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的句子作文: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书笔记了。千万不能认为读书笔记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宗璞《红豆》读书笔记,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恨书宗璞读后感 篇1
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余华的小说《活着》,它讲述了一个叫徐福贵老人的一生,他是一个历尽世间沧桑和磨难的老人。作者平实的叙述中,诉说着主人公的一生的苦乐哀愁。看完后掩卷沉思,内心沉重,感觉有说不出的悲——悲凉,悲哀,悲伤?似乎人生所能经历的不幸都降临到了主人公身上。想着主人公的经历,禁不住疑问: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徐福贵出生富贵,却是个败家子,从小到大干尽了荒唐事,让自己从一个阔少爷变成了穷光蛋。他唯一做对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这个同样出生富贵的富家千金没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撑起了日后苦难的天空。
从地主到赤贫,徐福贵也不是没有恨过,恨这个,恨那个,最后恨的还是自个,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就如他娘所说:"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活着的意义并非只是富贵。
自从做了佃户,为了一家人活着,徐福贵努力劳作,再不若从前,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标。用书中的话说就是:日子过的又苦又累,心里反到踏实了。他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他们徐家从小鸡变成鹅,鹅变成羊,羊变成牛,慢慢的重新发起来。只是世事难料,他被抓壮丁上了战场。在战场上历经生死,成了俘虏后面对是选择留下还是领了盘缠回家时,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回家,那一刻,对家庭的牵挂也许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
解放了,土地改革,买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龙二被枪毙了,真当是福兮,祸兮。这一刻,主人公已经想开了,认命了。用家珍的说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是啊,经历过分离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团圆的真实可贵。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这样清贫而又安稳的过去了。直到......
"抽一点血,就抽一点,医院里的人为了救县长女人,一抽上我儿子的血就再不停了? 那时有庆已经不行了,可是出来的医生说血还不够用。抽血的那个乌龟王八蛋,把我儿子的血差不多都抽干了。有庆嘴唇都青了还不住手,等到有庆的脑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来医生,医生蹲在地上拿听筒听了听说:心跳都没了。医生也没怎么当会事,只是骂了一声抽血的.:你真是胡闹。就跑到产房救县长的女人了。"看到这里真是说不出的愤懑,一条鲜活的人命,就这样没了,如此荒唐,如此草菅人命,这是什么样的社会。而主人公,他活着,因为家珍,想着往日种种,徐福贵撑了下来,跟着他受尽苦难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时候生病成了聋哑的女儿凤霞嫁人了,女婿虽是个偏头,却极好,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头。凤霞的怀孕更是让这家饱经苦难的人喜极而泣,可是,这简单的幸福又终结在凤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来了,凤霞却死了。三个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贵和他的女婿围着他们的希望——苦根,艰难的活着。四岁的时候,苦根的父亲二喜被水泥板压成了肉酱。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岁,发着高烧,帮着徐福贵在地里摘棉花。徐福贵心疼外孙,没钱买药,煮了一大锅豆子,出门下地去了。不想回来后就发现苦根被豆子撑死了。
"往后的日子我只能一个人过了,我总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长了,谁知一过又过了这么些年。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的平平常常,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
