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撰写观后感呢?在闲暇时光,我们常常会选择观看一部电影或电视剧,而好的作品能够给观众带来强烈的代入感。观后感是对观看过程中真实感受的反馈。我在这篇文章中与大家分享的是一部关于“纪录片生命观后感”的作品,希望您能够经常关注我们网站的最新动态,并及时做出反馈!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篇1】
王大珩纪录片观后感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看了《王大珩纪录片》,看完后我思绪万千,心潮如海,因为对一个普通的观影者来说,王大珩仅仅是一名伟大的科学家,而对我来说,王大珩不仅仅是 一名伟大的科学家,他更是我们的老校长,是他一手创办了长春理工大学,正因为他在光学领域的造诣,我们才能了解到得光学的巨大的学术潜力。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用“光”改变了中国。
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具有传奇经历的科学家的一生吧。王大珩(—),小名英东。原籍江苏苏州,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北平沦陷前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8年赴英国伦敦帝国学院留学,专攻应用光子学,1940年获硕士学位。1941年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学位。1942年被英国伯明翰昌斯公司聘为助理研究员。“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著名光学家,我国近代光学工程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杰出的战略科学家、教育家。仅仅数百字的简单描写,便能看出王大珩这气贯长虹的一生。
王大珩生活在一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他曾经留英十年,而这留学费用其实是当年的庚子赔款,王大珩在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撼下离开祖国,他忍辱求学,走着科学救国的道路,而经过一番的曲折,王大珩到了英国后,在英国人那种对我们中国留学生居高临下的轻蔑眼光下,让王大珩深深的感受到了,落后就要挨打,最主要的是它会使一个国家丧失应有的地位。随后,王大珩把这一切生生的藏在心里,他憋足劲,一头扎进实验室,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而就在此期间,世界二战的爆发让王大珩敏锐的察觉到光学将在未来的战场上大有作为,所以他放弃了继续攻读博士的机会,到雪菲儿大学学习玻璃研究。
王大珩不仅敢做万花丛中的一点红,但是为了给国家培养后续人才,,他再一次的超越自我,向科研领导者方向转化,即随着科学咨询范围的扩大和升入,王大珩的眼界更加深入,目光更加犀利了他开始越来越自如的用国家战略的眼光去观察 问题了,越来越自觉的站在国家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越来越多的介入到国家地方针的各个领域。所以每次遇到好的科研项目,王大珩为了鼓舞大家的积极兴,总是让给别人,而他总是一旁协助,因为他深知,国家的进步,一个人是无法代表的,只有调动大家的能力,才能为国家办大事,办好事。
晚年时候的王大珩,也没闲着,总是有很多人来向他咨询,讨教学术问题,可是,他从来不嫌人家烦,耐心细致的解答每个人心中的一问,可是当有公司想用王大珩的名气来标榜自己的产品是,王大珩,却极其认真,非要亲眼看看产品,才说话,哪怕在对方开出了高价的情况下,仍是将自己的名气攥的死死的。
人生犹如昙花一现,王大珩已近离我们远去了,但是他的精神却深深的被我们谨记,对于科学技术我们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严禁专一的态度,对于国家,我们要明白,不论我们将来走多远,异域风光再好,我们时刻不能忘本,我们永远要为国家的复兴经历,对于人生,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做事原则,不为金钱所动,不为淫威所屈,这对一个科学家或是将要从事科学领域的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品质了。以上这些是伴随王大珩的一生的品质,所以对我们来说,我们真的应该学习这宝贵的品质,王大珩用光改变了中国,而我们有幸能成为光学摇篮—长春理工大学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要发扬老校长的精神,秉承爱国谨慎,做新时代的科学知识分子。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篇2】
《THRIVE 兴盛》——谁在控制世界?
“全部真相几乎都在这里”---《兴盛》
“全部真相几乎都在这里。”这不是夸张,对于相当一部分人来说,《兴盛》中涉及的信息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这似乎更像是天方夜谭。而我想说的是——我们有没有反问过自己,从小到大学过的知识又有哪样不是别人灌输的,有一样是自己领悟的,自己实践的吗?我们内心的哪一个念头又真正属于自己,而不是受外界所左右呢,哪怕那个念头只有一瞬间!
