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元宵节优秀画画作品 篇1

说一说我们当地过元宵节的习俗吧!

在快过元宵节的时候,人们买元宵、买菜、卖肉……未过元宵节而忙碌。

转眼间,元宵节到了。正月十五早上,我早早起来,吃过早饭厚,和爸爸妈妈来到街上。啊,街上真是人山人海,好热闹啊!有扭秧歌的,有登高跷的,有唱戏的,有跳舞的,有舞狮舞龙跑旱船的……。小贩们也不错过这个机会,纷纷出来卖小吃的:有羊肉串,有臭豆腐,有粉秃,有水果、麻辣串、麻辣烫……街上一片欢声笑。

到了晚上,街上依旧热闹非凡,,有小孩,有大人,有老人等各式各样的人,他们大都是来看花灯的,花灯的种类繁多,设计新颖,造型各异:有许仙白娘子,有胖胖的猪八戒,还有可爱的小子……好漂亮啊!八点多,一朵朵绽放的礼花腾空而起,哇,好美的夜空!开放的礼花如一个个彩球,似一朵朵雪花,像一颗颗拖着彩带的流星,把漆黑的夜空照得如同白昼一样。街道的一边,还有一群人在猜灯谜……

晚上回到家里,奶奶端上一盘圆圆的,白花花的元宵。我们吃着着热气腾腾的元宵,乐呵呵的笑着。

元宵节优秀画画作品 篇2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许多的文化:赏花灯、猜灯谜、舞龙,还有美味的汤圆,各式各样的活动应有尽有,但我最喜欢的活动还是舞板龙。

虽然元宵节已经过去了,但那场景让我记忆犹新……

元宵之夜,外婆、姨妈、哥哥都来到我们家吃团圆饭。“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团圆宴过后,亲朋好友相约来到了村中的广场,那里早已是人山人海。人们四个一群,五个一组,或高谈阔论,或低头浅笑,更多的是举着手机,打开录像,仿佛化身为新闻工作者,等待着发布会的召开。

你听!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刚才还熙熙攘攘的广场瞬间沉寂了下来,耳边敲锣打鼓的声音越来越近,越来越清晰“龙来啦!龙来啦!”一声稚嫩而高昂的呼喊划破这夜的寂静,广场上的孩童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手舞足蹈的向人们传递龙来了的信息。咚咚锵!咚咚锵!你看!伴随着锣鼓声从黑暗中浮现出了两盏花灯,随之一个硕大的龙头,不紧不慢,不慌不忙的游了出来。一节又一节的龙身由村里的青壮年一摇一晃的抬着徐徐前进。在看到高大威武的龙头出现的那一刹那,广场上爆发了海啸般的欢呼。原本的寂静都被这盛大的活动所打破,原本的黑暗也因龙的出现而消散。

“爷爷,爷爷,这龙这么长,这里能盘的下吗?”一个裹的像汤圆的小朋友不禁发出了自己的疑问。我忍不住脱口而出“当然能!不信你看!”只见了龙到了广场上,龙头跟着眼前的龙珠上下翻飞,灵活得转了一个又一个弯,上百节闪闪发光的龙身紧跟着盘旋了起来。时而快,时而慢,时而缓,时而急,而摇摆,时而起伏,时而围成圆圈,时而散开。我仿佛看到了一条龙在腾云驾雾,在翻天蹈海,在闲庭漫步。咚咚锵!咚咚咚咚锵!随着锣鼓的节奏加快,舞龙珠的人健步如飞。龙头也不甘落后,紧随其上,速度越来越快,幅度越来越大,人们的欢呼声越来越高!咚咚咚!咚咚!咚!随着最后一个鼓点的落下,舞龙人将板龙架着稍作休息。这时候,我才真正看清楚了这条威武庄严的龙:龙头向四周发出耀眼的光芒,一对金灿灿的龙角也不容忽视。一对电灯泡做成的龙眼炯炯有神,散发出的威武气质,让人心甘情愿地臣服。龙嘴大开,好似正准备吞下一顿元宵佳肴,龙爪高高举起,神气活现。

“嘟——嘟——”伴随着低沉而庄重的长号声响起,这条龙也伴随着号角声在广场上蜿蜒游走。“嘭!”一个烟花冲破了天际,炸出了绚烂的色彩。烟花一个又一个,也把舞龙推向了另一个高潮。龙游到了马路上,一路经过的人家都点起了灯笼,照亮了这难忘之夜。“拉龙筋咯!”平日就爱凑热闹的我必然是欲迎不已,说干就干,撸起袖子就加入了这喜庆的舞龙大队。

