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作品的读后感应该从哪个角度写呢?每当读完一部作品,我们内心深处都会有所感动。我们再将自己的所想所得进行整理,读后感就会跃然纸上,我们来一起看看励志的句子编辑为大家整理的“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希望这些行业新闻能够让你更了解该领域动态!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

古文很多名篇,以前读书的时候接触过,但是说真的,应试教育阶段的读书,都是水过鸭背的,因为不是为自己真正的需要所读的。譬如这篇《邹忌齐王纳谏》,只记得这是以前读过的,但是讲什么,其中给人启迪的是什么,却毫无印象。今天中午午睡前翻开床上的《古文观止》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有“惊为天文”之感,这篇文章寓意深刻,发人深思。这么好的文章,为何之前毫无所感?!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先以生活小事“比美”问答开篇,引人入胜。继而写邹忌因小悟大,体察出一番政治道理:越是居高位者所受蒙蔽越深,并以此讽谏齐威王。齐威王接受邹忌的意见,悬赏纳谏,最终使齐国战胜于朝廷。

邹忌最令我敬佩的是他的察。《弟子规》里说:“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可是,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闻誉恐,闻过欣”呢,谁不是“闻过怒,闻誉乐”呢,谁都喜欢听好话呀!文中,当邹忌把一个问题:“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抛给他的妻子、小妾和远方来的客人时,这三者都说徐公不如邹忌(“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按道理,一般的人听了三者的评价之后,应该对自己的相貌有信心了吧。可是,当邹忌真正见到徐公后,发现自己其实不如徐公,他思考后得出一个结论:“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我,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能有这样一份自察,有这样一份清醒已经很不容易了,能难得可贵的是邹忌把自己体察出来的道理进谏给威王。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唯有忠心耿耿为国家着想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行动力。

最让我佩服的还有威王的这份从谏如流的心胸和英明。当邹忌由己及国推理出“宫妇私王,朝廷之臣畏王,四境之内求于王”,判断出“王之蔽甚矣”(受到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威王听从了邹忌之言,下令奖励进谏者,结果一开始进谏者门庭若市,但是一年之后,有人即使想规劝都没有什么可以说的了。想想看,这样的国家,还不强大吗?所以,齐国“战胜于朝廷”,不需要用武力去征服,别的诸侯国都来朝拜齐国。

这个故事,其实对我们现在来说也是非常有启发的。一间学校也好,一个市区也好,一个国家也好,上级领导如果没有像威王这样的纳谏心态,肯定是治理不好的。同样,身为子民,如果发现问题,而不敢于去说,去提意见,也是不称职的。教育,就要多培养这样的人,这才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希望。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2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自知之明是成就伟业者必备的素质。

从前有个人力大如牛,为非作歹,乡亲们都很讨厌他。但是村民想要惩治他却是力不从心。后来蛟龙在这个地区肆意横行。

乡亲们便请他去杀蛟龙,希望他能与蛟龙同归于尽。在于蛟龙苦战三天三夜后,他杀死了蛟龙,回到村里迎来的却是人们的对他死亡的庆宴。他很难接受现实,所以向村里的智者请教。

智者告诉他,村子里有三个魔鬼,一个是老虎,一个是龙,第三个是人祸。听了智者的话,他愣着了,他不知道宴会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人们何时离开的,他一直在思考那个人祸,想起以前的种种,他幡然醒悟,决定从此好好做人,帮助乡亲们的日常生活,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这个人是周楚。周楚的案例告诉我们,如果我们不正确认识自己,不仅会伤害自己,还会伤害身边的人。

还记得目不见睫,楚庄王欲伐越,杜子用自己的眼睛未能见其睫毛的比喻巧妙地向楚庄王进谏,阻止了一场战争的发生,最后楚庄王也明白了“人贵有自知之明”。做到正确认识自己,是成功的坚硬基石。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与徐公比美,邹忌在一片称赞中,并没有飘飘然,而是能清楚的面对现实,理智的做出判断,认清自己和徐公的差距,着实令人敬佩。邹忌由个人小事联想到国家,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于是勇于进谏,使齐威王认识到自己的国家的隐患,虚心纳谏,内政修明,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力富强。由此可见,自知不但可以善己,更能善国。