这是主人公的话,书看完了,很压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许无所谓活着,尘世的苦难,活着的人总得承受,在命运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独,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活着》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活着,只是在陈述活着这样一个事实。用徐福贵夫妇对春生的话:活着,好好活着。我们只能等待被时间和命运遗弃,而没有权利抛弃生命。在命运面前,也许不能不感叹人类的无力吧。改变不了活着的事实,就改变活着的态度吧,只要活着,总有希望,态度也许至少是可以改变活着的状态,或者好,或者差。只是在生命的尽头至少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活过,也曾经努力过。
恨书宗璞读后感 篇2
初看题目,不禁想到诗人王维的那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而宗璞的这篇《红豆》,有关爱情,却又不仅仅只讲爱情。
这是关于一个名叫江玫的女生,从一个只沉浸在自己单纯无染的小世界里的文艺少女,最终成长为一个好的党的工作者的故事。而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用她细腻的笔触,向我们描绘了一份互相扶持信任的亲情、一份患难见真情的友情、一份美好却又有分歧的爱情。向我们主要介绍了心智渐渐成熟,并最终选择了她不后悔的道路前进的江玫,不理解革命只知自己“风花雪月”的资本家的儿子齐虹,坚强乐观有理想有抱负献身革命的江玫的引路人萧素。同时,其间描写的校园情景、情节也让人对大学充满了深深地憧憬。
江玫与母亲无疑是相互扶持信任的。当江玫告诉母亲齐虹要去美国,而齐虹马上回应要带江玫一块去时,她们母女的对话:“孩子,你会去吗?”“您说呢?妈妈!”“我放心你”还有她回答齐虹的一厢情愿:“母亲放心我自己做决定。她知道我不会去。”无不体现了母女两人长久的相依为命和对对方的了解与信任。而也正是这一份亲情,让江玫更加坚定自己所选择的道路。母亲,是江玫坚强的后盾。
整篇小说里我最喜欢的是萧素。她给人以一种非常正面的形象。她那白中透红的胖胖的面孔无不透露着积极、乐观、向上,给人以正能量,让人不禁深受她的吸引,被她折服。江玫与萧素无疑是有一份很深的友谊的。同时,江玫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着萧素,信任着萧素的。萧素可以说是江玫认识自我,走上革命道路的重要引路人。“江玫很想看见她那白中透红的胖胖的面孔,她总是给人安慰、知识和力量……她还有着更丰富的东西”萧素让江玫参加诗歌朗诵会,让江玫懂得了“我今天忽然懂得了大伙在一起的意思,那就是大家有一样的认识,一样的希望,爱同样的东西,也恨同样的东西。”而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江玫母亲的贫血症加重之时,萧素满不在乎的说:“我卖了血。不只我一个人,还有几个伙伴。”和萧素被抓进警察局后江玫的反应:“江玫觉得天旋地转,两腿在没有一点力气,一下子就坐在地上了。”这是一份多么难得的友谊。她们已不仅仅只是朋友,更多的应该是一种亲人之间的互帮互助,一种姐妹之情了吧?
全文始终贯穿的就是江玫与齐虹的爱情线。才子佳人,互相吸引,最终顺理成章的在一起。只可惜他们在才气上能互相吸引欣赏,但在人生观与价值观上他们却始终存在不合、间隙。宗璞在全文就不时反复的暗示着这点。“江玫隐约觉得,在某些方面,她和齐虹的看法永远不会一致。”“在江玫充满爱情的心灵里,本来有着一个奇怪的空隙,这是任何在恋爱中的女孩子所不会感到的。而在江玫,这空隙是那样尖锐,那样明显,使她在夜里痛苦得睡不着。”“她想:这种生活和感情是齐虹永远不会懂的。她也没有一点告诉给他的欲望。”江玫和齐虹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造就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齐虹生活在衣食无忧的家庭,不懂得人间疾苦,因此不理解革命。而从小见惯了尔虞我诈,造成了齐虹对人的失望、不信任,因此过于封闭,甚至潜移默化的自私。相反的,江玫并没有接触到这些。只是在后来时局动荡,母亲病重,萧素被抓的情况下从她的象牙塔里醒来,渐渐成长成熟,而母亲和萧素的引导,帮助,父亲的离去,更是让她关心民间疾苦,理解革命、渴望改变,最终成为一个优秀的为人民服务的党员。所以,江玫与齐虹的爱情注定有分歧,不完美,并最终导致两人分手,从此相隔两地,不再见面。
宗璞的《红豆》,是我看同时代的的小说中较有感触,比较喜欢的。尽管她的主题还是讲述的是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知识分子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正确的革命)的故事。但是她另辟蹊径,从爱情这个角度入手,将人物塑造的真实可感。江玫的抉择并不是像个冷血之人那般简单果断的。在爱情与前进道路上的抉择是无奈、是犹豫、是痛苦的。在最终选择了为了信仰而分手,她也是先难受后慢慢的平复的。这样的塑造,就像现实中大多数恋人们分手时的心理那般,让人看了心有触动。同时,当江玫说出那句“我不后悔”时,那种为了信仰勇于舍弃、付出的精神让人赞赏、钦佩。
思及此,联系自己。脑中恍然有“舍得”一词晃过。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抉择永远是艰难的。因此,每做一件事我们都要想想什么最重要的,然后敢于舍弃次要的。唯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所得,真正有所成。希望今后的我,不论做什么事,都能三次而后行,并且在最后,能大声的微笑着说出“我不后悔!”
