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作文# #近代史观后感#】栏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近代史观后感”或许能够给您一些启发。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追看电视剧和电影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当我们有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后,可以选择写一篇观后感。不仅仅是光看,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融入到整个作品中。你一定也想知道如何写出优秀的作品名的观后感,对吗?我们将持续更新和改进网站,为您提供更多值得关注的内容!

近代史观后感 篇1

读了中国近代史这本书,也使我感受颇深,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近代中国的命运可谓是跌宕起伏啊,自从鸦片战争国门被粗暴的打开,中国从政治到经济各方都经受了一次彻底的改变。各种不同的思想冲击着刚从封建恶梦中苏醒的人们。在各国列强的不断挑衅下,情绪激动的人们,各阶层的人们都在积极的寻求救国之路,而各阶层却没有很好的考虑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但是迫于当时的局势,也摸索出了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下,以救国斗争的形式进行的,其自始就带有急促的特点。面对亡国、瓜分的严重威胁,人们恨不得在一天早上就扭转民族的厄运,使国家由弱变强,因而以为只有最彻底最全面最快速的变革才是最好的。

书中让我觉得印象深刻的是,本书中的历史事件没有绝对的好坏,历史人物也是这样。就像林则徐这样公认的英雄也可批评,书中说到林则徐怕名声不保,让自己的国家继续睡在梦中日趋衰弱,始终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而饱受人们指责的李鸿章却被赞扬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天津、南京条约的签订,是中国丧权辱国的开始,但作者并没有不这样看。他说,“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条款虽多,主要是北京驻使和长江通商,历史的意义不外从此中国与西洋的关系更密切了。这种关系固然可以成为祸根,但也可以起到促进的作用,主要看我们振作与否。只要我们不留恋闭关自守,妄自尊大的时代,勇敢地到国际生活中去找出路,中华民族并非不能从此强大起来。可见书中的观点和我们传统的历史价值观有些不一样,也在一定程度上刺痛国人的情感,但却不失一针见血的锋芒,这点是很值得推崇的。

中国近代史是一连串的惨败。它们是国人心头一直存在的伤口,心中那种悲愤仍然在浮现。这段失败的悲惨历史也让中国人慢慢意识到,正是因为这一连串的惨败,才迫使中国社会在痛苦的全面危机之中艰难地完成了转型。失败导致的危机越深重,尾随而至的变革就越激进。本书还指出了以往容易被忽略的一点:即近代史上的军事或外交胜利,往往导致一个消极后果,即保守势力的抬头。例如1881年曾纪泽的外交胜利和1899年成功拒绝意大利租借三门湾,都造成清议派士大夫过分自信,使他们误以为只要强硬对外,洋人终将退让。这种建立在对实力的错误估计之上的盲目乐观,是中法战争和义和团事变中中国失败的重要因素。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中国人民的革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抗争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近代史观后感 篇2

以史为鉴

筱琨小言

对于中国近代史,我在学校的时候,最不喜欢学习,但现在我越来越感兴趣了。上学时我一直喜欢历史,当时是觉得历史故事很有意思,现在可能是因为我喜欢在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不可能发生相同的事情,但是故事的背景和演变是相似的。

我们对过去了解的越深,就越能摆脱迷雾,看清现实的方向。

最近看的这本《中国近代史》,是蒋廷黻(fu,二声)先生最有名的著作。对于蒋廷黻,之前并不了解。这个复杂的词只有查过字典才知道。

看书之前简单地看过他的介绍,知道他是由学术转入政治,并且担任过国民**的外交“大使”。现在,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许多争论和观点都受到了他的影响。

本书很短,大概五万字,分为四章:《剿夷与抚夷》、《洪秀全与曾国藩》、《自强及其失败》、《瓜分及民族之复兴》,讲述了从鸦片战争前夕一直到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这近100年的中国历史,讲解并剖析了为什么中国会遭受列强入侵以及在100年间中国谋求复兴并失败的教训。这些教训对我们今天具有教育意义,值得我们反思。

书中有几个要点,介绍如下:

1、中国能否实“近代化”是华民族复兴的关键。

如果能,那前途是光明的;如果不能,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考虑到该书写于1938年,当时所指的现代化是机械化和工业化。众所周知,清末中国衰落的主要原因是孤立和盲目自信。

在缺乏对西方世界的了解下,仍然以**自居,对于西方国家的发展始终没有真正予以重视和关注。即便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也没有励精图治,开始维新改革,而是等又过了20多年,光绪年间,才开始反思。但最美好的20年已经过去,20年宝贵的时光已经逝去。

如果把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推进到道光、咸丰年间,现代化的历史将比日本早20年。

2、中国的外交政策就是“剿夷与抚夷”的循环往复。

自从西方国家进入到我国通商之后,不论后续是主动通商还是被动通商,在中国的外交领域永远都是“剿夷与抚夷”的争斗,剿夷势力强大,那我们就主战;抚夷势力大了,那我们就主和。而到底应该是剿夷还是抚夷,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政策,其实没人能真正说清。

林则徐是剿夷派,所以以极坚决的态度禁止鸦片。林则徐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阶层的代表,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坚定使用者。虎门卖烟时,林则徐看不清西方。他真的相信我们有能力。

可是后来,林则徐其实渐渐了解了西方也知道了我们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可是他自己不能推翻自己,也怕别人指摘自己,而从来没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公之于众,“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让国家日渐衰落,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与时人奋斗”。士大夫不承认失败,也不主张改革。抚夷派呢,对民族无信心,听其自然,不图振作,不图改革。

才是中国错失了崛起的机会。

看到中国近代的剿夷和抚夷之争,总让我想起之前中美**战的时候,虽说这种对比不甚恰当,网上也有人做过论断分析,但是无论是官方和民间,其实多少掺杂了这两种思维在互相批判。虽然现在的我们对于西方了解的更深入了,但是大部分人对于现实世界到底是怎样的,还是存在“非此即彼”的偏见。微信和微博上的各种文章也混合了我们的判断。

我们以为自己代表就是民意和民心,可是关于民心,书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民心固不可失,可是一般人民懂什么国际关系?主政者应当负责指导**。如不指导,或指导不生效,这就是政治家的失败”。

如何看待这句话,我个人理解,这是一个典型的政治家思维,直截了当,博大精深。作为普通民众,或许有很多我们看不懂或看着不顺的事,但在表达意见的时候,还是要小心谨慎,因为“时人不许他们,对自强事业则多方掣肘,对邦交则好轻举妄动,结果就是误国”。

三。在现代社会,是不可能战胜的。

“不战而求和当然要吃亏,但战败以后而求和,吃亏之大远过于不战而和”。还有一句话,“夫未有谋人之具,而先露谋人之形者,兵家所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我们虽不与别人打仗,但仍值得自勉。

在任何时候,当实力不具备的时候,就别装腔作势。保持低调,积累自己的能力才是正确的方法。

四。中国近代史上的几个重要人物

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孙中山。清末民初四汉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曾国藩,作者也像很多人一样倍加推崇,认为他是中国为官典范,既是精神领袖也是事业领袖,这是很难得的,“虽注重为人,并不忽略做事”。

李鸿章,作者评价比较客观,认为李鸿章的终身大错是《中俄密约》,在外交上也有他不得已之事。里面还提到一个观点,之前没有看到过,作者认为正是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对中国的私人军队建设产生了影响,造成后来北洋军阀混战的局面。

袁世凯,朝鲜战争是他能力的表现。他有将领,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他没有意图。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作者认为是能够解救中华民族的,但是还要注意孙先生后期的“军政、训政、宪政”理念即便在革命党内也有不理解之处,也没有健全的革命党来支持,加上过早离世,造成他的理念没有发挥更大的作用,很是遗憾。另外,孙中山先生在同**学习时看到了**革命党的组织和**革命的胜利,因此他在制定革命党党章的时候,把****及服从党魁的精神大大加强,同时下决心改组国民党,同年创办黄埔军校。可惜,先生离世。

