历史文化意识导引,摆脱政治主流的匡束和制约,很好透视和挖掘历史上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寓巧于真,让真实成为艺术通往人类灵魂的桥梁;成为艺术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统一体,这才能产生出震憾人们灵魂的艺术功力。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2
昨晚我流泪了。因为一部电影。
如果一部电影让人发笑,它可能是好电影。如果一部电影让人流泪,它一定是好电影。尽管曾经看过《红河谷》,但仍然被它感动了。没有华丽的服饰,没有夸张的表演,只有朴实和简单却带给人心灵的震颤。
爱,大爱谓之爱国。国家利益当前,软弱的头人,刁蛮的小姐,勇猛的康巴汉子,美丽的汉族姑娘。甚至还有小孩子,都那么义无反顾,那么舍生忘死。情,以真动人。亲情,友情,爱情,还有战争,冲突,文明,人与人的信任与欺骗......一部电影包涵的东西太多太多,而导演选择了几个特定的反复出现的意象似乎是无声胜有声了。天边若隐若现的圣山,老奶奶念叨的传说,外国人带来的打火机,还有那只鹰,在天空盘旋、盘旋......影片中还涉及藏民们的日常生活,礼佛,贸易等等。一切的一切都带有神秘的色彩,让人向往。
我无意赞扬或批评什么,只是想到那个入侵者与藏民的对话:
“西藏拥有自己的文明,它应该独立。”
“请问先生您的家乡在哪儿?”
“苏格兰。”
“苏格兰为什么不从大英帝国独立出去?”
这些话真是让人感动,让人温暖。或许头人的话说得更明白:“大拇指是藏族,食指是汉族,中指是满族,无名指是蒙古族,小拇指是回族等其他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团结起来就是一个拳头,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这场战争就没有结束,在我们身后,还有你们永远无法企及的广阔大陆。”而今,早已不是影片中描述的那个时代了,中国的国力正在提高,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完全有能力抵御任何外袭,现在,重要的是拥有《红河谷》中的团结精神,这样中华民族的旗帜才会飘得更美。
影熄了,灯亮了,人散了。感动在心头,好久好久......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3
《红河谷》是冯小宁导演在1997年拍摄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藏族男子格桑救下了准备献给雨神的女子,并取名雪儿达娃,两个人一起在藏族部落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里,他们认识了美丽的头人的女儿,并救出在雪山中遇险的'琼斯和罗克曼,琼斯因感冒留在西藏休养。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久,琼斯离开了但没想到再一次重逢居然这么快,而且是以这样残酷的方式,并最终毁了这片宁静的土地。
冯小宁导演拍战争电影,一定有风景,其次有音乐,然后是与爱情有关的跨国题材。冯小宁导演的三大法宝全使出来,三位一体,十分震撼。《红河谷》同样如此。在这部片中除了当时最为著名的男女演员邵兵和宁静出演外,摄制组还聚集一批人才作为保证,而且影片题材新颖,向观众展示了1900年代发生在西藏的藏汉人民联手抗英的故事。同时,在影片中,导演进行实地拍摄并综合运用各种拍摄手法呈现出雪域高原独特的人文风光,使得影片画面呈现出凝重、神奇和斑斓的油画效果,令观众赞叹不已。而片中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英国青年的异域感,再加上战争的激烈场面,整体上构成了极为震撼的视听效果。在大量的粗糙滥制的影片不断产生的情况下,《红河谷》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巨大反响,并因此得到了美誉,成为当年电影界的大赢家。任长霞观后感我的1919观后感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4
