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魅力需要我们穷尽一生来体会,看过作品后,我心中十分感动。 如果我们没能抓住这本书的重点,那么写出来的读后感也只是平淡无奇。下面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鹤读后感”,希望这一页所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所启发!此外,您还可以浏览作文栏目的关于高三奋斗的作文。
鹤读后感(篇1)
最近看一部电视剧,剧情非常离奇狗血,也非常吸引人,那就是由严歌苓作品改编的电视剧——【小姨多鹤】。
该剧曾经获得第五届电视观众节最佳电视剧金奖和第14届华语榜最佳电视剧奖,剧情非常曲折离奇。讲的是中国东北农民的一家人,因为媳妇生不出娃,然后家婆在荒郊野外偶然发现了正在逃难的一个日本的女人【由孙俪饰演】。
这老两口就寻思着,反正儿媳妇没生育能力,能不能把这日本的女人先给救活,然后?——嘿嘿,都说东北人心思多,心眼活,那还真不假,——一开始吧,很多观众也或许以为老两口是好心相救,不计前嫌,不会因为她是日本人而撒手不管。 其实不是的,他们救人还是带有某些功利性目的的——那就是想给自己儿子收纳为二房。
也就是说,我救了你一命,你就为我儿子生个孙子,不枉费我们的救命之恩!其实某种程度上说国人善良,其实说善良也不善良,这其实也存在这赤裸裸的等价交换。就因为儿媳妇朱小环不能生育,所以老两口费尽心思,因为媳妇和儿子感情好,儿子也不愿娶二房,但是不娶二房哪来的孩子呢?——这下可好,机会来了,略微施展一下好心,就可以又当好心人,又可以使自己家【延续香火】。————要知道在那个封建的年代,一个家庭里要是没个儿子,是会被人戳脊梁骨的! 所以管他是什么日本的女人还是越南女人,能生孩子就行。 可是为何不娶咱国内的女人为二房呢?刚才说了嘛,儿子儿媳感情好,姑且不说儿媳不答应,儿子也不愿意啊,娶了二房生了孩,也不好打发人家走啊。因为毕竟是本地人,但是这个日本的女人就不一样了:她不是本地人,本地没有娘家给她撑腰,利用她生完孩子,就可以打发她走!——可见东北人的心思非常之细,并不像我们平时想的那么粗枝大叶,有时心思细密会打算并不亚于我们南方人哦!
但是后来为何又没有赶她走呢?只是因为形势所迫:一个老妈子和多鹤处出了感情,一个孩子要喂奶——这个日本的女人给他们家生了三个孩子呢。。因为妻子朱小环非常厉害,——某些东北女人的势利有时可不是一般的厉害,她不允许孩子们叫多鹤为妈,要改口喊小姨,这就是原著书名【小姨多鹤】的`由来。。。其实后来多鹤为了避嫌掩人耳目也主动把名字改成了中国化——叫朱二环,意为小环的妹妹。
一个生不出蛋的母鸡,居然还不让别人认自己的亲生孩子,非得鸠占鹊巢,让孩子们认她为【娘】,随后整个家庭成员的关系为之混乱——日本的女人变成了小环的妹妹,孩子们的小姨,而小环不费吹灰之力就当上了娘!——剧情果然够狗血吧!
不过当时多鹤的处境也非常可怜,因为身在他国异乡,不给别人当二房也没处可去,只好任人摆布和宰割啦。。。。。可怜的多鹤,一辈子没有爱情,就这样沦为了当时中国北方农民的生育工具。而心甘情愿为他人生育的理由居然只是为了报答别人的【救命之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多鹤这么做也只是为了保命而已。 而最可恶的就是那老两口,为了能让自己儿子有后,居然想出如此损人利己的方法,先假好心把姑娘救上来,然后道德绑架,意思就是我们救你一命,你就为我儿子生一孙子,好自私的封建思想的农民啊。。。其实说到算计和精明,我们南方的农民或许还没有北方的心眼活,能算计。。。。。唉,,这部剧越看越让人心酸,越看越让人流泪。。可怜的小姨子多鹤啊。。。。 而且当多鹤生完第一胎时,还一度被男主扔进雪地里,企图把她饿死,让她自生自灭,也就是说,不想要她了,可见男人们心狠起来比我们女人还狠。。。男人真是不可交。。。——要知道这可是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极寒天气,人家刚为你生了孩子,你就这样对待人家。。。最后还是朱小环看不过去了,主动去把多鹤给找了回来。——虽然她也有自私的一面,但是毕竟有一颗母性的慈爱之心在心底隐藏着,再说了,救回多鹤她也不亏啊,自己不用费力,平白无故的做了母亲,要知道多鹤一口气给她生了仨呢!