人贵有自知之明,一点也不假。无论自己身处哪个领域,从事哪种工作,要想在社会上立足,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自知显得尤为重要。

高中时代,我曾经抑扬顿挫背诵过古文《邹忌讽齐王纳谏》。二十年多年后的今天,重读这篇古文,亲切感油然而生,更深的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这篇古文主要讲了:邹忌与齐国的美男子徐公比美中悟出了治国的道理,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王,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励精图治、一鸣惊人,自此齐国一天比一天强盛,后来,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到了这个消息,纷纷拜见于齐国。正所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的效果。

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 。

” 历代君主为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总有几位敢进谏的大臣;但劝谏能否有效,一是看君主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良药苦口利于病”,齐威王的政治开明与邹忌的独出心裁的劝谏艺术是分不开的。

屈原投江,伍子胥自刎,司马迁被宫刑,皆因不注意进谏的艺术,导致身首异处。开明君主唐太宗,也曾经被魏征气得扬言一定要杀了这个“乡巴佬”。由此可见,能够将“忠言”加以包装使之“顺耳”的确是一门艺术。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当今和平共和时代, 建言建议者不必再担心因言获罪。 在金创股份,职工提建议无须像邹忌那样拐弯抹角,有什么治企良策尽可以畅所欲言,很多技术人员、普通职工提出的建议,都得了采纳。

获得合理化建议奖的,可被公司评为技术人员或以上职称,并享受相应待遇。说得不对的,也绝不会追究建议者的 “ 责任 ” ,邹忌的 “ 包装艺术 ” 再也没有了市场。

《邹忌讽齐王纳谏》阐述的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邹公高大美貌的身材与徐公比,得出三种相同的答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在周围的赞美声中,邹公没有陶醉,迷失了自我。相反,他善于自我反省、自我认同和内在坚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一个人能在别人一再表扬之下,躬身自省,真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邹忌在问美、比美、思美的过程中,能够敢于反思,认识自我, 在阿谀奉承重重表象面前具备了清醒的头脑,保持了高度的自知之明,与曾子的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齐威王从邹忌的故事中悟到的结果仍然是“自知之明”。今天,面对这位勇敢的齐王,我不仅佩服他的智慧,也佩服他的风度。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面对下属的进谏能够虚心接纳,指陈弊病,广开言路,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等气度和胸怀,实在令人感奋不已。

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己之长短,知己之斤两。不因过去有些许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实事求是地估计比较与同行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唯我独能,盲目地小瞧他人。也不会在恭维面前傲慢自大,自大,迷失本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3

我们学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邹忌从自己的妻子爱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并发现了问题,向齐王说自身问题并向齐王说这件事及其原因,齐王接受他的意见并改正,最后战胜于朝堂之上。

是啊!齐王这种自己听别人意见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应该接受吸收别人给自己的建议,这好比在一块石头中剔除无用的杂质一样。

当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时,我们应该纠正他们。国共内战时期,红军因为不听毛泽东的话而垮台。

最后,长征接受了毛泽东的意见,挽救了革命的火花。

在楚汉争霸时,楚霸王是何其威风,有力举千斤的力气,而就是因为不听自己手下谋士的意见,最后自刎于乌江边上;而他的刘邦呢!他没有霸王的才能,也没有霸王领导军队的智慧。他只是听了萧何的意见,让韩信带兵,打倒了汉代的万里江山。

我们也应该学***说话的方式。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忠言不一定逆耳,如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他只是用自己的经历来提示齐王他自己也蒙受骗了,从而使齐王自知受骗并改正自己的不足。

我们在以后工作时也应该用婉转的话,当自己发现自己上司的错误时,我们用婉转的话提醒自己上司,使他明白自己的错误,而保全了他的面子,会是他对你有好感;如果你直言向你上司提出他的错误,那样可能使你的上司觉得自己丢掉了面子,会记恨你,给你小鞋穿。

