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能够运用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哲学与人观后感分享5篇欢迎你的品鉴!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1
下面是提供的《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欢迎阅读。
我很惭愧,我从高中起就没有真正下定决心读一本好书。在毛老师的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导后,他决定读一些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
我认为,如果人生几十年没有哲学,那最多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
“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1.哲学教给我的那些事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的人性中有一种哲学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由,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人的快乐。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
爱的智慧要求我们超越感性的局限,主动发现真理并加以证明,其首要基础是培养思维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就是理解了培养思维的重要性。
2.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
当我遇到某事时,我喜欢用我的直觉做出反应,而且我很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我以前是一个很粗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我就很自然地接受了父母安排的一切。
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同学们问我为什么学习这么努力,我意识到我应该努力学习,因为我认为努力学习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我可以用我学到的东西做什么。其他事情也一样。当事情发生时,你总是下意识地看到别人的反应。当你读一本书时,你总是立刻相信它。现在我明白了,没有思想的生活是空虚和盲目的。
只有学会思考,冷静下来,清晰地、毫无疑问地思考,我们才能发现和获得。
3.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
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2
这是台湾大学最好的通识课程教材。傅佩荣教授哲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调向读者解释自己的独到见解。他似乎正在读一门有趣的逻辑哲学课程。
“哲学源于惊讶”,这是古希腊的一句古谚。正是由于人们对世界产生了惊奇和疑惑,进而开始思考“人为什么活着”等一系列人类最基本又最深奥的问题。“哲学就是爱智慧”,孔子、苏格拉底等先哲们追求“智”,并创生出泽被后世的学说,成为今人一笔宝贵的智慧财富。
在各种流派产生和发展之前,人类起源问题的解决大多依赖于神话。神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各地区的文化和宗教,进而共同影响着民族的内涵和演变。
对此,我更深切地感到,高中教科书中的哲学太狭隘了。课本里冠冕堂皇,试卷上反反复复的理论始终绕不出“马克思主义”。相较这本《哲学与人生》,以及之前读过的《苏菲的世界》、《哲学是什么》里提到的诸多哲学流派而言,教科书里的理论明显局限了我们的视野,甚至无形中“塑造”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从社会教育的角度看,这样的情况显然不利于思想的多重碰撞;从个人价值观的角度看,没有人能坚定地断定某一所学校、某一种思想是绝对正确的。
记得《苏菲的世界》里苏菲的哲学老师告诉苏菲:哲学家就像小孩子。人越长大就越丧失好奇心和想象力。
读哲学则可以不断敲醒面具下的那颗早已冷漠的心,那颗名曰“自我”的心。《哲学与人生》不仅是认识哲学的教程,更是以哲学的视角看人生的教诲。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进一步从艺术、宗教、教育和文化领域分析哲学,体悟人生。比如在第十二章《宗教与永恒》中作者说了这么一句话:“人活在世界上,宗教是最后的依靠”。
作为一个学徒,我非常同意这句话。生活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必须面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如果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失望,再顽强的心也会有一天破碎。越是发现没有永恒可言,越是觉得人太小,人力资源太弱,人心的空虚深不可测。
在这个时候,宗教有一种力量,可以忍受疲惫的身体,用温暖填满无尽的孤独,给灵魂一种支持,告诉灵魂家在**。
这本书涉及面很广,我在阅读过程中获的了很多感受。也许我的世界观和作者的相似,在很多地方给我带来了共鸣和思考。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3
从人类有意识研究人类的生存以来就一直试图触摸宇宙,想弄清楚宇宙到底是什么模样。但是,由于人类发展缓慢,科学技术和人类思想不能发展到能够清楚地研究这个问题的地步。因此,直到今天,人类思想高度解放,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才真正取得突破。
《宇宙与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的一部科普片,它讲述的是地球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而这又正好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说实在话我一直对科普片都不是很感兴趣,刚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也是如此,它整个都是讲什么分子原子的,感觉好深奥,根本就看不懂,看了也记不住,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想打瞌睡的感觉,不过看到后来就完全被吸引进去了,因为它讲的是人类的进化,那种想了解人类是如何来的,想看看自己的祖先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引领我慢慢地进入了这个神圣而深奥的世界。它使我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生命体,世界是可识别的,世界的起源是物质。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并且,到现在为止,这150亿年间这个爆炸仍然在进行得,也就是说宇宙的形成是核聚变的结果,而这一情况是一直随宇宙的存在发展而存在的,因为宇宙的运动是不会停止的,一旦它停止运动了,它必将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
而这也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数量的原子在宇宙中制造不同的东西。
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终有一天,科学将会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然而,从我们所知的宇宙的形成来看,不难得出世界物质性的结论。