这部剧确实非常精彩,剧情也够大胆狗血,得空的朋友们无论是原著还是电视剧都可以拿来看看,受益匪浅。。。。
鹤读后感(篇2)
《秃鹤》是一篇很让人感动地故事,它讲述的是一个叫陆鹤的秃头小孩在油麻地小学一到六年级的成长经历。他还有个小伙伴叫桑桑是校长的儿子。
读完故事我不知不觉的想到秃鹤是一个有生理上缺陷的孩子,这样的人使同学们中间醒目的。在孩子们心中,他们从来不愿意承认自己是这个群体,是弱势群体。他们希望证明自己有力量,有智慧,有勇气,能替大人分担,能体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秃鹤之所以要戴帽子,就是想保护这个秘密,不被人关注,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我们应该知道,此类人心理石极度敏感的。而且,还有点自卑。当我们遇到这类人我们应该帮助他们而不是嘲笑、讽刺,这只会让他们更伤心更自卑。
理解了故事后我又总结出写好作文的方法。
一本小说没有高潮肯定是一部失败的小说。而一篇文章没有高潮肯定会被人评为“平铺直斜,索然无味”,高潮的产生,一靠故事,整体的故事,二靠细节,故事发展到焦点时刻的细节。
这样一总结我发现,我从故事中还学到了不少有用知识。这对我以后写作有不尽的用处。我一定要多读好文章让自己的写作水平在看书中提高。
鹤读后感(篇3)
生命如蒲草般柔韧
(实习评论员欧阳静媛)
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同是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却因日本二战战败被日本抛弃。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却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代替其不能生育的老婆朱小环。在民族仇恨的背景下,日本女孩多鹤的介入使得整个家庭关系变得暧昧和怪异。
多鹤背后的身世,三个孩子的"小姨",这畸形的社会和家庭身份都赋予了《小姨多鹤》这本书的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特殊的社会张力。
柔软和坚韧,多鹤兼而有之。身无长物,无父无母,无依无靠,被一场接一场的自杀与他杀遗弃在彼邦——中国。我始终忘不了被装在麻袋里孱弱的小人儿被解开时麻木清冷的目光,目睹过太多血腥而生猛的场面,几乎连意志也被摧毁。
多鹤是柔软的,那些个勾着人的心事和眼神,那些个藏在心事和眼神后的风景,在硬桥硬马的片断里,楞是没能藏住水一样的柔情。尽管她成为了老张一家人的船只,但她却一无所获,没有片刻的温柔与爱抚。在张家这个"见不得光"的家庭里,多鹤以一个门内的外人相守数十载,低头颔首的穿梭在街头、楼道、默不作声地完成每天的使命。
她还低头磕头。她任由别人摆布。她甚至跌跌撞撞,不敢平稳地走路。在拥挤的房子里,她创造着不属于灰黄楼道的极致整洁,一尘不染的瓷砖和地板,笔挺的补丁衣服都是多鹤柔软的一部分。她甚至不敢哭,也不敢哭,她的孤独似乎没有给她多少喘息的机会,只能年复一年地活着。
多鹤也顽强,“蒲草坚韧如丝”形容这种女人。她把痛苦当做一杯酒,一饮而尽,决心坚定。这个隐姓瞒身份在一个普通中国家庭过了几十年非妻非妾生涯的日本女人多鹤,生活的棱角不能她磨掉骨子里的民族灵魂,不能摧毁掉她内心的花园,也不能带走她血液里的倔强和坚强,心脏始终扑通扑通地跳动不停。因为只要心在跳,总有一天身体会站起来的。
她在这扭曲的家庭环境里背地里依然保留着与女儿的"特殊语言",润物细无声的将自己血液的灵魂传输给自己的骨肉。同时,折射光线的旧瓷盘和令人惊叹的干净地板也在悄悄地影响着已经想念她的家人。强大的生命力和难以想象的宽容是多鹤的独特标志。她的生活就像一棵藤蔓,充满了坚韧。