虽然历史是被别人涂抹的,但如果你多看历史,总会有个人的理解。这本中国近现代史书非常适合初中和高中。越看书越觉自己了解的太少,但是心越是清净。

推荐影视作品:《走向共和》

再次推荐这部电视剧,真是良心的杰作。基本上编剧对于事件的观点和人物的评价可以遵循了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里面的观点,只是在人物刻画上增加了一些艺术的拔高。总之,非常好看。

近代史观后感 篇3

以史为鉴,走自强之路——读《重说中国近代史》有感

.上近代史纲要课的时候,虽然不是每分钟都听得细致入微,其实你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勇老师讲课的影响,只要涉及喜欢的历史,讲到感兴趣的地方也会回去上网弄个详尽。作为一个文科学生,我总是喜欢历史。

在课堂上结合老师上课的内容,东拼西凑地了解了一些或野或正的史料,发现原来“新政”也不是一无是处,袁世凯也不是那么十恶不赦,五四运动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最近正在读人民大学张鸣教授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在这二十三万余字间,原先的模糊不堪的近代史框架,就如由200万像素提升到500万像素,虽未尽极致,但已是有长足的跃进。让我对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此书书名中的前两个字:重说,为什么说要重说,因为作者说史的着眼点与叙史方法和我们以为读过的教条正史稍有不同。

比如书中讲到鸦片战争时,英国的战船开进港口时,有中国的老百姓提着茶叶蛋的篮子上去卖;洪秀全故意丑化孔子,引起士人极大愤怒;义和团运动不仅杀害了许多外国人,而且杀害了更多的中国人;袁世凯时一个非常有威望的人,辛亥革命时,很多人都认为袁世凯当**合适,而不是孙中山……作者着于事实,述说严谨,讲了许多寻常不得见的细节与故事,不仅不会让你觉得有胡说、猜测之嫌,反而让人从细微中更深刻认识了中国近代史。

读《重》让我对愚昧无知、闭关锁国的危害深感切肤之痛,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有一条涉及领事裁判权,我们一直以为是帝国主义依靠强大的武力强加给清**的结果,可事实并非如此,书中披露这一条款是清**主动送给英国的,这让我感动意外,原因是这样的,那时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由谁审理,怎么审理等一系列问题,清**不胜其扰,就想着把这麻烦给英国人处理得了,我翻阅网上的资料时发现,《南京条约》地7款,以口头协议决定中英民间“诉讼之事”,划定为“英商归英国自理”,我想,英国人本来没想到会有这种情况,所以当时英国只是口头协议答应,后来想既然你送了,我就拿着吧。这样做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司法主权,可当时清**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也不知司法主权为何物,还自以为是少了麻烦,能杜绝后患。一个大国的领事管辖权很容易交给别人,这真是愚蠢。

中国近代史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无知和傲慢,特别是盲目的傲慢,真是致命的。大清臣民对西方人的认识总是:你们的人是蛮夷,你们的物是淫器。

现在想想觉得好笑又无奈,明明仗都打不过别人,可还是瞧不起人家。我想这些心理的形成与汉文化长期处于领先地位有关,主要是东方,大家能感受到的世界里汉人的文化一直是最发达的,很多少数民族还要改革汉化,全面学习汉文化,长期以往就形成了汉人是老大的心理优越感,所以西方文化刚过来时,大家根本就瞧不起。任何时候,都要加强学习,多了解外面的事界,少犯错误。

读《重》让我对国强民富的内涵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南京条约》签订后,大清国上下都认为这是奇耻大辱,但并不是大家以为的割地、赔款、和给予领事裁判权,而让大清子民无地自容,感到奇耻大辱的是对外国开放通商口岸,准许外国人设置领事馆和外国人携带女眷居住,在外交活动中采用“平行”的交往礼节,这些条文刺激了大清子民心中“**上国”的权威与尊严。正所谓弱国无外交。

国不强,民不富,单守着“**上国”的毫无益处的。

“**上国”的心理,只能说明当时国人的胸襟不够大,不能接受外面的事物,这是非常要命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只有抛弃自大与自满的心理,虚心接受他人,接受新鲜事物,勇于向他国、他族、他人学习,去恶留善,去弊存利,这样国家、民族、个人才能有真正的进步。

