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八佰观后感合集八篇#】看电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每个人对于电影的看法都不尽相同,这也是观影的魅力所在。因此,我们在写观后感时应该经过深思熟虑,尽可能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通过写观后感,我们不仅可以加深对所观影片的理解和感悟,还能够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观后感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内容阐述和总结。在引言部分,我们可以用一两句话引出电影的主题或者自己的观影经历,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在内容阐述部分,我们可以详细描述一些触动自己的片段、角色或者情节,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进行分析和解读。最后,在总结部分,我们可以对电影的整体感受进行概括和评价,或者谈谈对自己的人生触动和启发。
总之,观影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学习的过程。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对所观影片进行理解和思考,并且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归纳起来,观后感的基本结构包括引言、内容阐述和总结,希望这些方法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佰观后感(篇1)
这个周末我看了《八佰》这部影片,让所有人都铭记了四行仓库的历史。
四行仓库位于上海市静安区,整部电影就讲了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一场由谢晋元带领的432名战士在四行仓库与日本人对抗的故事,但他们却向外宣称八百壮士,这就是为什么叫《八佰》的原因了。
影片开头,大部队进了四行仓库住了一道道防御工事,埋了许多地雷。小湖北是被收留的,在这里他结交了一个伙伴小七月。第二天早上日本大军攻来了,许多人冲进仓库,但他们中计了,全部身亡。门外还有很多的日本人,他们停下进攻商量对策,仓库内战士们把日本人的武器装备全部收集起来开始训练,突然无数个介子毒气弹砸进仓库,大家手忙脚乱带上防毒面具,没有的就尿湿毛巾捂住口鼻,整个仓库叫声一片空气中弥漫着橙色毒气。团长大喊:“打开排风扇!快!”毒气从仓库南面散了出去,而南面就是租界是英国人的地盘,租借的人纷纷向中心跑去,河边空无一人。过了半天,好多日本人从水道溜进仓库,嘴里衔着刀,就这样一场在仓库内的战争开始。一个小时后,我方损失好多士兵,但获取大量刀器,这么一场一场的战斗打了四天,最后所有士兵在英国的帮助下快速过桥,影片结束。
整部影片里有许多令人震撼又感动的片段。我对陈树生烈士身捆手榴弹跳楼,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片段最有感触。当日本人用钢板顶在头顶时,大家朝下扔手榴弹,可总会被弹开,于是一名叫陈树生的烈士把十几个手榴弹用线串起,捆在自己身上,走到墙边缺口,英勇地拉下了所有引线,跳了下去,嘴里还喊着:“娘,是孩儿不孝了!”说完,纵身一跃,用身体砸开了日本鬼子的盾阵,手榴弹爆炸了,顿时破坏了鬼子的阵型。陈树生舍身杀敌令我感慨万千,他只有21岁却能做出这么英勇的决定,我想一定是因为他心中想着国家,不顾个人安危。而且他肯定想着如果我不跟着跳下去就没办法阻止日本人,就会让他们把墙打穿,我们也就失败了。这正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所说的一样,我们都要有陈树生的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遇到困难不退缩,勇往直前。
《八佰》是一部令人震撼,又令人感触的影片,我真心推荐大家去看看,牢记历史不忘历史!