《红河谷》,一部让许多人观看过后都可以流泪的电影。看看西藏,我们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浩瀚的雪山,承载的是我们永恒的文化。它来之不易,因为曾经的这里流着一条血红色的河。
辽阔的大草原,连绵的雪山,天空展翅飞翔的雄鹰,滔滔的波澜壮阔的河水,安静的湖面,草原上依稀散落的棚屋……是的,这就是我们的'西藏。再看看这里的人们,虔诚的眼神中流露的是善良,突兀不平发黑的皮肤诠释的是勤劳与勇敢。这就是西藏的人们。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西藏的生活,以及那传承的文化。
在影片的一开始,我们揪心的看着藏族的人们用牲畜和女人祭祀河神的场景,这也是一种文化,那种对神无比敬畏的表现,让我们感叹不已,感叹的不是他们信奉什么,而是这种信奉是建立在牺牲性命的基础上的,佛教里是主张爱人的吧,怎么会弄的为了讨好佛教而杀人呢!这种文化始终落后,是需要来改变,只是一味的追逐信奉神和佛使得他们变的愚昧无知,女人,在这里就是跟牲畜一样的命运,这种对人性别的对待差异,让我们看到了女人的地位,社会的不公……估计那时候的女人大多在遭受命运的摧残时都会像雪儿达娃一样感叹“来世再也不做女人。”落后的总会被先进的文明代替,所以,在经历了西藏的解放后,那种社会的不公永远成为历史。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5
古老的传说似乎就在耳畔:雪山女神珠穆朗玛刚生下来的时候,是大海中的贝壳,过了很久才长成一个美丽的女神。她有十个雪山姐妹,生下的孩子中有三个最要好的兄弟。老大叫黄河,老二叫长江,最小的弟弟叫雅鲁藏布江。
经轮不停地转动,一位满脸皱纹,历尽沧桑的老奶奶背着一个小孩,在广袤的草地上行走,给小孩讲着最古老的传说。
“砰”枪声响起,几个汉子抬着两个姑娘过来了。哦,原来是人祭啊。那时候的人民都觉得通过人和牲畜的祭祀,可以让来年风调雨顺,庄稼大丰收。
女主雪儿达娃悲愤于封建思想对乡民思想的腐蚀,她无力地挣扎,在灾难来临之际,她发出了:下辈子宁做牲畜也不愿做女人的绝望之音。这时,格桑来了,一个藏族汉子,救她于水火之中,带她走进了另一个世界。走进了那个遍地是牛羊,白雪皑皑的净土......
西藏,作为现代众多背包客的梦中情人,外国人也希冀的人间净土,是多么的神圣不可侵犯!许许多多的人都知道西藏是中国的最后一块净土,去过西藏的人,心灵都会获得前所未有的洗涤,但又有谁知道,西藏的人民为了守护这最后一块净土付出了什么?
大不列颠帝国,曾试图通过占领西藏进而实现瓜分中国的目的。那时候的大不列颠国人认为:中国就像是一棵风一吹就会倒的树。进入西藏是不需要费吹灰之力的,因此,他们毫无疑问地进攻西藏。
但西藏人民并不是他们想象中的那样,只是一个落后、不堪一击的文明。尽管,他们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武器来攻打西藏人民最原始的武器,他们也不能如愿地攻陷这个有着顽强的民族守护的城市。
当我看到雪儿过上了一种平凡却幸福的生活的时候,我是多么希望她可以就这样一直幸福下去;当我看到藏民热情友好地与那个英国记者相处得时候,我觉得这种友谊是多么地让人感动,超越了民族,超越了国界;但当我看到那所谓的文明人带着大炮和士兵来的时候,我是多么的悲愤,他们竟然如此恩将仇报,如此理所当然地用他们所谓的文明来破坏西藏原有的文明。
我忘不了宛若天仙的丹珠在面对敌人的时候无所畏惧地歌唱,让全族人为之动容,与她一起歌唱,唱出浓重的民族情;我忘不了格桑怀抱着气息全无的爱人雪儿,讲着凄凉而又动人的神话故事,勾起曾代表友谊的打火机,与敌人同归于尽,捍卫净土的那一幕;更不能忘记的是嘎嘎将敌人领进沼泽地,看着魔鬼走向地狱痛苦而微笑的稚脸。
雪儿对格桑说:下辈子我还要做女人。多么令人感动的爱情!