纵观人类整体的发展,每一次主流知识彻底的变革都付出了血与火的代价,而那每一次变革的前后,所变的和被变的互相遥望彼此都会觉得荒诞可笑。
那到底“神马才不是坑爹”自然成为我们每一个人关心的焦点。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所有知识是可以平等共享的,如果 我们还仅仅只是在教科书中沉溺,必然会堵塞自己本就无限的思路和创意,甚至是——不识坑爹真面目,只缘身在坑爹中。。。
时值2011年年末,地球的所谓主宰——人类,在经历了必然的种种灾难和因果之后,在彼此伤害,于捷径中作茧自缚之后的今天,将共同面临着又一次巨大的变革,而这次,大的超乎想像。。。
能把如此巨大的变革之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梳理明晰并全面呈现的,正是我现在推荐的这部纪录片——《兴盛》。《兴盛》简要说是一部通过追踪西方经济发展而揭开世界运作方式,并涵盖影响我们生命的各种力量面纱的,非常规型纪录电影。它把科学领域的突破与觉察、行动编织在一起,提供给我们真正的解决方法,使我们能够用史无前例地、无畏地战略来改造我们的生活与未来。
其中让人感触较深的就是下面这句话,以及说此话的人!
“只要我能控制一个国家的货币发行,我不在乎谁制定法律。”
——梅耶.罗斯切尔德
本章导读
当国际媒体成天炒作身家500亿美元的比尔.盖茨,蝉联世界首富宝座的时候,如果你信以为真,你就上当了。人们耳熟能详的所谓富豪排行榜上,你根本找不到“大道无形”的超级富豪们的身影,因为他们早已严密地控制了西方主要的媒体。
所谓“大隐,隐于朝”,罗斯切尔德家族今天仍在经营着银行业务,但是如果我们随机在北京或上海的街头问100个中国人,其中可能有99个知道美国花旗银行,而不见得有1个知道罗斯切尔德银行。
究竟谁是罗斯切尔德?如果一个从事金融行业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罗斯切尔德”(Rothschild)这个名字,就如同一个军人不知道拿破仑,研究物 理学的人不知道爱因斯坦一样不可思议。奇怪却并不意外的是,这个名字对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陌生的,但它对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 影响力是如此的巨大,而其知名度却是如此之低,其隐身能力让人叹为观止。
罗斯切尔德家族究竟拥有多少财富?这是一个世界之迷。保守的估计是30万亿美元!
罗斯切尔德家族到底是怎样赚到如此惊人的财富的?这就是本章要告诉你的故事。
严密的家族控制,完全不透明的黑箱操作,像钟表一般精确的协调,永远早于市场的信息获取,彻头彻尾的冷酷理智,永无止境的金权欲望,和基于这一切之上的 对金钱和财富的深刻洞察,以及天才的预见力,使得罗斯切尔德家族在世界两百多年金融、政治和战争的残酷漩涡中所向披靡,建立了一个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 为庞大的金融帝国。
详见百度百科: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篇3】
在我看来,生命纪录片是非常有趣和引人入胜的一种电影类型,因为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学习生命和我们环绕世界的机会,以及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我们自身所处的环境。
在生命纪录片之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部分是它们所讲述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镜头的眼睛展示给我们。无论是一只精神饱满、车速惊人的豹子,还是一只正在海中探寻美味食物的海狮,都是有趣而引人入胜的事例。而关于这些事例所探究的是人类常常无法思考、感受到的事件,例如由于生态系统变化造成的影响。身临其境,我们不仅是观测者,更要在其中感受各种不同的体验,专注于探寻这样的事件所引发的各种效果。人们可以从生命纪录片中看到的是植物和动物的生命行为,与自然斗争的求生本能,以及他们生存环境的变化所造成的影响。
此外,我也十分喜欢纪录片制作公司所选材的选项,因为这可以展示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个物种的生活,更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鲜活画卷。我们可以从生命纪录片中学习到很多关于环境的知识,其中包括气候变迁、海洋和大陆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动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会如何询问、理解和学习环境的各个方面,逐渐深入到进一步理解这个世界。