就连正妻小环,一个被世人看来泼辣、世俗、懒惰的女人,她对多鹤,从憎恨到怜悯到疼爱,一生里,象一面镜子,比照着多鹤的得与失,好与坏,酣畅淋漓、悲欣交集地活着。
人们常常觉得严歌苓的写作技巧出人意料。讲那么一团血肉模糊的故事,居然可以横冲直撞,不带拐弯儿。一头一脸的血腥,忽喇喇泼将过来,黏得你坐卧不宁,她却举重若轻。
始终坚持小人物的故事,在大而广的时代背景下。就像多鹤的故事,冷酷却温暖,离奇又平实,让我们激起爱和恨的能力,回过头来思考自身的情感和记忆。战争和硝烟使人们在生活中步履维艰。民族的义愤和血仇使人们失去了温情和残余的人性意识。
在家国矛盾和人性温暖间谁都会些许迟疑,但记忆和情感不应该会忽视,爱与恨的能力也不应忘却,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小姨多鹤的隐忍、无奈、坚韧和名族骨气都在提醒着我们,生而为人,应该释放出更多的人性情怀和更加丰沛的道德想象力。
有一天,当我想起这个名叫多鹤的日本女子,也许是清浅掠过心头,也许是沉重一击,但柔软而坚韧的蒲草始终生长,一如最初的模样。
鹤读后感(篇4)
《草房子秃鹤》是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一,这本小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而广受赞誉。它以一个庄稼人家为背景,讲述了一个贫穷农村家庭的经历,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悲剧。
这本小说向展示了贫穷和剥削的真实面貌。主人公翠翠出身贫困,家里的房子简陋破旧,生活无以为乐,长期被富人欺负。作者通过描写翠翠和她的家人们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惨生活,揭示了社会中底层人民的无助与绝望。草房子象征着底层人民的生活环境,而秃鹤则体现了底层人民飞腾不起的悲哀现实。
读到这部作品,我深深感受到了社会的丑陋与底层人民的悲惨遭遇。小说中,翠翠父亲一家人为了温饱,只能无休止地劳作,却依然过着三餐不继、衣不蔽体的日子。而富人们却过着奢华的生活,贪图享受,让人羡慕不已。这种社会现象导致了底层人民的无尽苦痛,让人深感不平和咬牙切齿。
另一方面,这部小说也展示了人性中的丑陋。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行为举止无不反映出他们的内心阴暗与丑陋。比如,翠翠无助的母亲,为了温饱竟然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儿子,富人赞扬了她的聪明才智。这种荒诞的场景让人心寒。作者通过揭示人性的丑陋,让对社会中的贫富差距和人性之恶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与此同时,小说中也展现了贫苦人民的顽强斗争与生命的光芒。尽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翠翠的父亲并没有放弃希望,他通过努力劳作和良好的道德行为,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人格尊严。虽然最终他们家庭不得不以祭猪的方式解决温饱问题,但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底线,没有堕落为富人的走狗,这种精神令人欣慰。
读完这本书,我对社会的现实感到深深的震撼。我深深体会到贫富差距带来的不公与不平等,以及强权和欺压带来的苦难和不幸。这本小说通过扣人心弦的故事告诉,生活如此艰难,社会如此不公,应该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困境,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仰,不去墨守成规和靠歪门邪道来改变命运。在这个不完美的社会里,必须坚信,无论是何等的贫穷和渺小,都有自己的光芒和价值。只要努力奋斗,不屈不挠,相信美好的事物就会发生。
