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说说吧,你身边的情绪管理专家!

好心情说说专题汇总 心情不好怎么办

励志的句子

励志的句子编辑已为您准备了关于“笔顺课件”的相关信息,供您参考。身为老师,编写教案和课件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如果还没有完成的话,请务必注意。教案是教师发挥教育智慧的重要方式之一。非常感谢您来到我们这里,我们将全力满足您的需求!

笔顺课件 篇1

笔顺课件——让你的书写更流畅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少的人使用手写的方式来书写文字,这也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在书写时出现错别字、字形不规范等问题。为了帮助人们解决这个问题,笔顺课件应运而生。

笔顺课件是一款以教导人们正确的汉字书写笔画顺序和方法为主要功能的软件。它通过有趣、生动的动画扮演者的方式,向人们展示每一个汉字书写时所需要的笔画顺序和方法,并引导使用者通过跟随练习,逐渐掌握正确书写笔顺的方法,从而让书写更规范、更流畅。

与传统的汉字书写教学相比,笔顺课件有以下优点:

1.生动有趣:笔顺课件采用了生动有趣的动画来演示每一个汉字的笔画顺序和方法,使得使用者不仅可以更加直观地理解整个书写过程,同时也更容易学会每一个笔画特点和书写技巧。

2.个性化教学:笔顺课件提供了多种不同的学习模式和学习难度,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水平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同时,软件也提供了自由书写的功能,使得使用者可以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练习。

3.方便易用:笔顺课件可以在PC端、手机端、平板端等不同的设备上使用,使得每一个使用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并且软件界面简洁明了,易于操作。

对于儿童来说,使用笔顺课件学习汉字书写的效果更为突出。学生往往比较固执,容易产生「自认为对」的错觉,以至于在写汉字时总是随意乱放笔画、不符合规律,许多漂亮的字也无法写出。使用笔顺课件可以帮助儿童从小就养成正确的汉字书写习惯,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少走弯路。

总之,笔顺课件是一款非常实用且有趣的获得正常字形的软件。它不仅可以让使用者迅速掌握正确的书写笔画顺序和方法,让书写更加规范和流畅,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笔顺课件会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帮助,让他们的书写更加出色。

笔顺课件 篇2

教学要求

1、在老师的讲解引导下,了解掌握铅笔字的书写要领;

2、在观察、比较、临摩的基础上,学会书写基本笔画“横折”。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4、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指名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讲解“横折”书写要领。

1、老师示范书写,指名说笔画名称。

老师领读笔画名称。

2、讲解笔顺。

3、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横折”有什么特点。

分小组讨论。

4、教师分析讲解:

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不能平拖或平划;要有轻重变化,不能写得像个火柴棒。

详细讲解:

下笔从左到右写横,到折处稍顿笔再折笔向下写竖。注意横要平,竖要直,折要一笔写成,中间不可间断。折处不能写成“尖角”,也不能顿笔过大,形成“两个角”。

图示:

5、指名说一说横折怎样书写。

6、师边讲解边示范。

(二)学生练习书写横折,师行间巡视辅导。

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

(三)学习书写带横折的字。

1、出示范字。

横折: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5、演示书写过程。

6、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

三、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笔顺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横折”的形态特点和书写方法,包括起笔、行笔。

2、掌握“横折”的书写要领,掌握折笔处的动作技巧。

3、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品质,规范书写的习惯,先读帖,再临帖,后评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横折”,掌握“横”与“竖”连接处的书写。

教学难点:掌握“横折”书写要领,写好本课笔画和例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横”、“竖”两种基本笔画的书写,谁能说说这两种基本笔画的运笔过程。

2、今天,我们再次走进书法的世界,来继续探究和学习“横折”的写法 。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

(一)了解“横折”的基本形态,学写“横折”。

1、请同学们看字,这两个基本笔画的名字是什么?(横画、竖画)它们的写法谁还记得?

2、用毛笔在黑板上用水书写,学生跟着用手指书空,边写边说运笔过程。

3、今天我们来学习“横折”的写法。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横折”有什么特点?

4、(出示比画课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笔画形态特点:(分小组讨论)

5、再次范写,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横折”的行笔特点。

6、教师分析讲解:

(1)书写每一个笔画都要有起笔、行笔、收笔,不能平拖或平划;要有轻重变化,不能写得像个火柴棒。

(2)详细讲解:下笔从左到右写横,到折处稍顿笔再折笔向下写竖。注意横要平,竖要直,折要一笔写成,中间不可间断。折处不能写成“尖角”,也不能顿笔过大,形成“两个角”。

小学一年级写字:《横折的书写》教案

7.师领生写,边写边说要点。评议。

(二)学生练习书写“横折”,师行间巡视辅导。(播放古典音乐)

1、设置情景:

[横折门诊]——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

让学生做医生给书写的“横折”挑一挑毛病。

2、展示优秀的学生作业。(互相评议)

(三)学习书写带“横折”的字。

1、课件出示范字。(课件出示)

日 田

2、指名认读。

3、指名说笔顺,书空。

4、带领学生分析书写要领。

5、演示书写过程。(动画演示)

6、学生先观察字的结构,然后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

7、谁愿意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大家。

生展示。 相互评议。

三、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其实“横折”这个笔画比较难写,尤其是折角不易写好,原因在于笔锋转换方向时提按不得法。因此在转角处必须提足再按下去,然后折锋而下,下行应注意中锋行笔,对书写中注意竖画向内倾斜的学生予以表扬,肯定他们是学习的有心人,只有做有心人,写字才能有长足进步。

相关推荐

乐乐课堂课件汇总11篇


老师的部分工作内容就有制作自己教案课件,因此我们老师需要认认真真去写。 学生的反馈可以反映教学的成功与否,如何才能写出好教案课件呢?与“乐乐课堂课件”相关的议题是本文的核心,我的建议可以帮助您做出更为明智的决定但仅供您参考!

乐乐课堂课件(篇1)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老师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一组图片。你们认识它们吗?谁来说说看?说说你对他们的了解吧。

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你们真会学习!老师也搜集了有关白鲸的文字资料。指名读。课前搜集资料是学习语文的一种好方法,这些资料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白鲸。白鲸和刚才播放的蓝色多瑙河乐曲还有一个小小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喜爱音乐的白鲸》这一课。

二、自主读书,整体感知。

1、这是我们初读课文,请同学借助拼音认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带拼音的字就多读几遍,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请同学们把带拼音和读不准的字词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都和生字词教上朋友了吗?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谁来做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读。

三、朗读感悟

1、下面老师请7名同学来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谁想来读读第一自然段。谁还想来读读?其他同学仔细听,看看你能听懂什么?

3、课文哪些自然段写了他们玩得非常高兴呢?请你找到后自由读读。谁能来读一读,并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4、你对北极有哪些了解?

5、出示北极的画面。北极位于地球的最北端,那里被冰雪覆盖着,那里气温变化的非常快,有时候刹那间整个海面就会结上厚厚的冰,沉重的汽车都可以在上面行驶。那里非常冷。那么,这一群可爱的白鲸就是在这里的楚可奇海快活的玩着,可是呀,危险却在悄悄的向它们逼近。请大家默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你从中能读懂什么,能明白什么?然后同桌内交流一下。

6、这个同学也非常会学习,抓住词语体会句子的意思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方法。通过这突然和转眼这两个词,同学们体会到寒流来的快,冰结的也很快。谁来用这种方法再谈一谈?(生抓住绝望一词谈)

7、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天气也越来越冷,白鲸活动的区域会越来越小,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的话,白鲸会怎样呢?生:冻死。

8、就危及到生命了。如果你就是这群被困的白鲸,你的生命就要遇到危胁了,你的心情会怎样呢?那你就带这这种语气读读吧。谁想来读读?学生读文,谁能来评价她读得怎么样?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

9、后来,白鲸又是怎样得救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后面的课文,看看白鲸是怎样得救的?读完后,在小组中说一说。

10、谁能用精练的语言,用首先,然后、最后的形式说说白鲸得救的过程?

1

1、白鲸终于游出了冰区,得救了。大家看,人们为了救白鲸,付出了这么多的努力,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最后终于一起把白鲸引了出去。喜爱音乐的白鲸终于得救了。

12、在整个营救白鲸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场面。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哪些场面是最令你感动的,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自己的感受。

13、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这些场面那么令你感动,让我们伴随着音乐一起读一读课文的5、6自然段吧!

四、深化情感、升华感情。

1、一群小小的白鲸牵动了多少人的心呀!此时此刻,如果你是那营救白鲸的人,你最想说什么?或者你想对营救白鲸的人说些什么呢?

2、看来大家的心情也都非常得激动。是啊,如此珍贵的白鲸得救了,我们的心情怎能不激动呢?老师还知道世上还有很多的动物和植物也喜欢音乐,谁想来读一读?

3、有了这群喜爱白鲸的人,白鲸得救了,大海有了白鲸,就变得更加美丽,那么人们有了这群白鲸,生活也会更加丰富多彩。人和动物就是这样相处、相互依存的。

五、作业设计:读、画、写。

乐乐课堂课件(篇2)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影视音乐中的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

一、教材分析

《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电影《祖国的花朵》插曲,歌曲是明显的两段体,四二拍,旋律优美但又不乏热情。第一段轻盈的旋律给人以亲切感,弱起小节的运用,对歌曲的情感起到了推动作用,第二段的合唱,旋律起伏摇荡。歌曲更展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幸福生活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小学生的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1)通过学习本歌曲,初步了解影视音乐

(2)通过倾听、练唱、小组合作、教师指导等多种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表现能力及合作能力。

(3)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能背唱歌曲的第一段歌词,并能用情绪饱满、优美亲切的声音演唱整首歌。

三、教学重点、难点

我把能够有表现力的演唱歌曲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二声部整齐和谐的演唱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设想

这堂课,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创设与歌曲相配合的情境,采用歌曲、乐器与律动相结合进行直观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五、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

根据音乐课程理念“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我采取的是观看影片《祖国的花朵》中的片段,调动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很自然的在影片中欣赏了歌曲,使学生初步对影视音乐有了印象,也提高了学习歌曲的兴趣。

2、聆听歌曲

我之所以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对《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熟悉,为后面的学唱歌曲做好铺垫。在这里,我采用了两种不同的聆听方式,一是听音响,让同学对旋律有一个初步感受,二是带问题欣赏由少年合[内容来于Y-Y_课-件_园]唱团演唱的《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更深一层的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最后我会对同学们的感受做归纳总结,再由我有表情的完整的范唱歌曲,让学生小声跟唱。我相信,通过这一环节,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了一定的旋律基础。

3、学唱歌曲

通过前面的铺垫,对于歌曲的学唱,同学们会觉得简单了一些,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主要是突破歌曲的难点,低声部的学唱。在同学们对歌曲不是完全领会之前,我先通过识谱学唱、分句学唱、随范唱齐唱等形式让学生进行低声部的学唱,这样先入为主,让学生先攻破难点,在低声部掌握的较好的情况下,再进行高声部的学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高声部就会觉得简单的多。

4、合作表演

最后我将进行生生合作及师生合作、男女声换声部演唱来表现音乐,同时和同学们进行简单的律动,例如身体像小船一样随着音乐摆动,这样让同学们兴趣满满的参与,指导学生带有感情,声情并茂的演唱。使同学们表现音乐美的能力得到锻炼。并能和谐、完整的合唱歌曲。

5、巩固教学

学生用表演的形式来演唱歌曲,让学生把右手变成一只可爱的小船让它随着音乐的起伏划行,这个活动加强音乐的动感,也让学生不由自主的画出了旋律线体会了音乐的优美。

6、自评师评

表演结束后,我和同学们一起对这堂课的表现进行了评价,让学生分组讨论、自评,对于自己表现好的方面给予鼓励,这样,让每个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来,最后,教师做总结性的评价。

六、总结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各种有利的教学因素,始终以音乐为主线,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乐乐课堂课件(篇3)

一、设计思想:

(1)指导思想: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中获得美和丰富的情感,并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本课音乐教学设计,围绕以情感为核心,以关爱为爱好为动力的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鼓励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创造。

(2)设计理念:本课音乐设计以音乐体验、表现音乐情感为主线。采用互助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倡学习过程中学生间的互帮互学,培养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教材分析:歌曲《我的好妈妈》是一首活泼、欢快的中国儿童歌曲,歌曲描写了小朋友体恤妈妈劳动一天回家后的场景,意在表达孩子爱妈妈,关心妈妈的温馨情景、由于歌曲旋律线并不复杂,所以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孩子的歌曲与节奏的配合能力,脱离了以往枯燥的2/4拍每小节拍两下手的节奏形式。虽然这组节奏并不难,但是与歌曲配合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对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演唱的同时还要拍打与歌曲时值并不相同的节奏,考验小朋友的思维和口手配合的能力。

(4)学生情况分析:一年级学生学生还没有一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乐器演奏技能。理解力和判断力也处于最基本的状态。对于作品情感的把握全靠老师的逐步引导。与此同时,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好奇心特别强烈。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团结合作能力,互助能力也会逐渐增强。

二、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能完整的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体会歌曲的情感,体验优美抒情的音乐情绪。感受音乐色彩的变化。

(2)、过程与方法: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旋律模唱、乐器合奏、歌曲表现等多种活动激发并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在小组学习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在实践体验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教育学生从小关心他人,关爱父母,体恤父母劳动的辛苦,并为主动为他们着想,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教学重点:

感受体验音乐情绪,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音乐表现。全体同学都能够边打这组节奏边演唱。

四、教学难点:

最后一句“我的好妈妈”配合节奏演唱

五、教学准备

资源收集、录音机、电子琴、响铃、歌曲磁带、音像资料

乐乐课堂课件(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以人教版小学音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爱我中华》一课为内容为大家说课。

一、说设计理念:

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认识,我设计了本节课。

二、说教材分析:

本课我所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小学音乐教材第十二册第四单元第三课时新授课《爱我中华》。它在本单元中起着总结全单元,甚至是整个小学阶段“五十六朵花”系列总结的作用。它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弘扬民族音乐”的教育理念。《爱我中华》是一首集我国南北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歌舞音调创作而成的的歌曲。四四拍,曲式结构为三段式。全曲旋律流畅,变化丰富,有张有弛,一气呵成,营造了热情奔放的情绪。

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目标,包括了我对学生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能力的培养以及品德的教育。

①通过学习,我计划使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能用热情、自豪的情感演唱《爱我中华》,感受歌曲的欢快情绪和喜悦心情。

②从民族音乐出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民族生活,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使他们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锻炼,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从中渗透对学生心灵美、行为美的品质教育。

重点难点:

重点:能用热情、欢快的声音演唱《爱我中华》。

难点:我计划使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能掌握多变的节奏,及时呼吸,吐字清晰。

三、说教法学法: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掌握,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旋律美。

2、自主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知识抢答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采用了以下的辅助教学方法:讨论法、评价法、分析归纳法、总结反思法、自主学习法、聆听法、团结协作法等。

四、说教学流程:

现代音乐课程标准力求体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体现以音乐审美体验为核心。本课的教学过程是由导入新课、学习歌曲、歌表演、拓展延伸这四部分组成。过程如下:

首先我用知识抢答导入新课,我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演示,投影几张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请同学们分组抢答他们分别属于哪个少数民族?抢答时,我则用卡纸分组计分,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此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由于生活的地区环境等不同,因此他们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歌舞音乐也不相同,以此切入课题。接着用聆听法让学生欣赏两遍《爱我中华》。欣赏两遍是因为只有让学生在聆听中去体验、感悟音乐,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和审美经验。学生在两次欣赏时都带着不同层次的问题,如:

①这首歌表达了中华儿女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②这种思想情感在哪句歌词中可以体现出来?

