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范文大全(编辑 飞翔的鱼)老师职责的一部分是要弄自己的教案课件,当然教案课件里的内容一定要很完善。教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措施。励志的句子小编在阅读中深刻体会到“正方形面积教案”是一篇了不起的文章,这份文件仅供参考具体方案需要您结合实际情况做出调整!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1)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7页。完成做一做,练习十九1、2题。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体验面积公式形成过程,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
3、运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正确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若干、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卡片、直尺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面积的知识,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2、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请你估计一下我们手中卡片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学生交流估计答案并说明估计方法。)
1、动手操作。
同桌合作,用自己的方法测量出卡片的实际面积。
2、反馈交流。
3、同样是用1平方厘米正方形摆的方法,你们更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问: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师:可以用直尺量的,一人量长,一人量宽,量出的长是5厘米,宽是3厘米,长与宽相乘面积就是15平方厘米。
问:他们的方法你们喜欢吗?看来,先用尺量出卡片的长和宽,然后乘一下计算出卡片的面积是可以的,这种方法对于其他的长方形是否也适用呢?我们可以怎么办?(想办法检验。)
4、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表。
它的面积与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2、推导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做一做”第二个图形实际上是什么形?
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特殊的'长方形,有长方形的特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也可以和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相同。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九第一二题。独立完成,小组内订正交流。
总结:在这一节课里你们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这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2)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3)
三年级数学下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学案
学习目标:
1、经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用公式正确计
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与关键:
重点: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及应用。
关键: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习过程:
一、自我检测
1、什么叫面积
2、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
)和(
)。
3、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或面积单位。
一间房屋的占地面积约为45(
)。
一支铅笔长18(
)。
一张光盘的面积大约是1(
)。
一张邮票的面积大约是4(
)。
二、探究与交流
(一)、自学课本第66页例4、67页例5,完成下列题目。(学法指导:先独立完成,自己解决不了的再与同桌或小组内成员交流)
1、独立思考:书中小朋友是怎样解决的
2、小组合作:任取几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不同的长方形。边操作,边填课本上的表格。
3、.全班交流:你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4、独立完成例4下面的第(3)题
5、思考:正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为什么
(二)、独立完成67页的例5,同桌间相互说说根据哪个公式进行计算。
三、自我挑战
1、计算下面各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2.一张长30厘米,宽21厘米的长方形纸,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在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四、自我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
,我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反思: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公顷、平方千米的意义及与其他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
教学过程:
1. 做93页第4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应先求什么,再怎么办?
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如果把每4平方米植1棵树改为每平方米植4棵树该怎样做?
1、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和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这个正方形的面积一定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个长方形的花坛的面积是48平方米。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米?
3、用两根同样长的铁丝分别折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面积分别是24平方厘米和25平方厘米,求这根铁丝的长和折成长方形的各边长。
4、用总长为24米的一段篱笆在一堵墙边圈起一块长方形菜地,这快菜地的面积最大可以是多少?
课后反思:
通过综合练习,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公顷、平方千米的意义及与其他面积单位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能够应用公式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有一天,乌龟又遇到了兔子并再一次向兔子提出了挑战。这次,乌龟和兔子要进行粉刷墙面的比赛。(课件演示龟兔粉刷墙面的情境:兔子粉刷一块长方形的墙面,乌龟粉刷一块正方形的墙面,它们同时开始、同时完工)
师:怎样才能比较出谁赢了?(要知道它们粉刷的墙面的面积到底哪个大一些)
师:如何知道它们哪个粉刷墙面的面积大?用面积单位去测量行吗?
师:要测量黑板、操场等比较大的面积,使用面积单位一排一排地实际测量这种方法显然比较麻烦。今天我们就寻找一下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规律,推导出计算公式。
二、探究新知
1.长方形面积的推导
(1)猜想
师:为了能很快找出长方形面积的规律,请看大屏幕。(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长、宽的变化引起长方形面积大小变化的动画)看了老师的操作过程,请你们大胆地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宽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你们喜欢自己来探索这个问题吗?好,通过实验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经常采用的方法。
(2)实验
师:下面我们用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任意摆一些长方形,然后数出它的`面积。
师:你摆的长方形一排用了几个小正方形?一共有几排?一共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3)发现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了哪些发现?
