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篇1
【导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城市精神的解读,始终是客观的的、全面地、立体的,不仅向读者展示其积极向上的的一面,也向读者描述其矛盾、落后的因素,比如在解读柏林时作者对宽容与冷漠之间界限的**。
因为膝盖受伤和后期恢复的需要,不得不搁置了今年所有的旅行计划。但开阔眼界、调养身心、涤荡精神、学习他人之智慧也并不是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其实是一种更方便有效的方式。
尤其是当作者是某个专业领域的领导者是,何不透过自己的视野去解读这个世界呢?
《城市的精神》是两位外籍政治哲学家贝淡宁和艾维纳合著的一本深度解读城市精神内核的书。两位作者都是外籍身份的中国大学教授,都有着在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作者对书中提及的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征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细致的考察,向读者展现了世界众多大城市及其居民表达出的自身的独特习性和价值观。整卷翻完,受益良多。
书中,作者选取了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共九个城市进行深入解读,这几个城市无一例外的在某一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鲜明的特点,如柏林——宽容、巴黎——浪漫、北京——政治、纽约——抱负。作者对城市的建筑和物质外观着墨很少(点到为止),也没有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着力体现自治的、自由与自我的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一种真正的城市精神。笔者在感慨作者视野思维宽广深刻的同时,也不禁对以往自己对一些城市的肤浅认知而深感惭愧。
比如巴黎。我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与其他城市相比,巴黎是一个充满浪漫梦想的城市。只是,我们如何解读“浪漫”,巴黎人又如何解读“浪漫”,两者是否一致?
我们对巴黎浪漫的印象或许来自于好莱坞电影中巴黎街头接吻的青年男女、或许来自于巴黎街角的悠闲舒适的咖啡馆、亦或许来自于法国**的花边新闻。但实实上,接受采访的巴黎本地人对巴黎的浪漫假设(好莱坞版)充满怀疑甚至敌意。巴黎人的浪漫精神体现在:
他们看待日常生活的途径是贬低物质享受,赞美英雄的个人主义,尊重传统而非消费主义,尊重道德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思考,将反正统思想的态度理想化,不怎么关心表面的社会地位。在巴黎,谈论金钱或社会地位是令人厌恶的;;一个在巴黎出生和成长的中国古典政治学者,在远离巴黎的是候,最怀念巴黎的思想生活、对话和娱乐;在巴黎,思想变成了理想,任务变成了让现实适应理想,而不是让理想适应现实。
比如柏林。如今的柏林,作为德国的艺术、文化和自由中心的声誉日隆,除了成为文化中心外,柏林一直在进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迷人工程。这些工程包括建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犹运动纪念地、把主要大街命名为从前受害者的领导人以及柏林墙的建立等等,让居民和游客了解到包括纳粹时期和东柏林时期在内的城市历史。
它对其他种族和文化也更加宽容、透明和开放。与过去和解的意图不是恢复任何形式的关系,而是创造一种正确关系,而创造新关系的前提是牢记过去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历,柏林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几经摇摆,宽容政策带来了文化繁荣和富足,不宽容政策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二战加害国的日本,歪曲历史、否认历史甚至杜撰历史,近日,**甚至以二战后欧洲的大团结氛围才使得德国表现出道歉与和解的态度,而亚洲并没有这种氛围,所以拒绝道歉与和解。
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德国的道歉与反省推动和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和大团结氛围,日本的不直面历史、不承认历史,不给受伤害的国家和民族一个可以接受的态度,严重阻碍和影响了亚洲的一体化和大团结氛围的形成和构建,**之言可谓诡辩。反思和道歉是和解的最基本前提。
比如纽约。1626年,荷兰人用60荷兰盾(约合24美元)的饰物和其他物品从勒那皮迪亚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