由《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类的诞生是在宇宙运动了n年之后,宇宙的运动造就了人类能够存在的条件,然后再经过慢慢地一代一代的生命体的生存与灭亡,例如恐龙时代,人类就慢慢地诞生了。人类的诞生,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逐渐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按人类意志发展的世界,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采取措施避免恐龙时代悲剧发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许人类真的可以在地球上永久地生活下去,但人类要认识到的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必然在对自然进行着破坏,这样最后必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在影片中我们也知道了人类对自己大脑的认识还没对宇宙的认识深,目前最多开发了百分之十几,这个无穷的宝库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几也许就是留着去给人类解剩下的谜团。人脑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它是开启宇宙奥秘的金钥匙,但它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人类科学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参与实践的同时,要改变客观世界,也要改变主观世界。要认识到人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比是短暂的,而宇宙的生命于宇宙的历史相比只是一个瞬间,那么在这短短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是无所追求,终日无所事事,等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才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还是应该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呢?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应该时刻牢记的问题。如果你选择什么都不追求,那么你就会像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在生命消失的那一刻就会沉默。
但如果你选择的是勇敢地追求,那么你短暂的生命将会迸发出像烟花一样耀眼的光芒,尽管短暂,它的美丽却会使看到的人永远铭记。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活充满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
在看《宇宙与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哥伦布,他当时为了给生活带来发展,相信地球圆说,便要环航地球,探索出一条丝绸之路。今天我们的科学家们既要探索我们的宇宙。
《宇宙与人》它讲述的是地球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而这又正好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由《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类的诞生是在宇宙运动了n年之后,宇宙的运动造就了人类能够存在的条件,然后再经过慢慢地一代一代的生命体的生存与灭亡,例如恐龙时代,人类就慢慢地诞生了。人类的诞生,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逐渐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按人类意志发展的世界,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采取措施避免恐龙时代悲剧发生的主观能动性。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试图触摸宇宙并找出它的样子。
但是始终受到科学技术以及思想的制约。直到今天,人们思想的高度解放和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们静静地坐在屏幕前,仔细地欣赏宇宙的形成、地球的进化和人类的发展。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更细致、更清晰、更全面地观察创造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可以了解物质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过去100亿年来,宇宙物质运动的细节被前所未有地“缝合”,人类的存在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线索一直在追寻。最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宇宙是一个超智能材料的“车间”,它最自豪的产品是人类。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成果的总结,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根据世界的本质来认识世界,坚决反对加法和主观臆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既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那就涉及到如何认识世界。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此时就显示出强有力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加上我们不懈的努力,世界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承认。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特别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正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世界是发展的,是变化的。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
辨证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媒介,是人们理性思考的方法。世界是客体,人类是主体。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长期与自然斗争的活动。
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这些对自然的正确的意识并且掌握了正确认识自然的方法。站在前人的肩上,我们只要正确的运用这些认识论和方法论最终一定能够认识这个世界。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曾统治世界,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物种最终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这也说明了必将有更高级的生命来统治世界。之后人类便出现了,接着人类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学会了耕种,学会了把自然的改造为适合人类的,人类的智慧就这样不断地被开发。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类的意志被改造的越来越生机勃勃。
人类已然学会了趋利避害,也许恐龙灭亡的悲剧绝不会在人类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人类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地球环境,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 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说的“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我们应该好好的看看俞孔坚的《回到土地》一书,主张生态环保和节约的设计理念,呼吁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大地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的源泉,却不能容许我们向她疯狂的索取,自然索取的同时必然在对自然进行着破坏,这样最后必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当恐龙遇上花
今天在马哲课上观看了《宇宙与人》这部科教片,其极具教育性的知识和丰富的特效制作使全班同学沉醉其中。也许有人会被在三星堆发现的奇特青铜器所吸引,有人会被引力与电磁力的“抗争”而激动,有人会被宇宙演化的过程所震撼……但是,我在观看到恐龙灭绝的那一章时,对其“花朵灭绝说”感到十分好奇,并有所感受。
传统的观点认为,恐龙时代就是因为彗星撞击地球而结束的。因为当彗星撞击地球时,其扬起的灰尘覆盖了天空,使环境急剧恶化,导致恐龙的灭绝。然而,片子中提到,恐龙有巨大的身躯,它们的食量很大,而食谱却非常单调。
它们吃的是靠孢子繁殖的不会开花的低级植物,而当更具竞争力的拥有花这种新的繁殖器官的植物把恐龙喜欢的食物逐渐挤出了大地时,固执的恐龙只能在繁花似锦的新世纪忍饥挨饿。当然,不能说,花是恐龙的惟一杀手,但它们肯定比恐龙喜欢吃的植物更有生存的竞争优势。今天,我们还能在热带雨林的角落里,偶然看到不会开花的孤零零的恐龙时代的蕨类植物。