最终,我认为生命纪录片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电影类型,因为它们不仅仅是为了展示给我们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更为我们提供了探究自我的机会,增加了我们完整的知识库。我们可以学习到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各种各样的物种如何相互作用,又是如何适应与应对其生存环境。通过观察司空见惯的动物和植物们的态度和行为,我们可以了解到环境的复杂性,从而更好地理解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
总之,生命纪录片是一种极具教育性的电影类型,其中所涉及的知识与信息都是相当的宝贵。对于那些关注我们环境的人来说,生命纪录片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为了学习、探究,还是为了纯粹的简单享受,在观看生命纪录片时我们都可以学到很多知识,理解到不同物种之间、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综上所述,生命纪录片是一种最能够富有意义的电影类型,在这里我们学到的知识和信息是相当宝贵的。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篇4】
暑假期间**了bbc纪录片《生命》,看完之后发现自己对这个世界上的生命了解的太少,也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生命》是为纪念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由bbc制作的十集系列纪录片。这部影片展现了自然界丰富多彩的物种多样性,以及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技能。
变色龙的舌头每秒可以喷射15米。飞鱼可滑翔200米。章鱼妈妈一生只产一次卵。
豹海豹是海豹的巨人。它们的牙齿比狮子大。科莫多龙是目前唯一统治这片土地的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逃跑的专家。螳螂拥有360度的视角。
北极熊有非常敏锐的嗅觉。雄性北极熊有时吃小北极熊。哺乳动物以家族的方式占领了地球。旗鱼是所有鱼中游得最快的。
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富饶的生物栖息地。珊瑚礁是地球上最富饶的生物栖息地。鸟类是随机应变的大师。
所有的昆虫都有基本相同的部分-六英尺和一套大盔甲,但不同的部分被夸大了。人类社会存在了几千年,昆虫社会却延续了几百万年。水母没有大脑和血液。
大多数海洋生物的行为是由一个非常简单的神经系统控制的。珊瑚事际上非常凶猛,会为了扩张领土而战斗至死。珊瑚虽小,但有着20亿年的历史,它们改变了整个世界。植物的智慧实际上是人类无法想像的。植物不仅可以处理毒害、热和火,还可以处理冰和冷。
植物还是地球生命的燃料。灵长类动物的智力使它们能够超越其它动物。它们能解决难题,发展思想,建立长期关系,但最重要的是它们能记住生活中学到的知识
通过**,我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每个生命看似渺小,但又很伟大。我们应该敬畏生命,爱护生命,爱护地球。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篇5】
纪录片《幼儿园》观感
《幼儿园》是一部以孩子为主要表现对象的纪录片, 它选取幼儿园这样一个特殊的场 景, 较为完整地展示出他们的小世界。孩子们未经雕琢的语言和行为表现令人忍俊不禁。但是随着影像的深人, 我们发现这个小世界仿佛就是成人世界的翻版, 一切有关人类的主题,人性的光明与阴暗, 都赤裸裸地展示出来。与此同时, 本片也探讨了孩子与成人之间的关系与影响, 是一部富有寓意的作品。
总之,幼儿园是孩子社会化的过程,感觉这部片子很像《小王子》,从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人性的美好与阴暗等人类的主题。 1. 生存
