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修辞法作文(篇1)
比较修辞法作文:遇见春天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大地重新绽放,仿佛一切都重新焕发了生机。如同冬眠的草木,终于醒过来,撑破坚硬的土地,温暖的阳光洒在它们的身上,勾勒出了一幅春天的图画。与此同时,远处的山脉,也重新穿上了一件崭新的绿装,仿佛是一座巨大的翡翠宫殿。这时候,我迫不及待地跑出家门,去迎接这个美妙的春天。
春天的花朵如诗如画,五彩斑斓,宛如小姑娘的裙摆。桃花盛开时,它们挤满了树枝,像是一簇簇粉嫩的云彩,轻轻地飘在风中。樱花开放时,它们群魔乱舞,像是一团团粉色的火焰,在树冠上燃烧,为大地增添了浓郁的色彩。在这美丽的花海中,我如同一个探险者,不停地寻找着新的发现,让心灵在这花的海洋里遨游。
与花儿俏丽的装饰相比,小草们似乎更加朴实无华,却又散发着浓郁的生命气息。它们像是地毯一样铺满了整片土地,细嫩的叶片如同婴儿的手指,语无伦次地向阳光招手。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显得有些调皮,时而在微风中微笑,时而在雨水中嬉戏。它们是春天的使者,为大地带来了温暖和生机。
不仅是植物们焕发了活力,许多动物们也纷纷出现在春天的舞台上。玩世不恭的松鼠,忙碌地穿行在枝桠间,攀爬着树干,寻找新的食物。曾经喜欢在冬天里躲藏的兔子,现在却毫不掩饰地跳跃着,展示着它们的特技。而那些自负风华的鸟儿,则高歌猛进,唱出了美好的音符,仿佛唤醒了大地的每一寸空气。
春天用它美丽的外表,塑造了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世界。与冬天的寒冷相比,春天的温暖是如此迷人。她让人们感到欢快和惊喜,仿佛一杯苹果汁,给人们的心灵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春天里,大家纷纷走出家门,携手流连在闹市的广场上,听着小提琴的声音,看着人们舞动的身影,仿佛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
春天的雨水也是令人难以忘怀的。它们仿佛是一双小手,轻轻拍打在树叶上,驱走了大地的尘埃,滋润了干渴的土地。当雨滴落在地面上,溅起细小的水花,仿佛是一粒粒宝石,光芒闪烁,美不可言。更重要的是,雨水给大地带来了宝贵的生命之源,滋养着农民的汗水,孕育着丰收的希望。
终于,春天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喜悦。当我们感受到春风的呼唤,就不禁想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拥抱这美丽的季节。春天的到来,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变化,更是一种心灵的蜕变。它教会了我们感受生命的美好,珍惜幸福的瞬间。而这一切,在比较修辞法的作用下,愈显得具体生动而又深刻。
比较修辞法作文(篇2)
首先,我得用我最普通的两只手来做作业,语文生字词、数学计算题、英语单词、长篇课文……太多的试题像恶魔一样纠缠着我,这次,我不再恐惧,我要用四只手来搞定它们。哈哈,四只手,二十根手指头,操纵四只笔,这样,我就成为了一个神人,可以同时做三门课的作业,而且十分高效率呢!
真是太有意思了。
然后,出门购物再也不用愁了。记得以前和妈妈上街买东西,抠门的店老板总是不给我们好一点的袋子装东西,搞得我和妈妈好一通忙活,又是抱又是抬的,把东西弄回家浑身骨头都散架了。现在好了,我成了世界上第一个拥有八只手的神力女超人,别说几包蔬菜,就是几十袋大米,我也能轻而易举地搬回家。
这不,妈妈现在逛超市、买衣服都带着我,她只需要在店里疯狂地买买买,而我呢,就当起了服务员,一边给妈妈当参谋,一边用五只手帮妈妈拎东西,我的左半身有着四只手,右半身也长着四只手,所以,无数个沉重的方便袋挎在我的手上,让我看上去就像一只棕熊一般滑稽,可是,我不在乎大家异样的目光,只有生活方便就好了。
可是,拥有八只手,好像并不是那么顺利。虽然这样的生活很好玩,也很快捷,我可以同时做很多事情:比如,一边用两只手洗碗,一边用另外两只手拖地,还可以用身后的两只手为自己捶捶背,好不惬意!可是呢,当我做家务活儿的时候,另外的\'手却在替我做作业,可是一心不能二用,我总是在这些事情中抽不出身来,感觉到一个头两个大呢!所以,我的作业经常是错误百出。
更烦恼的就是晚上睡觉了,八大八只手啊,就像八块木头桩子一样追随着我,我躺下来,手却不知道该往哪里放,真正的“手足无措”大概就是我这个样子了。
哎,看来,拥有八只手并不一定就是那么好的一件事,因为世上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是吗?
