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须沟观后感 篇1
一堂好课,我从开始上学到现在,我看的一个视频——《一堂好课》是我由史以来上过最好的一分堂课。
这一堂课老师是金一南,主要讲得就两个字:爱国!爱国也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个一百年1840~1949,中国最黑暗时期。我听老师讲的故事;我自己也分析了一下,首先清朝不应该花大量的钱去建圆明园,因为建园子有什么用,没什么用,这个园子就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如果不修这破园子,鸦片战争我们不会输,就因为鸦片战争输了,外国才知道中国看着大,就是一块肉……
中国的内乱和苏联很相似,沙皇统制腐败,很快沙皇被推翻了,但刚推翻又有德国人,还有反社会主义的人们,还有沙皇没有被消灭的人。这不和中国当时的情况很像吗?为什么苏联在几年时间就结决了,而中国花了那么长时间,因为中国不团结,有投降的人,有汉奸,所以才会花很长时间,如果我们团结一致,那日本算什么呢?
关于第二部分我只想说,实现中国梦,就不能被人阻挠,不被人阻绕就要强大的国防实力,我的理想是设计强大的导弹,而且要在国庆时展出。
龙须沟观后感 篇2
看中国台湾老导演王童执导的《对风说爱你》不能不让人想起余光中那首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由偶像明星、演技实力派群咖杨佑宁、郭采洁、郭碧婷、胡宇威、柯佳嬿、李晓川、李淳、林玟谊、姜瑞佳、樊光耀、陶传正、张世、郑有杰等领衔主演的《对风说爱你》讲述的就是一段这样的关于爱的“乡愁”。
影片以国共内战那一年讲起,国军顺子、小范在护送受伤连长盛鹏逃亡时,在僻远村庄偶现小奉先,由此三个爸爸一个娃坐着轮船逃到中国台湾,开启了一段“风已逝,爱犹在”的亲情故事,直至今日,当盛鹏已故去,当小奉先也两鬓斑白,当顺子、小范一众人等都随风飘逝,但思乡情、故土爱却时时牵绊于心,铭印于魂。
《对风说爱你》以国军连长盛鹏逃至中国台湾后的生活事,思乡情为主线,再次关注了国军老兵的生存状态。对大多数人而言,那段历史是陌生又新鲜的。老导演王童以熟稔的镜头感,将时代的往事呈现幕中,颇有浓郁且厚重的历史情怀。而中国台湾电影固有的小清新笔调,与积郁乡愁的有机结合,令影片在频生阵阵扼腕、叹息,乃至悲悯、凄然之情的时候,又不时迸发出积极乐观的渐上执念,而这一切的拥有与期待,渴望与希冀,皆因对爱的思享,对情的感念,对家乡的思绪难断,对故土的浓情不间。
所以,当看见盛鹏做最后垂死挣扎时仍不忘妻子的时候,当盛鹏听着小奉先撕心裂肺哭喊着妈妈后毅然决然将其带在身边一起奔逃的时候,当盛鹏坐在船上望眼大海睹物思情嘴里默默念想着妻子是否已经生了孩子是男是女的时候,当盛鹏来到中国台湾开启全新生活痛并快乐却又时时念及家乡亲人的时候,当盛鹏年华渐逝岁月迢迢之际故土离别愁绪愈发浓烈的时候,你无法不被那种“乡愁”所感动,所触及,所震慑。一生的乡愁,一世的等待,盛鹏与亲人虽未能漂洋过海团圆融聚,但亲情之爱,思乡之情却时时随着台海清风,传递在海峡两岸。
年过七旬的中国台湾大导演王童非常擅长拍摄像《对风说爱你》这种有战争背景的浓厚历史情怀的大片。1987年,他以一部描写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占领下中国台湾农民的痛苦生活的影片《稻草人》而惊世骇俗,影片获多项电影节大奖,王童也因此为众人熟知。1989年,以大陆解放后流落到中国台湾的士兵们的遭遇为历史背景的《香蕉天堂》使王童再次享誉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1992年,《无言的山丘》收割了中国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这是一部讲述日据时代中国台湾百姓与日本统治者之间统治与反统治的悲怆故事,堪称中国台湾电影史上十分罕见的史诗级巨作。影片也与《稻草人》《香蕉天堂》一起,被赞誉为“中国台湾近代史三部曲”。如今,七旬老者王童再回银幕,拍摄《对风说爱你》,依旧是大气雄浑的战争后离乡别愁的故土情怀,但凭添了些许清新与美好,愿景与感念,是一部值得期待的质感之作。
龙须沟观后感 篇3
时间是星期六,因为周六学校七彩柱广场偶尔会有卖书的摊子在,所以就怀着出去散步的心态去看了一下,果然发现了有一家在,就快步地走了上去,一本灰红黑相间封面的书吸引了我的眼球,定眼一看是韩寒著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韩寒这个当代作家我并不是非常的熟悉,也可以说是根本不熟悉,在之前没有读过他的作品,这在外人的眼中看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一个90后的文科男竟然没有读过,但是现在我后悔了,后悔之前没有读过,当读完这部小说后,深深佩服这位当代赛车手作家。