八佰观后感(篇2)
四周漆黑一片,只有微弱的聊天声和手机发出的亮光,没错,这里就是电影院。这是我自疫情以来第一次走进电影院。在祖国71岁生日之际,与家人在电影中激发爱国情怀的确是次特别的体验。
当电影开始后,随着惊心动魄的剧情发展,电影进入了高潮部分,而此时你除了听见电影的对白以外,便只剩下观众隐隐抽泣的声音。这部电影中有两个场景让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当日本的侵略军已经浩浩荡荡的攻到了四行仓库的楼下时,在面对人数是自己数倍,武器比自己精良的敌人,我们的战士是选择逃跑?还是缴械投降?不!他们选择了拼死一搏。战士们将炸药绑在身上,从二层跳到敌方阵营中,在他们跳下去之前都会喊出自己的名字和家乡和他们想对亲人说的话,希望让活下去的战友可以转告自己的亲人。此刻我陷入了沉思,他们明明都有亲人和家,却义无反顾的跳下去,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隔着屏幕看着他们在爆炸中消失的身影,我同样感受到了英雄们为了祖国不被列强侵略,保卫祖国无畏生死的牺牲精神,我再也抑制不住感情,一滴晶莹的泪珠从我的脸上滴落。
另一个让我难忘的情节是,日本军队经上级允许使用战斗机来轰炸法国租界边上的四行仓库,但我们的战士却不惜生命将国旗立在了楼顶,他们难道仅仅因为要立一个旗帜而不惜生命?不!他们立起的不单单是一面旗帜,而是一种精神,而是中国的象征,他们立起了中国人民的尊严,树立起了中国的希望。告诉全世界中国还没有输!中国人民会战斗到底!
八佰观后感(篇3)
今天是8月22日,老师组织我们看了一场电影,电影的名字是《八佰》,这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电影,7:10分开演,我们早早的去集合,看完后,我们大家都热血沸腾。
电影《八佰》讲述了阻击日军的故事。看这部电影的心情十分复杂,全程神经紧绷,一秒都不想错过。苏州河隔开的是“两个世界”,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但中国人抗日的热情是一样的,中国人的心不会被分开,只会更加紧紧相连。这场电影让人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很多,当敌人发起进攻时,为保卫仓库,战士们腰缠炸药跳到楼下的日军中,一个接一个,让人看的热泪盈眶;还有升旗时,为保护战旗能够矗立不倒,几个军人也献出了宝贵生命,还有民族英雄谢晋元,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撤军时内心的挣扎感,让我们大家看着很揪心,能感受到军人的血性,但又能在他对下属的关怀中看到身上热血浪漫的一面。
历史上牛皮和丝茧,准备持久作战。敌人放的毒气,要过桥,水战,空袭,递送电话线,步步逼近,以小化大刻画了一张张生动的脸。在年轻战士身捆炸药跳下楼的片段我们大家都热泪盈眶。
看完后,我感觉抗日英雄不畏强敌,视死如归,我们大家要向他们学习,这一场电影让我们看的振奋人心,一会兴奋,一会紧张,一会悲痛。抗日战争进行了很多年,最后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最终打败了日本人。我明白了,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活得有尊严。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八佰观后感(篇4)
这部电影很震撼,画面感超强。人物感情刻画非常细腻,真实。深处其中,仿佛飞越到1937年。激荡的岁月,永不磨灭的意志,是精神的火花,即使需要我献出生命,毅然决然,毫不犹豫去守护它永远的不灭!
“我不怕死,我怕的是我爱的人不知我因何而死“这就是对在四行仓库坚守的人的意义,唤起人们反抗侵略,对民族与国家的保卫之情!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与万一,我的肉体即使陨灭,灵魂却你们同在。
剧中我印象最深是那匹白马,这个白马是一种精神象征。首先它被藏在仓库里面,这意味着现在人们的精神世界是一种封闭的状态。继而被不小心放了出去,这也就是象征着日军侵华时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茫然不知所措,四处逃亡。继而它又回到了仓库,这表示中国人在抵抗入侵时的精气神在复苏。继而又随团长与日本军官对阵,日军那边是黑马,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黑与白对应的邪恶与正义。也是两种意志的较量,这更让白马显得的高大与圣洁!最后,它又自由回归到仓库了,这也表示正义终于战胜邪恶,自由的意志永不磨灭!
起初,没人相信还有人在上海坚守,直到听到四行仓库的枪炮,然后没人相信他们能坚持多久,直到后来日军久攻不下,这就是信念的力量!终于最后,唤起了国人的清醒,无数的期望的眼神,无数的默默呐喊,无数捐钱捐物的!
