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1)
老师昨天喧布了今天去颐和园的消息。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你去带什么,有的说你穿什么衣服等等,我的心情也非常兴奋。老师说:“同学们安静下来”。老师给我们讲了能带什么不能带什么和几点到校等等,特别强调了明天不能迟到。
晚上我的心里全是颐和园,心里高兴极了。早晨我很早就起了床到了学校,班里已经来了一大堆的人了,真没想到同学们都这么激动。过了一会儿,老师来了,老师问还有谁没有来,同学们异口同声的说刘晨旭。老师给刘旭家打电话说买东西去了还没有回来呢?大家都找急了,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们的同学终于来了,同学们抱怨到怎么才来呀!我们的汽车也到了,我紧张的心情也随之放松了下来。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排队下了楼做上了大巴车,向北京颐和园的方向驶去。
汽车终于停在了颐和园门口,我们的目的地终于到了。我们下了车排好队,空气真新鲜呀!我好久没有呼吸过这样的空气了。我们踏着轻快的脚步,走到了颐和园的大门,不过我们的票已经买好了,不用再排那么长的队了。进入大门我四处观望看看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我们的小队来到了长廊,长廊全长728米,共273间。长廊还有画廊之称,因为在上面包含了14000余幅画呢!真是神奇。我们穿过长廊来到了东宫门,这是颐和园最东边的门,这一带原来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生活起居的地方。我们在这里用了午饭,吃完饭我们又游玩昆明湖,这一天玩的真是开心。
啊!美丽的昆明湖不愧是中国的皇家园林!真是雄伟壮观!古代的人们真是伟大呀!
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2)
国庆假期,我和妈妈去北京游览了美丽的颐和园。
它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景点。
我们进了颐和园,走过几座大殿,就来到了长廊。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有七百二十八米,如果四根柱子为一间的话,共有二百七十三间。长廊红的杆,绿的柱,真是漂亮极了。长廊的里外都有画,一共五千多幅。你肯定会说,这么多,肯定有大部分都是相同的,那可就大错特错了。长廊虽然有这么多的画,但没有一幅是相同的,分别有人物、花草、建筑,还有风景。长廊分别有春、夏、秋、冬四个亭子,里面分别有一幅故事画,有桃园三结义等三国故事。长廊的左边是美丽的昆明湖,一阵阵凉爽的微风吹来,令人心旷神怡。
长廊的右手边是万寿山,上面的佛香阁是慈禧太后烧香拜佛的地方。佛香阁是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里面的观音可不是当时的观音。整修颐和园时,发现观音少了手,重建来不及,怎么办呢?有人说在其它寺里拿一个来,就拿来用了。可少了几个铜头,就把昆明湖里捞来的铜头放了上去,不大不小,天衣无缝,也就拿来用了。佛香阁下面有一排金碧辉煌的宫殿,那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往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一面镜子照着颐和园,那是昆明湖。往昆明湖一眺,四周的树中间有一块碧玉,原来是一个岛。向东眺望,可以看见白塔和几座城楼。
从万寿山下来,走完长廊,就来到了昆明湖。湖的两岸栽着无数棵碧绿的杨柳,婀娜多姿。不知不觉,我们又来到了十七孔桥,桥上有十七个桥洞。桥上有上百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有一只小石狮,每只都不一样。游人走在十七孔桥上,八个人并排都不挤。走过十七孔桥,就来到了南湖岛。南湖岛上树木郁郁葱葱,湖水碧绿碧绿。在南湖岛上看佛香阁和排云殿,佛香阁顶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排云殿被树遮得只有顶了。
颐和园真是太美了,令我流连忘返!