③这首歌曲运用了什么样的演唱形式?

④这首歌曲的情绪如何?

结合以上四个问题的分组讨论、选代表回答,让学生对歌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在潜移默化中对歌曲旋律加深了印象,为后面的学唱打下了基础。

其次在学唱歌曲时,我采用了洋思教学模式中“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基于前两次欣赏,再加上从六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考虑,我只让学生跟范唱自主学唱一遍就过渡到了重难点教学。在这一环节中,我给学生尽可能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我鼓励学的好的学生向提出困难的学生伸出援手,我则弹琴协助。这样既增强了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又避免了我“唱独角戏”的尴尬。难点解决后我又趁热打铁,在学生完整演唱之前提出演唱歌曲的要求:要热情、自豪地。下面是讨论设计演唱形式与表演环节,我让学生按小组自由讨论设计并表演。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交流协作中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增强学生的活动组织能力与思维能力,还能积累与同学团结协作的经验。在这一环节结束时,我遵循《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设计了学生自评、互评、老师评的板块,让学生对于已掌握的来个总结与反思,我也积极的给予肯定与表扬。

第三步是拓展延伸,我利用多媒体再次使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名字、部分民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目的在于激发他们继续探究更深、更多的民族音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兴趣,从而产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然后自然的过渡到舞蹈创编环节。我的意图是让孩子们再次听着音乐,自主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自由的随音乐跳起来、唱起来,在欢乐的气氛中,让孩子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锻炼。

最后给学生留的课后作业是让学生为这首歌重新创编歌词,引导学生从爱祖国的情感联系发展到爱家乡、爱学校、爱班级!这就再一次让学生的自主创编能力得到了锻炼,让学生的情感从创作中得到升华。

以上是我对本课的简单设计,非常愿意与各位老师进行探讨交流,更希望得到各位老师的指导帮助,让我能不断的提高,谢谢大家!

乐乐课堂课件(篇5)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数蛤蟆》,读童谣《花蛤蟆》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数蛤蟆》

2、为歌曲创编歌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通过歌曲教学,教育学生要保护益虫。

教学重点:能用轻松愉快、有感情的声音演唱歌曲《数蛤蟆》。

教学难点:听辨歌曲中旋律、节奏相同的乐句,为歌曲创编歌词。

课前准备:电子琴、多媒体、图片、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歌

1、节奏小律动。节奏难点处理。同学们你们的小耳朵真灵。

2、师:小朋友们,老师给你们出个谜语猜猜,看看谁能猜出是什么动物。“水中有位歌唱家,穿件绿色花衣裳,唱起歌来呱呱叫,田里数它本领大”。猜一猜它是谁?

生:青蛙(大屏幕展出图片)

师:青蛙有个好朋友,外形跟它长得很相似,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生:蛤蟆。(大屏幕)

3、师:青蛙和蛤蟆有什么区别呢?(教师播放,讲解)

师:小朋友们,你们这回了解青蛙和蛤蟆的区别了吧。虽然蛤蟆的形象相对丑陋些,但是,它和青蛙的本领一样大,都是捕捉害虫,保护庄稼的小能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

二、歌曲学唱。

1、师:我国民间许多歌唱蛤蟆的歌曲呢,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国的四川省有一首民歌《数蛤蟆》(板书:《数蛤蟆》四川民歌),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四川的小朋友是怎么数蛤蟆的吧。

2、听范唱录音。(出示多媒体动画范唱)随音乐做简单律动。

3、师:我们再听一遍歌曲(带着问题听歌曲)

师:歌曲里数到了“蛤蟆”的哪些部位?

生:嘴、眼睛、腿

师:几拍子歌曲?歌曲什么情绪演唱的呢?

生:二拍子歌曲,活泼、有趣地。

4、师:听小朋友数蛤蟆数得真开心,老师也很想来数看看,大家想不想听老师数蛤蟆吗?(师弹琴范唱)

5、领读歌词。(出示歌谱)

(1)师:让我们西安跟节奏来读读歌词吧。我来读红字,你来读黑字。

一只蛤蟆|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乒乓乒乓|跳下水|……(配上节奏)

(2)师:解释:“花儿梅子梭,水上漂”。因为这首歌曲是四川民歌,所以它采用了地方方言。这句是歌曲中的“衬词”,没有任何意义。有了这个“衬词”以后,歌曲就更加的生动,形象,更有地方特色和民歌的味道。

提问:你们知道“蛤蟆不吃水,它吃什么了?

解释:蛤蟆不吃水,它是因为吃害虫了。庄稼没有了害虫,自然就是一个丰收的太平年。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情来演唱歌曲呢?

生:欢快、活泼,高兴的心情演唱。

6、学唱歌曲

(1)师:大家跟老师配合得真默契,下面我们一起来数蛤蟆吧!师生随琴分工唱。(2遍)

师:歌曲的衬词“花儿梅子梭”一定要唱得自然流畅,歌曲中的十六分音符、附点音符要唱准。(旋律中的难点多练习几遍)

(2)找出节奏、旋律完全相同的乐句。大家看第一句是两个重复的乐节,在这首歌里藏着两个双胞胎,也就是说有两对旋律、节奏完全相同的句子,请你们把他找出来,并能唱一唱吗?

(3)师: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跟着电子琴唱歌曲。

(4)跟范唱齐唱歌曲。

(5)唱旋律

(6)师:四川人民豪爽幽默,我们要把歌曲表现得在诙谐生动一些,大家跟伴奏完整的唱一遍这首歌。(鼓励学生,生动演唱)

(播放伴奏录音)

(7)分男女组进行赛唱。

三、拓展延伸

1、师:大家唱得真棒!你还能接着往下唱吗?三只、四只蛤蟆呢?我们来试一试,唱一唱,看谁数得清?谁数得准?(播放歌曲伴奏)

①请学生说说是用什么办法数出来的。(出示蛤蟆图片)

②数出后并唱一唱。

2、创作表演

①师:你能加上动作来表演吗?(全班同学随音乐自由创编舞蹈动作)

②师生舞蹈表演。(请个别学生上台表演,学生带上蛤蟆头饰)

③加入打击乐器进行表演。

四、课堂小结

小朋友们表现的真精彩,今天我们学唱了歌曲《数蛤蟆》,认识了蛤蟆也是保护庄稼的能手,我们要爱护它,保护它,看到有伤害小动物的行为要制止,做个爱护小动物的好学生。

五:作业

师:请小朋友回去可以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为它编一首儿歌,下节课我们一起来分享!让我们随着歌曲的旋律结束我们快乐的音乐课,小朋友们再见!(播放歌曲《数蛤蟆》)

乐乐课堂课件(篇6)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音乐欣赏课,主要欣赏《马刀舞》、《小步舞曲》两首风格迥异的乐曲,一首激烈昂扬,一首舒缓优雅,形成鲜明的对比。并且两首乐曲作为背景音乐在许多电影电视中出现过,通过以往的记忆学生更容易理解欣赏乐曲,《马刀舞》富有X的快节奏的音乐能够很好的提高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欣赏热情,以优雅的舞步体会《小步舞曲》。

(二)教学对象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音乐欣赏能力,对于音乐的节奏,旋律的起伏变化以及演奏乐器有一定辨知能力,对于电影电视媒介中常出现的但没有留意的音乐在欣赏的时候更能够提起欣赏兴趣。

(三)教学环境的分析

本节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课堂实践活动来配合欣赏教学,从而更好的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和效果,所以需要配备多媒体设施的教室,桌椅的摆放要预留出一片开阔的空间为课堂实践活动做准备。

二教学目标

(一)欣赏管弦乐《马刀舞》,古钢琴独奏《小步舞曲》,通过迥异的风格对比讨论分析不同风格的音乐描绘的是怎样不同的场景,利用哪些元素来表现出不同的场景。

(二)欣赏的过程中利用音乐软件辨别管弦乐的演奏乐器,通过舞蹈的形式体会小步舞三拍子的音乐特点。

(三)在《马刀舞》中感受紧张激烈的战斗气氛,在《小步舞曲》的舒缓典雅中翩翩起舞.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两首乐曲的特色欣赏与对比分析

(二)教学难点:课堂实践活动中三拍子的小步舞与《小步舞曲》音乐的节拍要

四、教法、学法分析

《跳起来》是一节生动有趣的欣赏课,四年级的学生欣赏能力正处于萌芽状态,所以本节课以学生“自主讨论探究”为主,老师“知识情景引导”为辅,通过老师的情景引导,语言提示让学生去发现欣赏过程中的亮点。在欣赏过程中采用不同角度,不同方式的体验欣赏教学方法,《马刀舞》从单纯音响和现场演奏两个角度去欣赏,不同的欣赏效果对比非常明显,更容易使学生理解乐曲,《小步舞曲》从听音乐欣赏到以舞蹈的形式来体会乐曲,使学生融入到音乐当中,感受乐曲的魅力所在。《马刀舞》欣赏过程中让学生了解管弦乐的知识,以对乐曲的听觉记忆为线索,共同探讨所听到的乐器,老师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将知识点慢慢具现化,由讨论到总结到层层梳理,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小步舞曲》以舞蹈活动为主,老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师生共通过合作,老师来领舞带动全体学生,舞蹈的同时,用肢体与综合感官来理解音乐。最后全体学生共同讨论欣赏后的对比总结,让学生从老师的引导中渐渐独立能够把自己在欣赏中的所感所想进行总结。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整合点

1、以描绘战场的视频资料导入,激烈的战争场景与教学内容主题相契合,更好的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产生兴趣。

2、以音频与视频两个角度去欣赏音乐,单纯的音频资料熟悉音乐,演唱会的音响将音乐立体的展现给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3、利用ppt文件,展示管弦乐队的整体画面,使学生有一定印象,利用动态的动画图片构成管弦乐队的缩略图,将管弦乐的分布简化,使学生能系统的记忆其分组,利用textbook软件为学生展示乐队中的各组别的演奏乐器,既能展示乐器外形,又能聆听乐器的音色,加深学生的记忆,拓宽学生音乐视野。

六、课后总结与反思

本节课内容较多,所以在课堂环节的分配和时间的把握上老师要仔细的拿捏,虽然,两首都是舞蹈音乐,但是《马刀舞》节奏太快,不适合学生进行舞蹈配合,所以尽量用《马刀舞》提升课堂气氛,小步舞的教授要分步,由易到难,由单人到双人配合,建议将该课分为两个课时。

乐乐课堂课件(篇7)

教学内容:会唱歌曲《猜谜谣》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充满童趣地演唱《猜谜谣》,

2、能勇敢的担任领唱,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3、关注生活中“有美感的声音”,从而增强孩子对自然界多种音响的好奇和兴趣。

教学难点:歌曲《猜谜谣》中衬词的演唱。

教学重点:能用轻快活泼的声音与同学合作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猜谜语

师:今天老师想给大家来猜一个谜语:

两个角,抱着头。

上树顶,爬村头。

扁扁嘴,细长的脖。

坐着高,站着低。

在这个谜面中,每一句都可以猜一种动物。

(生根据谜面猜谜底,对说出不常见的动物答案的人给予肯定与表扬。)

师:同学们到底猜得对不对呢?听听歌曲是怎样回答的。

二、讲授新课

1、(出示图片,听录音范唱、揭示谜底)

师:哦,原来每句谜面都有几种答案呢。

2、再次倾听歌曲,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问答式的对唱)

3、把歌词以儿歌的形式来朗读

(1)按歌曲的节奏齐读歌词(请学生根据小动物的习性特征来做一做动作)

(2)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朗读歌词(师问生答)

4、随琴演唱歌曲的歌谱。

5、教唱歌曲

(1)随琴填词唱

(2)“双簧式”的演唱练习

(3)解决难点(手势衬词的音高的把握)

(4)完整演唱

(5)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问一组答,后两句齐唱,并交换演唱内容。

(6)给予学生上台表演的机会,请两人一组进行对唱,并让学生评价,如认为有不足的地方,就用自己的表演来纠正。

6、歌词创编

请小朋友分组讨论,给歌曲创编第三、四段歌词

(1)细尾巴,滑溜溜,不是泥鳅是小蛇

(2)尖尖嘴,长尾巴,不是母鸡是狐狸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猜谜谣》这首歌曲,小朋友的表现也真是活灵活现,让老师不禁要赞美你们真是一个个巧嘴巴!下节课,老师带你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夸张的艺术文化。

乐乐课堂课件(篇8)

活动内容:

黄豆爷爷找朋友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黄豆与豆制品关系的欲望和兴趣。

2、引导幼儿初步认识黄豆及其制品,并了解其营养价值。

3、培养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辨别黄豆并区分豆制品的能力。

活动准备:

黄豆、红豆、绿豆等各种豆子,各种豆制品若干,蔬菜、水果若干,图片“黄豆爷爷”。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请幼儿品尝豆制品,引出认识黄豆的课题。

1、教师与幼儿边品尝边互相交流。

2、教师提问:这些食物都是用什么做的?