生:每排小正方形的个数刚好是长方形长的厘米数,排数正好是长方形宽的厘米数。因为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所以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大家的这些想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说明你们很会钻研问题。但是,这些长方形都是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出来的,是否对计算所有的长方形的面积都适用呢?我们还要对这个发现进行验证。
(4)验证
师:请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先用刚才发现的计算方法算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直接测量出这些长方形的面积,两种方法的结果是一样的。所以,我认为这个计算方法是正确的。
2.正方形面积的推导
师:(应用多媒体动态展示:先出示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然后把它的长缩短1分米,接着再把它的长缩短1分米,宽始终不变)这个长方形通过两次变化已经变成了什么图形?(正方形)那么,正方形的面积又是怎样计算的呢?为什么?
生:因为原来长方形的长和宽都变成了正方形的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三、知识运用
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四、巩固新知
题目略。
五、总结深化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6)
1蹦芙岷鲜滴锘蚱矫嫱夹危理解面积的含义。
2蹦苡枚嘀址椒ū冉厦婊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蓖ü观察、操作,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具、学具准备】
大小树叶各一张,钉子板,橡皮筋,照片一张,两段绳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创新
教师出示春游时和学生一起照的放大的照片。
教师:同学们,这是前几天我们班春游时老师和你们一起照的照片,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猜一猜老师会把它怎样?
教师:如果给这张照片加上框,需要多少木条?这求的是什么?(周长)
如果我要想给相框配上玻璃,需要多大的玻璃?这又是求的什么呢?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
教师:等我们今天学习了面积的知识后,你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二、理解面积的意义1比鲜段锾宓拿婊
教师出示两条线段,让学生观察这两条线段有什么不一样,再出
示大小两片树叶,让学生观察又有什么不同?
教师: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物体既有长短之分,又有大小之分。黑板、课桌、书本、树叶、文具盒等都可以叫做物体。教师出示文具盒,让学生观察:一眼看去,我们先看到的是什么?
教师:是的,许多物体都有它们的表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在教室里你可以看到哪些物体的面?
让学生闭上眼睛,摸一摸数学书和课桌的表面,说一说有什么感觉?
教师:大家的感觉都不错,课桌的表面比较大,我们就说课桌表面的面积比较大;数学书的表面比较小,我们就说数学书表面的面积比较小。
教师:看来物体的面是有大小的,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板书:面积)。比如数学书表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表面的面积。让学生分小组相互说一说教室的地面、墙面,黑板面,桌面,文具盒面??的面积分别指的是什么?
2比鲜镀矫嫱夹蔚拿婊
教师:物体表面有大有小,那么这些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吗?电脑显示4个图形,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些平面图形中谁最大?谁最小?
教师:对,我们可以直接地比较出三角形比圆大。让学生在纸上画出一些平面图形,用颜色涂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
教师: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是平面图形的什么呢?
教师: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让学生指出黑板上的平
面图形的面积。
3惫槟擅婊的意义
让学生把这两方面内容概括起来说说什么叫面积。
教师:物体表面的大小叫面积,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所以说: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做面积。(板书)
三、比较面积的大小
1币导学生用观察法、重叠法进行比较
教师:既然物体的表面有大小,平面图形也有大小,怎样去比较它们的大小呢?让学生看一看,教室里哪些物体的表面比较大?
小组讨论:你是用哪些办法来比较这些面的大小的?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有的同学通过观察,看出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大小差别很明显,说明黑板的面积比课桌面面积大;有的同学把文具盒面放在课桌面上重叠起来比较,发现文具盒面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2庇檬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各一张,面积大小相差无几,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
学生通过观察,是不容易看出长方形面积大还是正方形面积大的,可能有的学生会想到用重叠法进行比较,这时可让学生拿出桌上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和正方形纸片,动手操作用重叠法试一试看能否比出谁大谁小?学生通过操作发现用重叠法也不能比出谁大谁小?怎样才能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呢?