即使我们现在赢了,将来也可能报复你。我们这样做难道不值得吗!所以我们应该向齐王一样善于接受别人的建议或缺点;我们也应该学习邹忌的说话方式,这样我们才能更顺利地做事。

我们要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使自己不足,使自己更完美,充实自己。

我们的说话技巧也可能使我们的命运更平坦,而不是像山那么陡峭。

最后,我呼吁所有的学生,我们应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纠正我们的缺点。

在给别人提建议时,我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说话技巧。

要提醒别人知道自己的错误,也不损伤他的面子,那样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如果我们直接说,那样可能伤了他的自尊,就算他知道自己错了,也不会改。

所以我们要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海纳百川,最后使自己成功,我们说话技巧也十分的重要,我们始终要善于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4

邹忌联系自己亲身经历,运用类比劝谏齐王的“药方”一定不是“苦药”,他希望齐王广开言路的“药材”,也一定是良药,药不苦口,齐王当然甘于下咽,既然是良药,一定会有好的药效,那么会有“四国皆朝于齐”的结果,亦是必然。

触龙说服赵太后也采用了“良药甜口更利于病”,触龙先对她进行问候,让赵太后保重身体,消除太后的“戒备”,然后由自己爱小子,通过太后爱燕后,引入太后更加爱长安君,再用太后对待燕后与太后对待长安君做对比,从为子女考虑长远才是真正爱子下手,委婉告诉太后既然爱长安君就要为他做长远打算,使长安君质于齐,让齐出兵救援,消除了危机。

正因为触龙说法委婉才让赵太后接受,才让国家免除了危机。如果触龙开门见山,直接让太后允许让长安君到齐作人质,那么,赵国的历史恐怕要截止了吧!

由此可见良药甜口更利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我们要学会规劝他人的正确方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5

邹忌以小见大妙谏威王,威王虚心纳谏,下令劝谏有赏,自始门庭若市,后赵魏韩燕纷纷朝拜齐国,齐称雄一世。

威王的举措实为开明圣举,通过接受别人的意见,弥补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逐渐完善自我,以至于群臣欲见无以言,四国纷纷朝于齐。这些惊人的成就足以告诉我们:“从谏如流,巧善自我。”

三国时期,袁绍与曹操上演了一场精彩战争,可是拥有十倍曹军之多的袁绍却被曹操击败,其原因是田丰、诅授向袁绍献计献策,而绍不允诺,认为他人意见如废纸,最终惨败曹军。别人的意见像细微的沙粒一样放进你的嘴里,明白人懂得像蚌一样将其转化为晶莹剔透的珍珠,而像袁绍这般人便会口吐沙子,破口大骂。

往往意见就像子弹精准的射入了你的心房,直中要害,所以意见就是对个人的清醒明亮的镜子,引人深省,发现不足并改正。

“满招损,谦受益。”自负自满不接受意见只会使己处于不利,反之,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会提高自己的能力。

刘备行诸葛亮之计而鼎立三国,符坚拒符融之策而失前秦国力,李世民纳魏征之谏而贞观天下,文种弃范蠡之谋而招杀身祸。

位卑可以令其尊,学少可以奋其盛,而虚心接受意见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易失而不易得。这恒古不变的常理为何不去接受掌握呢?三个臭皮匠各抒己见也能令事物臻于完美,因此我们应该心怀一颗敞亮的心,耳听他人真诚的意见,巧善自我的不足。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真诚建议,我们应该予以肯定,通过意见正视自身的不足和毛病,从而完善自我,将他人给予我们的石头巧妙接取并铺设自己的人生路,使我们的人生丰富完美,直抵成功。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弱肉强食.在这样的社会中,一个国家要生存发展乃至称霸当然离不开明君的治理,一个君主要成为明君当然离不开贤臣的辅佐,而一个臣子要成为贤臣当然离不开善于发现的"眼睛".两千多年前,齐国名臣邹忌正是有这样的"眼睛".

邹忌采用了日常生活中与徐公比美这一极为普通的事件作为进谏的突破口,生动而极具说服力地反映了"王之蔽甚矣"这一情况,使齐威王坦然地接受了进谏.