旗帜就是信仰,当旗帜树立在仓库楼顶的时候,人们的信仰也就一起树立起来了,这个时候就是保证它不倒,这个时候信仰的力量还很渺小,只有在无数次的保证旗帜不倒的情况下,人的信仰变得坚定,即使最后旗帜倒下,人们心中的旗帜却升起来了!
在特派员下达撤退的命令时,说的一句话:你们才是真正的中国人!这才是本剧的宗旨,有灵魂,有思想,不服输才是真正的中国人!
八佰观后感(篇5)
一条苏州河,一边是天堂,一边是地狱。四行仓库这边是刀枪火海的浴血奋战,对面是纸醉金迷的十里洋场。这就是电影《八佰》呈现的画面,它所带来的并不仅仅是绝望与希望相缠绕所呈现出的一种震撼,更是民族的耻辱与自豪相交杂的心灵撞击。
整部影片采取类似正反论证的形式,辅以借代、倒叙,带我们穿梭回那个破败的年代。现在的生活有多幸福,过去的战场就有多残酷,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展望将来。
在影片的枪林弹雨中,见证了军民在战争环境下的人格成长,从畏敌、怕敌到拒敌、迎敌,从贪生怕死到不畏牺牲,从事不关己到众筹集资,从隔岸观火到众志成城;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当战争来临时,无论是种地的农民还是在校的学生,上了战场都是士兵,不知道下一秒等待你的究竟是你的呼吸还是子弹穿过头颅发出的瑟瑟风声。
垃圾桥(又名浙江路桥)好比楚河汉界,不同的`是,桥的两边份属同一个国家,同一座城市,一边夜夜笙歌,另一边却四面楚歌。影片中的白马颇有《辛德勒名单》中那位穿着红色衣服小女孩的意味,代表着遗失的也是仅存的美好念想吧,它的纯白与战争的鲜红是那么的格格不入,反衬着战争的残酷。两次出现身穿戏服的将士,身骑白马,手握长枪,虽千万人吾往矣!这不就是单枪匹马截江救阿斗的赵云吗,如果说关羽是义薄云天的代名词,赵云则是曲线救国的代名词,每位将士都怀着“中兴汉室”的不屈意志,何愁大业不兴,汉室不兴。这种气势,颇有以一敌百的意味,这也就解释了为为什么区区数百人,让人有这是8000人甚至80000人的感觉。
那座不能倒的旗帜,是民族的意志,国家的脊梁,也许欧美国家永远也理解不了这种强大的精神力,它是几千年民族精神的沉淀,同时也是一剂良药,治愈当时病入膏肓的泱泱大国。四行仓库,不仅是四个银行的仓库,也是中华民族顽强拼搏,不畏牺牲,勇于抗争的精神仓库,尘洒山河,山河犹在,我们永远记得你的微笑。
八佰观后感(篇6)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题记
南面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北边灰暗残破,尸横遍野。一条不算宽的苏州河隔开了天堂和地狱。
如今,那座满目疮痍的四行仓库依旧伫立在那里,像一颗顽固的钉子,将那段凶险荒诞的岁月与繁华锦绣钉在一起。
不知在座诸君是否想过,如果我们置身于那个山河飘零破碎的年代,会作何选择是独善其身,还是舍身为国?故事的主人公其实是一群逃兵,是农民,开始也只是想着打扫战场,不会有性命之忧。所以当他们面对残暴的日本军队时,本能地选择了逃避。但就是这群小人物,将国人在面对生死,面对国家存亡的抉择与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端午,一个连枪都不敢开的新兵,一个想逃离战火的农民,一个想回家的孩子,眼睁睁地看着无数战友倒在血泊之中,眼睁睁地看着叔叔被日军凌迟处死,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小伙子绑着炸弹跳楼自爆。一次次残暴的现实捶打着他稚嫩的心,端午的抗争意识也逐渐觉醒,终为护旗而献身。我在老家读过私塾,没去过县城,我就想看下上海长什么样子。我娘还在家里等我,你放了我吧,我想回家。很难想象,一个如此单纯甚至有些懦弱的孩子最后面对死亡时竟不再恐惧,只有平静。七月哥,团座的亲信,在对小湖北说我死了之后,你补上的时候是那样的从容淡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当将士们面对日军铁甲无力击破,只得靠士兵用身体绑上大量手榴弹,瓦解敌人的铜墙铁壁时,他们没有害怕,没有退缩,有的,只是对敌人无尽的愤怒!那句绑紧点,直戳我们内心。那自爆前的声声怒吼穿破长空,震撼着租界中的同胞,也穿越时空,深深震撼着荧屏前的我们!