出示例2的教室内两面墙上贴瓷砖的图。教师:你能比较出这两面墙贴瓷砖部分的大小吗?
教师:现在你有办法比较出你桌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哪个面积大吗?(小组讨论,抽学生汇报)
教师:对,我们可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都分成一些相等的格子,再数一数格子的个数就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大还是小。让学生先动手操作比较桌上两片树叶的大小,再抽学生汇报比较方法。
总结:要比较两个平面或物体表面的面积大小,可以借助相等的格子数量的多少来进行比较。
3薄巴骋槐曜肌钡闹匾性
出示例3(没有分成方格的)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让学生先猜一猜,图A与图B哪个面积大?
显示图A有6个方格,图B有24个方格,让学生比较,哪个图形面积大?
总结:从这次比较可以看出,如果用数格子的方法进行比较,格子的大小一定要相同才能比
较出结果。
四、课堂活动
(1)在钉子板上围出你喜欢的图形,并数出你围的图形的面积是多少格?
(2)在格子纸上画3个面积等于9个方格的有趣图形(面积相等,图形的形状一样的)。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7)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5页例4及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八第1,2题。
1蹦芮别周长和面积,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
2蹦芄啦獬し叫蔚拿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师:要知道一个长方形面积的大小,你可以怎么办?
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说得好,我们既可以计算,又可以估测。这些办法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
出示长方形:
教师:如果问题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约是多少?”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解决?(估测)学生独立解决后,再交流自己是怎样估测的。
教师:如果要求这个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先应怎么办?
学生独立测量教科书第45页例4中长方形的长和宽,并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从两者的意义、计量单位及计算方法上去比较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交流、填表。
(1)在钉子板上围成课堂活动第1题的图形,再想一想它们的周长和面积分别相等吗?
(2)完成练习八第1,2,3题。
(3)实践活动。
①先估计教室面积,再测量出教室的长和宽,并计算周长和面积。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周长和面积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8~49页,例1、例2、例3。
1蓖ü对面积单位及其算法的回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会简单的单位换算。
2痹诮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绷私獾ノ换凰阍谏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面积单位?这些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计算数学书、小黑板、教室地面的面积用哪些面积单位合适?这些面积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汇报:
①用数方格的方法来求正方形的面积:一个方格是1cm2,这里有100个方格,所以是100cm2。
②用尺子量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0cm,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00cm2。
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还可用1dm表示,运用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求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1dm2。
(3)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有同学说是100cm2,有同学说是1dm2 ,到底谁对谁错呢?说说你的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说法都正确。因为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既可以用10cm来表示,也可以用1dm表示,所以它的面积既可以说成是100cm2,也可以说成是1dm2。
(4)由此可见,1dm2与100cm2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小结:1dm2与100cm2之间的关系是1dm2=100cm2,因为他们算的是同一个正方形的面积。而正方形的边长1dm和10cm是相等的,所以1dm2和100cm2是相等的。
(1)师生共同总结学法:①回忆在同一个图形里有不同的单位计算面积的过程。②将计算结果进行比较。③找出面积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运用以上学习方法,小组探究学习m2与dm2之间的换算关系。
(3)检查探究学习情况。(重点是引导学生发现:相邻两个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板书:1m2=100dm2)完成第49页的“试一试”。
(1)你能独立求出这扇窗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合多少平方分米”是什么意思?
(2)“合多少平方分米”就是把求出的多少平方厘米换成用dm2作单位。
(3)学生独立完成后,师生评析。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8)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一)
【教学目标】
1本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培养探索精神和探索能力。
2闭莆粘し叫蚊婊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痹诮饩鲇朊婊有关的实际问题中,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经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索过程。
【教具、学具准备】
1cm2的正方形卡片若干张,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教师:什么叫面积?
说一说下面图形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1cm2)出示下面图形:
教师:你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可能无法回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猜一猜,并把猜的结果记录在图的旁边。
教师:同学们用估计的办法测得了这个图形的面积,但不精确,如果要准确知道它的面积可以怎么办?