邹忌的时代离我们还很远。但他的发现之眼对我们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的时代呼唤探索和创新,而发现是探索和创新的动力和前提

生活中要善于发现.法国的罗丹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日本的川端康成能写出《花未眠》就是因为他凌晨四点醒来发现了海棠花未眠的美.

由此可见,生活中的小发现是他们创作的灵感源泉。对我们来说,善于发现可以增加经验,获得一些稍纵即逝的精神洞察力

科学研究要善于发现.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发现身体沉入澡盆时盆内的水不断溢出,深入研究就有了今天的阿基米德定理.18世纪晚期,天文学家们发现天王星的运行轨道与理论值有极其微小的偏差,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846年发现了海王星.

发现是科学进步的动力。如果没有科学家的“眼睛”,数不清的事实将不为人所知

学***善于发现.我们在学***时刻刻都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学***,要善于发现书中精彩的地方,不足的地方,重要的地方,难懂的地方,要善于发***解答思路,其它解法……只有善于发现,才能自我提高,才能最大效率地利用书本,才能把别人的转化为自己的.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人们都应该善于发现生活的方方面面。善于发现已成为现代人才必备的素质和衡量一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

人们常说发现用的是眼睛,事实上发现用的是心灵,是智慧.美国的海伦凯勒天生双目失明,还是个聋哑人,但她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能写出感人至深的作品.相反,看到听到却不去思考,不去感悟是得不到什么东西的.

走马观花式的观察是不会有所发现的.真正有价值的事物往往不会轻易露面,它会隐藏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等着你睁大"眼睛"去发现.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篇很好的文章,其中运用了很多对比手法,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也给了我们一个很深的生活道理:“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解析这篇文章的经典,事实就是如此。

比如文中有,邹忌问妻子说:“吾熟与城北徐公美”?而妻子回答说: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又去问小妾:“吾熟与徐公美”?

小妾回答说:“徐公何能及君也?与客座谈曰:

“吾与徐公熟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从上面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当邹忌问他的妻子时,他的语气是缺乏的。而妻子的回答很肯定。

毕竟,情人眼里出西施。而问道小妾时,语气有了些底气,但还是将信将疑。而小妾的回答是因为她害怕失宠而走失。

而问到客人时语气就比较强硬了。客人的回答是因为他想请邹忌帮忙。邹忌很帅,但徐公是个漂亮的男人。很自然,邹忌无法与徐公相比。在见到徐公之后,邹忌也承认自己无法与徐公相比。后来,他明白了原因,向齐王提出了建议。齐王说:

“侍卫齐王的人,家里的人偏私于齐王。广大朝廷,没有一个不怕齐王的,因为哪怕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过不好日子。而四海国境之内,没有一个人不怕齐王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听到所谓的真相吗?自己会被自己蒙在鼓里,刚愎自用。真正需要解除这种限制,才能进步,这也是生活和做事的真谛。

还有一个细节。邹忌为什么要去劝阻?齐王为什么听得这么好?而历史上别的皇帝有些却听不进去呢?因为邹忌用生活的是实和身边的真相来感动人。

忠言逆耳虽然好,但是却会让人听不舒服,从而可能会出现反效果,忠言顺耳利于听。只有听了进去,才能行动,有所广益。

生活中也是这样的,你能够看得透吗?忠言逆耳与忠言顺耳你愿听那种呢?真话,你听得到多少呢?

《邹忌讽齐王纳谏》阐述的另外一个道理,那就是人要有自知之明。

邹公高大美貌的身材与徐公比,得出三种相同的答案:“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何能及君也”“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在周围的赞誉声中,邹公没有陶醉、迷失自我,而是善于自我反省、自我认同和内在坚持。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一个人能在别人一再表扬之下,躬身自省,真令人刮目相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邹忌在问美、比美、思美的过程中,能够敢于反思,认识自我,在阿谀奉承重重表象面前具备了清醒的头脑,保持了高度的自知之明,与曾子的三省吾身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齐威王从邹忌的故事中悟到的结果仍然是“自知之明”。今天,面对这位勇敢的齐王,我不仅佩服他的智慧,也佩服他的风度。一个封建时代的帝王,面对下属的进谏能够虚心接纳,指陈弊病,广开言路,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等气度和胸怀,实在令人感奋不已。