比较修辞法作文(篇3)
比较是一种修辞方法,也是写作中常常用到的一种写作技法。它的特点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不同点或相似点加以比较,从而突出事物的特征,达到给人以鲜明印象的表达效果。只是修辞中的比较常常只出现在句子或段落之中,属于语言表达片面的技巧,而写作技法中的比较,则至少要表现在段与段之间,甚至表现在文章的主体内容方面,因而写作技法中的比较,它包容的范围要广泛得多了。比较技法中,由于相比的角度不同,又可以再分为对比和类比。对比是把相互对立的方面或极不相同的事物放在一起对照,用来说明事物的不同之处。突出它们之间的相异;类比是把在某一点上相似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找出它们的相似之处。对比突出不同,类比寻找相似,这是它们的区别,但它们又同属于比较技法。
在同一篇文章中,可以只运用对比,也可以只用类比,还可以同时运用对比和类比,效果更好。对比和类比(也就是比较)如果运用得好,用来相比的事,或者人,或者情况,或者事物就会从本质上得到了突出,给人深刻鲜明的印象,也能让文章的中心意思得到很好的体现,而不象那些写得平平淡淡的文章,给人的印象也平平淡淡。((爸爸和茵老师》是一篇六年级同学的作文,它就很好地运用了比较,的方法,而且比较中的对比和类比都运用了,效果不错。文章写的是爸爸和丙老师,写的是他们对我的爱的相同和不同,赞美了老师,表达了小作者所赞许的长辈对晚辈所应当采取的真正的爱的方式,文章给人印象挺探。文章写相同时运用了类比的方法,写不同时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比如,文章一开始就用类比的方法写出了爸爸与老师的相似之点:身材、容貌、声音、笑容几乎都一样,于是我就几乎把老师当成了爸爸。
这样写,爸爸与老师相同之处鲜明地写出来了,再写我在课堂上说爸爸。什么事?时也就有了依据,让人哑然失笑的同时,又觉得理所当然。类比的好处在这里得到了鲜明的体现。但是,老师和爸爸毕竟不是一个人,他们对我的爱也是有区别、甚至是有根本区别的。这区别在哪里?于是文章又运用对比写法,通过代写作文对比地写出了爸爸与老师的不同:爸爸疼爱女儿,代写了作文,丙老师却决不允许,他声音虽是轻轻的,目光却是严厉的,并告诉我依靠别人,小苗长不成健壮的大树的道理。同一件事,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对比写出,鲜明地突出了爸爸与苗老师的不同,也突出了苗老师爱的特色:爱而不溺爱,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
这种爱更深也更正确。对比写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也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爸爸和苗老师》不仅在文章的不同段落分别运用了类比和对比写法,有时还交又使用,例如文章的最后部分,既写爸爸和老师的相同点(慈爱的日光),又写了不同点(爸爸眼神中有一丝愧意),对比、类比同时运用,也起到了使表达效果鲜明的作用。从这篇文章来看,运用比较的技法并不难掌握,是不是?最后应当说明的是,比较与比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它们都有比一的因素,但是又有区别,比较侧重点是在突出相比的事物的不同或相似,比较的双方主、次关系不明显;比拟的侧重点是在用甲事物说明、描写乙事物,被说明、被描写的事物是主要的。
比较修辞法作文(篇4)
一、相似比较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更是领略知识海洋的途径。和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相比,网络小说能否媲美?对此,我持保留意见。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千年流传的厚重历史,它们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怀和哲理思考。比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哈姆雷特》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命运的无常,给人以深刻的思考。而网络小说大多以轻松、通俗、娱乐为主,故事情节简单,情感表达浅显,无法给人带来同样的思考和震撼。
就叙事技巧而言,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往往注重情节延展和故事的层次感。比如《红与黑》通过主人公凡尔纳的心路历程展示了封建社会对爱情的压抑和迁就,以及人性的善恶矛盾。而网络小说则更加追求快节奏、刺激和悬疑的叙事方式,但往往缺乏深度和内涵。
就阅读体验来说,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享受和沉浸式阅读体验。阅读经典作品,我们可以品味文字的美感,感受原著的魅力。而网络小说主要以文字质量较低、篇幅较短为特点,读者的参与度更强,更多是浅尝辄止,缺乏长时间的集中投入。