2、 三十年后,在国际社会的推动下,曼哈顿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商业城市。1893年,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塔滕岛、昆斯、布鲁克林合起来构成“大纽约市”,城市人口增加了一倍,地里面积从曼哈顿的23平方英里扩展到300平方英里。有人把纽约经济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优势,依此逻辑,纽约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应该伴随着港口重要性的下降而下降才对,但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
那么,纽约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城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作者将其归因于移民的涌入和来自纽约的欢迎和鼓励。一方面外来移民大多充满了“干大事”的勃勃雄心,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能量,“正是多种不同雄心勃勃者的视角冲突是纽约成为世界首都”;另一方面,纽约形成了一种把友谊与尊重隐私结合起来的社会规范,为雄心勃勃者提供了能挥洒自己天赋的活动空间。
国内一些城市或地方的和人们或许应该反思,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以及对地方的过度保护是否阻碍了本地的发展,为眼前的和个人的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整体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城市精神的解读,始终是客观的的、全面地、立体的,不仅向读者展示其积极向上的的一面,也向读者描述其矛盾、落后的因素,比如在解读柏林时作者对宽容与冷漠之间界限的**。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篇2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城市是现代社会的核心,是繁华、多样和充满活力的象征。《城市的精神》这本书,通过深入探讨城市与人们之间的关系,诠释了城市的精髓。它讲述了城市的文化、经济、社会状况以及城市精神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城市的魅力所吸引,也对如何建设和发展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者在书中描述了城市的文化多样性。城市作为人们聚集的中心,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人们。这使得城市充满了各种文化和民族的特色,呈现出绚丽多彩的景象。书中举例了一些国际大都市,如纽约、伦敦和东京,在这些城市中,不同文化的交汇创造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每一个城市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现了城市的精神,这使得城市成为了一座文化的热闹市集。
另外,作者还深入探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精神的影响。城市是经济的中心,它们汇集了各种产业和商业机会。这种经济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繁荣和增长,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吸引了大批的人群迁徙到城市生活,从而形成了聚居区。作者通过详细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对于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变迁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的社会状况也是展示城市精神的重要方面。城市的社会状况与其文化和经济密不可分,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者从城市的社会结构、社会交往等方面展示了城市的社会状况。城市的社会状况的良好与否,对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城市精神的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书中也探讨了一些社会问题,如犯罪率、交通拥堵和人口老化等,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精神的塑造。
通过阅读《城市的精神》,我认识到了城市的重要性,也对城市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思考。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空间。城市的精神是城市成长和发展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城市必须拥有活力、创造力和包容性,才能吸引和团结不同背景的人们。只有这样,城市才能充满魅力,成为人们向往的居住和旅游地。