彼时,四行仓库的处境不能不让人联想到当时的中国。半壁江山倾颓,中华存亡旦夕,可谓百事休敝,大厦将倾。中华民族到底是浴血反抗,还是做个所谓的顺民?《八佰》提醒着你我,和平盛世的美好,皆是前人苦难英雄血泪铺就。
白马舞翩跹,梦回银枪雕鞍。壮士去兮难再返,且把青天白日还!
当全人类的灾难具体到每个个体身上,其不能违抗的强势难以言说。好在中国人信命,却不服命,若天地无眼,不见人间疾苦,便教人为改命,即便拼个身亡形销,也总会有人为中华民族之存续而战斗。古岳飞于谦如是,今八百壮士如是,明日你我,亦当如是!
八佰观后感(篇7)
——1910班杨翼天
1937年淞泸会战末期,民国革命军第88师524团留守上海四行仓库,与租借一河之隔,孤军奋战4昼夜,造就了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为壮声势,四百人对外号称八百人。
四百战士坚守上海,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日本军突击之时,他们拿起枪便往前冲,日本军开坦克轰炸仓库时,他们将炸药绑在自己的身上,跳下楼层,他们跳下楼层的那一刻喊出了自己最重要的人。过桥送电话线时,身为普通人的他们,跑到桥头,用最后一丝力气抛出线轴的那一刻他是全上海的英雄,是全中国人民的英雄。炸弹炸开了他的腰部,但他仍护住国旗,将其屹立在最高处。最后过桥之时,又有多少战士牺牲在那座桥上,桥对面的中国人又是多么的无奈,多么的悲痛。
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因为如今这光明的生活,是无数中国英雄用生命,用鲜血换来的。
八佰观后感(篇8)
对于我们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一代人来说,电影《八佰》演绎出了另一种我们无法体会的人生,因为大多数人的态度如同影片中的端午初到四行仓库时一样,抗日救国民族大义是别人的事情,他没有杀过人,也不想杀人,他想的只是回家,然而事实却证明了,当战争真的来临时,没有人能够真的置身事外,毛之不存皮将焉附的道理在这一刻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影片《八佰》讲述的是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战役,又或者说它甚至算不上一场战役,这只是身为军人的他们犹如困兽一般最后的坚守、支撑,坚守着他们身为军人的荣耀,支撑这国人对这场战争的希望。在我看来这部电影的'核心就是“升旗”的片段,同时也是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更有甚者甚至认为这是导演的一种渲染手段,为了让影片达到悲壮的感觉,可是这部影片从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是一场不可能胜利的战斗,它从开场就已经注定了是以悲壮而结束的,如果你以“升旗”为中心点上下串联来看,升旗前,有的人想逃,河对岸的群众在看,所有的人都想要远离这个悲壮的舞台,安安静静的当个观众,升旗之后,逃跑的人不逃了,群众开始应援,大家都开始明白,自己必须是这个舞台上的主角,士兵们虽然还在被动的防守着,但是士气、心气却完全提升到了极致。中华民族的崛起,正是因为有着一群这样不怕牺牲、勇于牺牲的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铺就而成的,同样坐在影院的我们也不是看客,因为只有我们把我们心中的旗升起来,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不倒。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苦难的时代,但是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奋起抗争,而是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勇气展现出了我们不畏强暴、敢于横扫一切来犯之敌的气势,我们要铭记历史,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唤起我们每个人内心中对和平的坚守,更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我们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