(二)基本部分:(重点、难点部分)幼儿通过观察、比较及讨论辨别出黄豆,掌握其外形特征,了解其营养价值,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区分豆制品。

1、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尝试性地寻找出黄豆。(教师提供黄豆、绿豆……请幼儿看、摸,并运用经验找出黄豆。)

2、认识黄豆外形特征。

(1)幼儿相互交流,掌握黄豆外形。

(2)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出黄豆外形特征。

教师提问:

a、黄豆是什么颜色的?

b、黄豆是什么形状的?

c、黄豆上有什么?

d、黄豆摸上去有什么感觉?

3、认识豆制品,了解它们的营养价值。

(1)幼儿利用已有经验,理解黄豆与豆制品的关系。(教师讲解什么是豆制品。)

(2)引导幼儿通过生活经验,说出豆制品。你还吃过哪些豆制品?

(3)帮助幼儿了解豆制品具有的丰富营养价值。

4、引导幼儿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区分出豆制品。

(1)出示各种豆制品及非豆制品食物。

(2)通过游戏“豆宝宝找爷爷”让幼儿在众多食物中找出豆制品。

乐乐课堂课件(篇9)

[设计思想]

通过本次活动帮助幼儿知道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初步理解一个人的力量小,有困难要找同伴帮忙,用音乐培养幼儿的道德品质。让幼儿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以此来促进幼儿之间的友好交往。

[活动目标]

1、能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并能用动作表现歌曲情节,发展幼儿的音乐表现力。

2、能在游戏中体会到同伴之间友好交往、友好相处的快乐。

[活动准备]音乐磁带,课件,小蚂蚁头饰若干,豆子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1、导入语:老师和幼儿都戴上蚂蚁头饰,用游戏的口吻说:孩子们,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们一起到外面玩玩吧!

2、一起做《健康歌》律动,训练幼儿身体的协调能力。

二、欣赏课件,感受歌曲,理解歌词的内容。

欣赏《蚂蚁搬豆》的课件,提问:

1、一只蚂蚁在哪里看见一颗豆?

2、小蚂蚁自己能搬动吗?为什么?

3、它想了一个什么办法?

4、最后蚂蚁把豆搬回家了吗?

三、幼儿学唱歌曲。

1、播放课件,幼儿学习歌曲。

2、引导幼儿用好听、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3、提问:为什么一只蚂蚁搬不动豆子呢?帮助幼儿理解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四、分角色进行情境表演。

1、教师与幼儿示范表演。

2、请幼儿自由选择头饰,随音乐进行表演,鼓励幼儿大胆创编动作。

五、随音乐放松结束。

[活动延伸]

户外活动时,做体育游戏《蚂蚁搬豆》,进一步体会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

乐乐课堂课件(篇10)

活动内容:

妈妈的菜蓝子活动目标:

1、通过比赛讲述蔬菜种类,让幼儿感受到秋天是蔬菜丰收的季节。

2、了解荤菜与素菜的合理搭配:荤菜少吃,素菜多吃。

活动准备:

幼儿画的各种菜,菜篮子等。

活动过程:

一、蔬菜火车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我们在中班的时候认识了许多的蔬菜,绿叶的菜,现在大班了,讲讲我们新认识了哪些蔬菜!

A:我的'火车就要开,蔬菜、蔬菜快上来!

B:青菜、青菜上来了!

A:我的火车就要开,蔬菜、蔬菜快上来!

C:萝卜、萝卜上来了!

3、统计每一组一共讲了几种蔬菜。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数数。

二、帮妈妈买菜

1、妈妈每天都要买菜的,想一想妈妈的菜篮子里除了蔬菜还有什么菜?为了全家人的健康,今天妈妈叫我们去帮她去买菜,你会怎么配菜?

2、幼儿自己选择各种菜,并贴在菜篮子里3、统计自己的菜篮子里买了哪些菜,荤菜有几种,蔬菜有几种。

三、比谁配的菜最有营养。

1、看看有这么多的菜篮子,你们知道谁的配的菜最有营养吗?

2、还记得保健老师说过什么吗?(荤少、素多)3、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些菜配的有营养,哪些菜配的营养不合理?

4、这里有两篮菜,一个荤菜有1种,素菜有4种,另一个荤菜有2种素菜有6种,哪个更有营养呢?为什么?

5、让我们一起去问问保健老师吧!

乐乐课堂课件(篇11)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是来自市第九中学的单晓静。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银屏之歌》。下面就教材、目标、教法、学法、环节等方面谈谈我的设计与构思。

《银屏之歌》这一单元主要是影视音乐,把它纳入初一音乐教材,使学生能够结合熟悉的电视剧,学会分析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感受音乐的魅力,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认知特点,特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有什么作用。

2、能力目标:能够对本课中的音乐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总结出影视音乐的作用。

3、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影像结合所产生的美感和魅力,陶冶情操。

由于电影、电视、多媒体的普及,学生欣赏过许多影视作品,并对部分影视剧音乐非常熟悉,但很少或者说几乎没有学生会有意识的去分析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本节课教学重点是理解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而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探究出音乐在影视剧中的作用无疑是教学难点。

为了让学生顺利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将引导他们采用以下几种学法:

1、听唱感知,整体把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影视音乐的作用,理解的前提是感知,而听唱则是感知的一种基本手段。

2、对比分析,获得知识。这种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探究现象,获取知识。

3、亲身实践,验证结论。将自己探究中得出的结论运用于实践,从而实现能力目标。

教学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恰切的教学方法,我的教法是:

1、视觉图象法:在欣赏乐曲时,利用多媒体展示影视剧片断,让学生体验音像结合的影音效果,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影视音乐。2、体验法: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在相同剧情下,恰当和不恰当的音乐对影视作品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在分析教材,明确目标,制定教法、学法的基础上,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一、导入环节

上课后,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显示《红楼梦》的影视片段,播放的却是《好汉歌》的歌曲音乐,观察学生的反应。同学们一定会窃窃私语,偷笑,说是不是老师放错了,提出画面与音乐的不协调。为什么不协调?就此激发兴趣,引出探究:《好汉歌》塑造的是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而《红楼梦》的音乐又该是什么样的风格呢?这种设制悬念、层层引入的方式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知欲,引导学生怀着探究的兴趣在体验中主动学习,交流互动,促使他们理解影视音乐的第一个功能: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板书)

二、体验环节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影视作品中对剧情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我选取了歌曲《雪绒花》在电影《音乐之声》中两次出现的不同效果,让学生做对比分析。先弹着琴教唱《雪绒花》,引导学生满怀深情的反复演唱,并让学生用手势随旋律起伏作渐强渐弱的变化,使音乐更具感染力,为下面的欣赏活动作好铺垫。

首先欣赏《雪绒花》画面一:上校和他的孩子们以及家庭教师在家庭派对上演唱《雪绒花》的情景。请大家欣赏并思考:在演唱速度,力度、情绪上是怎样的?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学生总结:非常优美,很抒情很温馨的家庭氛围。然后欣赏《雪绒花》画面二:电影结尾时,上校一家面对敌人枪口,在晚会上又唱起《雪绒花》的场景。在欣赏过程中提示学生注意合唱的情绪。这段音乐,慷慨激昂,歌曲使人的心都沸腾了,全场一起高唱令人无比震撼。歌曲激起了人们对侵略者的仇恨,唤起了奥地利

人民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通过对同一首歌曲在不同场合,由于速度、力度不同所表现的情绪也不同的对比分析,使学生总结出影视音乐的第二个功能:揭示主题思想,抒发情怀。(板书)这一环节使学生在主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技能。

三、创作环节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力。,因此,我从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创造的原则出发,分两步完成这一环节。

第一步:音乐与画面

听一段“日本鬼子进村”音乐,请同学们想像场景。生:大战在即,魔兽争霸等等。提问:这段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什么的作用?学生总结: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既然音乐在影视剧中有这么多的作用,那么就让我们也来为影视剧配配音吧。

第二步:画面与音乐

先让同学们观看动画片《猫和老鼠》的片段,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判断和理解,发挥想像,对它进行音乐风格、旋律、速度、力度等方面的创编。这段画面是:开始猫在睡觉,老鼠悄悄地从猫身边走过,却不小心踩到了猫,最后猫开始追逐老鼠。之后教师给出三段音乐让学生进行选择:一是原配音乐;二是《野蜂飞舞》片段;三是《致爱丽丝》片段,让同学们听听哪段更合适,说说为什么?最后欣赏原作,进一步感受影视音乐与剧中人物形象间的紧密联系。本环节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影视音乐的第三功能:烘托、渲染气氛、衬托场景。(板书)

四、提升环节

虽然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因年龄关系,学生的音乐素养还不够成熟,老师的提升是升华课堂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首先,让学生明确什么叫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是指为影视而作的音乐,通过画面的视觉形象,使音乐内容更具体明确,更具有感染力。其次师生依照板书共同回顾影视音乐的三大作用。

以上四个环节完毕后水到渠成地进行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什么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有哪些作用,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学会了通过分析、对比,让自己更深刻的理解作品,更好的享受艺术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平时多听、多记,多体会、多运用,你们的生活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你们的情感世界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深沉、瑰丽多姿。

接下来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观看一些其他的影视作品,并对片中的音乐进行分析,之后写一篇关于影视音乐感想的小论文,作为对本单元内容的总结,相信同学们一定会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精彩。

关于板书设计方面,非常的简洁明快,也就是音乐在影视中的三大作用。

本节课通过创意激趣,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他们满怀探究之情主动学习,对比分析,自主得出结论,实践验证结论。整个过程思路清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育理念。

童谣课件(汇总7篇)


按照平时学习工作的要求,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运用到不同的场合,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童谣课件(汇总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童谣课件 篇1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各个月份出产的蔬菜,初步了解童谣。

2、学习叠词“嫩青青”“紫英英”“瓷丁丁”“水灵灵”。

活动重点:

让幼儿了解各个月份出产的蔬菜,初步了解童谣。

活动难点:

学习叠词“嫩青青”“紫英英”“瓷丁丁”“水灵灵”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童谣

活动过程:

一、观察图片

1、出示画面: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带来了一幅好看的图,小朋友仔细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2、图上剪的是什么?你知道这些是什么蔬菜吗?

3、你们看这个娃娃心情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为什么娃娃会很快乐呢?

图中有白菜、南瓜、茄子等常见的蔬菜,而且还有一个快乐的娃娃,这个剪纸图表现了蔬果丰收欢快喜庆的场景。

4、小朋友你认识什么蔬菜,你认识的蔬菜在哪个月出产呢?

二、欣赏童谣。

1、每个月都有不同的蔬菜出产,为了让小朋友记住每个月不同的蔬菜,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关于十二月出产不同蔬菜的童谣,童谣的名字叫《十二月菜》。请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童谣里都说了什么。

2、播放童谣。

3、提问:童谣的名字叫什么?

你听到了什么蔬菜,在哪个月出产?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够用念谣中的句子讲出来?(启发幼儿用一月……二月……的句式来讲述)

儿歌中讲述了十二月出产的蔬菜,一月菠菜怎么样?我们用完整的句子来说一遍:一月菠菜刚发青。

二月写的是什么蔬菜呢?是什么样的呢?为什么叫羊角葱呢?

三、再次欣赏童谣。

1、我们再来听一编童谣,听一听还有什么蔬菜在哪个月出产?

2、你还听到什么蔬菜在哪个月出产?

3、四月韭菜怎么样?童谣中是怎么讲的呢?

四月韭菜嫩青青,嫩青青这个词语叫叠词,后面的两个字是一样的,这样就叫叠词。童谣中你还听到其他叠词吗?

“嫩青青”“紫英英”“瓷丁丁”“水灵灵”这些都叫叠词。

4、家家有也叫叠词,只是它是前面的两个词是一样的。

5、你最喜欢童谣里的哪一句话?我们一起来学学这句话。

四、:

1、一年十二月都有不同的蔬菜出产,而且每一种蔬菜都是不一样的,这些蔬菜都很营养,小朋友在平时的时候不同挑食,什么蔬菜都要吃,这样身体才能长得棒!

2、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等会我们就要吃餐点里,我们按小组去进行洗手拉尿,在洗手的过程中小朋友们都可以拥挤。

童谣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理解童谣的内容。

2.引导学生读唱童谣,欣赏朗诵童谣,初步感受童谣的特点,体验童谣带来的乐趣。

3.熟悉童谣,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表现童。

4.培养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小乐器、情景表演的道具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想不想听呢?

1.教师通过讲述故事《有礼貌的小白兔》,启发学习故事中的“你好”,“再见”等礼貌用语,引起兴趣。

师:“刚才老师讲的故事里都有谁呢?你们喜欢谁?你们为什么喜欢小白兔呀!”

生:“因为小白兔有礼貌,所以大家都喜欢它!”

师:“对了!这是一只有礼貌的小白兔。你们看,小白兔去小熊家做客,见到小熊说——你好;小熊请小白兔吃萝卜,小白兔说——谢谢;小白兔和小熊一起搭积木玩游戏时不争不抢,玩得真高兴;小白兔回家的时候还跟小熊招招手说——再见!我们大家都很喜欢它!”