读完《城市的精神》,我对于城市的未来有了更多的希望。我相信,随着城市发展和城市精神的不断增强,城市将变得更美好。人们的生活将更加便捷、多样化和丰富。城市的文化将更加充实和多元,各种艺术和文化活动将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城市的经济将更加繁荣,创新产业和科技将给人们带来更多机遇和福利。城市的社会将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质量将得到提高。我期待着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城市,也期待着参与其中,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这本书揭示了城市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城市的魅力和精神,也使我对于如何建设和发展城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通过城市的文化、经济和社会状况这三个方面的探讨,我对城市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希望。我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城市将变得更加美好、充满活力和机遇。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篇3
城市的精神是什么?这是一个比较深奥的问题,也是一个让人思考并且阐释的问题。
城市的精神,指的是城市所散发出的某种与众不同的气息和精神。它在一个城市的建筑和文化,城市的历史和人文特色中都可以找到。
作为一个城市居民,我们常常能够感受到城市的精神。走在城市的街道上,看到大楼高耸挺拔,各种商铺井然有序,人来人往,繁忙而有序,耳边传来的是各种不同的声音和嘈杂的城市喧嚣,但仍然能够感受到这个城市的独特魅力。
城市的精神还体现在城市的文化和历史中。每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些不仅仅是城市的象征,更是城市的灵魂。比如说,在巴黎的卢浮宫,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师们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展现出巴黎文化精髓的一个载体。
城市的精神还可以从人们的行为和活动中体现出来。一个城市的精神也就是人们在这座城市中生活、工作、学习、娱乐和互动的方式和品质。在城市中,人们举办了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艺术展览和演出,给城市增添了许多不同的色彩和味道。
但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也常常会有一些不利因素影响城市的精神。比如说高楼大厦的林立常常让城市显得单调而缺乏特色,流行的电子产品和社交软件,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但也常常让人们变得过于依赖和孤立。
因此,对于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我们需要注重城市的精神,保留和提升城市的文化,以及人们生活和互动的方式和品质。建立文化交流中心、艺术区和公园等设施,扶持和鼓励艺术和文化交流、创造和探究等活动,可以帮助城市更好地保留和提升城市的精神。同时,在新兴的科技领域中,我们也需要在促进新兴科技和城市文化、人文交流方面予以重视。
总之,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城市的精神是需要得到尊重和重视的。它不仅仅是城市的象征和灵魂,更是城市吸引和影响人们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出更多具有活力和吸引力的城市。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篇4
因为膝盖受伤和后期恢复的需要,不得不搁置了今年所有的旅行计划。但开阔眼界、调养身心、涤荡精神、学习他人之智慧也并不是只有身临其境才可以。某种意义上讲,读书其实是一种更便捷、更有效的方式。尤其当作者是一位在某个专业领域有建树的领军人时,通过他的视野来解读这个世界,又何乐而不为呢?
《城市的精神》是两位外籍政治哲学家贝淡宁和艾维纳合著的一本深度解读城市精神内核的书。两位作者都是外籍身份的中国大学教授,都有着在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作者对书中提及的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征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细致的考察,向读者展现了世界众多大城市及其居民表达出的自身的独特习性和价值观。整卷翻完,受益良多。