一开始是小班人托的第一天, 一个小男孩正在声嘶力竭地哭闹, 边哭边大喊“老师别抢我??爸爸、妈妈??让我回去吧??” , 旁边的老师和母亲费力劝阻, 他却越哭越凶。吃饭的时候, 他在饭桌上哭着说“我要回家??” , 午睡时躺在小床上继续重“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 观众一直关注着他的表现, 觉得这个小孩执著得既可怜又可爱。等到下午自由活动的时候, 我们注意到他正坐在座位上吃苹果, 咬一口, 习惯性地说一句“我要回家” , 再咬一口苹果, 再重复一句, 这个时候要回家好像已经是个很淡很淡的符号, 嘴上仍在坚持着, 但是心里面最重要的恐怕已经是手里边那个可以带给他美味的苹果了。大家在看到这里的时候忍不住大笑,但是笑过之后我想到, 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遇到挫折或困难的时候, 开始都会觉得承受不了, 或哭或闹甚至寻死觅活, 但是过后还是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人生就是这样, 它不会因为你的喜怒哀乐而改变自己的安排, 该来的失败或打击不会因为你的逃避而减轻,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承受, 所以在很多时候, 我们自以为过不去的关口、承受不了的伤害,最后都是平稳地过去了, 因为要生存, 就必须做好迎接这一切的准备。
2.战争
片子的后半部分, 有一个段落是小朋友们探讨关于战争的话题。我们惊奇地发现, 现在的孩子对于过去中日那段宿愿了解得如此清晰, 他们知道过去日本侵略中国的事实, 还知道他们篡改了历史, 不承认过去曾犯下的罪行。在孩子们中间, 基本上有两“派”观点, 其一是“极端派” , 一个小男孩的话代表了他们的想法“所有日本人我都恨, 不管是好人坏人, 只要是打过我们的人我就恨。”对于恨的人, 他们要采取的办法是长大了做科学家, 研究武器去打日本人。另一派可以算是“客观派” , 认为‘旧本鬼子才是最坏的, 而日本人不全是鬼子, 日本鬼子是日本人里最坏的一种人。”不管怎样, 在很多大人们都在慢慢忘记国耻的时候, 小孩子了解历史都是件好事, 即使他们的认识有些偏激,也总比麻木不仁好得多。再看一个小女孩对于美伊战争的精彩注解“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因为美国要一点油, 伊拉克说你们是坏人, 我们不给。他们就说你们这不对那不对, 就说我们怎么不对呀, 就打起来了。”这个包含了不少语病的句子, 却一语中的。看似复杂的国际纠纷, 孩子仅用这样简单的三言两语就解释清楚了, 多么具有讽刺意味。“他们打仗有很多人死了,有很多小孩没有家啦。”这是另一个小朋友对于战争的认识。人类自古以来就没有缺乏过战争, 仿佛好战的本性始终在作祟。而很多时候, 战争仅仅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私欲, 就轻而易举地把庞大的人类群体卷进去, 结果是生灵涂炭、百姓遭殃。本片通过小孩子看似天真的想法, 揭示了战争的荒谬和残忍, 抨击了那些发动战争的人。以上是孩子们谈论的大的意义上的战争。实际上这部纪录片用了很大的篇幅表现孩子之间的冲突与厮打, 这算是人与人之间小范围的战争, 可惜一样残忍。据说有的人看了这个片子甚至不敢把孩子送进幼儿园, 这倒大可不必。其实人一来到这个世界上, 就已经陷人了无止境的竞争中。我们身处的就是一个现实的社会, 所有的冲突和挑战都必须面对, 我想这也是本片想要传达的一种理念吧。
3. 欲望
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欲望存在。很多时候, 欲望是推动人前进的动力, 所以在正常范
2010-4-18
1
围内, 它不是什么坏事, 但是一旦超越了限度, 就难免会衍生出罪恶。本片关于欲的探讨集中在金钱上。拍摄者问一个小男孩“警察是干什么的呢”没想到他一张口就语出惊人, “警察交警也可以收蛮多钱。”“那你看过交警收钱没有啊?”“看见啦, 我的干爹, 他是交警, 他收那个车子” , 小男孩一脸诚恳地说。接下来是幼儿园里的自由活动课, 小朋友们拿着玩具钞的票在玩, 大家一脸欢乐, 相互间吃喝着“高扬便宜哟我把高扬卖给他哟”“ 给你一万” “ 谢谢, 谢谢”??从他们的表情里, 似乎看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某种自得甚至贪婪。金钱作为众多欲望的集中代表, 不管是对于小孩还是大人来说, 都是那么具有吸引力。再回到对前面那个小男孩的访问“如果你收了钱以后, 是交给你们领导还是自己拿回家呢”“交给领导也分一点, 都分一点。“如果你不分, 自己拿回家行不行”“不分我的领导没钱怎么办”看到这样老练世故的话从一个几岁孩子的口中说出, 我们真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悲哀。无疑这是家长的行事方式带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 可能他也不知道自己说的话到底意味着什么。在这里, 孩子又一次充当了讽刺者的角色, 让我们渐愧。