一辆1988,一条路,就组成了如此美妙而又深刻的小说。
之前也有听同学讲过这本书的题材是“公路小说”。因为此前从未接触过,所以充满好奇。看完后,所谓“公路小说”就是以路途为载体,反应人生观、现实观的小说。在我看来,韩寒的这部书与其称为小说,倒不如说是一篇语言犀利、幽默,内涵颇深的杂文。这部书表达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一些看法。
《1988》以一部旅行车“1988”为载体,通过路上的见闻、过去的回忆扑朔迷离的人物关系等各种现实场景表现作者的观点。在《1988》中,韩寒仍然延续自己敢言的个性,开始即讲述在洗浴城嫖妓的故事,尺度大开。气候更是继其一贯路线,风流而不下流,民俗而不低俗。作品本身也不过几十万字,然而正是这几十万字,却谈到了大量的问题,关于人生、关于社会,也关于自我,有调侃,有讽刺,更有追问。
在《1988》中主要介绍了两个人物一个是陆子野,另一个是娜娜。陆子野是小说的主人公,1988的主人。他是一个迷茫的人,一直在寻找着什么,同时也在逃避着什么。对初恋,他寻找了6年,找到后却选择离开。陆子野一直在选择逃避的方式去生活。他不喜欢去面对,总是从一座城市去另一座城市,漫无目的不知道方向在哪里。他不只是在逃避熟人和回忆,更是在逃避自己无法承受的事实。总觉的自己换一座城市生活后,一起都可以重新开始。他无数次试图冲破这个矛盾但是都失败了。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一直在逃避,却又一直生活在过去和朋友们的影像中。陆子野其实就是韩寒在小说中的影射人物,陆子野的看法和观点就是韩寒的看法和观点。作者是在借助主人公和这个世界谈谈罢了。
娜娜是陆子野在半路邂逅的一个妓女。相貌普通,没有文化没有手艺但是思想简单、心地善良的一个姑娘。娜娜虽然生活卑微,但是不惧怕现实,对生活一直抱有希望。虽然经过无数次的欺骗,但是她仍然有坚持梦想的希望和勇气娜娜最大的希望就是能在这个世界留下些什么,最终她也是 这部小说的最终赢家。她在小说中一直陪伴着路子野,直到了旅途的终点。虽然她最终也倒在了现实的面前,但是她却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她留住了象征希望和美好的孩子。娜娜最终是死还是活,小说虽然没有交代,但是我认为娜娜最终是死亡的。根据他的她的职业工作的性质,她得的病应该是艾滋。
陆子野和娜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想清零自己、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但方式却是不尽相同。陆子野是通过逃避的方式来清零自己,从一座城市到另一座城市;而娜娜认为自己逃避不了过去、自身已经无法洗净,于是选择以重生的方式来清零自己,并把重生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这也是为什么非要坚持生下这个孩子的原因。
妓女是韩寒小说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群体,也是作品女主角中的热门人选。本书以妓女为女一号,在中国是不多见的,这也许就是作者想借这一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来反映出这个社会的最真实的一面,同时也是当代中国最真实的缩影,以这个对象进行创作,证明作者不是一个青春写手,而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与郭敬明、张悦然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
《1988》里人物的死亡多是悲剧性的,不像《他的国》里领导人等那样死的多么喜感和讽刺。陆子野在旅途的尽头,迎接到的却是朋友的骨灰,韩寒安排这样的结尾,也是为了表现理想的苍白和结局的荒芜。其实这个世界就像1988和娜娜一样,平凡的不能再平凡、普通的无法普通,甚至有些贱。人也是如此。
《1988》不仅标志这韩寒小说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的改变,同时也标志着韩寒的成熟,无论是写作上还是思想上。这部小说少了一些发泄,多了一份思考。
也许是韩寒不想和这个世界掐架了,他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龙须沟观后感 篇4