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3)
颐和园昆明湖东堤岸边,十七孔桥桥头不远处,有一只神态生动、栩栩如生的镀金铜牛,它昂首安卧于岸边。令游人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牛的力大无比,勤劳朴实,温顺善良,平和自如,使游人陶醉;另一层意思,是镀金铜牛的故事,多少年来,吸引了千千万万游人。
为了表示大清王朝的繁荣强盛,乾隆皇帝命人铸造铜牛,铜牛全身镀金,并在金牛背上用篆文铸了《金牛铭》,铸造镀金铜牛,放置在昆明湖岸边,还能起到考查昆明湖水水位的作用。据科学考证,昆明湖的东堤,比故宫的地基高约10米。以前,遇到大雨之年,昆明湖一带便成水患之地,为了防止昆明湖东堤决口,殃及紫禁城受害,在此设置铜牛,观察湖水水位线,随时知道水位比皇宫的城墙高多少,以便加强防护,免使皇宫遭受洪水之灾。
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4)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游览颐和园。我叫余文靖,大家可以叫我余导。现在大家乘坐的是2008班车。趁还在路上,我先介绍一下颐和园的概况:颐和园位于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建于清朝1750年,1764年建成,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6年重建,1888年改名颐和园。1900年又被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颐和园占地290公顷,包括万寿山和昆明湖两大部分。
好了,现在已经到了颐和园了,下车吧。各位游客,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有名的长廊。这条长廊长728米,分成273间。请大家抬头看看,顶上有许多横槛,上面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一共14000多幅,神奇的是那么多画竟没有两幅是相同的。大家再看看两旁,栽种了许多花木,一年四季鲜花不断,绿草茵茵。
欣赏完了长廊,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万寿山。大家看,半山腰那座八角型宝塔,是用闪闪发光的黄色琉璃瓦建成,它就是非常有名的佛香阁。下方的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阁。
现在我带大家上万寿山。请大家站在距山脚60米的佛香阁看,颐和园的景色就会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是绿得像块碧玉,平静得像面镜子的昆明湖,游船、画舫在上面慢慢的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再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座古老的城墙和那城里的白塔。
现在大家跟我下来,我们要观赏的下一个景点是昆明湖。昆明湖占全园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载满了垂柳。在广阔的湖面上,有三个小岛点缀,大家看,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还露出宫殿的一角。我们只要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到岛上玩。这个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大家仔细观察,这么多狮子神采各异,没有两只是相同的。
这次颐和园之游就要结束了。感谢大家的合作和支持,祝各位返途愉快!
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5)
颐和园
吴秋仪
今天,我终于来到了伟大的首都北京。
安顿好住处,吃过了午饭,爸爸就带着我去了颐和园。我太高兴了,因为我早就想去这座皇家园林看看了。我曾经听爸爸说过,颐和园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家园林。这座园林是在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海军军费重建的。这座园林依山傍水,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
来到颐和园,我们先买了门票,然后就迈进了颐和园古色古香的漂亮大门。
我们绕过大殿,就来到了有名的长廊。爸爸告诉我,这条长廊有728米,一眼望不到头。是中国园林建筑中最长的游廊。它沿着昆明湖北岸向西伸展,像一条玉带将远山近水和各种建筑连在了一起。我跟着爸爸兴致勃勃地往前走。我发现,在每一根栋梁和每一间的横槛上,都绘有五彩缤纷的彩画:有下棋的画面;有嫔妃玩耍的画面;有皇帝出游的画面听爸爸说,这些画面,大都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戏剧曲艺等,还有山水、花鸟、虫鱼等。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真是让我目不暇接啊。有人作过统计,长廊里的画共有14000多幅。所以也有人把这条长廊叫作画廊。我发现,在我所看到的画里,竞没有一幅是相同的。漫步在长廊里,我有一种当慈禧太后的感觉,仿佛我就是慈禧太后。我说:爸爸,如果这时候有一个丫环搀扶着我走,我就真的更像慈禧太后了。爸爸笑道:你想得美!
我们边走边看,终于走到了长廊的尽头。接着,,我们又往昆明湖的方向走去。
昆明湖損:大彳艮大,爸爸告诉我,昆明湖面积近200公顷,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湖的四周点缀着各种古代建筑物。我们走在昆明湖畔,尽情欣赏着美妙的湖光山色。在我眼前,昆明湖湖面宽阔,碧波荡漾,像一面碧绿的大镋子,映着万寿山的倒影。风儿吹来,湖面泛起波纹,就像一面大哈哈镜,照出的景物特别逗人。
走到坐游船的地方,我们买了票,然后,我们就上了一条双人脚踏船。我和爸爸坐在了游船上,我坐在前排负责把握方向盘。爸爸在我身后,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船的前进,他必须用他两只有力的大脚奋力踏。我们的船一直驶到了十七孔桥。在桥洞里绕了一圈后,我们的船就往回走了。
下了船,我们就往昆明湖后面的万寿山去了。万寿山是北京西山的余脉,古称金山、瓮山。远远望去,山中树木葱郁,亭台楼阁掩隐其中。我想,这古代的帝王真是太会享受了。而当时的中国劳动人民,却吃不饱穿不暖。这是多么地不公平啊!
到了万寿山脚下,爸爸说要去爬山,可到了进口处,我们才听说上山是要又钱的,而且每人五元。爸爸一生气,说:算了,我们就不上去了!于是,我们就开始返回了。
虽然这次旅行结束了,但颐和园的美景至今还让我回味无穷。
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6)
我曾经爬过壮观的万里长城,见过金碧辉煌的故宫,欣赏过庄严雄伟的天安门,但令我映像最深的还是百看不厌的颐和园。
我和爸爸妈妈刚走进颐和园的大门,就来到世界闻名的长廊。“哇!好大好长啊!真不愧是闻名中外的长廊啊!”我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据说长廊全场700多米,上面画着五彩缤纷的画,有些画着花鸟虫鱼,有些画着各种人物,还有些画着十分美丽的.风景,每一幅都画得栩栩如生。我和爸爸妈妈漫步在长廊中,真是心旷神怡!