恨书宗璞读后感 篇3
自从拿到《睿智的父母之爱》这本书,它一直放在我的床头。对于刚刚成为母亲的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认真地去研读。其中提到了要保护好孩子纯真的心灵。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会使这个世界如此精彩。保护纯真的心灵应该比教授知识更为重要。
记得我刚走进学校的几年里,经常遇到课堂混乱,学生不听话,甚至故意与老师做对这种恐怖故事,心里便默念着,要树立自己的威信,绝不能给他们好颜色,那样自己还怎么上课?于是,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我会怒气冲冲,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没完成作业我会勃然大怒,严厉地批评他们,还满怀希望地认为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震慑作用,让学生们上课都不敢开小差,认真听讲,作业按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课间或放学遇到学生们,也是与他们一板一眼,一副公式化的口气,绝不露任何笑脸,生怕给他们几分颜色就开染坊了。
有一天,班上的英语课代表来汇报几个没交课堂作业的学生,我听了气又来了,课堂作业只是几个单词的抄写2遍,这么少都不完成,太过分了。我让组长将没写作业的.学生都叫到办公室,不问缘由,一顿劈头盖脸地责备过去,他们几个畏畏缩缩的,低着头。随后,我让他们立即在办公室里补好作业,有个学生打开文具盒几下都打不开,我的不耐到了极点,这么不想写作业,刚想再狠狠骂过去,却发现他拿笔的手正在不住地抖着。我很奇怪,拍拍他,他猛地抬起头,犹如一只受惊的小鹿,惶惶不安地眼神看着我。那一刻,我突然在桌上的镜子里看到了张牙舞爪的自己,一双喷火的眼睛,涨红的脸,犹如一只怒火中烧的狮子,真觉得陌生。随后几天无意中看到了学生写的日记:我真怕上戴老师的课,一看到她我好紧张。让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一紧张一句也说不出来了。
坐在办公桌前,看着孩子们依旧有不符合我的要求的作业,我陷入了沉思: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做一名老师应该经常回顾自己以往的教育历程,反思一下:我造就了多少个遗憾,刺伤了多少颗童心,遗忘了多少个不该遗忘的角落!忽然想起当年看的那部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一个小小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只因老师离去前交代过这些孩子一个也不能少这样一句话就能如此坚定执着地寻回每一位辍学的孩子,这种精神是值得每一位老师学习的,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让阳光遍撒每个被遗忘的角落。
每当要发火的时候,脑子里就不由自主地出现那天镜子里看见的自己。有时我觉得愧疚,后悔当时吓着了那些孩子;有时又觉得可笑,奇怪自己当时怎么会发那么大的火?现在回想起来,实在觉得自己做得不妥,当时可能为了维护那么一点尊严,可能是为了挽回那么一点面子,总而言之,只是为了证明我是一个老师,我是不可侵犯的。在与孩子一次次磨合的过程中,我慢慢学习着宽容,学习着理解。学生对我们教师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真心一点,平等一点,赏识一点,他们就会心满意足,言听计从。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会努力地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也努力着去用自身的行动,去影响他们。
孩子们对老师是宽容的,只要你对他们付出过爱心,那么你曾经对他们的冷言冷语,暴跳如雷,他们都可以原谅。他们崇拜你、爱你。记得于丹老师说过的,圣贤孔子门生三千,最后出名的只有72人,芸芸众生,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可能他们经常无法克制自己的言行,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不一定有辉煌的未来,可是谁说一个平凡的人就比谁低人一等呢?