西藏人民是值得文明尊敬的,他们坚决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尊严和爱国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让我内心涌起一股强烈浓厚的爱国情绪。
现如今的我们可以原谅那些历史上犯下滔天大罪的侵略者和分裂祖国的历史罪人。但我们不能忘却历史,只有以史为镜,我们才能与今天的妄想分裂西藏的分裂集团作斗争,才能更加地努力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的未来,让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
圣洁的雪山永远守护着这里的藏民,在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罪恶,没有尔虞我诈,只有热情的藏歌,随处蔓延的笑容。
经轮还在不停地转动......老奶奶沧桑的面孔,稚嫩的孩童,古老的传说还在诉说.......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6
《红河谷》是冯小宁导演在1997年拍摄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藏族男子格桑救下了准备献给雨神的女子,并取名雪儿达娃,两个人一起在藏族部落中开始了新的生活。在这里,他们认识了美丽的头人的女儿,并救出在雪山中遇险的'琼斯和罗克曼,琼斯因感冒留在西藏休养。在这段时间的相处中,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不久,琼斯离开了但没想到再一次重逢居然这么快,而且是以这样残酷的方式,并最终毁了这片宁静的土地。
冯小宁导演拍战争电影,一定有风景,其次有音乐,然后是与爱情有关的跨国题材。冯小宁导演的三大法宝全使出来,三位一体,十分震撼。《红河谷》同样如此。在这部片中除了当时最为著名的男女演员邵兵和宁静出演外,摄制组还聚集一批人才作为保证,而且影片题材新颖,向观众展示了1900年代发生在西藏的藏汉人民联手抗英的故事。同时,在影片中,导演进行实地拍摄并综合运用各种拍摄手法呈现出雪域高原独特的人文风光,使得影片画面呈现出凝重、神奇和斑斓的油画效果,令观众赞叹不已。而片中男女青年的爱情故事,英国青年的异域感,再加上战争的激烈场面,整体上构成了极为震撼的视听效果。在大量的粗糙滥制的影片不断产生的情况下,《红河谷》的出现令人耳目一新,引起巨大反响,并因此得到了美誉,成为当年电影界的大赢家。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7
走进《红河谷》,不仅仅会看到一坐坐雪山、一道道山川,更让人倍感沸腾的是藏汉人民联合反击英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豪言壮语。导演冯小宁以轻快流畅的笔调,描绘了西藏高原那神秘的面纱以及隐藏其后的悠远的传说。呈现于观众眼前的是沉睡的雪山、无垠的草原以及纯净而令人神往的海子湖……
在这块礼貌的处女地里,我们的男女主人公以强烈的生存意识,书写着青春的浪漫与热烈。然而,大英帝国的侵略,打碎了千年沉睡的梦,也打乱了主人公的正常的生活方式。在这反常的环境里,男女主人公各自以自我年轻而伟大的生命,合奏了一曲壮丽的生命交响曲。头人的女儿——丹珠,一个骄横任性的贵族小姐,被俘后,为了激励同胞,鼓舞士气,唱者千万年的藏民流行曲,含笑与敌人同归于尽。康巴汉子格桑,用昔日的.朋友、此刻的敌人所送的打火机,毅然点燃了布满汽油的城堡。城堡的消失,也最终圆了格桑与雪儿的感情梦想。雪儿,这位汉家的女儿,也最终毫无遗憾地完成了女人的一生。雪儿曾发恨:“来世再不做女人,做牛、做马、做猪都行!”而应对自我选择的人生,雪儿却又毫不后悔:“来世还要做女人!”。男配角——洋人琼斯,从纯真的向往到应对残酷的现实,最终捂出了“中国并不是一棵风一吹就倒的大树。”风暴过后,疲惫的琼斯最终看到了“圣山”,而“丹珠”的黑白照片的盘旋升空,也给我们在这一沉重的战争回味中,平添了一丝轻柔的怀念。
总之,影片经过广大藏汉人民团结一致,奋起抗敌的英雄壮举,深刻证明了藏汉一家的大团结思想。这一点,恐怕也是导演在洋溢着浓厚地域传奇色彩的“红河谷”中,所更要告之于世的吧!电影《红河谷》,这是一首由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凝成的浑厚而热烈的生命的礼赞。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8
记得那天血流成河的《红河谷》吗?那里记载了旧社会的黑暗和帝国主义的残忍。英国侵略者带着洋枪大炮进入我们的家园,在强大无比的敌人面前,我们的藏族先辈们并没有退缩,他们怀着“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与可恶的英国侵略者进行了一场英勇顽强的殊死抗争。在英帝国主义猛烈的炮火下,成千上万的藏族人民英勇地抗争着。整个山谷遍布着无数藏族人民的身躯,原本绿草如茵的美丽草原,变成血的河流。
仅仅十五分钟的时间,一望无际的战场没有一个人。英国侵略者一直以为中国只是棵一吹就会倒的老树,而占领中国是最好的时机,可经过这残忍的战争之后,他们的观点改变了,中国确实是一个科技落后的国家,可他们心中的那股强大的信念是谁也打不败的!