书中,作者选取了耶路撒冷、蒙特利尔、新加坡、香港、北京、牛津、柏林、巴黎、纽约共九个城市进行深入解读,这几个城市无一例外的在某一方面有着自身独特的、鲜明的特点,如柏林——宽容、巴黎——浪漫、北京——政治、纽约——抱负。作者对城市的建筑和物质外观着墨很少(点到为止),也没有宏大叙事的行政精神,而是着力体现自治的、自由与自我的自下而上的市民精神,一种真正的城市精神。笔者在感慨作者视野思维宽广深刻的同时,也不禁对以往自己对一些城市的肤浅认知而深感惭愧。
比如巴黎。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巴黎更是一个充满浪漫梦想的城市。只是,我们如何解读“浪漫”,巴黎人又如何解读“浪漫”,两者是否一致?我们对巴黎浪漫的印象或许来自于好莱坞电影中巴黎街头接吻的青年男女、或许来自于巴黎街角的悠闲舒适的咖啡馆、亦或许来自于法国总统的花边新闻。但实际上,受访的巴黎本地人对巴黎的浪漫(好莱坞版本的浪漫)假设充满怀疑甚至敌视。巴黎人的浪漫精神体现在:他们看待日常生活的途径是贬低物质享受,赞美英雄的个人主义,尊重传统而非消费主义,尊重道德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思考,将反正统思想的态度理想化,不怎么关心表面的社会地位。在巴黎,讨论金钱或社会地位等话题是令人反感的;卢梭对摆脱社会规范束缚的个人自我的理想化和对现代文明的压迫和不平等的攻击成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关键主题;一位在巴黎出生并成长的中国古典政治学者远离巴黎后最想念的是巴黎的思想生活、对话和娱乐;在巴黎,观点变成了理想,任务变成了让现实适应理想,而不是让理想适应现实。
比如柏林。如今的柏林,作为德国的艺术、文化和自由中心的声誉日隆,除了成为文化中心外,柏林一直在进行从历史中吸取教训的迷人工程。这些工程包括建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反犹运动纪念地、把主要大街命名为从前受害者的领导人以及柏林墙的建立等等,让居民和游客了解到包括纳粹时期和东柏林时期在内的城市历史。在对待其他种族与文化的态度上也愈加宽容、透明、开放。与过去和解的意图不是恢复任何形式的关系,而是创造一种正确关系,而创造新关系的前提是牢记过去以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历史上,柏林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几经摇摆,宽容政策带来了文化繁荣和富足,不宽容政策对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同为二战加害国的日本,歪曲历史、否认历史甚至杜撰历史,近日,安倍甚至以二战后欧洲的大团结氛围才使得德国表现出道歉与和解的态度,而亚洲并没有这种氛围,所以拒绝道歉与和解。笔者认为恰恰相反,正是德国的道歉与反省推动和促进了欧洲的一体化和大团结氛围,日本的不直面历史、不承认历史,不给受伤害的国家和民族一个可以接受的态度,严重阻碍和影响了亚洲的一体化和大团结氛围的形成和构建,安倍之言可谓诡辩。反思与道歉是和解的最基本的前提。
比如纽约。1626年,荷兰人用60荷兰盾(约24美元)的小饰物和其他商品从勒那皮印点人手中买下了曼哈顿岛,大约二、三十年后曼哈顿在国际贸易的刺激下发展成为多民族聚居的大商业城市。1893年,曼哈顿、布朗克斯、斯塔滕岛、昆斯、布鲁克林合起来构成“大纽约市”,城市人口增加了一倍,地里面积从曼哈顿的23平方英里扩展到300平方英里。有人把纽约经济成功的原因归结为地理位置优势,依此逻辑,纽约在全球经济中的重要性应该伴随着港口重要性的下降而下降才对,但真实的情况恰恰相反。那么,纽约作为世界主要经济城市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呢?作者将其归功于外来移民的大规模涌入以及纽约向移民传达的一种欢迎和鼓励的信息。一方面外来移民大多充满了“干大事”的勃勃雄心,为当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能量,“正是多种不同雄心勃勃者的视角冲突是纽约成为世界首都”;另一方面,纽约形成了一种把友谊与尊重隐私结合起来的社会规范,为雄心勃勃者提供了能挥洒自己天赋的活动空间。国内一些城市或地方的领导者和人们或许应该反思,对外来人口的排斥以及对地方的过度保护是否阻碍了本地的发展,为眼前的和个人的利益而放弃了长远的整体的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城市精神的解读,始终是客观的的、全面地、立体的,不仅向读者展示其积极向上的的一面,也向读者描述其矛盾、落后的因素,比如在解读柏林时作者对宽容与冷漠之间界限的探讨。
城市的精神读后感 篇5
城市精神: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如何安置我们
读后感一开始看到要求书单的时候,没有一本有兴趣的,毕竟自己对城市研究之类的东西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不喜不厌。随手挑了几本,图书馆借不到,电子书也难找,最后是借了同学的这本《城市精神:全球化时代的城市如何安置我们》,打算随便看看就好,一翻开目录就发现,标题是介绍了好几个城市的特点,我想是概括了城市所具有的特点,便认真的读了起来,本书确实有其精彩之处。