2.过渡:我们小朋友在平时的生活中也要像小白兔一样有礼貌,这样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拥有更多的好朋友。

现在我来考考你们,看看我们班的同学平时都是怎么做的,是不是一个有礼貌的小朋友。

早上进来见到老师说(早上好);跟人告别时说(再见);我的铅笔没有带,妞妞把她的铅笔借给我,我要说一声(谢谢你);走路的时候,不小心踩了别的小朋友了,怎么办?(说对不起);别人不小心碰了我,向我说对不起,我应该怎么说(没关系)。哎呀我们班的小朋友真的很有礼貌,见到别的老师也主动地说(老师好!)你们真棒!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二、学习童谣。

1.老师把刚才老师和小朋友们说的话编成了一首好听的童谣,名字叫《礼貌歌》,听老师来念一遍给小朋友听。

礼貌歌老师您好敬个礼老师听了笑眯眯同学你好真心意花儿听了笑嘻嘻

谢谢你不客气对不起没关系礼貌用语真神奇温馨校园真美丽

老师恩情记心里同学友谊要珍惜我们要做好孩子礼貌待人要牢记

要牢记

2.这首童谣呀有些长,小朋友们在学的时候可要认真听认真记。听老师念一遍,可以一边听一边轻声地跟着念。

3.自由读、有感情地读、全班齐读童谣。

4.童谣接龙游戏,老师念前一句,小朋友念后一句。

5.听着小朋友们把童谣念得这么好听,小乐器们也想来凑个热闹。你们欢迎不欢迎?(人手一件小乐器,有节奏地打拍子念童谣。)

三、游戏巩固

1.小朋友们,听了故事、念了童谣,我们都有些累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好听的歌曲,让我们伴着好听的音乐一起唱起来、跳起来!(播放歌曲《礼貌歌》)2.学唱童谣。

3.展示唱童谣。

个别唱,小组唱,男女唱,全班唱。

四、总结

这篇童谣教我们小学生要怎样养成良好的习惯,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的小学生,今后让我们用实际行动来演泽这首童谣吧。

童谣课件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读、吟唱溧阳童谣,让孩子感受到溧阳人专属童谣优美的韵律和独特回忆。

2、在学习中帮助孩子积累溧阳方言,并进一步了解溧阳文化。

活动准备:

1、会说溧阳方言。

2、溧阳民谣若干首。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讨论交流:你会说溧阳话吗?

我们来玩一个我说你猜的游戏吧!(师幼互动,幼幼互动)

归纳小结:溧阳话是我们溧阳地区的方言,是我们的家乡话。

二、学习溧阳民谣,感知溧阳民谣的独特魅力。

1、交流互动:谁会念民谣《炒蚕豆炒黄豆》?用溧阳话怎么念呢?

2、游戏互动:这首民谣还可以玩游戏呢?你玩过吗,怎么玩?我们一起来边念边玩吧!

3、学习民谣:《牵磨拉磨》

(1)教师朗诵民谣,幼儿讨论理解其含义。

(2)幼儿学念民谣。

(3)介绍玩法,边念边游戏。

4、欣赏交流:教师朗读其他溧阳民谣,幼儿交流讨论。

三、拓展积累。

交流讨论:你还知道哪些溧阳童谣吗?

溧阳民谣是我们溧阳人的回忆,你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还知道更多的溧阳民谣,你们去学一学,玩一玩,下次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附民谣:

(一)炒黄豆,炒蚕豆,锅洛锅喽翻跟头。

(二)牵磨拉磨,米细三播,鸡生瓜瓜,板凳上酷酷,宝宝吃一个,XX吃一个。

(三)小辫头,洋洋头,偷偶铜板打酱油,打得多,不点偶,打得少,否怪偶。

(四)麻子麻偷枇杷,枇杷树上一条蛇,麻子吓着两头爬。

(五)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夸我好宝宝。哭哭笑笑,乌龟抬轿,抬到黄婆桥,拾到一顶破丫帽,戴戴正好。

童谣课件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图片中尾巴的区别,进一步理解童谣的内容。

2、根据问题与图片提供的线索,学习童谣。

3、积极地与同伴合作进行问答。

活动准备

课件—图片

活动过程

一、激发活动兴趣。

观察第一组动物图片(鸭子、公鸡、松鼠)

指导语:你们看,谁来了?

二、观察尾巴的特征,学习第一段童谣。

1、观察这三只动物尾巴的特征。

指导语: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子的?

2、根据老师的提问完整回答。

指导语: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3、完整朗诵童谣第一段。

三、迁移第一段经验,创编第二段童谣。

1、观察第二组动物图片(猴子、兔子、孑L雀),了解尾巴的特点,激发创编第二段童谣的兴趣。

指导语:它们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2、自由创编童谣第二段。

3、集体交流。

四、用多种形式完整朗诵问答式童谣,感受问答式童谣的特点(问、答)。

指导语:这首童谣还可以怎么念?(分组问、答等。)

五、拓展经验,激发进一步创编愿望。

指导语:除了问小动物的尾巴,还可以问什么呢?

尾巴歌

什么尾巴扁?什么尾巴弯?

什么尾巴好像一把伞?

鸭子尾巴扁,公鸡尾巴弯,

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什么尾巴长?什么尾巴短?

什么尾巴好像一把扇?

猴子尾巴长,兔子尾巴短,

孔雀的尾巴好像一把扇。

童谣课件 篇5

教学内容:表演歌曲《牧童谣》

教授对象:一年级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听唱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钢琴、多媒体音乐课件、教材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 “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学习敲击双响筒,加深对音乐以及乐曲强弱的体验与感受。

教学重点:能够用风趣地情绪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对“mi,sol,la,re”四个音的音高有初步的感知,学习“la”的柯尔文手势。 教材分析: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商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优美抒情。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 、mi、 sol、 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聆听音乐《牧童短笛》进入教室。

(设计意图:在优美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创设轻松、自由、惬意的课堂氛围。)

2、发声练习:

(1)唱音阶,复习柯尔文手势。遇到5、3、6、2四个音时教师示范带下手势,让学生重点感觉这几个音的音高。(这里学生不需要做柯尔文手势,教师边弹琴边做手势引导学生唱准音高。)

(2)模唱55556-- 55553-- 33332---

(设计意图: 6是这课要学的柯尔文手势,通过图形谱的辅助与柯尔文手势的结合作用,学生对音高有了初步的、形象地感知。)

二、导入新课:

1、老师展示《牧童短笛》的动画片。

师:小朋友们看看这位小朋友在做什么?

(用生动活泼的音乐动画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将他们带入牧童、笛声、晚霞优美、宁静的氛围中。)

生: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竹笛。

师:哦,原来是一位小牧童。他吹的好不好?笛声美不美?那么小朋友想不想知道他吹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想。

师:那么下面请大家竖起耳朵,我们一起来欣赏小牧童在他放牧时演唱的一首童谣——牧童谣。

(设计意图:先动画片导入,吸引了学生,抓住了低段学生的喜欢生动、形象的`事物的年龄特点,再激趣谈话引导,引出歌曲题目,层层递进,循循善诱。)

三、学唱歌曲《牧童谣》:

1、初听歌曲,请学生回答歌曲的演唱情绪。(活泼欢快/抒情悠扬)。学生听的时候,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歌曲的 旋律把身体动起来。(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演唱情绪,为有感情的学唱歌曲打下基础)

2、介绍歌曲:大家知道这位小牧童的家乡在什么地方吗?请同学们翻开课本10页,这是一首湖北民歌《牧童谣》。湖北地处江汉平原,每到春夏就会看到草地上、池塘边那一群群的牛羊吃着草儿在悠闲的散步,只见他们的小主人,一个个的小牧童坐在大树下,吹着竹笛,唱着歌曲。这首《牧童谣》就是其中的一首。(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语 来介绍歌曲,让学生有听故事的感觉,抓住了学生的兴趣)

2、复听歌曲,请同学们“跟我做”。随老师打强弱拍(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 四拍子强弱规律(强、弱、次强、弱)。教师先喊后号带学生念拍手、握拳、拍手心、握拳,慢慢的再念强、弱、次强、弱,让学生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再配上音乐打拍子。(设计意图:通过“跟我做”,让学生动起来,师生互动,了解四拍子的强弱规律,为接下来的学习歌曲铺垫)

3、学生听音乐,看歌词内容体会歌词特点。

师:同学们表现的这么棒,接下来请同学认真听音乐,再仔细看歌词,看看哪位同学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有什么特点?

(衬词,放牧时的呐喊声;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

(1)、呐喊声老师演示一次,再带着学生跟琴唱一次,完成前两句歌词的学唱。

(设计意图:教师生动的演示,让学生有强烈的视听感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

(2)有节奏的一句一句的念歌词。就把歌曲第三句的乐句念下。再重点讲解下最后一段的歌词讲法,特别注意光明两字的念法。

(设计意图:有节奏感的念歌词,调动学生念歌谣的积极性,一问一答的念歌词,很快就记住了歌词的内容,为歌曲打下基础)

4、同学们想不想唱一唱?老师弹琴带学生唱。教师唱响些,学生轻些。最后一段教师一句一句带学生唱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情况定的教学方法,前面学生的听,念,已经对歌曲有了一定的学唱基础,直接带学生唱,加快进度,让学生的积极性一直调动着,那么最后一段一句一句带学生唱,是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定)

5、师生接龙唱歌词,衬词部分老师唱,第三句乐句部分学生一句一句来。最后一段重点跟唱。 (设计意图:前面念歌词时用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脑子里有这样的印象,现在唱歌词也用这样的方式,配合得当,学习效率比较好)

6、男女生对唱,一段一段来。

(设计意图:一段一段唱,有效的学习了这首歌曲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达到了教学目标)

7、解决问题——纠正——演唱巩固。

8、情绪处理:那——要唱清楚;嗨——要保持住。

9、跟伴奏最后来一遍。

四、歌曲的编创与活动:

1、演唱歌曲,衬词部分唱简谱打手势,第三句唱歌词。

2、歌词部分师生对唱。(师问生答)

(设计意图:发声练习时,衬词部分的音已经学习过柯尔文手势,现在放在歌曲里面进行巩固,层层递进,循循善诱,达到教学目标)

五、歌曲的拓展

1、用打击乐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老师先示范正确的演奏方法,并注意打出强弱节奏规律。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合适的伴奏音型,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伴奏。其他同学打强弱拍子为歌曲伴奏。

2、小组合作表演:请一组同学演唱,一组用嘴巴模仿双响筒给歌曲伴奏,一组用双响筒伴奏。 (设计意图:认识、学习双响筒,并引导学生用世界上最美丽的声音——喉咙发出的声音,为歌曲伴奏,并提示要注意强弱拍的打法,完善了歌曲的学习。)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跟随着这位牧童小朋友学习了他们家乡湖北的民歌《牧童谣》,还认识了新朋友“la” 和它的手势,了解了它在音阶上的位置和音高。同学们还能很好的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这首歌曲的歌词是牧童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生活环境创编的,那同学们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采用这种一问一答的形式创编歌词呢?这是留给同学们课后的一个作业。另外老师还希望,我们同学们也要学习小牧童,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大家说好不好。(设计意图:以儿童话的口吻来总结结束今天的课堂,层层递进,循循善诱,最后还深入德育教育,达到了情感升华)

童谣课件 篇6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童话主题)的拓展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大体复述自己喜欢的童话。

2、学生能绘声绘色地演绎自己喜欢的童话。

教学重点:

复述童话故事,演绎童话。

教学难点:

1、复述童话时口齿清晰,语句通顺、完整。

2、演绎童话时力求绘声绘色,有自己的特色。

课前准备:

ppt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童话故事吗?

2、你们都看过哪些童话故事呢?

3、学生汇报。

4、你们喜欢这些童话故事的内容吗?

5、谁能把这些童话故事活灵活现的演绎出来呢?

6、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演童话,看谁演的童话最好。

【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课一开始就激活了课堂气氛。进而自然而然的引入到本课主题——演童话。】

二、小组合作预演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到自己的好伙伴自由组成一个小组,再挑选一个本小组要演的童话,然后分好角色,大家试着演一次。

2、小组合作预演。

3、小组派代表上台表演。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演绎给全班同学看时先来一个热身,多一次,小场合的练习能让学生消除紧张,消除顾虑。】

三、评价表演。

1、刚才的两组同学分别演了两则不同的童话故事,你更喜欢哪一组的同学演的呢?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畅谈。

3、教师总结:演好童话要做到:1、分好角色;2、讲清故事的大概内容;3、讲述中要做到绘声绘色;4、可加入自己的个性化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评价和老师的及时总结,让演绎童话的小组代表也能及时查漏补缺,力求更好地演绎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四、再次表演

1、接下来哪一个组再来挑战一下,把你们准备的童话演得更好。

2、几个小组轮流上台表演。

3、学生简单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预演、评价反馈之后,演绎童话的小组代表对自己要演绎的童话已经有更好地把握,演绎起来更得心应手。】

五、教师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怎样演童话。希望以后同学们看更多的童话书,把自己喜欢的童话演得更好。

【设计意图:教师的最后总结给怎样更好地演绎童话指明了方法,给学生提供了明确方向。】

童谣课件 篇7

教学要求

(一)单元总要求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挖掘已有的课程资源,学习传统的、流传在民间的歌谣、童谣,使学生了解相热爱祖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体验蕴涵在童谣里的朴实、善良、纯真的情感。通过演唱、表演童谣的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享受到美的愉悦。

(二)具体要求

1、了解什么是童谣。介绍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具特色的童谣,感受童谣与方言和音乐的紧密结合。

2、通过童谣说唱、做音乐游戏等活动,体验童谣申蕴涵的乐趣,用打击乐器为童谣说唱伴奏。

3、按不同的节奏、速度、力度,说、唱童谣,用形体动作即兴表演。

4、组织学生边做游戏边唱童谣,并鼓励学生自编童谣。

教学准备:

1、蜗牛的图片或幻灯片、头饰(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成、沙和尚等)、小板凳皮筋儿、小花篮。