教育就是一种心灵的唤醒,同时也要保护好那一颗颗纯洁的水晶心灵。孩子的心灵是纯洁而美丽的,如水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而易碎的,如玻璃。我们老师欣赏着他们水晶般的心灵;更要保护着他们玻璃一样易碎的自尊。唤醒人性,亲近善良,远离无知,拒绝邪恶,让阳光遍撒每个被遗忘的角落!
恨书宗璞读后感 篇4
《答谢中书书》一文是被誉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信。在这封信里,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山川景色,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是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这篇短文先以感慨发端,然后以清峻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后以感慨收束,使全文首尾呼应,中心突出。
文章第一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奠定了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其中“美”字是山川风物的客观形态,也是作者对山川风物的审美感受-------愉悦。因“山川之美”,人人皆爱,所以“古来共谈”。第二句“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白云、高山、流水三样风景,可见作者惜墨如金。写“山”,突出“高峰入云”,表现出山的高俊,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写“水”,突出“清流见底”,给人以清明澄澈之感,山水相映,勾勒出一幅山清水秀的画面。至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则写出了色彩配合之美,清脆的竹林、树木与五彩的山石相映衬,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优美景象。
山川树林里,必有各种动物。“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早晨天空中的薄雾即将消散的时候,森林里传来了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四句由静态景物描写转入动态景物描写,通过“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动物的活动,写出了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
为山川之美增添了灵动感与生命气息。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短文的结尾,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复以名人证实此说。首尾呼应,不仅使文章的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更表达了自己像谢灵运一样,能欣赏到他人未能欣赏到的美妙,其自得之乐、自豪之感溢于言表。
全文仅以六十八个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山川秀美的画面,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真不愧是名传千古的佳篇。
恨书宗璞读后感 篇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里千山只等闲……”过草地是红军征途中最为艰苦的一段历程。
彭德怀率领红三军团负责垫后,茫茫草地,连野菜也挖不到了。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晕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在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的身上。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彭德怀决定杀坐骑解燃眉之急。他下令将自己的大黑骡子,连同其他牲口一共六头,全部杀掉吃肉,给战士们补充体力。大家纷纷劝他将立过功的大黑骡子留下,可彭德怀还是狠下心来:“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功,这就让它为革命立最后一次大功吧!”
彭德怀爱他的大黑骡子,但他更爱和他一起并肩战斗、风雨共难的战士们。他下令杀掉大黑骡子,也是万般无奈,因为他知道,战士们的生命更重要,一分一秒都是难熬的。他曾偷偷地把自己的干粮分给大黑骡子,看着它吃完,大黑骡子就像是他的亲人一般难以割舍,他永远爱着它,但牺牲这一头大黑骡子,就能救回多少人的生命?他不能把自己的`感情放在第一位,他是红三军团的领导者,他要带领大家走过这茫茫草地,他不能看着战友们倒下!
枪声响了,彭德怀向着倾斜着倒下去的大黑骡子,缓缓地摘下了军帽。
那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又多了一些生机,彭德怀推开警卫员端来的肉汤:“我吃不下,端开!”一定是这碗肉汤,又让他想起了大黑骡子和自己的点点滴滴。
这是生死的抉择,是命运的考验!彭德怀爱战友,爱人民,爱共产党。为此,他牺牲了很多很多…。如果换成我们,你会下这样的决心么?如果不是他的坚定,又会有多少战士倒下?