小编认为,世界经典文学作品和网络小说虽然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但就整体而言,经典文学作品更加具有深度、内涵和耐读性。网络小说则更多是一种娱乐消遣的浅层阅读体验。因此,我认为两者难以相提并论。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培养深度思考和内心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网络小说则是我们放松心情、消磨时间的一种方式。不同的阅读体验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阅读世界的多彩风景。
比较修辞法作文(篇5)
比较修辞法作文:星空与大海
星空与大海,都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美丽和神秘感。在星空和大海的对比中,我更偏爱星空。
星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和梦想。当我仰望星空时,我仿佛置身于无垠的宇宙之中。而宇宙,是一个对人类来说充满未知的领域,充满了神秘和谜团。在星空中,那些点点星光交织成繁复的图案,让人不禁想象着星系与星系之间的联系和演化。每一颗闪烁的星星都有它的故事,或是生命的诞生,或是恒星间的相互作用。在星空下,我感受到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它们推动着我去探寻宇宙的奥秘。
星空给予我深深的宁静和平静。当我夜晚躺在草地上看星星时,心中的烦恼和压力都会一扫而空。星空下的夜晚是那样的寂静和安详,仿佛大自然也为此创造了一个专属于我一个人的私人空间。在那样的宁静中,我可以放松身心,释放内心的疲惫和负担。星空是大自然的镇静剂,它能够给我带来真正的内心宁静和平静。
星空给予我寻找自我的机会。在星空下,我意识到自己无比渺小而微弱,与宇宙相比如同沧海微尘。正是在这种渺小中,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星空让我明白,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个体都应该为了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在星空的启发下,我思考着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希望能够在这个浩渺的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
相比之下,大海给人的感觉更多是力量和壮丽。大海的波涛汹涌,浩瀚无垠,给人以强大和庄严的感觉。但在我内心深处,对大海的喜爱远不及对星空的喜爱那般深刻。或许是因为大海的力量使我感到渺小和无力,而星空的宁静和寂静则能给我带来更多的平静和思考。
小编认为,星空与大海都是大自然的壮丽景观,每一个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美丽和魅力。虽然大海给人以力量和庄严,但星空却给予了我遐想与梦想、宁静与平静、寻找自我的机会。所以,在比较中,我更偏爱星空。它像一面银盾,守护着我内心的宁静和梦想。无论我走到哪里,星空都是我永恒的向导和梦想的源泉。
比较修辞法作文(篇6)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的人也是形形色色的。那么,我们该如何拿起手中的笔把各种人物生动形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以触动人们的心灵,唤起人们的情感?这就离不开个性化的人物描写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常见的人物描写有哪几种?(学生回答)对,巧妙地运用这些描写方法往往可以描绘出一个有有肉的人。肖像好比一个人的名片,能给人以最为直观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人物的肖像描写。(板书:肖像描写)
二、求教大师
1、这是我们同学写的一段肖像描写,请同学们猜一猜他写的是咱们班的哪位同学?(课件展示)(学生猜)同学们要么猜不出来,要么猜的不是同一个人,实在有点难。这说明这段肖像描写写得怎么样呢?(不成功)可是,在浩瀚的文学长河中,许多文学大师创作出来的经典人物的肖像描写却是经久不衰,是什么原因让他们的肖像描写散发着永久的魅力呢?我们不妨向大师们请教一下。请同学们探究讲义上的材料,然后说说大师们有哪些法宝。