《红河谷》这部影片通过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和凄美的故事,表现汉族和藏族人民之间的浓厚的深情厚谊,展示藏族人鲜为人知的.勇敢无畏的品质,赞颂了中华民族儿女的爱国主义精神,向人们描述了不同的民族,虽然文明进程不同,但都应当平等对待,互相尊重,才能得到幸福与安宁。
虽然烽火狼烟的时代早已远去,但战场上的厮杀声还仍然在我们的耳边回荡,让我们中华儿女把“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永刻心中,我们要认真学习长大后为国家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让中华民族强大起来,不再犯数十年前的错误,让别人侵略!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9
文字,人类文明的象征。通过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通过用自己的双手进行劳动,最终古猿变成了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也是最具有聪明才智的。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自己的语言与文字,用它们来交流彼此的感情。作为沟通的工具,文字更加显示出了它跨时代的意义。历史已经成为过去,可人们又是怎样知道过去的事呢?历史不是空白,它给文明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就是有了这些文字记载,才能使人们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和感知未来。
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也以其特有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复杂到简单。汉字的数目也是越发展越多。于是人们在写字时也不免出现一些错别字。错字与别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错字是指将某个字写错,这个错字既不为人知,也无任何意义,完全是写字的`人自己编造出来的;别字是指写出的字与正确的字音同或音近,但意思却不同。别字多的文章,词不达意,别字文章中心内容的表现,有时也会闹出笑话。
从前一个穷秀才托人将成熟的枇筢果送给朋友,并写了一张便条:“琵琶结果,请与仁兄共尝。”朋友笑他写了白字,也写了一张字条给他,上面写着:“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可见,写错别字原因之一则是平时对词汇的积累太少。如果一篇文章中错字、别字过多,可以肯定地说文章作者并没有把自己的母语学好。连自己民族的语言都学不好的人,还有什么资格去学习其它功课呢?现在文明所用的某些字、词也是从很早以前人们写的错别字中沿用下来的。例如,现代汉语有这样一个词:逃之夭夭。它的意思是形容人逃跑的样子。而在《诗经. 周南. 桃夭》中,有“桃之夭夭”一句,它形容桃花的美丽与妖艳。这两个字意思显然不同,但“逃之夭夭”却来自“桃之夭夭”,是在词语“桃之夭夭”基础上创造的新词语。这是古人对于新事物的概括,也是他们对于文字、语言的创新,是我们民族拥有光辉灿烂文化的原因之一。然而,如今我们汉字的数目已经很多,我们在汉字使用中,在一般情况下,确实已经没有再创造“新汉字(错别字)”的意义了。避免错别字的出现,其实也是很简单的。只要平时注意词汇的积累,读书时体会每一个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勤查字典和辞典、透彻理解每一个字词的意思。这样,在使用汉字时,肯定就不易出现错别字了。
……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10
如果说眼泪是一种财富,《红河谷》无疑已经上了富豪榜。《红河谷》不止一次让我声音哽咽,让我情不自禁留下了眼泪。那些眼泪中蕴含了复杂的情感,不仅有忧虑和祝福,更有感动和愤恨。