只听一声“嘿哟!拉——!”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腾空了,原来是前半截的人杀了我们个猝不及防。不行!这场子一定要找回来!又接着一声“嘿哟!拉——!”是爸爸与叔叔们的号子,我攥紧把手,身子向后倒,跟着口令“拉!”那一刻,仿佛龙神降临我身,浑身都充满了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胶着,最终还是我们后半截的人赢了,大家开始疯狂的往后跑,这速度能与百米冲刺有得拼。几百米的龙一下子全力后冲,它越走越远,逐渐淹没在夜色中。

“嘭——嘭嘭”欢送板龙的烟花响起,熙熙攘攘的人群也如潮水般退去,村庄又回归于它的安宁,这就是我们村的闹元宵。感恩元宵,难忘元宵!热闹,喜庆,却又不失传统美,这传统在中华的文化中必会得到传承,必会熠熠生辉!

元宵节优秀画画作品 篇3

元宵节过去了,我没有吃到元宵。

我的童年里没有元宵,也不知道管这一天叫“元宵节”,我们就叫“正月十五”。

这一天是继大年夜过后的又一个惊喜,也是对“年”的挥手告别。对于孩子时的我们,心里其实不太愿意这个特殊的时间段去的如此匆忙。因为,过了“十五”就意味着马上开学了。寒假作业基本上被鞭炮“炸”的乱七八糟。可是,这段时间总是这么匆忙,从来都是。

“十五”这天,依旧穿着新年的新衣服,不过没有那么干净了。袖口可能沾了干瘪的鼻涕,还有烟花烫出的三三两两的小窟窿,口袋里还有捡来的“哑炮”,和再三央求才从父母手中揪出来的几毛压岁钱。当然心里还有一点点扼着小黑手腕叹息着的,不舍的撒开的所剩不多的小时光。

“十五”的热闹,不是小河边嗤嗤作响的鞭炮引信,和捂着耳朵依然响亮的鞭炮响;不是黑白电视里牛群冯巩马季们的没完没了的相声;也不是几个小不点儿背着大人偷偷攀比自己今年有多少个一块两块五块的小收入。“十五”的热闹是在“十五”的晚上。

不管有没有月亮,不管月亮圆不圆。

“十五”的热闹,是奶奶和妈妈揭开热气腾腾的蒸锅,雾蒙蒙的,她们的脸上分明的红润,眼睛有点睁不开,用力的吹着冒出的热气。热气是神秘的,像大圣脚踩的筋斗云,你不知道那个猴子七十二变变成了什么。守在蒸锅旁的我们,雀跃的像一只只小猴子。眼巴巴的期盼着。

大鱼,小鱼是必须要有的。妈妈的手比去年巧多了。黄豆做了大鱼的眼,绿豆做了小鱼的眼,鱼儿们用我家的春联纸染了红红的嘴唇,真好看!

小猪,胖胖的。是猴儿哥带来的吗?它比我家养过的任何一只都可爱。白白净净的,是八戒吗?从来都是取笑他,今天绝不。

小狗子,小兔子,小青蛙……小青蛙怪怪的。

妈妈,这是青蛙吗?

妈妈笑哈哈,竟然不好意思了。说:这不是小青蛙,这不是小蛤蟆嘛?

奥,小蛤蟆,小蛤蟆……我们一群蹦蹦跳跳的兴奋着,“呱、呱、呱……”像一群小蛤蟆。

妈妈的手真巧!妈妈笑的有些不好意思,但年轻的妈妈想想都是那么好看。我竟然疏忽了妈妈的好看。爸爸可曾记得妈妈的好看。在“十五”的这天,想起妈妈曾经美的容颜。

热闹,不止这些。

妈妈在除夕后的某天,在大盆里泡了好多“筳子”(音同亭子,高粱穗下面直直的滑溜溜的那一段),问她做什么,她笑而不答。顽皮的我们不太关心大人们的心思,问问也仅仅是好奇的刹那没话找话而已。从此不再问,只顾玩自己的。

某一天夜里,我在被窝里看见妈妈披着棉袄,在灯下做着什么,桌子上摆着她的针线筐,我想可能是谁的衣服破了吧。我在梦里笑,想她听到了也会宛然一笑,然后过来为我掖被角儿。