从手法上看,我觉得实拍得很好,尤其是一部幼儿园的纪录片,在观看过程中就可以感知到张以庆所花的功夫。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纪录片更要是设计出来的,既需要根据对片子主角反映的预判设计情境,删繁就简,又要设计情节吸引受众,凸显主题。此记录片讲求新意,在追求真实基础上设计得不错。如果纪录片增加了解说会很累赘,缺少了真实感,而且与童真不符。而访问孩子的镜头穿插,采用黑白镜头,很有意味,是孩子童真面对现实的一种反衬,让人笑得很真又和一般笑话不同,有些片段会笑中带泪,视觉反差中更深更自然的传达的是孩子与成人社会的冲突。
2010-4-18
纪录片生命观后感【篇6】
原以为这部纪录片起名《生命》会不会题目太大,但事实证明一点儿也不。
《生命》是一部令人叹为观止的纪录片。它记录了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以及生命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的生存本领。讲述了大自然中130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
我看到:僧帽猴用石头砸开果子;河马从水中跃到空中;变色龙子弹般的舌头捕食猎物;蜥蜴妈妈为保护未出世的孩子展开的战斗;猎豹齐心协力捕猎体重是他10倍的鸵鸟;海豹在南极冰中逃脱虎鲸捕杀;蜥蜴的水上轻功……
看它,我得到美的享受,沉浸在知识的海洋。我还从中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向往、追求。拍摄小组不顾一切困难去寻找和发现那些未知的奥秘、守株待兔般漫长的等待、互相通力合作——只为等待最有价值的几分钟,甚至一瞬间……
拍摄动物的过程充满刺激和挑战,野生动物摄影师用自己的生命去冒险、去探索,和自然零距离接触。纪录片的镜头的切换相当有艺术感——有快有慢、聚焦、透视、有远有近、俯视、仰视、适当的特写……有壮观的大海、有无人的荒岛、有神秘的热带雨林;也有2.5厘米的剑毒蛙、几毫米的昆虫、小型动物。画面壮观震撼,给人视觉上强烈的冲击,镜头仿佛已经和自然融为一体了。
但有的时候,由于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原因,单凭摄影师也捕捉不到某些奇特景象。这时候,拍摄组不得不寻求外援,这是各个领域知识的融合——科学和艺术相互碰撞出绚丽的火花。最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艺术品般完美的纪录片。
记得在记录片的幕后花絮时有讲到:“从来没有人捕捉到虎鲸在南极洲半岛外猎食的画面,但拍摄组做到了”。是的,他们勇于挑战第一次,而且不但非常成功,还有意外的'惊喜——
一只海豹独自下海觅食,不料遭到虎鲸群包围,海豹陷入困境了!此时,海豹正在一块浮冰旁,机智的它紧紧地贴着浮冰,不敢离开浮冰半步,依靠着浮冰躲闪虎鲸群的攻击。许久,海豹好像累了。看见这景象,其中一位摄影师说:“它好像被吃掉了”,周围的人也认为好像是。但另一位摄影师仍然在观察,最后它看见了海豹!他惊奇地说:“它居然还活着!”
机智的海豹躲过了一劫,这情节真是充满故事性。是啊!对野生动物摄影师来说,总会有意想不到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里的音乐也不错,富有故事性……
生命的奇妙,带给我无限的思考,我不禁自问:生命是什么?
——是茁壮的生机、生存的挑战、机智的策略、无声的壮美、无限的活力、戏剧性极强的舞台剧;广阔的天空、荒芜的沙漠、神秘的热带雨林、浩瀚的海洋、寒冷的冰川;是情、是爱、是美、是仇、是恨、是世间万物……但最终,归于自然。
我又发觉,艺术源于自然,自然是最美的艺术,沙漠、海洋、沼泽、雪山、冰川、平原、河流……一切的一切,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传奇。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的规律,各种现象,音乐家、画家们也一样在研究自然的规律、探索自然的奥秘。不管是什么样的艺术形式,都能在自然中找到其根源和本质的所在。艺术家的富有想象力的创造都是取之于大自然这个挖掘不尽的灵感源泉。只要艺术家们倾心于对自然的关注,热心于对自然规律的认知,就必然能从自然规律之中,从自然规律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体悟出无穷尽的形式法则和造型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