整个影片讲述了一百多年前发生在雪域高原的爱情和爱国交织的一段故事。
心目中的西藏是一块圣洁的地方。《红河谷》更以特写镜头塑造了一个宁静,圣洁,神秘而又原始古老的西藏。高原的雪是一尘不染,白茫茫的一片;远处高耸的雪山是洁白又朦胧的,置身其中,肃穆之感油然而生。仰望高原湛蓝的天空,零星的白云随意散布其中,不时有只黑色的雄鹰展翅自由掠过。地下室辽阔的草原,牛马羊成群的在这绿色的海洋中奔跑。藏民代代生活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老阿妈织布时讲述着珠穆朗玛女神的传说,嘎嘎边听传说边看着姐姐雪儿达娃和格桑欢快得骑马,只听他们的笑声响彻在高原……
藏民的生活如此无忧无虑,上层的头人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他们有优越感却也是过得淳朴,自由的生活。对待触怒神灵,引起雪崩的外族人的处置,通过占卜来决定死刑的执行方式。头人的女儿丹珠出生在“皇室家庭”,又是头人的独生女,自然有种骄傲的公主气质。她爱着格桑,当得知格桑和雪儿相爱时,她以头人的特权威胁雪儿,想迫使他们分开。她也总是在情敌雪儿面前显示她的特权。或许在今天看来,她是令人反感和厌恶的,但站在一百多年前的西藏,她的行为是正常的,甚至是高贵的象征。她的笑声总是豪放不羁的。就像琼斯给他的父亲看她相片时说的:她很美,但有点野。
一切是那么的美好,原始古老的美却被那一枪声惊吓了。寻找圣山的英国探险队到了。他们为藏民带来了“文明”。为了感谢格桑救命之恩的英国人,临走时送给格桑一个很时尚的打火机。留下养病的琼斯与淳朴的藏民们生活在一起。一切似乎又恢复了平静。他教雪儿、嘎嘎通过剪纸认识“文明的物种”;他送给丹珠一个“文明的望远镜”;他给嘎嘎看画册;他教格桑使用打火机;他教她们跳“文明的舞蹈”;他用“文明的相机”给丹珠照相……自然,他以他善良的方式带给人民文明,但他受到藏民的感触却更大。藏民们善意的接待了他,他们生活得很愉快,他被这片土地和人民深深的吸引,他称雪域高原是圣山。回到英国后,他魂牵梦绕的地方竟是度过了短暂时光的西藏。
如果说第一次的枪声是打破了西藏的宁静,那第二次的炮声却是对西藏的美的不可饶恕的破坏。
当雪儿的哥哥到来要带走雪儿,格桑为此而沉醉一夜;醒来的格桑及时救出陷入沼泽的雪儿;已和哥哥远走的雪儿突然骑着马儿返回,与格桑拥抱,相爱……这些场景都让我们感动,本以为这段爱情故事是圆满的结局。那一声炮声彻底摧毁了这圆满,侵略性的战争开始了。
英国人开始想让西藏投降来结束战争,这些所谓“文明人”的狡诈和手段在藏人的善良和真诚面前是那么让人鄙视。唯一懂英文的指挥员却说:“英国也是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威尔士组成的,做为苏格兰人为什么不独立出去?”他的这种机智的爱国情赢得了在场同学赞许的目光和掌声;他们找到了头人谈判,头人说:“在你们面前的是什么?是藏人。有藏人在,战争就不会结束。”我们不禁为他这种爱国情操打动:有这样的领头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是有希望的。战争打响了,汉人——雪儿的哥哥——与藏人共同抵抗侵略。虽然原始的战斗方式与文明的枪炮对峙,已经注定了结局。但我们在精神上是赢家。
丹珠被活捉后,没有屈服,无耻的侵略者剥了她的外衣后,她不是畏惧,而是不屑。她高唱着藏语歌,奋起反抗的藏民也随丹珠唱起了歌,这是藏人团结的歌、不屈服的歌,这也是头人那句“汉族是拇指,藏族是食指,回族是中指,苗族是话无名指,满族是小指,和其他许多的名族一起,组成拳头,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真实写照吧。或许请略这也会被这团结的声音震惊。丹朱的牦牛猛冲过来,英国人慌乱了。他们举起“文明”的枪开了枪,牦牛倒下了,是那么的洁白、悲壮。丹珠已手持炸弹,英国侵略者更慌了。一身圣洁的白、站在山尖儿,她果断地掷下了炸弹。震撼人心的一响。只闪现出她生前向琼斯说的一句话:“或许我就是母度(女神)吧。”
嘎嘎被要求当向导到另一个山头,聪明的小嘎嘎把他们带到了沼泽地,看到同伴陷下去了,本来面对这场战争有气无力的琼斯添了更多的无奈,嘎嘎用那坚定的眼神看着琼斯的枪口时有什么感想?