学生如果不能回答,教师可以引导: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测量、计算,那长方形的面积呢?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探索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1庇檬格子的办法探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用1 cm2的正方形摆长方形,至少要多少个?(2个)学生取几个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边摆边思考:用了几个正方形?摆出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cm2?
教师:用5个、10个、18个小正方形分别摆成一个长方形,可以怎么摆?请根据你的操作填写下表。
学生逐一填表后展示汇报。姓名正方形个数(个)面积(cm2)长(cm)宽(cm)提问:从上表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
教师:也就是说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都有关系,对吗?2庇酶哺堑陌旆ㄌ剿鞒し叫蔚拿婊计算公式出示下面的几个长方形:
学生分组用1cm2的正方形去覆盖上面3个图形,并填下表:图形长(cm)宽(cm)面积(cm2)教师:从刚才的探索中,你又发现了什么?通过交流,尽量让学生感受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
教师:根据上表看一看,算一算,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是这样的吗?再算一算学习例1时拼的长方形,看是否都具有这一关系?
教师:请你们大胆猜一猜,可以怎样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学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3毖橹し⑾
(1)数一数,算一算,填一填。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
长方形面积是()每格1cm2,面积是()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cm长方形面积是() (2)算一算。
三、巩固应用
1奔扑阆旅嫱夹蔚拿婊2蓖瓿闪废捌叩2题让学生完成练习七第2题。
3笔导活动:测量并计算面积物体名称课桌面数学书面文具盒面黑板面长宽面积
四、反思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们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9)
教学内容:面积的含义、面积单位、面积的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练习五、我们的试验田
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含义和实际大小;知道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能利用已有的对面积、面积单位以及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合理选择不同策略,比较、计算或估计一些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面积。
3、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面积的含义,知道各面积单位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利用已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长方形、正方形纸、小棒。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面积的含义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题
例1:面积的含义
1、在我们周围,每一样物体都有它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比如,你们看,黑板的表面和数学书的封面,哪一个面比较大,哪一个面比较小呢?
你能在教室里再找一些物体来说说吗?谁的面比较大,谁的面比较小?
2、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通常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面积。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积,它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
3、摸摸课桌面和椅子面,比比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大,哪一个面的面积比较小。
你能举例说说物体表面的面积,并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让学生任意说。指名说,再同桌说。(注意及时纠正学生中不规范的语言,要强调是物体的哪个面的面积。)
例2:比较面积的大小
1、刚才我们比较两个物体的面积大小都是用眼睛看的,因为我们所说的两个物体的面积相差比较大,用眼睛就能比出来。可有时眼睛也有欺骗我们的时候,直接观察不一定可靠,遇到两个物体的面积比较接近的时候,就很难辨别了。那有没有更好的比较方法呢?
(1)小组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
a、重叠法
b、用同一张纸去量(这种方法学生不一定能想到,可作为要求,直接让学生去量一量)
c、
二、试一试:
1、P771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比较的方法和结果。
a、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去摆一摆
b、在另一张纸上描出这两个图形,再剪下来比较
c、
2、每人各画一个平面图形,与同桌指一指它们的面积,并比比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三、想想做做:
1、提醒学生不要用手指尖去指面的边框,而要用掌心去摸遍面的全部。
2、(1)说说你是怎么比较的?
(2)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数是怎么数出来的?(重点)
3、追问:蓝线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红色部分的大小就是这个图形的什么?
让学生自由选择图形面积进行比较。
思考题:可以在图中把空白处的方砖铺(画)上去。也可以数,或者想到其他的方法。左边空地用45块,右边空地用48块,一共用93块。
教学后记:上课前讲了一个小故事,森林的狮子王给爱吃青菜的山羊和小白兔各分了一块土地,两人都觉得对方的土地分得大,这时我在黑板上适时地画出两个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图,由此导入新课。学生兴趣高涨,继而导入面积的概念,通过引导让学生总结出:物体表面的大小就物体面的面积。小刘屹更说出:所有的物体都有面积。孩子们又补充:是啊,缝衣针都有面积,虽然它很小。原来,他们想到了昨天带他们钉纽扣的情景。然后是摸面积,强调指出面积和周长的区别,孩子们摸了许多物体的面积,刘屹又说:老师,我知道,大的物体面积就大,小的物体面积就小。我又一次大大的表杨了他。全班的同学都很活跃,举出了许多物体的面积。然后我说:回家才能摸摸爸爸妈妈的脸蛋,要摸得他们起鸡皮疙瘩为止,小朋友,你们实际上在摸什么啊?学生哄堂大笑,大叫:摸爸爸妈妈脸的面积。
第二、三课时(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题。
1、游戏导入:
(1)同学们,如果让你回家告诉妈妈,自己的课桌面的面积有多大,你打算怎么说呢?
