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不是希望自己能写出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呢?不少人读完作者的作品,书中引人入胜的描写带给他们许多感悟。辗转反侧,还是决定记录下来,为您呈现的“高大的身影读后感”。
高大的身影读后感(篇1)
“你们不会穷一辈子,将来会有好日字过。学点文化,学点人物,人家不会欺负你的。”
“中国人民苦啊!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农村地区。农民只有具备文化知识,才能发展农业,改造农村,振兴中国。”
我无限兴奋地合上了这本书的最后一页。我的耳朵依然是陶行知爷爷洪亮有力的声音,我的眼睛依然是陶行知爷爷高大无比的身影。。。。。。
我读完了《高大的身影》,因该说我走完了一段艰辛难忘的办学路。在这条坎坷的路上,陶行知爷爷和我一起下乡办了一所学校,为每一个农村孩子的读书情况发愁。陶行知爷爷有这么坚强的意志,我很震惊。
除了感叹之外,我还在考虑另一个问题。我从书中知道,农民的孩子吃不饱,穿不暖,还没看书,这与我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天天吃饱穿暖,还能天天背着书包迎着太阳去上学。可我们常常不知足,像父母要这要那,书中的农民孩子虽然他们苦,但是他们可孝顺拉,一直帮父母干活。
我真为我们的做法感到羞耻。我还从书中知道了陶行知爷爷知道了农民孩子很苦,便去农村办学。我们不知道有多少困难,只有他们知道。
愿我们珍惜现在吧!
高大的身影读后感(篇2)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著名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名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他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孩子。
陶行知先生原本并不叫陶行知,而是叫陶知行,这是他小时候邻村的那个私塾赵先生给他取的名字。赵先生取这名希望他学会知识可以远行。名字还真的起了作用,陶知行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又去了美国的伊利诺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学习。26年过去了,陶知行第一次返乡。这次回来,他有一个重大的决定要征求父母的同意,他想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陶行知,字还是原来的几个字,但重新组合后,将会出现迥然不同的意义,他觉得这对以后接着要做的事,具有非常重要的含义。他将要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教育,真正将教育办到农村里去。他认为自己所要干的事是行在先,知在后。名字的改变是他一系列实践迈出的第一步。新的名字,将会如一个明确的指标,指引他到达他理想中所要到达的方向。
陶行知先生将他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教育工作。他一手创办了育才学校,晓庄学校,让千千万万的孩子能够读书认字,为新中国培养了不少的人才。对于那些烈士遗孤或是在抗日战争的炮火下失去父母的孩子,陶行知先生给与了他们如亲生父母一般的关爱,鼓励他们坚强的生活下去,将来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祖国的复兴做出贡献。
读完真本薄薄的小册子,陶行知先生的光辉形象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尽管先生离开世界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尽管我们不与先生生活在同一时代,但透过这一个个小故事,我似乎能够听到先生的声音,看到先生的身影,领略到先生的精神,那声音铿锵有力,那身影高大无比,那精神光照千秋 ̄千年前的孔子,二千年后的陶行知。陶行知,这位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伟人,他的一生有着无数给我们启迪。让我们感动的小故事,他的故事不是用笔写的,而是用生命写的。陶行知先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他从小就立志我是中国人,要为中国
高大的身影读后感(篇3)
匆匆地,你走了,正如你匆匆而来;你努力地奋斗,培育了满门桃李;你辛勤地工作,滋润着棵棵幼苗……
书,只有130页,很薄,但在这薄薄的几十页纸上却透视出了他无比高尚的品德,浮现出了他博大精深的情怀,散发出了他至香至醇的人生真谛……他那高大的身影光照千秋。挺直的腰板,微皱的眉毛,坚定的眼神,这个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不屈不挠的伟人,令我震颤!陶行知爷爷,您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您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枕,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您的每一颗糖果,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微笑,都充满了您对学生的期待与宽容。那些糖果是什么味道?那些眼神和微笑又是什么含义?是甜蜜还是苦涩?是严厉还是温柔?这些,我并不知道。但我明白,您去用心感化学生,用心去教育学生,这其中没有任何师生距离。减少了严厉的责备,减少了愤怒的神情,多了份温柔的呵护,多了份和蔼地鼓励,这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我一篇一篇地看着,热泪萦绕着我的眼眶。有一段时间,晓庄一代吸毒、赌博之风盛行,陶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以联村自卫团的名义发起了禁烟运动。陶行知随着一路兵踹门进了一家烟馆,他把跪地饶的烟鬼一一扶起来语重心长的说:“别怕,我们不是来抓你们的而是来帮你们脱离苦海的,一个人毒品吸上了瘾,就会面黄肌瘦,家破人亡。陶行知对吸烟、赌博……犯下严重错误的人不强求、不严厉,只想他们做一个知错能改,不吸毒品,努力付出的人。应征了“知错就改,为时不晚。”这句话啊!