漫漫征途,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身影了,它融进了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人员的竹板声里:“身无御寒衣,肚内饥,跌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恨书宗璞读后感 篇6
两粒小小的红豆,却牵起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恋情。
江玫和齐虹,两位青涩的大学生,相爱了。江玫聪明机灵,齐虹玉树临风,看似郎才女貌,看似才子佳人,看似天造地设,堪称完美的一对。但这场恋爱却注定要在那动荡着的,天崩地裂着的大变局中决裂。江玫一心为党为国,是一名坚定的革命者,坚信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祖国的未来是光明的。齐虹却深受资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倡导个人主义,不管任何斗争,只求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就这样,两个理想截然不同的人,爱着,吵着,都希望通过自己努力来改变对方的想法,可是在大变革的前夜,伴随着已被撕成碎片的飞机票与雪花的飞舞,他们的努力宣告失败,他们终究还是分离了。只留下两颗红豆,见证着,诉说着这段恋情。
爱情与理想的选择,或许是《红豆》隐隐透露出来的一种思考。江玫和齐虹,如此完美的一对,最后却因理想的南辕北辙而拆散。江玫在分离后成为了党委会的干部,实现了自己心中革命的理想,而齐虹,小说中虽然没有说到他分手后的结局,但可以猜想到,去到美国的他,应该也是继续着自己喜欢的事业,与世无争,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对于两人,分手后的结局其实都是皆大欢喜的。
我们和江玫齐虹一样,都是大学生,我们在大学生活里会有着自己想要去奋斗的理想,同时也有可能邂逅一场美丽的爱情,自然而然,我们也会面对像齐虹与江玫一样的苦恼,那便是爱情与理想,究竟该选哪个。
在美剧《老友记》结局中,瑞秋和罗斯重燃爱情之火,瑞秋本可选择去法国发展自己的服装事业,实现自己的理想,却在登机的那一刻,选择了爱情,重新回到了罗斯的身边,让人感动不已,虽然她自己的理想的实现暂时搁浅,但却收获到无比的幸福,无比的快乐。
所以说,在爱情与理想之间,如果我们选择了理想,就要有承受抛弃爱情所带来的煎熬的能力,如果我们选择了爱情,就要有接受理想破灭所带来的的痛苦的能力。
其实,爱情是美好的,理想同样也是美好的,爱情与理想究竟该选谁,答案只有自己的内心知道。江玫和齐虹,瑞秋和罗斯,一对选择理想,一对选择爱情,但结局都是美好的。所以,无论选择了什么,都要勇于接受。懂得随遇而安的人,才能把收获最大化,把失去最小化。
当然,选择理想的人,要明白一句话:分别,或许是意味着更好地相遇,凤凰涅盘之时,你会遇见更好的那个他/她;选择爱情的人,也要明白一句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抛弃理想,不意味着你的人生就失败了,好好珍惜你的另一半,携手与他/她共创更美好的,属于你们两个人的未来。
恨书宗璞读后感 篇7
《海底两万里》描述了一个虚构的潜艇和它的主人的故事,生动而形象的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尼摩船长,他掌握天文、地理、物理、文学各种领域的知识,无所不知,他是千千万万读者的偶像。大海就是他的家,他一直陪伴着自己的鹦鹉螺号在大海中漂泊直至死去,结局令人感伤……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海洋资源的丰富:如牛肉一般的海鳖的里臀,如猪肉般的海豚的肝……海洋提供一切食物;用贝壳的足丝织成衣服,用鲸的触须制成笔,用墨鱼喷出的墨汁做墨水……海洋提供一切日用品;海洋有锌、铁、金、银等矿藏,海洋提供一切财富和资源。除了这些,海洋还有各种各样的用途,在那时凡翁早已找到海洋的丰饶和辽阔,现在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我们就应当意识到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据说人类与海洋生物有70%~80%的相似度。与海洋如此亲密的我们,说不定在未来能够脱离陆地把海洋当成自己的家,海洋比陆地还广阔,在海洋里有更多的未知在等着我们……