今天我看了一堂好课的第三期,看完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今天请来个授课的老师是陈凯歌,陈老师,陈老师一生拍过很多的电影,如:《黄土地》、《大阅兵》、《梅兰芳》……今天主要讲的就是这三部电影,首先讲的就是《黄土地》这部电影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人与土地的故事,就曾老师说土地每年这张几公分,那么这片土地可能是上百年甚至是上一年级的那个二层的土地就是我们的母亲,还记得陈老师讲到一个事:“记得我长大后再去看望家乡时,那问那里的老人,您还记得我吗?老人就回答你就是那个陈凯歌。”听陈老师说当时她就流泪了,陈老师再到后面去看那条小溪流,那就小心再留着,那是陈老师不禁说到:“这就是我们小时候曾经在一起玩耍的土地呀!”当陈老师讲到这里时,学生们都哭了出来,完了屏幕全都我眼泪已在眼眶中打转。
接下来讲的电影是《大阅兵》这部电影讲的是人与集体的故事,听陈老师说他们当时拍的是升降兵,全部军人中,只有升降兵在阅兵时是戴着头盔的,陈老师说那是有一个老将军对士兵们说:“俗话说:那有泪不轻弹。但是我相信到阅兵的那一天你们都会哭的!”因为陈老师为了拍《大阅兵》这部电影借到了特准在桥边来拍,当时周恩来周总理坐着轿车就在陈老师的面前驶过,但是陈老师再次不发出来了,眼泪都是陈老师心里不仅感叹道:我们的祖国军人是多么的伟大啊!
最后是《梅兰芳》这部电影,这部电影里主要是梅兰芳的爱国梅兰芳被日本抓住了,最后梅兰芳去了上海,要知道那个时候的上海也被日本给占领了,但是没廊坊却留了小胡子,以此表示中国人是不会屈的,中国人永远不会倒下,中国永远不会失败!
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龙须沟观后感 篇5
《漂着金子的河》由上海援疆指挥部与求是影视中心策划推出,由著名导演刘春彦担任导演、编剧与制片人。编剧组在刘国忠生前所在的村子生活了3 个月,先后撰写了31 稿的剧本,并且多次邀请国内一线电影创作专家、民俗专家对剧本进行修改,2019 年12 月5 日,该片正式开机拍摄。影片采用纪录片拍摄手法,在泽普县实地实景拍摄,除个别专业演员外,大多数演员都是由与刘国忠生前一同工作、生活的当地干部群众担任,真实再现了刘国忠同志无私奉献的一生。经过一年半的拍摄制作,影片于2019 年4 月获得公映许可证,并成功选入第19 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单元,于6 月14 日在上海影城进行了专场放映。据悉,近日该片将在全疆发行播映。
张继生在首映结束后与上海援疆指挥部领导、泽普县领导、刘国忠家属及部分演播人员进行了座谈。他说,该电影以独特的拍摄手法,再现了刘国忠将自己的一生无私奉献给群众的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使刘国忠的精神得以在全疆及全国传播。他希望全区党员干部通过观影,再次学习刘国忠精神,在工作和生活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要求各县市组织好该影片的观影及刘国忠事迹馆参观等工作,用刘国忠的事迹和精神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甘于奉献。
刘国忠长子刘军山说,这部电影就是他们一家人与村里的父老乡亲当年生活的情景再现,在拍摄过程中村里群众演员十分投入,也是他们对父亲真心的崇敬与回报。他表示,要把父亲的精神传承下去,在工作和生活中向父亲学习。群众演员阿力木江·热依木说,他在电影中演了一个有钱的村民,受刘国忠的感召开始无私为群众作贡献。在表演过程中他一直被刘国忠的精神感动得流泪。他希望通过这个电影感动更多的人,让大家都像刘国忠一样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践行一个共产党员的誓言与承诺。
影片导演刘春彦说:“电影通过维吾尔族群众为一个汉族村长办葬礼的故事,从点点滴滴真挚情感的细节里折射出民族团结,反映出南疆地区真实的民族关系和社会形态。我希望这部电影成为内地甚至全世界人民了解南疆地区生活和工作的一部重要影片。”
龙须沟观后感 篇6
《美丽心灵》这部电一影,果真片如其名,实在是值得一看的优秀电一影,个中情节看后颇为感动,这该怎么定义这部电一影呢?励志吗?又好像不单是这样,女主人公对他丈夫的不离不弃同样令人敬佩。但说是一爱一情也不全是,感觉都有吧。但是,通过看这部电一影确实是体会到了挺多的,人的意志,一爱一的力量,做事要坚持不懈等等。下面就重点阐述一下个人对做事的理解。