这本书的作者是两位外籍身份的中国大学教授,贝淡宁和艾维纳,两人均有着在世界各地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历,使得这本书对于书中提及城市的人文历史和文化特征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细致的考察,并且都没有拘泥于大学校园的学院生活,他们广泛投身于社会生活的经验使这本书的文字能够更加逼近城市文化精神的核心。作者通过用脚步丈量大地和用内心感受城市文化特征的方式,对城市的文化特征用寓意深刻的简要文字进行了概括,并且对城市的未来进行了**。每一篇城市的文章,作者都会描述城市的发展历史,让读者了解城市的文化形态为何具有书中所描述的特征,从而使读者更加了解城市的特征。
在《城市的精神》中,他们利用轻松对话、**、诗歌、传记、旅游指南、建筑标志,和亲身经历等资料,描绘九个他们久居或深入考查过的城市- “宗教之城”耶路撒冷、“语言之城”蒙特利尔、“建国之城”新加坡、“享乐之城”香港、“政治之城”北京、“学术之城”牛津、“宽容之城”柏林、“浪漫之城”巴黎的丰富历史,充分论述城市精神如何体现在各自的政治、文化与经济生活中,更进一步阐明市民的自豪感如何抗衡全球化所带来的同质化倾向,以及遏制民族主义泛滥等主题。作者对城市的建筑和物质面貌关注甚少,没有宏大的叙事行政精神。相反,他注重自下而上的公民精神,即自治、自由和自我,这是一种真正的城市精神。作者在感慨作者视野思维宽广深刻的同时,也不禁对以往自己对一些城市的肤浅认知而深感惭愧。
在《城市的精神》,他们特别着重在城市精神中的对立以及自豪之处,耶路撒冷是世界三大宗教圣地,可是却充满了宗教、民族的对立;蒙特利尔据说是北美最宜人的城市之一,可是却有英法语民族的对立和骄傲;新加城是亚洲的瑞士,可是却暗藏多元种族主义、经济能力和贤能政治、爱国主义和政治压制的多重矛盾中,但新加城人却也为他们自己的国家感到骄傲;回归后的香港,处在放任资本主义和没有享乐主义的物质主义的矛盾;北京处在抹去过去的痕迹、去政治化的现在政治及复兴过去未来的矛盾中;牛津是英国学术重镇,可是大学和牛津市民却有着经济和教育的不对等。
我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与其他任何城市相比,巴黎是一个充满浪漫梦想的城市。只是,我们如何解读“浪漫”,巴黎人又如何解读“浪漫”,两者是否一致?我们对巴黎浪漫的印象可能来自好莱坞电影中在巴黎街头接吻的年轻男女,巴黎街角悠闲舒适的咖啡店,或者法国的边缘新闻。
但实实上,接受采访的当地人对巴黎的浪漫假设充满了怀疑甚至敌意。巴黎人的浪漫精神体现在:他们看待日常生活的途径是贬低物质享受,赞美英雄的个人主义,尊重传统而非消费主义,尊重道德而不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思考,将反正统思想的态度理想化,不怎么关心表面的社会地位。
在巴黎,讨论金钱或社会地位等话题是令人反感的;;一位在巴黎出生并成长的中国古典政治学者远离巴黎后最想念的是巴黎的思想生活、对话和娱乐;在巴黎,观点变成了理想,任务变成了让现实适应理想,而不是让理想适应现实。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历史影响、民族认识、长期生活习惯等。在逐渐的发展中,它体现出不同的独特气质。在这样的发展节奏中,笔者选择的这些城市无疑具有代表性和独特性。同时,作者以一种偏人文主义的关怀和社会学的认识,脱去城市钢筋混凝土的外表,直析那里社会性的精神。
从他们论述,可以看出一个城市的魅力所在,绝对并非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是城市丰富的历史,以及其蕴含的文化,还有城民的自我认同和自豪。这些城市的精神是由个人与群体、群体与城市、历史与展望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城市当权者都该好好读读这本《城市的精神》,学学以人文为本的城市精神才是多么有魅力!
德国著名思想家斯宾格勒曾这样论述过城市的显著特征:“把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显然,有关城市的精神探索即使是在当前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众所周知,在全球化日益困惑的当今城市,如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保持深厚而独特的城市精神,显然是整个城市管理者和生活人们不应回避的现实。所以说,对于城市精神的探索,除了要注意深刻地提炼出之外,也应该向作者说的那样“把注意力转向具有道德和政治重要性的事务上”。而回归到本书所揭示的主题方面,我们也似乎能够感受到,惟有这座城市管理者通过加大对底层人群人本关怀,提升他们对于生活的处所具有认同感,才能逐步培育出一种鲜明独特,而不乏内敛深厚的城市精神。
这本书翻下来,遗憾之处就是对于城市这卷篇幅浩瀚的书来说,一本书的容量还是太少,还有太多的有着鲜明特色的城市作者没有介绍,对于某些地方而言普通读者读起来也有些费劲难以更深刻的理解城市的核心。也许以后可以通过续集来继续完善吧。但总的来说,这本书确实让我眼前一亮。一开始我对这本书不感兴趣,读完后我发现它是一本非常好看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