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工作还是实际生活中,朋友和同事之间一般会分享一些高情商有深度的句子,句子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随时可听。哪些句子让你过目难忘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佛教格言 弘一法师《晚晴集》二,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佛教格言精选 弘一法师《晚晴集》二【晚晴集二】
⊙为善最乐,读书便佳。
⊙茅鹿门云:人生在世,多行救济事,则彼之感我,中怀倾倒,浸入肝 脾。何幸而得人心如此哉!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 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敬守此心,则心定。敛抑其气,则气平。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 处得力。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 养心第一法。
⊙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 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 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可胜言哉?
⊙以和气迎人,则乖渗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 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 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谿刻当矫之以浑厚。
⊙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聪明睿知,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以谦。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只是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俸成;偶一恣 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尽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 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抱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 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零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唐荆川云:须要刻刻检点自家病痛,盖所恶于人许多病痛处,若真知 反己,则色色有之也。
⊙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事事难上难,举足常虞失坠。件件想一想,浑身都是过差。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胡文定公云:人家最不要事事足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才事事足 意,便有不好事出来,历试历验。邵康节诗云:好花看到半开时。最为亲切 有味。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敦诗书,尚气节,慎取与,谨威仪,此惜名也。竞标榜,邀权贵,务矫激, 习模棱,此市名也。惜名者,静而休。市名者,躁而拙。辱身丧名,莫不由此。 求名适所以坏名,名岂可市哉!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吕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须审势择人。专欲难成, 众怒难犯此八字,不独妄动邪为者宜慎,虽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 大光明之事,亦须调剂人情,发明事理,俾大家信从,然后动有成,事可 久。盖群情多暗于远识,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坏之,虽有良法,胡成胡 久?
⊙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总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 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 夫得力处。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着此心以待同群,须 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 谈戏谑,慎勿形言。结怨仇,招祸害,伤阴骘,皆由于此。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 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遇事只一味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 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 惑也。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何以息谤?日:无辩。何以止怨?日:不争。
⊙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 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此余数十年阅历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余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 一善策,能转弯早耳。
⊙零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
⊙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林退斋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日: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穷寇不可追也,遁辞不可攻也。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宽厚者,毋使人有所恃。精明者,不使人无所容。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曲木恶绳,顽石恶攻。责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吕新吾云:责善要看其人何如,又当尽长善救失之道。无指摘其所 忌,无尽数其所失,无对人,无峭直,无长言,无累言。犯此六戒,虽忠告非善 道矣。
⊙又云:论人须带三分浑厚。非直远祸,亦以留人掩盖之路,触人悔悟 之机,养人体面之余,犹天地含蓄之气也。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损阴骘处。
⊙凡劝人,不可遽指其过,必须先美其长,盖人喜则言易人,怒则言难人 也。善化人者,心诚色温,气和辞婉;容其所不及,而谅其所不能;恕其所不 知,而体其所不欲;随事讲说,随时开导。彼乐接引之诚,而喜于所好;感督责 之宽,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长进者。我若嫉恶如仇,彼亦趋死如鹜, 虽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 味,亦有无限受用。
⊙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 其心。
⊙吕新吾云:论人情,只向薄处求;说人心,只从恶边想。此是私而刻底 念头,非长厚之道也。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案此指言人之非者)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世不可太分明,一切贤 愚好丑要包容得。
⊙精明须藏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 祸者。
⊙德盛者,其心和平,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 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吕新吾云:世人喜言无好人,此孟浪语也。推原其病,皆从不忠不恕 所致,自家便是个不好人,更何暇责备他人乎?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事有急之不白者,缓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人有操之不从者,纵 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顽。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 之,其道在一恕字。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 今人见人敬慢,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 之而别。 惠不在大,在乎当厄。怨不在多,在乎伤心。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刘直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极有理。盖合者,始也;散者,终也。至 于好散,则善其终矣。凡处一事,交一人,无不皆然。 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造物所忌,日刻日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谦卦六爻皆吉,恕字终身可行。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 人。
⊙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 何谓至行?日:庸行。何谓大人?日:小心。
⊙诸君到此何为,岂徒学问文章,擅一艺微长,便算读书种子?在我所求 亦恕,不过子臣弟友,尽五伦本分,共成名教中人。(广州香山书院楹联)
⊙ 凛闲居以体独,卜动念以知几,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备百行 以考德,迁善改过以作圣。(刘忠介《人谱》六条)
djz525.com更多句子大全编辑推荐
弘一法师格言
1、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2、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3、不近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4、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5、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6、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7、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
8、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9、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出顺境心须用收敛法。
10、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旧恩。
11、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12、刘念台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13、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14、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15、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
16、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17、尹和靖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须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18、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以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豀刻当矫之以浑厚。
19、冲繁地,顽钝人,拂逆时,纷杂事,此中最好养火。若决烈愤激,不但无益,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怨,我卒以无成,是谓至愚。耐得过时,便有无限受用处。
20、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21、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桀谬戾,可胜言哉?