走完长廊我们就来到了赫赫有名的昆明湖。昆明湖是颐和园里一个最大的亮点,湖水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沙石,鱼儿在水里欢快地游着,有许多人惬意地划着船欣赏着美景。昆明湖上有一座石桥,我兴奋地爬上了桥,爸爸告诉我这座桥有十七个桥洞,所以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雕刻许多许多形态各异的小狮子,样子好有趣呀!昆明湖周围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还有许多垂柳随风飘动,美不胜收。
游完了昆明湖,我们又来到了又高又陡的万寿山。上面有个一宝塔型的建筑物叫佛香阁,非常富丽堂皇。
颐和园还有许多有趣的地方,它真不愧是一座最美的皇家园林。
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7)
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
颐和园原本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今名,作消夏游乐地。到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评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点景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1600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1998年12月2日,颐和园以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优美的自然环境景观,卓越的保护管理工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誉为世界几大文明之一的有力象征。
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8)
暑假期间,妈妈带着我到北京游览颐和园。我早就听说过颐和园,并在脑子里想象那雄伟壮丽的景象。现在,我终于有机会一睹它的风采了。
坐着城际列车,我们到达了北京。从地铁口出来,我就看见了一道长长的院墙,闻到了不知是哪种花散发出的清香。走进公园,那皇家园林的气派立刻展现在我眼前,一排青青的松竹整齐地生长着,各种花朵在绿叶的衬托下显得格外娇艳。
我们一一参观了许多景点,在高达58.59米、海拔108.94米的万寿山景区内 ,佛香阁真是值得一观。从远处看,这座宁静的寺庙总有一缕青烟从大殿的上空缓缓升起。佛香阁是仿照杭州的六和塔建造的,20米的石造台基使佛香阁显得威严无比。放眼望去,整个佛香阁被郁郁葱葱的树林环绕着。历史上,慈禧太后曾在此烧香礼佛。今天,来到佛香阁的游人们居高临下,可以饱览昆明湖及几十里以外的明媚风光。虽然正值旅游旺季,游人们在这儿却变得安静下来。我不信佛,但从心底里对佛教产生了敬畏。
我从书中了解到寺庙一般是建在深山,比如五台山的佛光寺、峨眉山的伏虎寺等。我不知道为什么在皇城边还有这样一处佛门净地。颐和园内的佛香阁真美。
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9)
这个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首都北京。这次快乐的北京之行,最让我难忘的景点是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的西北郊,是清代的皇家园林和行宫。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颐和园最有名的长廊,弯弯曲曲的长廊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被分成两百七十三间,每间都有五颜六色的图画,有牛郎织女、牡丹图等,各不相同。走完长廊,就来到万寿山脚下,山下是排云殿,半山腰八角宝塔形的建筑是佛香阁,山顶还有智慧海。万寿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
接着我们乘坐游船,畅游在昆明湖上。昆明湖的水像一面镜子,闪闪发光。两岸的垂柳笑弯了腰,好像在欢迎着我们的到来。湖中心有个小岛,还有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其中有一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因此叫十七孔桥。走在长长的十七孔桥上,我数了数桥上有一百多根石柱,柱子上雕刻着形态不一的小狮子,栩栩如生。
颐和园的美景数不胜数,令人流连忘返,下次有机会还要再来。
关于颐和园的作文(篇10)
颐和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在北京西郊海淀区。原为皇帝行宫花园。
关于铜牛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呢!清朝的慈禧太后,为了个人享受,就传圣旨:把颐和园建成“天上人间”。颐和园的佛香阁象征天宫,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龙王庙一带便是人间。既然有天河,当然还要有牛郎织女了。于是在八方亭下边的昆明湖边建了一头铜牛,象征牛郎,在石舫旁边建了一座织女亭。铜牛身子朝东,头向西北,冲着织女亭方向,以昆明湖为界,形成左有“牛郎”右有“织女”的格局。
这头铜牛就这样朝朝暮暮望着“织女”。有一年七月七,铜牛突然走起来,又朝织女亭游去,可昆明湖太大了,铜牛游到一半就沉入水底。慈禧太后非常生气,又派人仿照过去的铜牛赶制一头,安放在原来的地方,怕它跑了,用铁链锁上了。
第二年七月七,太后命壮汉看守。结果铜牛又动了,壮汉们赶紧拉呀!拽呀!由于用力太猛,“咔嚓”一声,把铜牛尾巴拉断了。人们找来更粗的铁链,七手八脚把铜牛锁住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第二头铜牛,不过现在已被艺术家修饰得再也不是没有尾巴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