我们应该庆幸它们的脆弱,否则吃得饱饱的恐龙,也许今天还会漫步在我们星球上,那人类也许永无出头之日了。
的确,由于拥有花的植物比低级的蕨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所以花的数量急剧上升,导致恐龙因肌饿而郁郁而终。但不要忘记,纵使花的数目再多,恐龙也总有机会找到能吃的东西。只是恐龙过于“固执”,或者是说,过于不适应环境,挑三捡四,非蕨类植物不吃,才导致灭亡的后果。
有花的植物,很大机会会结果,味道未必都如水蜜桃般美味,但起码可以勉强果腹。假使恐龙们稍微调整一下自己挑剔的口味,放下自己“地球的主人(最起码当时还是)”的尊贵地位,给自己机会,尝试垂青一下“其貌不扬”的果实,或许,它们还真的很长久地活下去,人类的历史将往后推许多年。
其实,不只恐龙如此,人亦有时会落入这“固执的陷阱”,原地踏步,不思进取,导致落后的境地。当清朝还在满足于天朝威武的美梦,闭关锁国之时,欧洲各国已快马加鞭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最终以科技的力量把清朝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当吴王夫差只顾享受着胜利的喜悦,不顾臣子的劝谏之时,越王勾践却没有屈于被俘的耻辱,向与以前相比差之甚远的恶劣环境挑战,毅然卧薪尝胆,最终获胜复国。
要取得更好的生存,首先就要适应新的环境,敢为人先。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冷静观察自己的纰漏,虚心学习,认真改进。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4
鲁迅先生曾说,“不值得读两遍的书便一遍也不值得去读。”然而现在人们读的书多是只够读一遍的书,书虽然多却很能挑出一两本有品味的,值得读两遍的书来,但《哲学与人生》却是例外。
在拜读《哲学与人生》之前,我还真没有深究过,在这里有必要先熟悉一下哲学的定义:哲学的原意是“爱智”。哲学作为一种只是,只是一种人生态度。保持好奇的天性,探索万物的真相。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能看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鄙视生活中的许多哲学课程。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精髓,更是人生的精髓、名利和挫折。
“人的经验有时候需要概念才能展现内涵”。 一个人假设碰到一种情况或一种经验,但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他不知道这种情况和经验是什么,也无法去处理,没有体会也没有心得,更没有感知力,不久以后就忘了。即使再有相同的遭遇,也缺少先前的心得作为对照,几十年的人生虽然经历很多,但用言语表达出来却很少,对自己的一生很漠然,很无视,仿佛一生都是很苍白的,生命力的乏弱使他感受不到生命的快乐和痛苦。
“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在介绍道家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可以没有丰富的物质享受,可以没有良好的制度,却不能没有正确的理念”。物质的进步和科学的迅速发展能证明社会的进步吗?即使在寝食无忧的生活里,人们是否就能快乐呢?
有了1000万到2000万,有了2000万到5000万,人们的欲望是无穷的,追求永远不会在无尽的痛苦中回来。而颜回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回不堪其优,也不改其乐”也能更好地证明了即使在物质极为匮乏的社会里,人也是可以快乐的。显然,人是否快乐和物质没有关系。
经济和科学都属于器物层面,不能代表文化。制度也是一样。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的人比生活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人幸福。社会主义的人一定比封建社会的人幸福。我不这么认为。
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因为它充满了许多谜团,永远无法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书中有一段是我最喜欢的。这里也摘录了。这是我的鼓励,也是文章的结尾!“当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就能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知道哪一种人生更为理想,也更适合自己。理想代表针对未来,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向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已。”
哲学与人观后感 篇5
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二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三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四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第五篇:《哲学与人生》读后感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
《哲学与人生》读后感
我以前在当当网上买过书。通常需要3-4天才能送到。这次,我去了卓越。我6日中午下了订单,但我不想。有人在7日一早敲门送书。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我在高中学了一点理论。恐怕我对不起老师。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
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科我没有什么特点,到目前为止我还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
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后来,我一直在假设,如果当是老师想和我们多谈谈,也许我在学生时代就渴望老师的鼓励。
既然我是一名教师,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理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生命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都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作风的培养:教育的三个阶段:1。浪漫时期-初级阶段。精确的时期-初中六年;3。展望期-大学毕业后。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生命的四个领域:群体、自我、自然与超越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在孩子准备接受现实世界之前,他必须先把这些浪漫主题提供的情节作为他所信仰的世界,然后慢慢长大,接受真正的挑战。如果忽视这个阶段的需要,年轻人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人到了中学,人生的意义就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人生的意义就是顺利毕业或继续学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种意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人不能在外面探索,只能在里面寻找,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要求自己达到一种最高完美的境界。”
当你和别人相处时,如果你发现他们的意见和我们的不同,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借此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
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有人能达到完美的境界,但生命的意义并不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只有当人们问这样的问题时,他们才能有这样的终极思维。动物不会。这是动物和人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追逐什么,但总抓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尾巴,但总咬不到一样。我们只看到那条狗拼命地转过身来,但不能一直跳出那个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