2、打击乐器:碰铃、三角铁、双响筒、木鱼、响板、小堂鼓和铃鼓等。自制的打击乐器:能敲响的木板、玻璃瓶、碗、碟、筷子、小棍儿等。

3、音带、录音机,写有童谣歌词的大歌片。

4、节奏卡片

教材分析

(一)编写意图

本单元由歌曲《水牛儿》,欣赏《蜻蜒你来吧》《编花篮》活动课《小老鼠上灯台》《打花巴掌》组成。主要内容是围绕着童谣进行编写。

童谣指有韵的诗歌形式的儿童故事,在儿童中间流行的歌谣,形式比较简短。童谣与儿歌都是属于民歌体裁中的小调范畴。童谣是流传于儿童中间的歌谣,与儿歌合称为儿童歌谣,大多表现儿童对社会生活现象的观点和感情,形式活泼、用辞简练、韵律响亮,有儿童自编的也有成年人的拟作。

(二)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用自然、亲切的歌声演唱童谣,可以加入游戏或简单的集体舞如《编花篮》。让学生感受、了解演唱童谣的快乐。在自制打击乐器的活动课中可以让学生去找一找、敲一敲,开发想象力,多渠道地创作自制打击乐器。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水牛儿》。

2、音乐游戏。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水牛儿》,使学生初步了解童谣的来历。

2、欣赏《蜻蜒你来吧》,学习巩固后十六分节奏。并进一步体会童谣中所蕴涵的表现孩童们的天真与快乐心情。

3、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及弱起小节的唱法。

教学过程

一、唱歌《水牛儿》

1、让学生们说一说平时喜爱的游戏,做游戏的时候嘴里念的是什么?知道这是什么游戏吗?围着蜗牛说着歌谣:蜗搂蜗搂牛,先出角,后出头。

2、介绍蜗牛。拿出图片或幻灯。听一听北京的孩子是怎样唱《水牛儿》歌谣的。

3、将有北京方言特点的发音做介绍。如:花(儿)、牛(儿)、头(儿)、莆(儿)、蔓(儿)、菜(儿)、篙(hao)、莴苣(woju)。

4、听录音,引导学生用北京方言说歌词,附点四分音符可以在说歌词的时候自然学会。

5、反复学唱,注意五个乐句的变化和休止符的准确。

6、巩固。

二、欣赏山东谣《蜻蜒你来吧》

1、介绍什么是童谣。

刚才学过的《水牛儿》是孩子们玩耍的时候对蜗牛说的话。好似蜗牛能听懂孩子们的语言,会先伸出角后再伸出头。现在我们听一听山东的小朋友对靖蜒说什么呢?

2、边拍手边按节奏说歌词。可以采用二部卡农的形式。

3、说歌谣的声音渐渐变弱。只有拍节奏的声音。

4、复听《蜻蜒你来吧》。

学生可以小声随录音学唱。边唱边用打击乐器伴奏。自然掌握后十六分节奏。拍手和用打击乐器都可以。

随笔:初步了解童谣的来历。学生掌握八分休止符、四分休止符及弱起小节的唱法。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歌曲《编花篮》;音乐游戏。

2、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

教学目标

1、通过儿童传统游戏激发学生创编童谣的欲望。随音乐跳《编花篮》。

2、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感受歌曲中活泼、欢快的气氛。

教学过程

1、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童谣《水牛儿》,听唱《蜻蜒你来吧》。

2、欣赏河南民歌《编花篮》。介绍《编花篮》的歌词大意,按节奏说歌词。3、初听。感受歌中的欢乐气氛。复听。小声随唱。

4、可以分成小组表演。有《水牛儿》《蜻蜒你来吧》《编花篮》。

分组可以按男同学或女同学分组。也可以各种表演形式分组。有舞蹈、打击乐、情景表演组等。

5、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分成小组。三、四或六个人一组。围成二个小圆圈,每个人的右腿伸出,和另一个人的右腿交叉勾在一起,编成"花篮"形状。开始时,可让其他同学扶持一下。跳一下,说一句歌谣: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小兰。

6、鼓励学生自己创编动作再表演。鼓励学生自编短小童谣。让学生明白歌谣的产生就是在孩子们玩耍中随口唱(说)的短小儿歌,容易记忆,是受孩子们欢迎的一种歌曲体裁。

7、布置下一课作业。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并带到课上来。

随笔:学生能随音乐跳《编花篮》。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小老鼠上灯台》。

2、制作打击乐器。

3、活动《小老鼠上灯台》。

教学目标

1、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自己制作打击乐器。并根据音的长短、音色的不同,按声部敲击。

2、在唱、念歌谣中巩固十六分节奏的学习。复习后十六分节奏、附点四分音符。训练学生的合奏能力。

教学过程

1、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教师选用一首欢快的乐曲学生随音乐敲击。

2、师可以引导:这样的敲击有些简单与枯燥。我们加上会说的歌谣或歌曲再试一次。

3、学生可以复习一年级时就已经学会的《唐僧骑马咚得咚》教师引导后十六分音符的敲击。

4、按学生的打击乐器分出长音组与短音组。按声部敲击。

5、教师可以再说一个歌谣:并可用说、跺脚、拍手的方法。

最后只有节奏的敲击声音。

提出十六分节奏的敲击。

6《小老鼠上灯台》

全体同学一起说童谣《小老鼠上灯台》。将“叽哩咕鲁”说得均匀。

用打击乐器伴奏。

7、听录音学唱《小老鼠上灯台》。用自制的打击乐器伴奏,并加上动作表演。

8、分组将几首儿歌(八小节),一起以轮说、轮奏、合奏的形式表演。如《打麦歌》和《小老鼠上灯台》《蜻蜒你来吧》。

9布置下一课作业。回家找一找有关的歌谣、儿歌资料,可以问老人、大人,有关童谣演唱的录音带、书、歌曲都可以。

随笔:学生自制打击乐。根据音的长短、音色的不同,按声部敲击。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歌曲《打花巴掌》,活动《童谣说唱会》。

教学目标

1、用多种方法说(唱)儿歌。在学习《打花巴掌》时,让学生体验换一种方式说童谣唱儿歌。聆听几首外国的童谣。

2、以童谣说唱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验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积累鉴赏音乐的经验。

教学过程

1、这一课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建议在课的开始,教师引导学生将前几课所学的童谣用各种形式表演。

2、介绍拍手说歌谣。

播放《打花巴掌》录音,带领学生边说边拍,两人一组,面对面。前半拍自己拍,后半拍对拍。

3、随音乐说歌词。唱一唱,拍一拍。可以启发学生还有什么方式拍手。

4、启发学生自己再编出《打花巴掌》的歌词。

5、注意《打花巴掌》中“呔”的发音为dai。

6、学生编歌词每一段只有一句话。

如:打花巴掌呔,一月一,X X X X I X X X

冬 天到了 穿棉衣

7、《童谣说唱会》

(1)可以让学生自由组合、讨论,将自己所知道的童谣唱一唱、说一说。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用拍手、拍腿、跺脚,或用打击乐器伴奏。

(2)教师要鼓励积极找寻童谣、创编童谣的学生。保护好他们的每一个想法。

(3)教师引导学生将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再做一做、玩一玩。将本单元的歌曲以各种形式表演。

(4)教师可以将本单元参考资料中的英国童谣、日本童谣等介绍给学生。

(5)启发学生总结:你知道的童谣。什么是童谣(歌曲体裁之一)。以后在生活中注意积累,注意观察,音乐在生活中是处处存在、紧密相连的。

引导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

惯性课件汇总7篇


励志的句子的编辑热力推荐这篇“惯性课件”,其内容丰富,提供了许多实用信息。一般来说,教师每堂课都需要预备教案与课件,编撰出精良的教案和课件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教案、课件是高效教学不可或缺的元素。祝愿你在学习和工作的路上取得更大的成功!

惯性课件(篇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能力目标:

1、通过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情感目标:

通过惯性应用与防止的教学,向学生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出发,给出惯性的概念(注意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然后从生活经验的角度,提供一些惯性现象来说明无论运动的物体或静止的物体都具有惯性,既帮助学生认识惯性现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对交通事故的分析,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惯性现象的危害,还提高了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最后通过“想想议议”的讨论,可使学生加深对惯性概念的理解、

教法建议

1、要重视实验教学,突出现象教学

惯性现象很多,由于实验的特点是比较简单,可操作性强,所以有些实验可采用并进式的方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既可活跃气氛,提高兴趣,同时还训练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实验的能力。如让学生用自己的钥匙和一张纸条在课桌边上动手做惯性实验。有些演示实验,可让学生登台表演。

2、通过教学训练物理语言和表达能力。

可以惯性小车演示实验为例,让学生解释木块往后倒和往前倒的原因,训练如何运用知识解释问题。惯性现象的分析可参考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一个物体或同一个物体的哪两个不同部分。

(2)弄清楚研究的物体原来处于什么状态?(运动还是静止)

(3)什么原因是物体或同一物体的某一部分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4)由于惯性,研究对象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于是出现了什么现象?

(还可参考典型例题示例中的部分内容)

3、易出现的错误想法如下,要注意纠正。

(1)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惯性也越大

(2)惯性是力,即惯性力

(3)不受力有惯性,受力无惯性

(4)静止有惯性,运动无惯性

4、可补充的惯性实验(可当堂演示,也可制作成录像片)

(1)如图9—2—1所示,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表明原来处于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此实验比较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宜作为引入课的实验。

(2)小车上的圆柱体

(3)烟圈实验演示气体的惯性

(4)车上投篮实验演示运动物体的惯性

教学重点:

1、解释惯性现象

2、任何物体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教学难点:

惯性大小与运动快慢无关

教具:

装有水的杯子、硬纸板、鸡蛋、纸条、木尺、棋子、录像、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新课

方法1:用新奇实验引起学生兴趣

[演示实验]

1、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硬纸板,纸板上放一鸡蛋。迅速击打鸡蛋下的硬纸板,鸡蛋竖直落入杯中,并没有沿水平方向运动。

结论:原来静止的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

2、匀速运动的电动车上面小球落下,恰好进入下面的球篮。()

结论:原来运动的物体,具有保持匀速运动状态的性质。

方法2:用学生可操作实验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实验]指导学生自己完成撤纸条的实验,打棋子实验(此实验可由学生参与演示)。

结论:物体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二、新课教学

1、什么是惯性。

方法1: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讨论分析理解惯性的概念和惯性定律的内涵。在用方法2中的问题检验其理解情况。

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引导:用“惰性”比喻“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外界力的作用,就能很明显的`表示出它的“惰性”;如果受到力的作用,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不过没有明显的表现出来它的“惰性”,但它的“惰性”仍不会改变。即:惯性与是否受力无关。

方法2:由于惯性是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概念,一般可通过下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惯性保持的是原来的运动状态(速度)。

例:下列各问中的物体的惯性如何体现?

1)静止在桌面上的书?(体现在保持静止)

2)正在以10m/s速度运动的汽车?(体现在保持10m/s速度匀速运动)

3)一个正在加速的汽车,某时刻的速度是5m/s。(虽然车做加速运动,此时的惯性体现在保持5m/s的速度,只不过后来没保持住。)

2、惯性现象

通过演示实验、学生小实验或录像让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惯性现象,实验选择要注意具有代表性。

[录像]烟圈实验

简介洒水枪,水离开枪后还能继续向前是由于水具有惯性,(下落是由于受重力改变了运动状态)。

由上面实验分析得出:

“固、液、气”———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静止、运动”———任何情况都有惯性

结论: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3、惯性现象的分析

方法1: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

[演示]惯性小车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木块为什么向后倒和向前倒。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车时惯性的表现,安全带的作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引导学生简单总结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

确定研究对象——明确研究对象原来的运动状态——受力情况——研究对象由于受力运动状态改变情况——惯性的具体表现。

方法2:学生举出惯性现象并进行解释。

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请学生自己选择上面做过的惯性实验或列举的其它惯性现象进行描述,互相补充,总结出分析惯性现象的一般步骤,并用此步骤再分析其它问题。

4、惯性现象的应用与防止

请学生举出实例。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阅读教材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通过实验探究或体验惯性现象,理解物体的惯性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1、坐在汽车里,体验当汽车静止、以某一速度正常行驶、速度增加(汽车启动)、速度减小(刹车)、转弯等时刻的感觉。

2、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

(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

(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可以没有结果。

2、发现新问题。

惯性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惯性演示器,小瓷砖块、木片。

教学设计:

一、复习前节知识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2.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引入:复述上节探究实验和牛顿第一定律,指出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演示实验:课本图6-7,学生观察后,讨论此实验表明了什么?

(2)惯性:由上可知:不受外力作用时原来静止的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3)理解:用“惰性”类比“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多块小瓷砖摞起来,然后用木板迅速打击下部的小瓷砖,观察上面的小瓷砖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小瓷砖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2)演示有图实验。小车突然前进时,木块向后倒。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

(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重复上述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6-10、11漫画.讨论。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下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1、2、3.