妈妈是端庄美丽的,是我疏忽了。因为我在她最美的时候睡着了。

“十五”是一个有谜语的日子,孩子总会想着赚几个“聪明”来打发这接下来的一年。

妈妈不识字,她把前年的谜语拿到了去年,又从去年里拿来今年,她只说了几个字,我们便知道了答案,妈妈笑的前俯后仰,我于是赚了几个“聪明”,我们谁都不说那是“老谜新说”,因为我喜欢“聪明”二字,得了它们就像在学校里得了小红花一样的开心,我还知道这样说明了我被喜欢着。

妈妈在笑,她很美,女人之美。可是我在得到的聪明里竟然也忽略了。

妈妈不识字,可是妈妈有大招。妈妈会在猜谜语高潮过后,恰到好处的让我们猜,她给我们做了什么?

新鞋子?不是。

新衣服?不是。

新……?

红彤彤的灯笼,从被我们忽略的角落里被妈妈提出来,我们又雀跃了。蹦蹦跳跳的像小猴子。迫不及待,插上红红的蜡烛,小火苗摇摇曳曳,像刚睡醒懵懂醒来的花仙子,伸了一个懒腰之后,安静挺拔的看着这个世界 : 一个完整的世界——爸爸、妈妈、孩子。我们也都安静的凝视着在“十五”里到来的她。随之便是欢呼和出去炫耀了。

我们簇拥着,迈着小心翼翼的步伐,像戏台上的角儿,在妈妈的一声“去玩吧”里,走进了一个一年来熟悉而又陌生的寒冬里不再寒冷的夜,妈妈立在门框内,面带微笑目送我们离去。

她的身影很美,可是我却忽略了。我只顾着看手里的灯笼和脚下的路,还有邻居家孩子的“啧啧”称赞和艳羡。

这个时候,红红的灯笼,温暖的光,我们瘦长的影子尾巴,让我们不再羡慕那些还有“烟花存货”的孩子了。他们会用手里的烟花换我们手里的红灯笼。烟花易冷,璀璨结束后我们要换回来。于是我们的瘦小细长的影子尾巴变成了一个个的小孩子,然后再拖一条条影子尾巴。

我们开始“啦啦啦”的走着有腔调的小碎步,走街串巷,挨家挨户的去讨一个称赞,不得停留,继续前进。

“十五”在簇拥中不觉疲倦的走遍了村子。还刻意走了最黑暗的地方。红彤彤的温暖的光,照我们一路前行。

妈妈在家中,她盼我早回家,妈妈很温暖,可是我却忽略了。我们一直走到蜡烛快要燃尽了才想起回家。

元宵节优秀画画作品 篇4

正月十五闹元宵!今天,正是闹的日子,我们的校园里也发出了快乐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哦!原来是同学们在热闹地做元宵呢。

一听见老师说“做元宵”这三个字,我们就小声地议论开了,老师告诉我们说:“我们今天做的元宵要打破传统元宵的样子,不再是一个圆溜溜的元宵,要有形,所以同学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谁的元宵做得有创意!”我的天啊!这种要有形的东东我最讨厌了,内心虽然有一点排斥,但还是觉得很有挑战。

我们到了食堂的时候,里面早已是人山人海,人声鼎沸。只看见有的同学在沉思着,有的同学正在动手做着,还有的正认真听老师的讲解,家长志愿者们也忙着和面、揉面、搓圆子,整个食堂洋溢着欢声笑语,我也跟着激动起来,手痒痒的,迫不及待地想加入进去。

好不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分好面团后,我们就开始了自己的制作。调皮的我先拿了一个咖啡色的面团,咖啡色的面团软软的暖暖的,居然还散发着巧克力的香味,真想就这么一口吃下去。我把面团在手上搓成长条之后,在桌面上卷成一个便便的形状。我拿着我第一个作品“便便元宵”得意地向同学们展示。女同学一脸嫌弃:“等会煮了,你吃得下吗?”被问尴尬的时候,不懂谁把我的“便便元宵”拍扁了,看着就更恶心了。我只好改做其他东东,我飞快的重新拿起一个面团,这里加一点绿色捏捏扁,那里加一点白色搓一搓,很快一颗“微笑表情元宵”诞生了。其他同学也不懈地努力着,很快盘子里堆满了大家的作品,憨态可掬的雪人,绿油油点缀着礼物的圣诞树,愤怒的小鸟头,弯弯的彩椒,鲜艳的草莓……