可见,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明己之长短,知己之斤两。不因过去有些许小成就而沾沾自喜,实事求是地估计比较与同行之间的差距,不至于孤芳自赏,自我陶醉,唯我独能,盲目地小瞧他人。也不会在恭维面前傲慢自大,自大,迷失本性。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6

有一天,爷爷给了我一本故事书,名字叫《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很喜欢看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古时候有个人叫邹忌,他的妻子,小妾,客人分别都说他,比城北边的美男子徐公还漂亮。邹忌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特漂亮。晚上他想了想,原来妻子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偏爱我;小妾说我漂亮,是因为她害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因为他有求于我。

第二天,邹忌上朝见了齐威王,他对齐威王说了这件事;又说现在齐国也一样啊!宫里的妃嫔,没有一个不偏爱您;大臣都害怕您;老百姓都有求于您。所以都说好听的,不反映问题。齐威王想了想,说你说的很对,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所有的人只要能指出我的错误,就能得到奖赏。一年后,就是别人想指出他的错误,也找不到了。由此,齐国开始蒸蒸日上,一天天强大起来。

看完这个故事,我想虽然这个故事过去几百年了,但是它揭示的道理,在如今还有积极意义:一些家长偏爱孩子,平时顺着孩子,只说好听的,直到考试结束了,成绩不好才打骂,可是也晚了。所以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说谎。假话容易使人失误,最终做错事。同时也要勇于听真话,知错就改。这样才能办好事情。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7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它记述了邹忌从与徐公比美中悟出治国的道理,进而讽劝齐王纳谏,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主人公邹忌身高有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端详着自己在镜子里的形象,相继问他的妻子、小妾和前来拜访他的客人:“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不约而同地赞美他说:“您美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自以为不如”还“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并悟出了妻子说他美是因偏爱于他,小妾说他美是因畏惧于他,而客人说他美是因为有求于他。可见邹忌遇事不仅能冷静思考、实事求是,他随即入朝讽谏,从“与徐公比美”的日常生活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提醒齐威王所受蒙蔽之严重,并劝说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广开言路,让大臣、官吏和百姓都敢于说真话,从而使齐国在朝政上战胜别国,实现了大治。

邹忌是一个非常冷静、聪明的人,他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由浅入深,由小到大,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跟邹忌一比,我真是自愧不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会想象一些人和事过于美好,被其表面现象所迷惑,充满诗情画意的心灵,不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通过现象看到本质。

今后,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世,我都要有一个准确的人生定位,有一个冷静的头脑和善思多思的习惯,“凡事三思而后行”,好好把握好自己的人生航向。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8

那时,我们学习了《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能完全相信别人口中的自己,一定要自己实事求是的去客观,正确,冷静的分析。

在本文中,邹忌同徐公比美,当他询问自己的妻子,妻子因为偏爱他,所以认为他更美,这叫情人眼里出西施,当他问自己的小妾时,小妾因为害怕他,也说他比徐公要美丽,邹忌与客人交谈时,客人说徐公不如邹忌美,此三人都在讨好邹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说出徐公更美这个事实,邹忌没有因为他们的话就盲目自大,反而细细思考,认真分析比较,他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即正确认识了自己,又以此劝谏了齐威王,假如他当时听信了身边的人的言语,结果一定会与之截然不同。

所以说,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是很重要的,一个人无论是高尚的,有趣的,还是迟钝的,迷糊的,都会时不时的迷失自我,在没有自我反省的情况下,我们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再加上身边关系不错的伙伴善意的谎言,就会为事实蒙上一层灰布,自己不揭开这块布,不正确地认识自己,就会永远被蒙在鼓里。