惯性课件(篇3)

惯性课件管理:现状与前景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课件已经逐渐成为现代教学的主要手段。作为数字课件的一种,惯性课件在教育领域也占据着重要地位。惯性课件以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使用便捷等特点,深受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喜爱。本文从惯性课件的定义、发展现状和前景应用三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全面深入地探究惯性课件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分析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为数字教育的研究和推广提供参考。

一、惯性课件定义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惯性课件。惯性课件是一种结合了多媒体和交互式动画效果的数字教学课件,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和知识积累。可以说,惯性课件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进行网络化、数字化的处理,使得教育教学更为便捷、直观、丰富。

惯性课件的特点:

1.形式多样。惯性课件既可以是文字、图片展示,也可以是声音、视频展示。因此,课件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内容丰富。惯性课件除了实现传统课程内容的覆盖外,可新增或结合现代媒体素材,增加涉及专业、艺术、文化、体育等多领域知识的学习。

3.使用便捷。学生无需翻阅书籍,就能清晰掌握教师讲解的内容。惯性课件既可以在教室内使用,也可以在其他场所(如家庭、网吧等)进行学习。同时,教师制作和更新、维护课件也更为方便。

二、惯性课件发展现状

惯性课件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虽然在过去的几年里,惯性课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但其管理和使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惯性课件信息量大、维护难度大,容易出现程序错误、崩溃等问题。其次,教师使用惯性课件的能力参差不齐,制作的质量和水平也非常不同。最后,有些学生会将惯性课件视为权宜之计,用于替代学习而不是辅助学习。因此,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合理的管理和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推广数字教育并发扬其优势。

针对教师能力问题,学校可以开设培训班,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和惯性课件制作技能。此外,学校应该对教师惯性课件的制作质量进行审核和评估,将其中优质的课件收集起来并开设共享平台,以此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另外,学校可以结合教学方式,采用不同的惯性课件与传统教育相结合,如大型多媒体课堂、学习交易等,增强学生的互动与参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三、前景应用

惯性课件的未来可谓大有可为。随着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惯性课件将在与新技术的结合和实践中开展更多的应用。

首先,惯性课件的在线教育人机交互功能将进一步提升,教育内容的多媒体化将更明显。同时,惯性课件还将配备个性化的学习跟踪系统和证书系统,使得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得到有效记录和证明。

其次,惯性课件将进一步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学习中,如医疗、金融、养老等多个领域,实现在不同场景下的全方位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职业素养和竞争力。

最后,在人工智能的大势下,惯性课件也将推出AI教育课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分析手段来深入挖掘学生的学习习惯、人格特征、知识认知和学习效果等方面,实现精准教育。

结论:

总之,惯性课件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校和教育部门需要尽快调整管理方式,采取更为有效的应对措施,推广数字教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各生产厂家以及信息技术开发者也需在惯性课件领域中实践和探索,将教育教学与数字技术创新紧密结合,推动惯性课件的发展应用,取得更多的成效和贡献。

惯性课件(篇4)

本节课依据学生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中领悟,科学理论是经过不断实践不断完善的过程。

教学过程:

本节课利用类似于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争论的实验,一开始就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过程中,以赋予学生角色的方式,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到两大科学家的争论当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优点:

1.环节的设置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步骤,能够很好地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在对“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进行探究时,通过一段物体从斜面滑下的影像,引导学生思考:小车在水平木板上前进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并提供实验器材,让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先归纳,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基础上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注重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理论推理法等科学方法的掌握。从最先影响小车前进距离的多个因素的探究,让学生知道,摩擦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远;然后从毛巾到棉布、木板、玻璃再到没有摩擦的光滑平面,从现实存在到空间想象,从有到无,不断地改变实验条件,利用理论推理法,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形象的空间模型,水到渠成地得出牛顿第一定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领会到到科学方法对物理学习乃至科学进步的重要性。

3.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条件“物体不”是不存在的,因此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在通过实验探究和总结得出“牛顿第一定律”以后,再通过引导学生弄清定律中的“一切物体”、“不受力的作用”、“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关键性词语,把握定律的'适用对象、成立条件以及相应现象等,促进学生学习的效果。

4.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少讲,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交流多,真正做到让学生动起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成课堂生成。

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不放心,怕学生出错,所以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足,不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

2.对教学过程的设计,还可以进一步加工,使知识变的更生动,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再设计思路: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正确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学好物理的关键,教学中应联系生活、贴近实际,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实验和生活的例子进一步体会,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这对以后研究问题,受力分析都是非常重要的。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能有效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

(3)知道实验推理法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通过理想条件下的推理,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合作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2)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了解科学进步的漫长、艰难的历程,鼓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

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结论的进一步分析

学情分析: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还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人们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学生要正确认识它,也要克服日常经验带来的错误认识,所以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实验,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来澄清错误的认识。

教学方法: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惯性课件(篇5)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惯性课件(篇6)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

惯性课件(篇7)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不断创新,教育也不例外。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需求,因此,“惯性课件”应运而生。惯性课件是一种基于学习者主动探究、互动学习的新型课件,其本质是一种个性化、自主学习的工具。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惯性课件的相关主题。

一、惯性课件的定义

惯性课件指的是一种基于学习者的认知心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新型课件。这种课件的设计以学习者的兴趣、需求和实际情况为出发点,课件内容和方式都非常自由,可以自主选择、自主安排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

二、惯性课件的发展历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课堂教学逐渐被开放式在线课程、MOOC、微课堂等新型教学方式所取代。惯性课件的诞生正是体现了这种趋势。早在2001年,美国的“智慧树”就已经开始设计基于学习者认知思维的课件。近年来,这种新型课件在国内也逐渐开始出现,成为教育改革中的一种重要手段。

三、惯性课件的特点

惯性课件的最大特点是学习者为中心。在惯性课件的设计中,学习者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学习的活跃者。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地选择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式。这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

四、惯性课件的优势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惯性课件的基本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都会得到极大的提高。

(2)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惯性课件的设计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迎合新时代的教育理念

惯性课件符合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更加重视学生的发展和素质教育,并且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能力。

(4)提高教育质量

惯性课件突破了传统课件的局限性,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和可行性。

五、惯性课件的应用

目前,惯性课件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在高等教育中,惯性课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提高专业素养;而在职业培训中,惯性课件则可以帮助学员更加方便地接受培训内容,提高职业技能。

总之,惯性课件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工具,已经被广泛关注并应用于各个领域。虽然惯性课件在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其个性化、自主学习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精神,并且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改革和创新。

复数课件(汇总10篇)


欢迎光临小编为您准备的“复数课件”汇总。在每堂课中,教师需要备好教案和课件,而现在着手准备教案和课件也绝非过晚。通过学生反馈,教师能更好地掌握教学重点和难点。希望本文能对您有所启示,并请务必收藏!

复数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掌握向量的有关概念: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的集合、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3)掌握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几何意义;

(4)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方法.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本节内容首先从物理中所遇到的一些矢量出发引出向量的概念,介绍了向量及其表示法、向量的模、向量的相等、零向量的概念,接着介绍了复数集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指出了复数的模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与复平面的向量的一一对应关系的理解;难点是复数模的概念.复数可以用向量表示,二者的对应关系为什么只能说复数集与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的集合一一对应关系,而不能说与复平面内的向量一一对应,对这一点的理解要加以重视.在复数向量的表示中,从复数集与复平面内的点以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复数模的概念是一个难点,首先要理解复数的绝对值与实数绝对值定义的一致性质,其次要理解它的几何意义是表示向量的长度,也就是复平面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

三、教学建议

1.在学习新课之前一定要复习旧知识,包括实数的绝对值及几何意义,复数的有关概念、现行高中物理课本中的有关矢量知识等,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这一环节不可忽视.

2.理解并掌握复数集、复平面内的点集、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三者之间的关系

如图所示,建立复平面以后,复数与复平面内的点形成—一对应关系,而点又与复平面的向量构成—一对应关系.因此,复数集与复平面的以为起点,以为终点的向量集形成—一对应关系.因此,我们常把复数说成点Z或说成向量.点、向量是复数的另外两种表示形式,它们都是复数的几何表示.

相等的向量对应的是同一个复数,复平面内与向量相等的向量有无穷多个,所以复数集不能与复平面上所有的向量相成—一对应关系.复数集只能与复平面上以原点为起点的向量集合构成—一对应关系.

2.

这种对应关系的建立,为我们用解析几何方法解决复数问题,或用复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创造了条件.

3.向量的模,又叫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其有向线段的长度.它的计算公式是,当实部为零时,根据上面复数的模的公式与以前关于实数绝对值及算术平方根的规定一致.这些内容必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

4.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建议.在讲解教材第182页上例2的第(1)小题时.如果结合提问的图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中的“圆”是指曲线而不是指圆面(曲线所包围的平面部分).对于倒2的第(2)小题的图形,画图时周界(两个同心圆)都应画成虚线.

5.讲解复数的模.讲复数的模的定义和计算公式时,要注意与向量的有关知识联系,结合复数与复平面内以原点为起点,以复数所对应的点为终点的向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向量的模,又叫做向量的绝对值,也就是有向线段OZ的长度.它也叫做复数的模或绝对值.它的计算公式是.

复数课件 篇2

教学内容与目标:

1、复习名词复数。

2、通过谈论“A happy life”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1.Free talk.

T: Hello! I am Miss Guo. I’m your new teacher today. Look, there are many teachers here. How many teachers can you see? Let’s say hello to the teachers.师生问好,回答问题。 热身,引出话题.。

2. Let’s chant.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上口的.说唱,调动学生的英语思维,为课堂做好准备,同时通过小歌谣里单复数名词的对比使学生初步接触名词复数,感受单复数的变化

二、整体梳理再现。

1.梳理词汇。

T: There are 2 boxes. Look, this is the wisdom box. This is the health box. There are things that can help our study in the wisdom box. What are they? Please guess. (生猜与学习有关的东西如学习用品等)

T: You know so many things. Wonderful! Let’s open it and see. (呈现主要句型结构:there are)

T: What about the health box? There are things that can make us healthy. Guess what are they? (生猜有关身体健康的东西如水果等)

T:You are so smart. Let’s open the box.

设计意图:通过猜箱子里的东西,将学生的头脑激活,进行第一次头脑风暴,使学生将学过的名词进行回顾

A:

T:Great! There are so many interesting things in the boxes. Whose boxes are these?

Look, here they come. (呈现智慧先生) Mr Wisdom has the wisdom box, and Mr Health has the health box. They have so wonderful boxes, but they are not happy. Why? Read the passage and find the answer.

Mr wisdom is a teacher. He has many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lasses. They all love him. He likes colleting leaves and eating candies. But he doesn’t like peaches and tomatoes. He has many friends, because he is very smart. But he is not happy, because he is not healthy(健康的). His teeth often hurt. His neighbour is Mr health. He likes potatoes and apples. He can drive buses. He is very healthy, but he is not happy. Because he has no children and he has no men or women to be his friends.

2.齐读单词,让学生总结发音,教师补充。不规则名词复数的变化需要学生巧妙的记忆。

3.总结应用规律。

四、归纳点题交际应用。

T: Mr wisdom and Mr health are not happy. Can you make them happy?(小组合作讨论回答:Give …)

T: Give Mr wisdom health and give Mr health wisdom. With wisdom and health, we’ll have a happy life.(板书课题:have a happy life.)

1.根据提示,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

desk—desks   shirt---________  window---_________

bus—buses  box--________   watch--__________

butterfly---butterflies story--________party--_______

knife—knives    leaf--________  life--________

tomato---tomatoes   potato---___________

piano—pianos    photo---__________

man—men  woman--________  policeman--___________

2.选择单词的正确形式填空。

1、There are     on the wall .They are very beautiful.

A. photoes   B. photos  C. photo

2. That’s an_____. A. art book  B. art books

3. The old man wants     .

A. six sheep  B. six sheeps C. six sheepes

4. How many____ are there in the box? A. watch B. watches C. watchs

5. We should often wash ______. A .our hand B. our hands

6. I ‘d like some_____. A. tomato B. tomatos C. tomatoes

复数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运算法则,能熟练地进行加、减法运算;

(2)理解并掌握复数加法与减法的几何意义,会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能初步运用复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4)通过学习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5)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复数加法法则。难点是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复数加法法则是教材首先规定的法则,它是复数加减法运算的基础,对于这个规定的合理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加以重视。复数加减法的几何意义的难点在于复数加减法转化为向量加减法,以它为根据来解决某些平面图形的问题,学生对这一点不容易接受。

三、教学建议

(1)在中,重点是加法.教材首先规定了复数的加法法则.对于这个规定,应通过下面几个方面,使学生逐步理解这个规定的合理性:①当时,与实数加法法则一致;②验证实数加法运算律在复数集中仍然成立;③符合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2)复数加法的向量运算讲解设,画出向量,后,提问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并让学生自己画出和向量(即合向量),画出向量后,问与它对应的复数是什么,即求点Z的坐标OR与RZ(证法如教材所示).

(3)向学生介绍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讲过复数加法可按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进行后,可以指出向量加法还可按三角形法则来进行:如教材中图8-5(2)所示,求与的和,可以看作是求与的和.这时先画出第一个向量,再以的终点为起点画出第二个向量,那么,由第一个向量起点O指向第二个向量终点Z的向量,就是这两个向量的和向量.

(4)向学生指出复数加法的三角形法则的好处.向学生介绍一下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是有好处的:例如讲到当与在同一直线上时,求它们的和,用三角形法则来解释,可能比“画一个压扁的平行四边形”来解释容易理解一些;讲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时,用三角形法则也较平行四边形法则更为方便.

(5)讲解了教材例2后,应强调(注意:这里是起点,是终点)就是同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也就是复数-的模,即.

例如,起点对应复数-1、终点对应复数的那个向量(如图),可用来表示.因而点与()点间的距离就是复数的模,它等于。

教学设计示例

复数课件 篇4

复数的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复数减法法则和它的几何意义.

2.渗透转化,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灵活性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数减法法则.

难点:对复数减法几何意义理解和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数加法法则及其几何意义,今天我们研究的课题是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板书课题:复数减法及其几何意义)

(二)复数减法

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那么复数减法法则为(+i)-(+i)=(-)+(-)i,

1.复数减法法则

(1)规定:复数减法是加法逆运算;

(2)法则:(+i)-(+i)=(-)+(-)i(,,,∈R).

把(+i)-(+i)看成(+i)+(-1)(+i)如何推导这个法则.

(+i)-(+i)=(+i)+(-1)(+i)=(+i)+(--i)=(-)+(-)i.

推导的想法和依据把减法运算转化为加法运算.

推导:设(+i)-(+i)=+i(,∈R).即复数+i为复数+i减去复数+i的差.由规定,得(+i)+(+i)=+i,依据加法法则,得(+)+(+)i=+i,依据复数相等定义,得

故(+i)-(+i)=(-)+(-)i.这样推导每一步都有合理依据.

我们得到了复数减法法则,两个复数的差仍是复数.是确定的复数.