2、求教名家材料一: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孔乙己材料二: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的雪白的牙齿,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外祖母材料三:凸颧骨,薄嘴唇;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杨二嫂材料四: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贾宝玉材料五:一张跟耳朵连在一起的大嘴巴,两只拉过来可以碰到眼睛的耳朵,一只奇形怪状,可以架着摇摆不定的小丑眼镜的鼻子……两个洞算是眼睛,一道缝算是嘴巴,脸好像被什么东西压平似的。
——关伯伦(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
1、生:材料二描写了人物的眼睛。通过对眼睛的描绘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例如高尔基对外祖母眼睛的描写,把眼珠比作黑樱桃,写出了眼珠又黑又圆的特点,进而是对眼神的描写,可以看出人物乐观开朗的性格。→师:所以说,抓住人物的眼睛来描写应该是一种好方法。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要极省俭的画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想我们可以借鉴鲁迅所说的话,称这种方法为——→生:画眼睛。(板书:画眼睛)
2、生:材料四对贾宝玉的肖像描写先后用了六个比喻构成排比,具体描写了宝玉的面形、面色、鬓发、眉毛和目光,再总写宝玉顾盼神飞的神态,细腻而具体,生动而华丽。→师:的确,让我们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贾宝玉的彩色照片。我也很喜欢这种风格,有哪位同学能更加明确地告诉我这种风格的标志吗?→生: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能修辞手法,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师:我们可以把这种风格称为“工笔法”。(板书:工笔法)
3、生:虽说“画眼睛”是一种好方法,但我觉得未必所有的肖像描写都需要“画眼睛”啊,像材料一和材料三,描写孔乙己和杨二嫂就没有写到眼睛。就说杨二嫂吧,只写了她的颧骨和嘴唇,照样可以刻画出她那刁钻刻薄的性格。所以,我觉得抓住人物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来描写就可以了。→师:我欣赏你的怀疑精神,说得很有道理。鲁迅先生所说的“画眼睛”的真正含义应该是:善于细致精确地描绘人物外貌最富有特征的部分,而并非专指眼睛。否则,他不会写阿q着重写癞疮疤,写孔乙己侧重写“又旧又破的长衫”。所以,这里的 “眼睛”可以认为是人物最富有特征的部分。需要加上引号。(板书:画“眼睛”)(如果学生没有质疑,可以由教师提出这个疑问。)
4、生:材料五中对关伯伦的描写,作者虽然没有直接用“獐头鼠目”、“招风耳”、“大蒜鼻”等词语来形容,但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物勾画得奇丑无比,作者嘲讽、憎恶的情感也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师:这种以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来描绘人物的方式特像一种富有幽默感的绘画艺术。→生:漫画。→师:我们不妨称它为 “漫画法”。(板书:漫画法)
5、生:材料三的肖像描写与众不同,其它几则材料是对人物肖像的静态描写,而这则材料作者着重刻画了外祖母微笑时的面部表情,这是一种动态的肖像描写,逼真传神地写出人物乐观开朗的性格。→师:所以,刻画人物肖像也可以侧重描绘人物的神态。我们可以称这种方法为?→ 生:神态法。(板书:神态法)板书呈现: 画“眼睛” 工笔法 绘神韵漫画法 显性格神态法 根据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发现可以采用画“眼睛”、工笔法、漫画法和神态法等方法来描写人物的肖像,从而更好地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情感,描绘出人物的神韵。当然这些方法可以根据需要有机结合。
三、对症下药
1、据作者介绍,刚刚我们看到的那段肖像的主人就是我们班的姜南同学,显然,描写得不是很成功。既然我们已经学到了肖像描写的成功秘诀,能否请在座的各位“大夫”来个四方会诊呢?请各位“大夫”诊断一下这段肖像描写有什么毛病。(没有抓住人物特征,体现不出人物的思想性格,没有文采等等。)
2、请姜南同学站到讲台前面来。同学们可以仔细观察,姜南也可以选择下面某位同学进行仔细观察,要求大家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进行两三句话的口头描写,并能对自己的描写进行简要的评述。(师生仔细观察)(学生口头、自评)(教师将学生的口头作文制作在课件上)
3、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这幅姜南同学的肖像已经由原来的模糊不清变得清晰自然起来。请姜南来读一下。(姜南读)送给你留作纪念。
四、画廊掠影