读《重》让我更坚定了对日本的一些看法。日本与中国的渊源很深,早在明朝万历时就与中国在朝鲜有过激战,起因是日本想要侵占整个东亚。书中提到19世纪时,有日本大臣上奏天皇,占领中国东北,然后全国移民过去,虽说此事已不知真假,但我相信日本一直有这个想法,日本是一个资源极度匮乏且很不安全的国家,日本人的民族危机意识比较重,日本拍过一部电影《日本沉没》,也能说明他有危机意识,所以日本人想移民也很正常,问题是已经没有地方给他移民了,那就只有去占别人的地了,所以日本经常打中国的主意,就以占中国的土地为主。

我认为日本永远都不是一个安分的国家,只要他还在那个岛上,我很赞同李鸿章的话:“英美惧不足畏,华夏永远之大敌小日本也!”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中国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然而中国近代史却是中国最耻辱、最落后、最封闭的时期,国家羸弱不堪,人民贫不聊生,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近代史也是一部被压迫、反抗和探索进步道路的艰苦历史。在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与西方文明的进入之下,中国人也一直不断的寻求自强之路,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戊戌变法、新政、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无一不是如此,在经历国民革命的资本主义萌芽后,最终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华民族真正的走向了独立富强之路。

依然是那句老话“落后就要挨打”,毋庸置疑,我们只有不断地以史为鉴,不断地奋发图强,才能保持民族的独立与自主,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近代史观后感 篇4

每每翻开近代史,我的心情都会特别的沉重。这也是我为什么爱着近代史,同时又不敢去翻开它。但历史就是历史,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我们才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如不是,当我们成为历史时,后人是不是也会怀着这种沉重的心情来看我们呢?在那段如鲜血般令每个中华儿女都刻骨铭心的历史里,每发生一件事,都关乎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生死存亡。

1840年,英国用当时的红衣大炮打开了我们的国门。我不知红发碧眼的英国人踏上我们这一片炽热的土地时是怎样的心情,也不知当时的大清子民又是怎么看待这些外来者,也许他们也会像紫禁城里的贵族一样,认为这些蛮夷不足为惧,反正我们的天朝地大物博。在侵略者的枪炮下,那徒有外壳的清政府,一步步地瓦解。帝国倒塌的痛苦和屈辱终于慢慢的唤醒了消沉的民族。

开眼看世界的魏源,鞠躬尽瘁的林则徐,英勇就义的义和团,血洒菜市场的六君子……一批批的战士,在国难时,为这个已经千疮万孔的民族做他们最后的努力。每一次看到战争爆发,每一次看到我们的民族英雄牺牲,我都无法压抑住自己的情绪。心不停的抽搐,只愿那段屈辱史快点过去。没错,时代要变更,但这太残忍了。可是历史就是历史,我们可以怨恨,愤怒,但却不可以改变。

1911年,特别的一年。八国联军侵华给了孱弱的帝国沉重的一击。但它同时也将人民长久以来积攒下来的力量给激发出来了。虽然孙中山和革命军们把那庞大悠久的政治机器给推到,给了我们短暂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就像泡沫一样,随着袁世凯把革命的果实窃取,很快又破灭了。但是在1911这特殊的一年里,这个瞬间即灭的希望给当时的人们孕育了更大的希望。

1921年,一个伟大的组织产生了。谁也预想不到,当时只有13个人小组织最后真的成了燎原之势,点燃了整个华夏大地。当近代史被翻阅到这里的时候,我总不禁露出少少的欣慰,这个久经战火的国家,它真正的领导者终于出现了。即使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仍有人在牺牲,但最终我们这个饱受欺辱的国家还是站起来了。这个晒满鲜血的近代史,还是过去了。

近代史观后感 篇5

有一首歌叫做:“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个家……”每每当我唱起它是总感觉自己十分的有力气,充满了朝气,就如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打起他们的安塞腰鼓一般……