复数的加(减)法与多项式加(减)法是类似的.就是把复数的实部与实部,虚部与虚部分别相加(减),即(+i)±(+i)=(±)+(±)i.

(三)复数减法几何意义

我们有了做复数减法的依据——复数减法法则,那么复数减法的几何意义是什么?

设z=+i(,∈R),z1=+i(,∈R),对应向量分别为,如图

由于复数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设z=(-)+(-)i,所以z-z1=z2,z2+z1=z,由复数加法几何意义,以为一条对角线,1为一条边画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另一边2所表示的向量OZ2就与复数z-z1的差(-)+(-)i对应,如图.

在这个平行四边形中与z-z1差对应的向量是只有向量2吗?

还有.因为OZ2Z1Z,所以向量,也与z-z1差对应.向量是以Z1为起点,Z为终点的向量.

能概括一下复数减法几何意义是:两个复数的差z-z1与连接这两个向量终点并指向被减数的向量对应.

(四)应用举例

在直角坐标系中标Z1(-2,5),连接OZ1,向量1与多数z1对应,标点Z2(3,2),Z2关于x轴对称点Z2(3,-2),向量2与复数对应,连接,向量与的差对应(如图).

例2根据复数的几何意义及向量表示,求复平面内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解:设复平面内的任意两点Z1,Z2分别表示复数z1,z2,那么Z1Z2就是复数对应的向量,点之间的距离就是向量的模,即复数z2-z1的模.如果用d表示点Z1,Z2之间的距离,那么d=|z2-z1|.

例3在复平面内,满足下列复数形式方程的动点Z的轨迹是什么.

(1)|z-1-i|=|z+2+i|;

方程左式可以看成|z-(1+i)|,是复数Z与复数1+i差的模.

几何意义是是动点Z与定点(1,1)间的距离.方程右式也可以写成|z-(-2-i)|,是复数z与复数-2-i差的模,也就是动点Z与定点(-2,-1)间距离.这个方程表示的是到两点(+1,1),(-2,-1)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方程,这个动点轨迹是以点(+1,1),(-2,-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z+i|+|z-i|=4;

方程可以看成|z-(-i)|+|z-i|=4,表示的是到两个定点(0,-1)和(0,1)距离和等于4的动点轨迹.满足方程的动点轨迹是椭圆.

(3)|z+2|-|z-2|=1.

这个方程可以写成|z-(-2)|-|z-2|=1,所以表示到两个定点(-2,0),(2,0)距离差等于1的点的轨迹,这个轨迹是双曲线.是双曲线右支.

由z1-z2几何意义,将z1-z2取模得到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d=|z1-z2|,由此得到线段垂直平分线,椭圆、双曲线等复数方程.使有些曲线方程形式变得更为简捷.且反映曲线的本质特征.

例4设动点Z与复数z=+i对应,定点P与复数p=+i对应.求

(1)复平面内圆的方程;

解:设定点P为圆心,r为半径,如图

由圆的定义,得复平面内圆的方程|z-p|=r.

(2)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Z的集合是什么图形?

解:复平面内满足不等式|z-p|<r(r∈R+)的点的集合是以P为圆心,r为半径的圆面部分(不包括周界).利用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解决解析几何中某些曲线方程.不等式等问题.

(五)小结

我们通过推导得到复数减法法则,并进一步得到了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应用复数减法几何意义和复平面内两点间距离公式,可以用复数研究解析几何问题,不等式以及最值问题.

(六)布置作业P193习题二十七:2,3,8,9.

探究活动

复数等式的几何意义

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以为圆心,以1为半径的圆。请再举三个复数等式并说明它们在复平面上的几何意义。

分析与解

1.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线段的中垂线。

2.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个椭圆。

3.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一条线段。

4.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双曲线的一支。

5.复数等式在复平面上表示原点为O、构成一个矩形。

说明复数与复平面上的点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如果我们对复数的代数形式工(几何意义)之

复数课件 篇5

本课时的教学要对学过的小数的知识进行全面地复习,并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体会这些小数的意义,以元、角、分为背景,使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掌握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计算一位小数加减法的能力。本节复习课在教学设计上关注以下几点:

1.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

对学过的小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结合教材习题,对学过的小数的意义、大小的比较、简单的计算进行集中、系统地复习,加深学生的记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对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中的习题以及这些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对所学的小数的相关知识有深刻而具体的认识,进而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做到学以致用,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

课前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整理复习

1.回顾本学期学习的知识。

师:本学期即将结束了,请同学们回顾本学期你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

预设

生:年、月、日;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除以)一位数的口算;观察物体和周长;两、三位数乘一位数;小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加减法。

师:这节课我们先来复习小数的相关知识。

2.结合教材习题,复习小数的意义。

(1)课件出示情境图,请同学们结合下面情境,说一说每个小数表示的意思。

同桌间互相交流后汇报。

预设

生1:第一幅图的2.50元表示一本日记本的价钱是2元5角。

生2:第二幅图的3.00元表示一个卷笔刀的价钱是3元。

生3:第三幅图的2.80元表示一把剪刀的价钱是2元8角。

生4:第四幅图的3.05米表示这条彩带的长度是3米5厘米。

生5:最后一幅图的5.55米表示这棵松树的高度是5米5分米5厘米。

(2)把上面的前三种文具的价钱从小到大排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生独立排列,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后汇报。

预设

生:因为日记本和剪刀的价钱都没到3元,所以卷笔刀的价钱最高,又因为2.50元是2元5角,2.80元是2元8角,所以2.50元

(3)我会读,我会写。

课件出示习题:

读出小数:5.3015.070.0

写出小数:三点四零七点八零十二点五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4)我会算。

课件出示习题:

师:请同学们独立计算,并说一说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

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指名汇报结果并说出小数点要对齐的原因。(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且在计算时和整数加减法一样要从末位开始算起)

设计意图:对小数部分的各个知识点进行有序的回顾,并结合有针对性的练习,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系统地掌握。

复数课件 篇6

教材分析:

《数系的扩充和复数的引入》是北师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2-2的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数的概念的扩充,复数的相关概念。复数的引入是中学阶段数系的又一次扩充,引入复数以后,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于数的概念有一个更为完整的认识,也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熟悉扩充的过程以及引入复数的必要性,学习复数的一些基本知识,体会人类理性思维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体会数的概念是逐步发展的;了解引进复数的必要性;理解复数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的概念的发展和数系扩充的过程,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以及数学发生、发展的客观需求;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复数的学习,体会实际需求与数学内部的矛盾在数系扩充中的作用;通过数系的扩充历程,使学生体会数学博大精深的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知疑问难,善于探索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虚数单位i的引入及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通过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及数学内部矛盾的`解决需要这两条线索,回顾数的扩充脉络,引入新的问题:在实数集中求方程x2+1=0 的解?启发学生类比前三次数系扩充的问题的解决,得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引入一个新的数。

设计意图: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进行情景导入,紧扣主题,通过梳理数系的扩充历程,使学生体会熟悉扩充的必要性,了解熟悉扩充前后的联系,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概念形成】

1、我们引入新数i,叫做“虚数单位”,并规定:

(1)i2=-1;

(2)实数可以与i进行四则运算,进行四则运算时,原有的加法运算律、乘法运算律仍然成立.

2、复数的定义

形如a+bi(a,b∈R)的数称为复数,通常表示为Z= a+bi(a,b∈R)其中a叫做复数的实部,b叫做复数的虚部.i称为虚数单位。

全体复数组成的集合叫复数集,通常用C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提出、发展、解决的过程,让学生感受由实数系扩充到复数系的历程,体会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参与其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第99页倒数三段内容,完成下面的问题:

问题1:复数是怎样分类的?

对于复数 ,当且仅当b=0时,复数a+bi(a、b∈R)是实数a;当b≠0时,复数z=a+bi叫做虚数;当a=0且b≠0时,z=bi叫做纯虚数;当且仅当a=b=0时,z就是实数0.

问题2:复数集与数集N、Z、Q、R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否用韦恩图表示?

复数集与其它数集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的方式获得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自主探索的能力。

【合作探究】

例1:完成下列表格(分类一栏填实数、虚数或纯虚数)

2-3i

6i

实部

虚部

分类

例2: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2)+(m+1)i 是

(1)实数;(2)虚数;(3)纯虚数。

变式练习:实数m取什么值时,复数z(m-2)(m-1)+(m-1)(m-3)i 是纯虚数?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强化学生对复数概念的理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规范做题步骤。

【课堂练习】

1、以 3i-2 的虚部为实部,以-3+3i 的实部为虚部的复数是

2、若复数(m-1)+(m+2)(m-1)i 是纯虚数,则实数m 的

值为 。

设计意图:及时反馈,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课时小结】

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总结,教师归纳,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回顾本节课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课后作业】

1、书面作业:习题5-1 A组1

2、预习《 1.2复数的有关概念》

3、课后探究:请你查阅、收集一些关于实数集扩充到复数集的数学史料,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数系的扩充进行整理,写成一篇关于数系扩充历程的文章。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同时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扩大学生的视野,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复数课件 篇7

名词单数变复数,直接加 -s 占多数;

s, x, z, ch, sh 来结尾,直接加上 -es;

词尾是 f 或 fe,加 -s 之前先变 ve;

辅母 + y 在词尾,把 y 变 i 再加 -es;

词尾字母若是 o,常用三个已足够,

要加 -es 请记好,hero, tomato, potato。

男人女人 a 变 e,鹅足牙 oo 变 ee;

老鼠虱婆也好记,ous 变 ic;

1. 英语名词有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单数表示“一个”,复数表示“多于一个。”名词由单数变复数,多数是规则的变,直接加 -s,例如:book → books, girl → girls。

但以 -s, -z, -x, -ch, -sh 结尾的名词,变成复数时加 -es, 例如:bus → buses, buzz → buzzes, box → boxes, watch → watches, brush → brushes dress→dresses

2. -f(e) 结尾的名词单数变复数歌诀:① 树叶半数自已黄,妻子拿刀去割粮,架后窜出一只狼,就像强盗逃命忙。② 妻子持刀去宰狼,小偷吓得发了慌,躲在架后保己命,半片树叶遮目光。

例如:leaf-leaves (树叶,叶子),knife—knives (刀子),wolf—wolves (狼), life—lives (生命),这些名词变成复数时,都要改 -f (e) 为 ve,再加 -s。

3. -f 结尾的名词直接加 -s 变复数歌诀:海湾边、屋顶上,首领奴仆两相望;谁说他们无信仰,证据写在手帕上。例如:gulf, roof, chief, serf, belief, proof, handkerchief,这些名词变复数直接加 -s。

注:scarf(围巾;披风) 可以先改 f 为 ve 再加-s,也可直接加 -s。

4. 辅音字母 + y 结尾的`名词,把 y 变 ie 加 -s。例如:baby → babies, country → countries, family → families;而 -y 前是元音时,-y 不变,直接加 -s。例如:day → days, boy → boys

5. 以 -o 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多数直接加 -s。例如:radio → radios, piano → pianos, kangaroo → kangaroos;有的须加 -es,中学课本中有几个这样的单词,可以通过一句口诀来记忆:黑人英雄爱吃西红柿和土豆。即:Negro → Negroes,

hero → heroes, tomato → tomatoes, potato → potatoes;有的以 o 结尾的名词既可加 -s 也可加 -es。例如:volcano (火山) → volcanos / volcanoes 等。

6. 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需要特别记忆。例如:man → men, woman → women, goose → geese, foot → feet, tooth → teeth, mouse → mice,child → children, fish → fish, deer (鹿) → deer, sheep → sheep 等。

7. 初中课本中表示“某国人”的名词复数形式变化可通过歌诀记忆:中日不变英法变,其余 -s 加后面。例如:Chinese → Chinese, Japanese → Japanese;Englishman → Englishmen, Englishwoman → Englishwomen, Frenchman → Frenchmen,

Frenchwoman → Frenchwomen;American → Americans, Rusian → Rusians, Arab → Arabs, German → Germans 等。

8. 不可数名词一般只有单数形式,没有复数形式。有些不可数名词可借助单位词表示一定的数量。例如:a cup of tea 一杯茶, two piece of paper 两张纸, an item of news 一则新闻。

以s,sh,ch,

1) 以y结尾的专有名词,或元音字母+y 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直接加s变复数:

monkey---monkeys holiday---holidays

比较: 层楼:storey ---storeys story---stories

2) 以o 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

a. 加s,如: photo---photos piano---pianos

radio---radios zoo---zoos;

b. 加es,如:potato--potatoes tomato--tomatoes

3) 以f或fe 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

a. 加s,如: belief---beliefs roof---roofs

safe---safes gulf---gulfs;

knife---knives leaf---leaves wolf---wolves

wife---wives life---lives thief---thieves;

三、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

1)child---children foot---feet tooth---teeth

mouse---mice man---men woman---women

注意:与 man 和 woman构成的合成词,其复数形式也是 -men 和-women.

如: an Englishman,two Englishmen. 但German不是合成词,故复数形式为Germans;Bowman是姓,其复数是the Bowmans.

2)单复同形 如:

deer,sheep,fish,Chinese,Japanese

li,jin,yuan,two li,three mu,four jin

但除人民币元、角、分外,美元、英镑、法郎等都有复数形式.如:

a dollar, two dollars; a meter, two meters

3)集体名词,以单数形式出现,但实为复数.

如: people police cattle 等本身就是复数,不能说 a people,a police,a cattle,但可以说

a person,a policeman,a head of cattle,the English,the British,the French,the Chinese,the Japanese,the Swiss 等名词,表示国民总称时,作复数用.

如: The Chinese are industries and brave. 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的.

4)以s结尾,仍为单数的名词,如:

a. maths,politics,physics等学科名词,为不可数名词,是单数.

b. news 是不可数名词.

c. the United States,the United Nations 应视为单数.

The United Nations was organized in 1945. 联合国是1945年组建起来的.

d. 以复数形式出现的书名,剧名,报纸,杂志名,也可视为单数.