通过《草房子秃鹤》的阅读,我对社会现实和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本小说引起了我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让我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我将继续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创造一个更加公正和美好的社会尽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社会的丑陋和人性的光辉。 无论多么黑暗的社会,都要保持信念和勇气,相信美好的事情一定会到来。
鹤读后感(篇5)
秃鹤是油麻地小学的一个小男生,他的名字其实叫陆鹤,因为他是个小秃子,所以,同学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秃鹤”。随着年龄的长大,秃鹤感到秃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也因此,秃鹤接二连三受到同学的嘲笑,他感到很不快乐。他的爸爸用偏方给他**,不但没治好,更引来同学们的讥笑;为了遮掩秃头,在夏天里他戴了一顶帽子,这引来了同学们的好奇心,他们把他的帽子当做玩具扔来扔去,最后同学桑桑把帽子藏到田埂里,这件事伤透了他的自尊心,于是他决定报复同学们对他的轻慢与侮辱。
在一次会操比赛中,同学们排着整整齐齐的队形在表演,就在马上要取胜的关键时刻,他故意把帽子扔起,在明亮的太阳光下,摇晃着闪闪发亮的秃头在做着跳跃动作,场上的人绷紧的心情再也克制不住,顿时引来同学们和观战的其他学校的哄笑,学生们的动作变得凌乱不堪,结果油麻地小学的会操得了最后一名。秃鹤用他特有的方式取得了他预想的结果,但是他变得更加郁闷了,同学们对他更加冷淡了,对他故意做的一些夸张性的动作也是不理不睬,因为他使集体的荣誉受损了,秃鹤陷入了沉思中。在一次文艺汇演中,因为演秃头的同学珍惜他的头发而缺演,秃鹤鼓起勇气向老师推荐自己,他从未演过戏,但他下定决心演好这个戏,为此,他刻苦排练,在会演的那一天,他的一丝不苟、栩栩如生的表演赢得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油麻地小学夺得了第一名。
学生们被这只秃鹤感动了,认为他是最英俊的男孩。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不会嘲笑别人的缺点。我想我有时会嘲笑我们班上的某个人。他的成绩有多差,有多淘气?其实,当我嘲笑别人的时候,我只是暴露了自己的无知和浅薄。我再也不会这样了。我也明白:
在别人的嘲笑面前,不是以集体荣誉报仇,而是以自己的优势、努力和爱心赢得别人的尊重。
草房子秃鹤原文
那是一九六一八月的一个上午,秋风乍起,暑气已去,十四岁的男孩桑桑,登上了油麻地小学那一片草房子中间最高一幢的房顶。他坐在屋脊上,油麻地小学第一次跳入他的眼帘。秋天的白云柔嫩而悠长,梧桐的枯叶在秋风中摇曳。
这个男孩桑桑,忽然地觉得自己想哭,于是就小声地呜咽起来。
明天一大早,一只大木船,在油麻地还未醒来时,就将载着他和他的家,远远地离开这里——他将永远告别与他朝夕相伴的这片金色*的草房子……
一秃鹤与桑桑从一年级始,一直到六年级,都是同班同学。
秃鹤应该叫陆鹤,但因为他是个十足的小秃子,山猫的孩子,他们叫他秃鹤。秃鹤所在的小村庄是一个有许多枫树的小村庄。每年秋天,枫树一棵红起来,红得很难看。
