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民俗日记(经典三篇)#】一天将要结束了,想必大家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日记了。日记你想好怎么写了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春节民俗体验日记(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民俗日记 篇1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国家,和许多国家一样,都有自己的节日,我们中国有很多节日:春节,妇女节,劳动节,儿童节等,这些节日中,庆祝得最轰轰烈烈的,习俗最多的,非春节莫属。
春节的习俗实在历史中沿袭下来的,比如“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扫尘,扫尘在民间的说法是因为“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另一种习俗是大街小巷都看得见的,没错,就是贴春联和窗花。春联也叫春贴、对联、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而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除了这些贴的,还有守岁,拜年,点爆竹,蒸年糕,包饺子等习俗,在小孩子眼中,也许拜年是的习俗,因为拜年可以得到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你们知道饺子的来历吗?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辞官回乡时,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300多年的临床实践,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等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
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也有一些地方称“扁食”。以后渐渐形成习俗,逢年过节没有饺子吃是万万不行的。1400多年的历史让饺子在老百姓心目中扎下了根。饺子渐渐成为中国饮食的代言词。
中国的春节习俗,真是令人向往。
民俗日记 篇2
春节到了,每个地方的习俗又都不同。现在我就讲一下我们老家的春节习俗吧。
我们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节为高潮。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小年过后的第七天就到年三十了,按风俗应该吃饺子。除此之外,在这一天我们还要吃灶糖。
而对于除夕,我们要在家门旁贴对联,有时还会贴门神。到了晚上,全家人要聚在一起吃年夜饭。之后,除了小孩子和老人之外,我们都要守岁。
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一,我们就要去拜年。对于同辈,我们要说“新年快乐”之类祝福的话语;而对于长辈,我们就应依次跪拜。拜年之后,也就是我们小孩子最爱的——发压岁钱。过年给压岁钱,体现出长辈对晚辈的关爱和晚辈对长辈的尊敬,是一项整合家庭伦理关系的民俗活动。之后,可以在此逗留、玩耍。
接下来的几天就不算高潮了,一直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这便是春节的最后高潮,也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了。在这一天,我们可以聚在一起看灯会,吃元宵。而这元宵的寓意就是红红火火,团团圆圆。
这就是我们的春节习俗。
民俗日记 篇3
说到春节习俗啊,大家一定不陌生,但是,如果说起奶奶家的春节习俗,是不是就傻眼了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讲讲我奶奶家的不一样的春节习俗。
不一样的习俗1:饺子里不包硬币
在咱们这儿啊,饺子里一般都要包硬币,吃到硬币的人今年就会财源滚滚,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也是图个吉祥啊!可是,这个十分有趣、十分令人高兴的习俗,被奶奶家的不一样的习俗拒之门外了。
不一样的习俗2:神啊!保佑俺们孩儿们全考上大学……
在奶奶家,大年初一要带上全家人去烧纸,并且要给“神”磕头,规定每人要磕九个头,拜完了这个神又拜那个神,晚上还要给家里的神上柱香。
不一样的习俗3:从不发红包
咱们这儿从来都是发红包的,这样不容易被人看出来你给了多少钱,而且红包的颜色很喜庆,收着一个红包就收着一个长辈的心意,可在我奶奶家呢?从不给红包,(咳咳,别误会,人家还是给钱的)都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刷”的亮出百元大钞,绝不掩盖。
嗯嗯,差不多就这些了吧?那,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