陶行知先生,您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您的身影跨越了时代,跨越了国界,你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
高大的身影读后感(篇4)
读完这本薄薄的书,陶行知的光的形象又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回忆这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历史,陶行知先生的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精神深深地铭刻在我的心里。多少次的感动,多少次的力量,多少次的汗水,都融入了岁月的煎熬。
陶行知,一位高大的人物,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为中国教育写下了新的一页。
陶行知毕生从事教育事业,非常关怀学生。有一次,陶行知的学生胡同兵得了脊椎炎。为了看医生,他的家人想尽一切办法筹钱。看病的钱还远远不够。
就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远在国外的陶行知立刻化名“何日平”给在病床上的胡同炳写信慰问。还寄来了一些钱,捎来了几副药。陶先生用这一封封越过大洋的信传递着一份份不了的情。
最后,胡同炳死了。这不是爱的力量吗?
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还记得去年大**时一位伟大的教师吗?当时全班正在上课,14时28分,无情的大**怒吼着席卷了整个汶川时,那位教师冷静地组织学生逃离教室,一个出去了,两个出去了,三个四个……同学们拼命冲出了教室,可教师却仍然在后面寻找落伍的孩子,“快!
快”教师焦急地喊道,可是还有几个因胆怯不敢走动的孩子,在课桌下躲着。墙壁风雨飘摇,教师情急之下把那几名孩子塞到讲台下。当山崩地裂之时教师用自已血肉之躯挡住碎石砖瓦,用鲜血和生命为孩子们撑起屏障,当救援人员搬开沉重的岩石,教师的双手还紧紧抱着孩子们不愿松开……教师走了,孩子们活下来了。
当我在电视上看到这泪流满面的一幕时,我深感震惊。是的,那个老师是谭千秋。他平庸而伟大。他用一生的爱滋润着幼苗。这就是知性精神,也就是知性精神,是一个人又一个人的行动和激励。
生活中,也何尝不是这样。当我遇到学***拦路虎时,教师会一遍遍诲人不倦的教诲我;当我在生活中遇到小挫折时,父母会一次次深情的鼓舞我。晚上,妈妈会上来帮我轻轻的盖上被子。
冬天,奶奶会给我冲上一个温情的暖水袋。在这种爱的教育中,我们可以如此健康、快乐、快乐地学习、生活。
**上的陶行知,方方的脸,戴着眼镜,深邃的目光中透着点点爱的痕迹。陶行知用爱的语言唤醒沉睡的生物,用爱的力量,在中国教育史上留下了辉煌的成就,就像他墓碑前的四个大字——爱遍天下。
高大的身影读后感(篇5)
翻动着手中的书页,一行行清晰的字体换换浮现在眼前,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便如放电影一般,渐渐地,从心中驶过……在书中,陶行知给予我的的第一映像,便是简简单单却又包含的无限意义的二字——伟大。
伟大,看似是一个简单的词,却包含了我对陶行知的敬佩,憧憬与感激。他,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在《那天,他喝了点酒》这篇中,他自己在学院中制订了“不喝酒,不吸烟,不赌博”之后因不想辜负陆大哥的好意,而在外面喝了酒,如果是别人,自己犯了错,而自己又是校长,换做其他人决是一了百了,而陶行知,回到校后,却是自己到了反省室,可见陶行知对待的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都是一样严厉。在《点金的手指》中,陶行知所说的话更是让人啧啧赞叹,他用那么一个早已听过的故事,通过简练的语言,让人懂得了一开始的是不能想到的道理。在《四块糖的奖励》里,更是让我们对陶行知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他,是多么的仁慈,多么的善解人意,在学生拿起花盆砸另一个同学后,他并没有去骂那位同学,而是和蔼的,通过简简单单的四块糖,让那名同学自己认识到了四个道理,这一种亲和的气质,与特殊的教育方法,是现在的老师们所不能拥有的,也是独一无二的。在《拆表的故事》中,陶行知是用一种正确的方式,让小孩子想到了自己曾经放弃的梦想,是啊,要是自己的父母也能这样,想陶行知对小男孩这样,不是一味的去责怪,而是让他看个透彻,这一种对孩子的理解,是曾经许多人绝对做不到的。
陶行知,这样一个小小的徽州人,却是人类生活当中的一颗明星,他那高大的身影,已深深地应在世人心中。如今,我中明白,为什么就连郭沫若也曾赞道:“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并且为了纪念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安徽、南京、上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经省(市)委、省(市)政府批准修建了陶行知纪念馆。他,就是那么一个伟大的人,以致陶行知三字在不知不觉中刻在了世人心中。
高大的身影读后感(篇6)
陶行知,一个多么熟悉而响亮的名字!他,战斗的巨人,一代宗师,万世师表,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多少人称颂他的人格,他的精神,他的业绩。
他大胆地让孩子当老师,让农民当校长,一系列未实现的故事在他手中诞生。
陶行知爷爷有千古传诵的名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希望自己的学生不仅要在学业上努力,还要多学本领成为国家的栋梁,即使面对自己的儿子有急事恳请学校开一张毕业证书时,陶行知爷爷断然拒绝,并严厉地对他说:“宁为真白丁,不做假秀才。
”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一件事情:有一次回家作业很多,一个多小时才做好,一看时间已经不早了,突然又想起明天英语要默写,不由得心理一阵紧张。可看看滴答滴答走动的闹钟,我还是打着哈欠对自己说,“明天上午看几遍也行了,应该没问题,早点睡觉啰!
”后来我没有看,但幸运的是全默对了。如今回想起来,真是感慨万千。有些事虽然自己靠小聪明应付过去了,但一直抱着侥幸的心理迟早是会尝到失败的苦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