藏人失败了,英国人在城堡找到了格桑,他怀里躺着受伤的雪儿。格桑拿出来“友谊”的打火机,地上已满是汽油,掉下的打火机迅速燃烧了城堡。或许正是文明的打火机燃烧了文明人。
他们悲壮得去了,留下了高尚的精神,让后人可歌可泣。
琼斯带着丹珠的照片来到了雪山,他的内心是矛盾、是内疚、是无奈,突然他大笑起来,远处有一座雪山,他看到了父亲所说的雪山。黑白照片飞舞起来,是女神的召唤吧……
老阿妈带着嘎嘎走了,一切似乎又恢复了。西藏代代相传着雪山女神的传说,生命延续着。
如今,西藏依然是一百年前的西藏,年年依然有虔诚的藏人去布达拉宫朝圣……
电影红河谷观后感 篇11
《红河谷》是一部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高品位的影片。
从自然环境来说,《红河谷》是站在世界屋脊海拔6000米以上的地方,以世界最为壮观的高原风光为背景,不仅归集了滚滚黄河、莽莽雪山、涛涛雅鲁藏布江、巍巍喜马拉雅山群峰的罕见奇观,还展现了黄河边上、西藏高原鲜为人知的风俗,使人耳目一新,犹如身临其境。
就人物形象塑造来说,人物个性鲜明、性格突出、具有民族自身的特点。比如格桑正直、善良、勇敢。这位穷人的孩子,不慕头人的钱财,婉拒头人女儿丹珠的爱情而与雪儿结合。当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家园,他不惜一切与雪儿一起投入藏汉同胞抗击侵略者的行列,最后为国捐躯。又如雪儿这位美丽善良的黄河边上的少女,在当时人们不能用科学解释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也被当作“祭河”的物品,她不愿成为这种落后思想的牺牲品,毅然离家出走,来到西藏这个“第二家乡。”虽然她的哥哥千里寻来,但她由于爱恋着格桑而拒绝与哥哥回去。特别是在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战斗中,她拒绝格桑让她脱离险境的机会而坚持战斗。这些人物的塑造,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华民族自身的特点,显得真实可信。
在道具的运用上,从小处着手,从大处着眼,恰到好处。比如影片用了望远镜和打火机这两个小道具,象征性地表现了东西方两种文明的融合。这些19世纪初英国工业革命的产物,当然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但是它作为一种科学文明,也理所当然属于全人类。当格桑在塔里曼的指导下会用打火机时,流露出的那种愉悦的神情,特别是那似乎在迷惘中寻找到光点般开化了的眼神,足以说明他对先进事物的接受能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民族自身有着极强的同化外来文化的能力。格桑对打火机的接受,正展现了西藏古老文明对现代西方文明的接受。
当然,影片同时也告诉人们,文化的传播要用和平友好的方式。任何一种用暴力传播文化的行为,只能引起自身的毁灭。在英国侵略者侵略西藏的战争中,藏汉人民可歌可泣地抗击侵略者的斗争精神和民族精神说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