但这个村子里,却有许多秃子。他们一个个光着头,走在如此美丽的枫树下,这吸引了油麻地小学的老师们驻足静观。那些秃顶在枫树下,微微泛着红光,遇到枫叶密集,偶尔有些空隙,那边有人走过时,就会一闪一闪地,像沙里的瓷片。
那些把手放在裤子里或双臂交叉放在胸前的老师嘲笑人们,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秃鹤已许多次看到这种笑了。
但在桑桑的记忆中,这只秃头鹤似乎直到三年级才开始关心他的秃头。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村也不光就他一个人是秃子,又或许是因为秃鹤还太小,想不起来自己该在意自己是个秃子。秃鹤一直生活得很快活,有人叫他秃鹤,他会很高兴地答应的,仿佛他本来就叫秃鹤,而不叫陆鹤。
秃鹤的秃,是很地道的。他用长长的好看的脖子,支撑起那么一颗光溜溜的脑袋,这颗脑袋绝无一丝瘢痕,光滑得竟然那么均匀,阳光下,这颗脑袋像打了蜡一般地亮,让他的同学们无端地想起夜里,它也会亮的。由于秃顶,孩子们经常会去看,并会产生用手指蘸一点唾液轻轻搓揉的欲望。
事实上,秃鹤的头,是经常被人抚摸的。后来,秃鹤发现了孩子们喜欢摸他的头,就把自己的头看得珍贵了,不再由着他们想摸就摸了。如果有人偷偷摸了他的头,他就会立即掉过头去判断,见是一个比他弱小的,他就会追过去让那个人在后背上吃一拳;见是一个比他有力的,他就会骂一声。
有人一定要摸,那也可以,但得付秃鹤一点东西:要么是一块糖,要么是将橡皮或铅笔借他用半天。桑桑用一根断了的格尺,就换得了两次的抚摸。
那时,秃鹤将头很乖巧地低下来,放在了桑桑的眼前,桑桑伸出手去摸着,秃鹤就会数道:”一回了……”桑桑觉得秃鹤的头很光滑,跟他在河边摸一块被水冲洗了无数年的鹅卵石时的感觉差不多。
秃鹤读三年级时,偶然地,好像是在一个早晨,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了。秃鹤的头现在碰不得了,谁碰,他就跟谁急眼,就跟谁玩命。人再喊他秃鹤,他就不再答应了,并且,谁也不能再用东西换得一摸。
油麻地的屠夫丁四见秃鹤眼馋地看他肉案上的肉,就用刀切下足有二斤重的一块,用刀尖戳了一个洞,穿了一截草绳,然后高高地举在秃鹤眼前:“让我摸一下你的头,这块肉就归你。”说着,就要伸出油腻的手来,秃鹤说:
“你先把肉给我”,丁四说:“先让我摸,然后再把肉给你。”秃鹤说:
“不,先把肉给我。”丁四等到将门口几个正在闲聊的人招呼过来后,就将肉给了秃鹤。秃鹤看了看那块肉--那真是一块好肉!
但秃鹤却用力向门外一甩,将那块肉甩到了满是灰土的路上,然后拔腿就跑。丁四抓起屠刀追了出去。秃头鹤跑了一会儿,但再也不跑了。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砖头,转过身来,对着拿着尖刀的丁四笑了笑。丁四竟不敢再向前一步,将刀子在空中挥霍了两下,说了一声“小秃子”,转身走了。
秃鹤不再快活了。
那天下大雨,秃鹤没打雨伞就上学来了。虽然下雨了,但天空并不黑。因此,在银色的雨幕中,白鹤的头格外明亮。同打一把红油纸伞的纸月与香椿,就闪在了道旁,让秃鹤走过去。
白鹤觉得两个女孩的眼睛在红油纸伞下看着他的头,他走过她们身边。当他转过身去看她们时,他看到两个女孩用手捂住嘴笑了。秃鹤低着头向学校走去,但他没有进教室,而是到河边的竹林去了。
雨、沙、沙打在竹叶上,然后从缝隙里掉到秃头上。他用手摸了摸头,一脸沮丧地朝河上望着。水面上,两三只羽毛丰满的鸭子,正在雨中游着,一副很快乐的样子。
秃鹤捡起一块瓦片,把它砸了过去,鸭子们都飞到远处去了。秃鹤又接二连三地砸出去六七块瓦片,直到他的瓦片再也惊动不了那几只鸭子,他才罢手。他感到有点凉了,但直到上完一节课,他才抖抖索索地走向教室。
晚上回到家,他对父亲说:“我不上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