人,要学会如何正确认清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9

篇一: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有过就改,则是明智之人。自古以来,敢于直谏的臣子,许多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比干被挖心而死,屈原被放逐……而邹忌,他仍然勇于去谏,而且又运用了他的语言的艺术,“讽”谏齐王,让我不得不为他的但是和睿智而喝彩!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齐威王做到了这一点,作为一个君主,他知错能改的品质显得尤其可贵,他的宽大与风度,让我为他折服,当他受谏之后,利马就下令全国,要求国人面刺其错误,讽谤于市朝,无罪有赏,这种磊落的胸襟,让人心生敬意。

我这才明白。在一些公务人员中,有的人真的不如古人,明明知道自己身上的毛病,就是不承认,躲躲闪闪,文过饰非;有的爱吹不爱批,听到一点批评,便火冒三丈;更有甚者,有的仗势欺人,对敢于批评的人穿“小鞋”,甚至打击报复,这种人最终难免要垮台!篇六: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读《邹忌讽齐王纳谏》,忽然就想到了与人提建议之难,给人提意见之难;听到别人合理化建议之难,听到别人意见之难。何必呢?另一个方面,为了给一个与自己毫无干系的人提意见,为了既不触怒对方,又让对方愉快地接受自己的意见而挖空心思、处心积虑、费尽心机,划得来吗?

结果,许多人不愿意给别人提意见,结果,许多人听不到别人的意见。我们的汉字中“龙”与“聋”同音,是不是就是告诫统治者要注意一些问题呢?在我国的历史上,有多少“龙”变“聋”最终变成虫或者变成红烧鲤鱼的事情呢?

当然,也可能有一些人特别能干,能自己处理很多事情,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一个人的见识必竟有限,他虽然能够正确处理很多事情,然而却不可能在处理所有事情的时候都面面俱到,都考虑得非常周全,不是有这样一句话么:“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所以即使能力特别强的人仍然需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全面认识,全面分析,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呢?

因此,如何处理别人的意见就成了我们必须处理的问题。如何对待别人的意见呢?我觉得:

第一,对于给自己提意见的人,不管人家提的意见对不对,都应该虚心听取,都应该表示感谢,人家并不是吃饱了撑得。这样就让人有了成就感,这一次虽然没起到好的作用,但下次,他有什么好的建议,他还会毫无保留、慷慨大方地告诉你的;第二,对于给自己提的意见,不管是发自肺腑的,还是别有用心的,自己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认为有道理就认真接受,没道理就一笑了之。

另外,我们可以从反面去理解和反思自己的不足。要知道,有时候,你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让别人刚张开的嘴巴闭上,永远不会再对你说一个“不”字,你就再也不会听到一句逆耳忠言了。因此,当别人提出建议或意见时,我们不必脸红怒火。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得越来越好。记得在杂志上读一篇文章,向他解释为什么他不采纳他的建议。我们难道不能思考一下美国发展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吗?

什么是群策群力?我们往往仅仅挂在嘴上而难以落实。我们不崇洋媚外,不学***人,难道我们不能学一学我们的先人吗?

特别是我们的领导要像齐王一样,因为如果一个人不接受正确的意见,那就只有一个人受到伤害。如果一个领导不接受正确的意见,受到伤害的就不仅仅是一个人。这一点对于**领导很重要,反过来对于一个人来说怎样呢?**领导犯了错,有人替他承担后果,我们犯了错,谁替我们来“付帐”呢?

不是吗?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后感 篇10

读好文章,喝好酒,其味无穷,绵长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中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情趣,引人入胜,几个月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

帝王,自以为是“天子化生”,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

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

对于齐王,文章描写的很少,但这足以让我佩服他。‘‘善。’’这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表现了齐王很自然的接受了邹忌的意见,很果断。

最后三句话更让我吃惊。他不仅不惩罚那些说他不好的人,还奖励他们。如果是我,我一定不会放过他们的。会有愤怒的心理,别人怎么能说君主不是呢?

最后,齐国国王用他的大度换取了整个国家的成功。我们也要明白,要及时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改正。齐

王深知:以德服众优于以暴力统一国家。最后他得到了老百姓的信服,把国家统治的很好。

因此,敢于接受劝谏的齐王,不仅佩服自己的智慧,也佩服自己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而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丈,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939961.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元旦自己的文案(优选191句)
下一篇 : [精]2024年离婚协议书版本(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