我欣赏我的祖国,是因为中国曾经经历了多少沧桑、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啊;我热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它在毛泽东、邓小平、……总书记的领导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敬佩我的祖国,是因为在孙中山这位大总统的领导下,打响了“武昌起义”,发动了“辛亥革命”使中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中走了出来;我喜欢我的祖国,是因为祖国的壮丽风景使人心旷神怡……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历史又翻到今日。新的仇恨,新的血泪又涌现在我眼前:1999年5月8日一对新婚不久的中国青年夫妇倒在南斯拉夫的血泊中;20XX年4月一位优秀的中国飞行员为了祖国尊严血洒南海上空……

同学们,我能无动于衷吗?我能让鲜血再洒在中国历史的十字架上吗?我能让闪着寒光的刺刀再刺向中国人吗?

不!决不!血、泪、仇。我记住了,永远地记住了。让我化作冬雨,将南斯拉夫的血场刷清。让我化作精卫,将汹涌的大海填平……

雪耻复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这一代中国青少年责无旁贷!

然而,我许多少年人将自已民族的新仇旧恨忘掉了,将“五四”青年匍匐喋血,在血泪中仍高喊祖国万岁的那一刻忘记,将日本刽子手在南京城中狞笑着举起钢刀的那一刻忘记了……同学们如果我沉溺在享乐之中将学习荒毁了,将前程荒毁了,将民族兴衰抛置脑后……这是一种毁灭,一种自我毁灭。

鲁迅先生穷其一生智慧,“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了刀俎上的中国人,我的前辈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以天下安危为已任,前仆后继,建立了新中国。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怎能放任自流,荒毁一生置民族大业于不顾?否则,枉为炎黄子孙!

梁启超曾高瞻远瞩地指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自古英雄出少年。在当今世界的残酷竞争中,中国青少年能否肩负起民族振兴和洗刷国耻的任务,直接关系到中国将来的命运。

我的老师学识渊博、温文尔雅、谦和真诚、勤奋敬业、任劳任怨。

我青春焕发、热血沸腾。摆脱幼稚走向了成熟,不再藏到父母宽大的羽翼下避风躲雨,而是如那高傲的海燕,渴望暴风雨,敢于战斗。我虽然无需面对国土的沦丧,无需承受战火硝烟,但是我可能要阻挡不期而来的洪水,抗击非典,预防禽流感,我的飞船要上天,我的足球要获胜,我要研究转基因,我要征服沙尘暴,我要保护环境、维护世界和平……毋容置疑,我这些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重担、义不容辞、任重道远。为了祖国的繁荣、民族的兴旺,今天的我用激情点燃希望之火,用青春汗水浇灌成功之花。勤奋学习、奋力拼搏,是我初中生活不变的主题。“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也许会受挫,也许会失败,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远航的水手告诉我“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至少我还有梦。”

努力吧!奋斗吧!中国青少年。为我开辟民族复兴的新蓝天!

掀开摞摞发黄的历史,在白骨累累的中国近代史上我看到一个个举着明晃晃钢刀的刽子手,一只只满口鲜血的吸血蝙蝠,一头啮着血淋淋心肺的豺狼,一群群叼着头颅的鹰犬和一淌淌鲜艳刺目的血!

这是民族的耻辱。让受苦受难,受辱受虐的中国人的血不再白流,是老一辈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他们奇迹般地走过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八年抗战,迎来新中国的建立……

近代史观后感 篇6

学习了《中国近代史》后,我觉得自己的眼界开阔了。中国近代史使我受益匪浅。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跌宕起伏的一段历史,我们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段历史,并且这是一段屈辱史,中国几千年来的耻辱便凝聚在这一百多年中。

中国虽然经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推翻了长期封建统治的清王朝,但是中国仍然面临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面临着国内封建主义势力的继续存在。总结近代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经验,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学习中国近代史,使我深深体会到今天的辛福生活来之不易,更激发出我强烈的爱国热情。

中国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结束。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整个中国近代史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当我们站在世纪之交的门槛上,回顾近百年来中国人的奋斗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的发现,中国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个时期可以与这一时间相比较。

中国是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983955.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高二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优选
下一篇 : 元旦节俏皮句子(优选82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