这部电一影讲述了,一个数学天才曲折传奇又悲剧的一生,当他还是大学生的时候,他就一直致力于更高学位的奋斗中,为此他整日埋头扎在他的研究中,研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事,但是他一直没放弃,由于他的方法错误而迟迟没有成功,后来在他的舍友的提醒下,他成功的发现了一个定理,获得了他们学校的最高研究所(惠研)的席位,并在那里结识了他的老婆,他的一个学生。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太想发挥自己的才能,又或是其他原因,他一度出现了幻想,而且越来越严重,以至于医生和他自己都要放弃他,送他去一精一神病院了,这也就意味着一位天才就这样彻底毁灭了,但是他的妻子冒着会被他杀死的风险留在他身边挽救他,他也终被妻子感动,努力的改变自己的现状,最后虽没有完全恢复,但却可以正常的生活了,这被誉为奇迹。
但我想说的是,这不是奇迹,不到最后一刻什么事都可以发生,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的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不可能的事。
当大家都认为主人公不能研究出那个定理的时候,他没有灰心过,一直的进行不同的尝试,接二连三的受到挫折打击之后,依旧进行自己的课题,直到最后一刻他完美的发现了定理,成为学校的神话,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就是坚持不懈的结果,没有任何事任何结果是必然的,只要记住:事在人为,努力去做想做的事,就一定能有所改变!
就像是女主人公一样,她相信自己能帮助自己的丈夫走出一精一神病症的影响,并为之坚持努力,最后也是帮助自己的丈夫战胜了病魔,捍卫了自己的家庭,保卫了自己的幸福,成就了另一个神话!
所以,我认为在生活中,应该学会坚强,变得坚韧,遇到极其难办的事时,就算感觉几乎没有一丝希望了,我们也不该轻易放弃,要相信再坚持一下,就会有所改变,挺过去就能有新的出路。总之不到最后尘埃落定之时,绝不放弃。还有就是,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做好某件事,记住世上无难事,只要心够决!
龙须沟观后感 篇7
今天,我看了《一堂好课》这个节目,这一课的主题是爱国,我看完后令我记忆犹新,感受颇多!
上课啦,主讲人是金一南教授,听课的是国防科技大学的军官们,所喊的口号最后一句是敢于胜利。我想我们不但要渴望胜利,还要敢于胜利,胜利就像湖里的水。觉得他抓不着,就只能是渴望它。但是你敢于去得到它时,它其实并不难得到,所以我们要敢于争取胜利。金教授在课堂中提到了三种力量之源,其中一个是暴力,谁的力量大.拳头大谁就能称王,我们在旧社会和旧中国就是落后,所以当时受尽了屈辱。我们以前弱小,只能被欺凌,以前的鸦片战争,918事变,七七事变……,这些都是我们的耻辱。我们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正是因为这些,我们中国人要改变这一切,正是这种信念在激励我们一步一步走向强大。
中国有句古话说“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识时务者为俊杰”,现在中国已经慢慢的发展起来了,完成了这一次又一次的新高度,原来只能在六级风下施工建桥,现在我国已经可以在八级风下施工建桥了,华为的5G技术已经领先了美国三年,成为了全球第一,我们这每一次的超越,每一次的感人的举动都代表着我们中国正在慢慢振兴,这是中国的制造,这是中国的实力,我为祖国而感到骄傲。
看完这一课后,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少年,要做好当下的事,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把祖国建设的更美丽更富强。所以,当下我们好好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责任!
龙须沟观后感 篇8
当我读了《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后,我才懂得什么叫爱。
《我的妈妈是精灵》这本书主要写一个精灵来到人间的一系列的故事。
有一天,故事中的陈淼淼在一次意外中发现了自己的妈妈其实不是人——而是精灵,妈妈只要碰到含有酒精的东西就会显出原形,淼淼的爸爸最终要和精灵离婚,精灵最终没能和丈夫离婚。
后来,淼淼还发现妈妈为了保持人,竟喝青蛙的血,从此淼淼不愿和妈妈接触。精灵最终回到了精灵世界。
读到最后,我竟然哭了。我明白什么是爱了!