22、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平矣。
23、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4、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25、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26、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见手段;风狂雨骤时立得定,才是脚跟。
27、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并集。
28、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29、谦,美德也,过谦者怀诈;默,懿行也,过默者藏奸。
30、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31、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32、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33、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34、缓事宜急干,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35、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36、凡一事而关人终身,纵确见实闻,不可着口;凡一语而伤我长厚,虽闲谈嬉戏,慎勿形言。
37、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38、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39、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义。
40、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41、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42、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43、识不多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44、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45、刘直斋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46、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47、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48、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冰处得力。
49、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50、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51、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52、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53、敬守此心,则心安。敛抑其气,则气平。
54、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55、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弘一法师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弘一法师小编
1、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2、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3、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4、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5、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6、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7、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8、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9、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10、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11、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12、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13、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14、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1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16、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17、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18、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9、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0、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喜闻人过,不如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2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23、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24、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25、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26、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27、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28、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9、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30、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31、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2、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3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34、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35、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36、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37、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38、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39、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0、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伏天下之勇者,不在勇而在怯。
41、涵容以待人,恬淡以处世。
42、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43、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44、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45、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6、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7、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48、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49、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50、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51、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52、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53、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54、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5、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56、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57、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8、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59、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60、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61、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62、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
63、处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64、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65、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66、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67、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68、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69、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70、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71、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72、论人之非,当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迹。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73、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74、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75、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76、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77、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义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78、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79、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80、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弘一法师语录赏析
小编本次为大家带来精彩的句子。
弘一法师语录赏析
1、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2、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3、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4、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5、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6、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已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7、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8、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
9、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10、不尽人情,举足尽是危机。不体物情,一生俱成梦境。
11、不见已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12、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13、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14、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
15、以情恕人,以理律已。
16、恶,莫大于纵已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17、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18、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华严经》)
19、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20、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常故,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21、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德养天下万世。
22、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23、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24、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已,以弱字御侮。居安,虑危。处治,思乱。
25、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6、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27、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28、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诚生明者,不杂以伪也。从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29、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30、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31、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32、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
33、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顾不暇,何暇治事?
34、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35、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
36、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37、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37、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39、律已,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40、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41、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42、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已,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43、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44、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45、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46、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47、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48、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49、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50、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52、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53、动若不止,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即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54、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
55、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56、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57、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有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功夫得力处。"
58、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理趣六波罗密多经》)
59、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遗教经》)
60、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如何努力以障狂澜也。
61、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62、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无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63、以仁义存心,以忍让接物。
64、小人乐闻君子之过。君子耻闻小人之恶。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别。
65、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66、严着此心以拒外诱,须如一团烈火,遇物即烧。宽著此心以待同群,须如一片春阳,无人不暖。
67、视人之善,犹己之善。视己之善,犹人之善。念念同观,亘古无间。法界偕游四德城,方满最初宏誓愿。视人之恶,犹己之恶。视己之恶,犹人之恶。猛省力除,无令愧怍。法界众生三毒除,彼我同归无上觉。视人之乐,犹已之乐。视已之乐,犹人之乐。所欲与共,嫉妒永却。法界同欣法喜充,不向偏空寻略约。
68、善恶性具,善恶性空。何喜何怒,如空御风。默持机咸,妙应无穷。大圆镜智照不疲,岂似权乘作意通。(《四无量心铭》)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djz525.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正能量工作格言一句话,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