从这本书中,我了解到一个个了不起的传奇人物。阿龙纳斯,那个充满好奇心的生物学家,他博古通今,那一次偶然的`机遇使他饱览了海洋的奇景,他和他的仆人将海洋生物根据界、门、纲、目、科、属、种详实地为我们做了介绍,说的井井有条,他让我们读者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他还把路途中的奇观,如:海底火山喷发、发光水母群、采珠人等等介绍得仔仔细细,他带领我们读者走进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一个神奇的世界。跟随这位生物学家的,有他那忠实的仆人康塞尔,他生性沉稳,为人随和,从不着急上火。他还是一个分类狂,喜欢把任何东西进行分类。他忠于主人,主人去哪他便去哪,誓死追随主人,直到最后潜艇沉没时,他还淡定的说:“主人去哪,我也去哪。”尼德·兰是一个脾气火爆的捕鲸手,野性十足,虽然他也会赞叹海洋的美丽,但他还是更喜欢充满自由气息的陆地、小牛排,小牛肉和小酒馆里的酒馆,面对鹦鹉螺号时,他充分展示了一个加拿大人的野性,他面对如此强敌却毫不惧怕,勇气可嘉。尼摩船长在本书中应该算是男一号了,他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的人物,他如大海一般热情、冷酷、和善、危险、暴躁、随和、任性……他在鹦鹉螺号里进行各种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他在海中不断探寻着自由,却又对孤独的生活感到悲痛。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尼摩船长曾说过:“人类进步的太慢了。”那是因为那时的人慵懒愚昧,他们缺乏好奇、狂热和坚持。人应当是好奇的,好奇是人类的老师,我们应当时刻保持着好奇和求知的状态,就像阿龙纳斯教授一般,只有勇于探索才能探寻未知的谜。好奇心是进步的前提,有的人通过好奇心的驱使甚至能准确预言未来的事情。爱迪生曾预言电力将成为世界主流的动力(如今已实现),大量的信息将储存到一个小盒子里(U盘)……这些预言绝不是随便就能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一定的科学的推测和探索。若没有这些预言,现代科技也许会推迟好几年呢!同时我们还需要热爱自己从事的事业,只有热爱才能产生一股钻劲,这就是为什么有的科学家连命都不要的原因,他们并没没有强迫自己“头悬梁,锥刺股”,因为他们沉醉其中,就像尼摩船长遨游在大海中寻求自由一般快乐。正是有了热爱才有了诺贝尔的“痛并快乐着”。但有时总有一些人不断阻挠你神圣的事业,我们现在的和平与进步,都是那黑暗年代里英勇无畏的革命家和鞠躬尽瘁的科学家换来的,他们中有的甚至献出了青春和生命。不管敌人是地主还是纳粹,是多是少,从不低头,就像尼德·兰一样。在现在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各种干扰,如老师父母的不理解和好友亲戚的误解,但这些并不能成为放弃的理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我们需要对我们所爱的事业(有意义的合法的)有所坚持。世界正因有了好奇、狂热和坚持的人才能进步的更快。
《海底两万里》虽是一部科幻小说,教给了我海洋的神奇,但它同时给我以人生的启迪,让我在人生的海洋中不断的遨游,感谢凡尔纳,感谢尼摩船长,感谢《海底两万里》。
恨书宗璞读后感 篇8
《红豆》运用了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
对于江玫,通读整篇文章之后,我对她的感觉是:单纯、热情、勇敢、坚定。并不是多么完美的女子,至少她给我的感觉还没有超过《穆斯林的葬礼》中的韩新月,当然,那是长篇小说,可能刻画的更细致一些,给人的感受更深些。喜爱弹琴的姑娘,从小便失去父亲的姑娘,在被革命的浪潮袭击之前,在爱情降临之前,干净单纯得像一潭世外桃源深处的水。
齐虹,银行家少爷,一个在物理与音乐世界之外便像在梦中神游的人。他恨所有人,除了江玫。大概是先天的个性,倔强到像魔鬼一样的脾气,让人读着读着便觉得恐惧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他对江玫超乎存在性的爱,过于浪漫主义的爱,他甚至嫉妒起江玫的室友——肖素,他嫉妒江玫和肖素过好的关系,甚至不止一次地为此和江玫吵翻。自认为他是过度自私的,他的爱并不假,只可惜他并不知道怎么去爱。他肯为了江玫比家人晚一步飞去美国,他在江玫家偷了江玫17岁时的照片,因为江玫拒绝去他家做客,他便通过照片向家人介绍这个他爱到骨子里的姑娘,甚至为了能和她在一起并且让其免受革命伤害,要带她去美国上学。
-
想了解更多【恨书宗璞读后感】网的资讯,请访问:恨书宗璞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