1、只字片语的修改可能让同学们不太过瘾,不过没关系,眼下还有一个机会。请欣赏这幅画。(课件展示)
2、假如你有幸在罗中立的画展中看到了这幅油画,你如何向你的同学描述《父亲》的肖像,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呢?请同学们静思片刻,用你们的慧笔将这幅肖像描绘下来。(要求:1、仔细观察,抓住人物特征。2、运用所学的画“眼睛”、工笔法、漫画法、神态法等展开描写。3、字数不少于100字。)
3、教师示范:(课件展示)他那古铜色的老脸上早就被艰辛岁月耕耘出一条条车辙似的皱纹,那额头上流淌的小溪是他刚刚完成劳作的.明证。那缺了牙的嘴,曾扒进多少粗粮糠菜?他那犁耙似的手,又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手中端起的不仅是只破旧的茶碗,那分明是沧桑的岁月。然而,那慈祥的眼神却盛满对丰收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的期翼。(学生静思、写作)
4、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同学们的作品。欣赏的同时,请同学们结合今天学习的肖像描写的方法来谈谈自己的看法。(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品)(展示作品的同学朗读作品,其他同学评价)几位同学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同学们也做了精彩的评价,相信大家会有所收获。曹雪芹“增删五次,披阅十载”而创作了“读来字字皆是”的《红楼梦》,这说明好的作品需要反复修改,好好打磨。请同学们在刚才借鉴和评价的基础上课后能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
五、课堂小结
果戈里说:“外貌是理解人物的钥匙。”我们应该学会正确使用这把钥匙,顺利打开认识人物的大门。所以我们在描写人物时一定要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选取最能反映人物性格、情感的特征,而不要面面俱到。巧妙的运用画“眼睛”、工笔法、漫画法、神态法等技法来进行肖像描写,力求做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能走进人物内心,突出个性。六、岁月留痕请为你的爸爸或妈妈“画”一幅150字左右的肖像,珍藏进你的本。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一定会成为你美好的回忆。
比较修辞法作文(篇7)
其次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分类方法本身就是他采取的研究范式的体现,陈望道在《发凡》第一篇的结尾声明是采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来研究修辞学,强调“内容决定形式”而“内容”本身又常为“立场、世界观和社会实践”所决定,任何“内容”都能产生各自的形式,而不是视原先的修辞概念为“有标记”的,而原先的白话概念为“无标记”的零形式,具体到这个分类框架中,我们可以发现,陈望道提出积极修辞与消极修辞的两大分野是难能可贵的,“没有修辞就没有任何表达”,在这里他赋予了各种“内容”同样的地位,即使是所谓“粗俗”的市民口语,也没有任何理由比积极修辞低级,如果一个人生活的环境并不需要使用过多的积极修辞,只有所谓“平淡乏味”的修辞能帮助它们很好地适应情境与题旨,我们又有什么资格嘲笑它们的语言“低级”呢?
这是与原先的文辞本位相对的,从语义上看,修辞义为修整文辞,陈望道“消极修辞”的提出破除了这一观念,这里有两点积极意义,首先,旧有的纯粹雕琢形式的修辞不再成为少数人所享有的技术手段,而只不过是适应情境与题旨的工具而已,于是修辞学中雕琢词句的“美感”便让步了,语言修辞与表达真正成了所有人的共同能力,或许不应有人为自己不加修饰的“低等”语言而遗憾。在第一篇中,陈望道明确提出自己的几个写作目的,其中之一便是消灭歧视,“将一切歧视文言口语的偏见立时消灭”,同时希望治疗两种病症,一是屑屑模仿病,一是美辞堆砌病,应该说,这在1932年语言新旧更替的中国是有重要进步意义的。
其次,这种让步给了言语更广阔的介入社会的空间,言语的目的在于适应情境与题旨,这就至少为语言的使用打开了两条通道,一方面失去修辞学束缚的言语可以径直走向萨特的“介入”,着眼于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体本身,完全投入对情境与题旨的高度参与,一些原先相对弱势的言语不需要汲汲于用旧“修辞”武装自己,而是可以直接投入战场。另一方面与萨特相对,巴特的零度写作也有了一定的反思基础,各种不同的言语与意识形态直接相连,修辞与否的准绳被打断后,不再有关于优秀语言的单向度的评价标准,反思的矛头便能够直接对准各种话语本身,亦即对准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在这个方面,具有超出修辞学本身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