(2)你准备用什么测量课桌面的面积?
(3)请你用你的方法测量一下;
汇报。
(4)刚才大家都用自己的方法去测量的,选用的是不同的物体,你觉得有什么不妥吗?
(5)是啊,用不同的标准去测量,比较混乱,不能让人有直接的认识,所以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面积的大小,要用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2、认识1平方厘米
(1)拿出学具中的小正方形,量出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1厘米
(2)揭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3)生活中,有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4)出示图
这两个长方形都是由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你是怎么想的?
(5)请学生用平方厘米测量一下课桌的面积,请你猜猜有没有大一点的面积单位。
3、认识平方米:
(1)想:什么样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揭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3)在1平方米的正方形地面上大约可以站多少个同学?
(4)让学生在老师事先画好的正方形地面上站一站。
估计一下黑板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二、想一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你能用手比划一下它的大小吗?
你能画一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吗?
你想怎样来画?
三、想想做做:1~8
鼓励学生摆出不同的形状,并交流自己的摆法。
1、先估一估把估计的情况在全班交流,在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个去量一量,提倡学生只用1个小正方形去摆。
2、先独立思考,再交流算法。第二张图要作一下指导。
让学生只数整格和接近整格的方格个数;也可以告诉学生不满整格的都当成半格计数。最后让学生比较两种不同数法的结果。
3、独立计算。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画出各种富有个性和情趣的图形来。还要让学生明确,不管画出来的形状怎样,他们的面积都是8平方厘米。
教学后记:课堂上学生看起来掌握得不错,可是一写起来就有许多学生张冠李带了。周长的加平方,面积的写成长度单位。估计也是学生。
第四课时(面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
长方形课桌面长5分米,宽4分米。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1)请学生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去摆一摆。
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摆满桌面,正好是20个,桌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
(2)启发思考:如果不把课桌面摆满,你还能量出它的面积吗?
桌面长5分米,一排可摆5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宽4分米,可摆4排。一共摆20个,面积是20平方分米。
2、试一试:
出示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1)提问: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启发学生边看图边思考:如果沿着长边摆,一排能摆几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像这样可以摆几排?一共摆了多少个?所以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刚才两题我们计算它们的面积都是通过它们的长和宽来摆面积单位,看能摆多少个,面积就是多少。
(3)从中你能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它们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吗?
我们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4)你知道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的呢?
启发学生:正方形的4条边是一样的,也就是长和宽相等。
我们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公式: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5)如果长方形的长用a表示,宽用b表示,面积用S表示,你会写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吗?
S=ab
(6)如果正方形的边长用a表示,面积用S表示,那么,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
S=aa
三、试一试:
书P851、2
让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各题所运用的面积公式分别是什么。
四、想想做做:1~5。
1、先估计图形的长、宽和边长的长度,再推算。
2、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确定每个图形的形状,再选择公式进行计算。
3、先弄清电话卡表面的面积,再测量数学书。
4、要启发学生用不同的策略估计黑板面和教室门面的面积,并交流各自的想法。
教学后记:强调如果已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长、宽、边长?第五课时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题:
1、请学生测量书上P87的正方形的边长,算出它的面积。
(1)边长是1分米,它的面积是1平方分米。
(2)边长是1厘米,它的面积是100平方厘米。
2、同样的一个正方形,测量的单位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但是,可以说明,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是什么关系呢?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3、你能用同样的道理说明1平方米等于多少平方分米吗?
