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 #历史故事的读后感精选(3篇)#】接下来的“历史故事的读后感”是我们为您精心筛选的,许多人都感到写文档是一种负担,在写作前看一下范文是常见的行为。范文的用词精彩,值得我们仔细分析,会不会觉得范文不容易写?只有不断进步才能实现更大的梦想!
历史故事的读后感【篇1】
寒假中,我阅读了《中外历史故事》这本书。书中记载了很多历史人物的传奇轶事,例如“夏完淳巧骂叛徒”“于谦保卫京城”“张作霖手黑”等等,但读完后,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屈原投江”。
屈原是战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在他投江前,他对渔夫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灰尘。谁能让他纯洁的身体遭受外来物的污染?
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埃呢?”寥寥数语,却表露出了屈原的铮铮傲骨!
在他的眼中:祖国重于生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我读书时也会想,屈原干嘛要投江呢?
他才华横溢,年纪轻轻,只不过国家沦陷了,如果去另投明主,不是一样可以身居高位吗?还可以为后世留下更多的佳作呢!可是,读了他的《怀沙》之后,我明白了:
德如名香,碎之益烈。屈原就是用他宝贵的生命来警示后人什么是爱国主义!
什么叫爱国?爱国,就是对我们的父母之邦,怀着深深地眷念,深切的关注。危机四伏时,捐躯国难,视死如归是爱国;百废待兴之时,献身建设,无坚不摧,更是爱国!
因此,我们作为中国人民的一份子,无论是丽日晴空,国家处于坦途,还是阴云密布,国家遇到什么逆境我们对组国的爱都应坚贞不渝。
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丹可磨,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人可死,而不可灭其国。
读过《中外历史故事》我对祖国的敬意又加深了一层。
历史故事的读后感【篇2】
----赵欣印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狡诈奸猾的小人,有一心为民的忠诚君子,每一段历史的后面,都记载了中国人民的辉煌和精神。
在中国古代,有各国争夺霸主,小人陷害君主,用妙计取夺成功等历史故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最感动的便是伟大的诗人屈原了。当时,屈原被阴谋陷害流放到长江以南的边疆地区。
在流放中,屈原在精神上、生活上的折磨,使屈原脸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动迟缓。在公元前278年,秦国派大将白起带兵攻打楚国,现在楚国已经到了朝不保夕的地步了,屈原听到后,知道楚国要灭亡了,伤心地留下了泪水。他不愿意看到楚国沦亡,不愿看到老百姓收到秦国的残害与欺压,就在这一年的五月初五,抱了一块大石头,投身于汨罗江中。
同时,大禹的故事也很感人。为了治水,他跋山涉水,迎着风雨,经历了无数的风险。他的脚印遍布九州大地。他经过他家三次,但没有回家看一眼。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敬佩。
历史记载了许多故事,展示了祖国的光荣和成就。
《历史故事园(上)》读后感
五(2)班朱思瑾
《历史故事园上》这本书可以说是我通往历史的道路,启发了我对历史的浓厚兴趣,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讲了许多励志的历史人物、英雄。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大诗人屈原才华横溢,但因为当时的国王目光短浅,不相信屈原。屈原悲愤交加,眼看着楚国一天天衰败,他不愿看到楚国沦亡,于是跳进汩罗江自杀。
屈原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除了让人十分敬佩的屈原,一代女皇武则天也十分厉害。她觉得皇帝的恩惠、大事小事都交给了她,这让很多大臣非常不满,但武则天却毫不留情,杀人灭口。待高宗驾崩后由中宗继位,武则天废了他的皇位,自己即登上皇位。
从此,国家大事均由她一人操持,国家管理得井井有条,繁荣昌盛。第一位女皇帝,她的能力和实力让我们由衷佩服。一代女皇武则天,一个真正的传奇。
随着武则天的结束,又一个鼓舞人心的人物出现了。他就是文天祥。文天祥知道元军来了,南宋危在旦夕,就去营救,但被大败了。元军劝他投降。他宁死也不投降。这种爱国执着的精神,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历史有太多太多的英雄人物,我们要牢记历史,让他们的精神永远发扬光大。
历史故事的读后感【篇3】
《中外历史故事》是妈妈为我精心挑选的一本书,是我七周岁的生日礼物,我无论去哪里都要带着这本书,在学校、在姥姥家……
这本书我聚精会神的读了很多遍,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岳飞精忠报国》和《杨业抗辽》因为岳飞和杨业都是为国捐躯,我很钦佩他们的勇气。
岳飞从小勤奋好学,并且练了一身好武艺,岳飞岳飞满怀爱国之心,以不怕死的精神,精忠报国、奋勇杀敌、屡立战功,这样一个精忠报国的英雄赢得了世世代代人的纪念。
北宋时期,北宋和辽国经常发生战争,杨业身为北宋的一名大将,因为能征善战、骁勇无比,被人称为杨无敌,最后杨业看着剩下不多的战士们,决定以死报国。不过敌人有很多的兵,一溜烟似的把他的部下全杀死了,杨业孤军奋战,但因寡不敌众,受了重伤,当了俘虏,辽军多次劝他投降,但杨业坚贞不渝,绝食三天,壮烈殉国。
这本书里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过去有很多人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