我拿着作品以飞的速度跑回教室,因为在教室里“咕咕咕”冒着热气的锅早就在等着我们的圆子,热水下锅,锅里全是我们的作品,锅边聚集着和我一样兴奋的同学,不时趁着锅盖掀起的瞬间,闻一闻香气扑鼻的圆子,教室里弥漫着巧克力味,真是馋死我了。

热腾腾的圆子很快出锅了,吃着自己做的元宵,就着巧克力浓浓的香味,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元宵节优秀画画作品 篇5

我是非常过元宵节的。很小的时候,元宵节对我而言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趴在暖热的灶台边,看着锅里起起落落的汤元使劲咽口水;再大一点,元宵节在我心中就变成了红通通的颜色,穿着红袄红裤,追逐着红红的灯笼红红的鞭炮满街乱跑;到了青涩的年龄,元宵节悄然幻化为一句宋词,“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朦朦胧胧,自我陶醉,自我憧憬;而今年的元宵节,我淡淡的,只是从手机短信中才意识到。

晚上的时候,暮色刚刚降临,清脆的鞭炮声便远远近近、此起彼伏地响起来,搅得人有些心慌,我于是出门随处走走。到底是人们的传统习俗占了上风,满大街居然都是放烟花燃炮竹的人,不单孩子欢呼雀跃,大人也跟着兴奋,三五成群,甚至是全家出动,谈笑间,彩珠腾空而起,在半空中炸开,发出眩目的光芒,飘落纷纷,转瞬即逝。

我独自一个人在喧闹的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看如梦如幻的烟火,听震耳欲聋的炮竹,我想这样才应该算是元夕,火树银花的元夕,吹星如雨的元夕,童年无忧的元夕!可是在很长时间里,我失去了童年的元夕,不再贪心那颗小小的鞭炮,不再神往那声如雷的轰炸,我安安静静地住在高楼里,看四角的灰色天空,边嗑瓜子边看电视里众多的明星在热热闹闹的晚会中跳来蹦去,小时候曾经翘首期待的元夕往往就这样在有节律的嘴巴一开一合中溜走。还好,今年的元夜我已经在家乡了,没有把自己扔在电视机前,也没有把自己沉到书海中去,以没有把自己放在网海里,我贪婪地嗅着空气中的烟花味儿,眼前又有了那湿湿的雾,笼罩着尚能感到温热的往昔,我想这就是思念。是思念那儿时的人,还是儿时的事?

黄昏早过,夜色正浓,街上人们的目光只在地面与半空中交替游移,眼里只有绚烂的烟火发出的光芒,天上的那一轮满月竟是被彻底地冷落了。也难怪,早春二月,春寒料峭,数日来雨雪霏霏,今日初晴,任她月儿再怎样圆满,终是一轮冷月,满地青辉,望之生寒!这样的月色常被欢乐的人们遗忘,掬月入怀的,多是诗家词人,要不就是思妇离人。我已经没有了那时“月上柳稍头,人约黄昏后”的精致情怀,逝去的心事已随尘世湮没,平时不敢去翻它,也不敢去想它,只想用时间作一帖遗忘的良方。但今夜的月亮如水如银,与团圆相连,与相思相连,与离愁相连,与泪水浸湿的春衫袖相连,演绎着生生死死的爱情,恩怨纠葛的爱情,那一缕早想割舍的愁怨,如烟火燃烬后的白雾氤氲,缥缥缈缈,绕于身前身后,令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夜渐渐深去了,人们也开心了倦怠了,也回屋睡去了,热闹的元夕开始沉寂,空气中过于浓重的烟火味熏得人昏昏沉沉,我孤魂一样空灵地游走在清冷的夜风里,似在天涯,似在千古,我想在一段数影婆娑的矮墙边,贴着月亮斑驳的影子蕴一蕴魂飞魄走的心灵。曾经在认真解读“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后,热切地期待“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至高境界,梦想有一天蓦然回首,梦中的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笑语盈盈,深深看我!只是我一直在错过!我沉迷于这样的梦一醉两年,似乎此梦一醒,今生断送!然而该断送的终归还是断送,正如雪中的脚印,不是被新雪覆盖就是融化了,踏雪终归无痕,绚烂的终归要趋于平淡,灯火辉煌时,终是阑珊月归处!

希望您能喜欢这些唯美的句子,优美的说说,在您的朋友圈能经常分享值得与他人分享的句子。励志的句子网djz525.com向您推荐更多好内容,请阅读元宵节作品文案,希望您有一个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