4、得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5、由上面两个关系式,我们可以发现,两个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和我们以前学的米和分米、分米和厘米间的进率是10不同。要注意区分。
二、试一试:
1、独立完成
2、交流思考方法:用数的组成知识直接推算结果。
三、想想做做:1~4
1~2、先独立完成,再比较分析两组题在思考方法上的联系和区别。
3~4、帮助学生理解第二问的意思:合多少平方分米的意思是指把第一问的结果换算成平方分米,是多少。
思考题:最多能分出10个小长方形。
教学后记:今天的课上得不是太顺利,学生始终是糊里糊涂,没了往日上课的那种气氛,就是有同学不明白为什么每相邻两个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我可以怎么办呢?又画、又折,又算、又讲,还是不行。
第六-七课时练习五
1、让学生实际指一指、摸一摸,再估计周长、面积各是多少。指名演示并交流估计结果。
2、先明确选择长度单位还是面积单位,再作出进一步的判断。
3、先独立算一算、填一填,再指名说一说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
4~5、先根据具体问题,判断要求的是面积还是周长,然后再进行计算。
6、让学生独立思考、计算每个图形的面积,再交流各自的想法。
7~9、让学生在操作、计算、猜测、验证的活动中明确:面积相等的平面图形,不仅形状可能不一样,而且周长也有可能不一样;周长相等的图形,面积也有可能不一样。
10、先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法,然后小组合作测量、计算。活动后交流结果,并进行反思。
思考题:如果把一个已知的正方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该怎么办?要求其中另一个部分仍然是正方形,又该怎么办?启发学生画出下图
教学后记:今天总算可以了,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进率,稍稍松一口气。学生的动手操作测量计算能力较差。今后要加强训练。
第八课时我们的试验田教学设计
一、对场景图进行有序观察,收集信息。
二、对有关信息进行合理的组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
三、组织交流,一方面让全体同学共享发现的成果,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以发现和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
教学后记:长度一条线,面积一大片。我的绝招,哈哈,借鉴的。
告诉了学生周长公式可以这样用字母表示:C长方形=(a+b)2,C正方形=aa。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包含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等方面;教师根据学科及教材内容特点制定。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掌握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3、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4、结合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2、掌握面积计算公式,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具
多媒体课件、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测量记录表、方格纸、直尺等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精彩实录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小学部平面图
师:在这张平面图中,能见到哪些你熟悉的数学图形?
如果要想知道教室的面积是多少,你有什么好办法?
2、引入,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猜想
1、课件演示:
将教室地面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用面积单位来摆一摆。
学生观看并回答。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从生活实际场景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体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长方形的面积。这种办法在实际生活中太麻烦,引发探索简便方法的需要。
2、观察:一共摆了多少个这样的面积单位?它的面积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
你能知道它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猜想
你们觉得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二)探究验证
1、小组探究:
现在,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几种不同的图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方格纸,直尺,请小组同学合作,选择合适的学习工具,想办法得出长方形的面积,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引导发现
观察表格中的数据,讨论:长方形的面积是跟它的长和宽有关吗?有着怎样的关系?
3、总结计算公式
4、小结
5、看书质疑
6、做一做(书79页第2题)
三、巩固练习
1、应用
出示小学部平面图,①你会用学到的方法来计算教室的面积吗?
(出示长和宽的数据)学生计算。
如果每平方米铺4块地板砖,这间教室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
②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间房子,计算出它的面积,如果按每平方米铺4块地板砖,需要买多少块地板砖?