龙须沟观后感 篇9
初次发现这本书是在某个悠闲的下午,不经意间这个书名中那个大大的“跪”字刺入眼帘。中国人曾经有着千百年给封建权贵下跪的历史,人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逆来顺受,我相信我们都不只一次的听到奴性思想这个词,可是,在教育的范畴里也用这样不和谐,甚至刻薄的字眼我还是第一次见。我很困惑,什么是跪着教书?谁在跪着教书?当然我更担心的是:我在跪着教书吗?
书的作者是一位善于思考的长者,也是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任教于南师大附中。他叫吴非,他把近几年来写的有关教育问题的随笔杂感汇集成这本书。虽是随笔杂感,但也用其中几篇杂文的题目将全书细分为:永不凋谢的玫瑰、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爱与敬重的阅读、往高处飞、实话怎么说、在欢乐中沉思六个板块。虽是随笔杂感,却没有散文杂文般零散朦胧,每个故事都让人深思,每个问题都掷地有声,让我一边读,一边问着自己:是这样吗?
作为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特点,说起来特殊,又很单纯;说是辛苦,又充满幸福。这本书开篇就说到:一位合格的教师,就说一盏灯,也许灯光未必耀眼,但一定能长久的照耀人一生的道路。不要简单的把你的工作理解为谋生的手段。的确,教师这个职业常常被缚之高台,说我们是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给了我们很多溢美之词,也给了我们诸多束缚和非议。例如上次小学生给老师打伞的事件触动很多人的神经,一度成为热议的话题。但我相信凡是登上过三尺讲台的老师,都曾被孩子感动过,都因为孩子满足过幸福过。老师最大的安慰就是我们培养出了人,一个有感恩之心的人,只要能经常地发现这样的孩子,我们就会觉得既幸福又平常。感恩教育时下成了一个流行的词,其实我一直认为班上坐的大多数孩子都是普通的人,我没有想过要培养多少社会栋梁,没有想过我的学生要多几个高精尖人才,我只希望他们懂是非,辨黑白,希望他们能甘于平凡,热爱生活,可以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
吴非老师在书中的“序”中说:“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读书。如果教师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他的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身为师者,如果自身的学习能力都不是有效率的,那又怎么去教那些孩子呢?如果自己都没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又跟学生谈什么底蕴积累呢?在书中《我美丽,因为我在思想》一文中,作者还说道:终身学习的立学之本是什么,是独立思考精神。学生不敢说,不敢想,是因为开始老师不准说不能说。从指鹿为马的时代,就有了能不能说真话的问题。语文教师不能跪着教语文,如果教师是跪着的,他的学生只能趴在地上了。所以,不跪着教书,是一个教师最初的姿态,也应是一个终身的姿态。很难想象一名卑躬屈膝的教师能够教导出光明磊落的学生。老师还是得有点思想,有点脊梁。
书中还提到,吴非老师认为评价一位老师的工作,简单地说可以是三句话:让学生喜欢你的课,让学生喜欢你任教的学科,让学生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读到这三句话,我想大概是我只能算是入门级,我孩子为让学生喜欢我的课而努力奋斗着。书中也提到了影响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的风格。作者用生动直接的话语进行了比喻,没有风格的教师一如泥胎木偶,他的语文课如破庙庸僧在谈禅。看来,教学风格延续着教师的教学生命。
用吴非老师的话说总得有点质疑的精神,于是在粗读了这本书后看到作者对于很多老师牺牲自己陪伴家人时间说是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对于这样的说法,我个人是觉得有点偏激了,劳作是神圣的,休憩也是神圣的。但每个人对于两者之间的权衡有着自己的考量。另外对于书中对于现存教育体制的一些质疑,作者也是抱有些消极情绪的。
不管怎么说,不跪着教书是一种理想的状态,但我们至少得有那么点风骨,有那么点风格。教师也不仅仅是园丁,他本身就应该是一朵美丽无比,赏心悦目的花。就如最近微信朋友圈中疯转的那篇文章一样,只有老师是优雅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优雅。只有老师是从容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大气,只有老师是幸福的,我们的孩子才有望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