2、实践操作
在教室里,有很多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请任选一个,先估计它的面积是多少,再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
3、解决问题
前段时间,老师的家里的书桌上有一块面积是24平方分米的玻璃,不小心打破了,想配一块大小相等的玻璃,请你猜一猜,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观察,并算出教室含有多少个1平方米的面积单位。
学生说出长方形的长和宽,以及理由
学生猜想
学生分小组探究
并交流。
小组汇报探究的数据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指名演板
生:不知道长和宽是多少。
学生计算
①小组合作,估算并进行测量。
②学生代表汇报:
学生讨论交流
通过观察用面积单位摆一摆长方形的过程,初步感受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并进行大胆的猜想,唤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欲望。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小组探索交流、汇报,尽量展现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状态,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说透,促进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验证的设计在于让学生明白:在任何一种发现活动中,必须要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渗透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练习一的设计与课前引入相呼应,既能让学生及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又能体验到解决问题的快乐,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
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作为机动题目,有时间的话让学生将这个实际问题解决,既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11)
导学内容(西师版)三年级下册第42页例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能借助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推导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2、能运用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归纳类比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类推出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通过创设情景:小明的家,显示家里的电视机。小明的妈妈说:“小明,这张方巾的边长是9分米,把它用来遮电视机。”小明说:“电视机的荧光屏长56厘米,宽42厘米。”
教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
(1)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是多少?
(2)方巾的面积是多少?
二、自主探索,感悟方法
教师:你能根据上节课学习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这两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后交流。
学生1:计算电视机荧光屏的面积可以直接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即56×42=2352(cm2)。
学生2:方巾是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没学过。
教师引导:想一想,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联系?
学生3:可以把正方形的边长分别看成长方形的长和宽,由此,方巾的面积通过9×9=81(dm2)来计算得到。
三、归纳概括,得出公式
教师:根据刚才的讨论,想一想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的面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学生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系。
四、巩固运用
(1)完成第43页课堂活动第2题。
(2)完成第43~44页练习七第1,3,4题。
(3)让有能力的同学做第44页的思考题。
五、课堂
教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又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正方形面积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观察比较,发现并验证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使学生初步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2、过程与方法: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养成勇于探索和实践的良好品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应用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学习形式:
小组学习。
教学准备:
课件、卡纸、小正方形纸片、米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老师遇到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帮我解决吗?我请装修工人重新粉刷了一堵长方形墙壁的这个面(边播放幻灯片边讲),工钱是每平方米5元,你能不能帮我算出墙壁粉刷完后,我应该付给装修工人多少钱?
要算出一共要给装修工人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长方形的面积能用计算的方法求得吗?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面积的计算
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利用摆、拼的方法探究长方形面积与长、宽的关系。
同学们,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桌面上的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拼1个长方形,面积大小由你们来确定。看看能不能在你们设计的长方形中有所发现。如果老师给的卡纸不能满足你的需要,你也可以在桌面上摆,然后汇报。
2、取3张有代表性的长方形拼图展示,并汇报拼图过程。
3、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老师沿着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各画一条线段,以每行摆正方形的个数引出"长"的长度,以摆的行数引出"宽"的长度。突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第二个要求学生说第一排摆了几个,长是几,摆了三排,宽是几,摆了几个几,面积是几。第三个图则直接让学生说出长、宽各是多少,面积是多少。(按照学生回答板书)
长宽面积
( )分米( )分米( )平方分米
( )分米( )分米( )平方分米
( )分米( )分米( )平方分米
从展示的三个图形以及列表的数据中,你们能有什么发现呢?(小组交流)(补充完整板书:长×宽=长方形面积)
4、检验探究成果
①还没有展示的小组,检验你们所摆的长方形是否也有同样的普遍性。
②在每格是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纸上任意画一个长方形,标出它的长和宽。然后列式计算你画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后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检验你的计算方法是否正确。
5、请大家翻开课本比较我们探究的计算办法与课本的是否一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6、假如我想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
三、巩固练习,发展提高
(一)基本训练
1、完成书本98页做一做
2、回应课前的数学问题:给出长方形墙壁的长与宽,计算要付的工钱。(课件出示)
3、口答长方形长、宽、面积:8×3、4×6
课件演示由8×3的长方形转变成4×6的长方形的过程。
4、比较8×3、4×6两个长方形,你有什么发现?
(二)实际应用
5、学校准备在校园修建一个36平方米的长方形喷水池,现在请你当设计师,确定这个喷水池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看能设计出多少种方案。你喜欢哪种设计方案?为什么?
6、屏幕出示一块碎玻璃板。知道面积是54平方分米,宽是6分米,求长是多少?
四、引导学生进行小结与质疑
有什么收获,提出不懂的问题,学了新知识后有什么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