“The Arabian Nights” is a very interesting story-book.

是一本非常有趣的故事书.

5) 表示由两部分构成的东西,如:glasses (眼镜) trousers, clothes

若表达具体数目,要借助数量词 pair(对,双); suit(套); a pair of glasses; two pairs of trousers

6) 另外还有一些名词,其复数形式有时可表示特别意思,如:goods货物,waters水域,fishes(各种)鱼

复数课件 篇8

可数:

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指一个人或一件事物时,用单数形式;指两个或多个人或事物时用复数形式。名词由单数形式变成复数形式的规则如下:

可数名词复数的规则变化:

1、一般的名词词尾直接加-s 。

2、以s, x, ch, sh结尾的名词,在词尾加-es 。

3、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名词,要先将y改为i再加-es。

4、以o结尾的名词,通常有生命的加es无生命的加s。

5.以f 或fe 结尾的'名词,要将f或fe改为v再加-es。

可数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

鹅足牙oo变ee, goose→geese foot→feet tooth→teeth

老鼠虱子也好记,ous变ic, mouse→mice louse→lice

孩子加上ren,鱼鹿绵羊不用变。 child→children fish→fish deer→deer sheep→sheep

1.不可数名词没有复数,当它作句子的主语时,谓语动词要用单数形式。

如:The food is very fresh、食品很新鲜。

2、有的不可数名词也可以作可数名词,有复数形式,但他们的意义往往发生变化。

3、很多的不可数名词表示泛指时为不可数,表示种类时就可数,但意义大多不发生变化。

复数课件 篇9

fish鱼,deer鹿,sheep绵羊,works(工厂),means手段,Swiss瑞士人,Chinese中国人 giraffe长颈鹿 Japanese日本人 trousers(裤子)、police(警察)、cattle(牛)clothes(衣服)、scissors(剪子)、scales(天平)、glasses(眼镜)

fish 鱼,deer 鹿,sheep 绵羊,works(工厂),means 手段,Swiss 瑞士人,Chinese 中国人,如:

This is a steel works.这是一家钢铁厂.

There are many steel works here.这儿有多家钢铁厂.

一些名词常以词尾s的复数形式出现,用作复数.这些名词所表示的是由两个不可缺少的.对应的部分组成的一个整体,“都有两条腿”.它们是:

glasses 眼镜,compasses 圆规,scales 天平,pliers 钳子,clips 剪子

裤子和眼镜,天平和圆规,

S 叮得紧,只因两条腿.

这些名词都可看作复数,如:Your trousers are put on the bed.Where are my glasses?

若要表示“一条裤子”、“两副眼镜”,就必须用 a pair of,two pairs of 之类的短语,如:

a pair of trousers 一条裤子,two pairs of glasses 两副眼睛

另外,有一些以s结尾的学科名词,如 politics(政治)、mathematics(数学)、physics(物理)、phonetics(语音学)以及 news(消息)、means(手段)等,通常都当作单数看待.如:一条消息 a piece of news,数条消息 pieces of news

“某国人”的复数有三种类型:

(1)Chinese,Japanese,Swiss 三国人单数复数同形,不需加 s;

(2)Englishman,Frenchman,Dutchman 复数要把 man 变为 men;

(3)其他各国人以 -an,-ian 收尾的均直接加 s.如:Americans,Australians,Indians 等.

中国日本和瑞士,复数不需加 s;

英国法国荷兰人,要把 man 变成 men ;

-an,-ian 各国人,后边直接加 s.

离骚课件汇总九篇


笔者发现了一篇在网络上非常出色的“离骚课件”文章,现在想与大家分享。为了方便以后使用,希望大家把这个网页保存在收藏夹里。教案和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并不陌生。无论是教学课件还是教案制作,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工具。

离骚课件【篇1】

教学目标:

①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②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③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②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导入: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袅袅秋风,不知从何悄悄袭来,让洞庭生波,让木叶飘零,让山河变色,让我们心底生凉。每每读到屈子的这两句诗,我的眼前会倏然立着一位满身忧伤的诗人,面对浩浩汤汤地洞庭波涌,他形单影只,兀立于萧瑟的秋风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淹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一个不断求索的诗人,一个不断追寻的诗人,一个时时掩面痛哭的诗人,一个对人间邪恶不断诅咒的诗人,一个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行常常吟江畔长歌当哭以泪作诗的诗人。为什么他的诗能够穿时间的长空走进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地打着我们?为什么他一次次地被提起,一次次地被颂扬?为什么他能为成为我们中华文化一个符号,一座不论隔着多么远的时代依然能让我们看到的熠熠生辉的精神丰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进这个诗人的心灵世界,去感受他的痛苦与人格魅力。

二、简介诗人: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渔父》、《招魂》等,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1、听录音朗读,读准字音。

2、听录跟读,把握诗的节奏。

(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A、一般每句二至四个节拍,随文意切分。B、注意延长。C、注意重音D、注意感情)

3、学生自读。

(提示:“兮”字,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读时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遭遇),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2、区别下列各组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

4、重点词:

①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楚辞”中大量用“兮”,有时在句中,有时在句末。

③浩荡:荒唐。民心:人心,或指诗人的苦心。蛾眉:喻指高尚的德行。谣诼:造谣,诽谤。

⑤忳(tún):忧闷。郁邑:通“郁邑”,忧愁苦闷。侘傺(chàchì):失意的样子。溘(kè):突然、忽然。

1、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命运?

美政理想(至善至美)与黑暗现实矛盾,独特个性(纯洁无暇的贵族血统与心性,正直,忠正)与社会、历史冲突(站在整个社会的对立面),在失败面前他不能沉默,不能隐忍,不能迂回,不能无闷。他呼喊,他叫屈,他指责,他抗争,于是,他得到的是更大的打击与蔑视,是别人对他的彻底的失望。他一点出不含蓄,一点出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由此遭到邪恶的全面攻击,他与邪恶没有丝毫的相容余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他的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2、诗中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品格?

明确:

3.屈原抱石沉江这一举动,你是如何看的呢?

六、悟理:

主题性研究课题:文学即人学。学完本文后,你认为在商品经济的今天,学习屈原的为人处世是智还是愚?

离骚课件【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 合作 探究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苗裔( ): 孟陬( ): 揆( ): 扈( ) : 辟芷( ): 汨( ): 搴( ): 阰( ):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屈原,字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___________,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_______》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___________。

《离骚》,是《楚辞》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者,犹___________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总结】最新一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语文教案:离骚学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离骚课件【篇3】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品质,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3、鉴赏重要语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

学习重点:

1、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一般特点

2、鉴赏重要语句,感受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学习难点:

1、关键词语的疏通理解。

2、欣赏诗中的比喻手法,了解《离骚》的浪漫主义特色。

课时安排:

二课时

学习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端午节时

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二)自主 合作 探究

1、关于作者及《离骚》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2.整体感知

(1)诵读课文

①、放录音或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学生大声朗读。

②、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指正读音及节奏。

(2)疏通诗句,初步感知。

(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边读边归纳。)

(3)质疑释疑

①、重要词语,注音并解释

苗裔( ): 孟陬( ): 揆( ): 扈( ) : 辟芷( ): 汨( ): 搴( ): 阰( ):

②、通假字

肇锡余以嘉名:

来吾道夫先路也:

③、同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名词用作动词

字余田灵均。 名词用作动词

④特殊句式

1、恐年岁之不吾与:

2、肇锡余以嘉名

⑤翻译全文:

(4)理解课文各部分内容:

第一节:叙述自己的家世出身和名字美好的意义。

第二节:叙述自己积极进修,锻炼品质和才能,决心辅助楚王进行改革,使国家富强起来。

第三节: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与立场,表达了这种观点不为楚王采纳的痛苦心情。

(5)主旨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表达了屈原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讨论.教师作适当点拨)

[明确]

第 二 课 时

一、研读探究

(1)在你的想像中,屈原有怎样的外貌,怎样的风度?(可先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然后再用课文中的诗句来说)

[明确]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也叫“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 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 ,可抒难抒之情。

例:“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小流”,唐朝杜甫这两句诗借用对柳絮与桃花的描写,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及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痛苦和愁闷。

请找出相关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

(1)你对《离骚》的语言有什么感受?

[明确]

(2)齐读全文,找出文中能体现屈原高贵品质的诗句,并摘抄。

这些感天动地的诗句,令我们感受到诗人高贵的品质,宁死不屈的精神。正如司马迁所赞:“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而从此,一种永世不曾泯灭的信念——对真理的信仰和对理想的追求,一种千古不变的情愫——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乡土的依恋,深探注入到中华文化中来,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光辉传统。

(3)分析特色:

1、象征手法的运用

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屈原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

美人:比喻君王

2、灵活的诗歌体式

“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三、探究阅读

(1)《离骚》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明确

(2)面对屈原抱石沉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不赞同:

可以理解:

(3)学习这篇文章,你有哪些启发?(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

四、随堂练习

1、注音并解释该词语:

⑴ 苗裔

⑵ 孟陬

⑶ 揆

⑷ 肇

⑸ 重

⑹ 扈

⑺ 辟芷

⑻ 汩

⑼ 搴

⑽ 阰

2.填空:

屈原,字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战国时期___________国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开创了一种新诗体___________,又因以屈原作品《___________》为代表,所以,后世也称此诗体为___________。

《离骚》,是《楚辞》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者,犹___________也,意为屈原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五、背诵默写全文

【总结】最新一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二语文教案:离骚学案”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

更多频道:

高中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离骚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领悟其爱国的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诵读课文,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语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古诗的能力。

3、了解“骚体诗”的形式特点,及《离骚》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

2、鉴赏重要语句,感觉屈原高尚的人格美。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名字,永久地留在我们的记忆当中。每年端午节,当我们在品尝香喷喷的粽子的时候,竞渡龙舟,其实是在纪念这位伟人,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这个名字―― ,他是谁呢?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由于楚辞中最有代表作的作品是屈原的《离骚》,所以后人也以指称楚辞“骚”,《诗经》被称为“风”,二者合称“风骚”。(补充)

《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在诗坛当中光芒四射,可与日月争辉。不仅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像,还有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历来备受推崇。司马迁对《离骚》的题解,是“离骚者,犹离优也”。 “离”――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也有其他的见解认为“离别的忧愁”。

三、诵读课文

1、注意骚体诗的朗读节奏:一般每句三至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碎而夕替。

2、“兮”字是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读时应拉长语气。 “兮”用在上下句中间,使全诗具有回环往复的旋律,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3、此诗中连词是划分节拍的标志之一,连词前划为一拍。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的”

所:助词,放在动词前,组成“所”字结构,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物、事(所字加动词为固定用法,是名词性的用法

流亡: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为灾害或别原因,被迫离开家乡。

解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这两句承上启下,“民生”也可理解为“人生”,即自叹人生多艰。

(1)“余虽好修以Z羁兮,謇朝谇而夕替。”写诗人被君王疏远。为什么“朝谇而夕替呢”?

原因是以下几个:

“既替余以蕙v兮,又申之以揽”。

“众女嫉余之娥眉,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背绳墨以追曲”。

(2)面对这么复杂,黑暗的环境,对自己不公正的待遇,诗人是报着什么样的'态度?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只要是我所向往的美德啊,即使为之死去多次我也不会后悔)

明确: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美德,屈原显示自己的坚定的决心,“虽九死其犹未悔”,非常直接与正面表示自己的决心,可见诗人对完美人格的执着追求。(坚持真理,献身祖国)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宁愿突然死去,随流水而消逝啊,我也不肯做出那种世俗小人的丑态。)

明确: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坚决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可见诗人的品质的洁明。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保持清白而死于忠直啊,本来是古代圣贤所所推重的。)

又再次表明自己的坚定意志,为了保持我自己的清白,不放弃我的理想,我不在乎死。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离骚课件【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3、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重点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并朗读和串讲课文

2.理解诗中所表现出的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教学难点

对其中文言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我们刚刚学习了《诗经》三首,从中感受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些特点,例如,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生活现状;在形式上四言一句,琅琅上口,又广泛运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等等。而今,我们将要学习的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代表诗作《离骚》,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与《诗经》相比,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变化还是很大的。另外,屈原有两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恰恰是出自《离骚》之中。下面就让我们在阅读这首诗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归纳这些变化、体会诗人的那种“上下求索”的精神吧!

二、学习有关文学常识

(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课下、课后的提示、注释、资料等文字。

设计三个问题帮助学生快速阅读

1.诗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2.《离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与诗人的经历有什么关系?

3.什么叫楚辞?

教师明确:

1.屈原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作为当时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是负有内政、外交重任的。所谓“联齐抗秦”的主张恰恰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要使祖国独立富强,以至统一长期分裂的中国,达到所谓唐虞三代之治。其具体主张就是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上述思想便是所说的“美政”的具体含义。

2.抒写诗人的身世、政治思想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此诗的写作时间又正是在诗人因受到谗言第一次被放逐,诗人是被迫远离故土的,因此,其忧国忧民的思想随处可感亦在情理之中。

3.楚辞是具有地方色彩的文学样式,是屈原、宋玉等诗人创造出的一种诗歌形式。尤其应注意到诗中所大量使用的虚词“兮”,可视为一种重要的标志。这些诗歌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二)教师补充介绍:

1.屈原一生中曾遭到两次罢官以及随之而来的两次被流放。第一次是在楚怀王时期,被放逐于汉北;第二次是在顷襄王时期,被放逐于江南。原高中教材中所选的出自《九章》篇的《涉江》一诗,就是在这次流放中写的。也正是在这次流放中,诗人自投汨罗江而亡的。

2.与《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相比,《离骚》则是一篇具有积极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被视为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直接源头。而所谓浪漫主义的含义则是“它在反映现实上,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摘自《辞海·文学分册》)。我们应在鉴赏《离骚》的过程中,好好体会一下这种创作风格的特点。

三、教师范读(或放录音、或放多媒体)

1.学生注意给生字注音。

2.体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分句的节拍,上分句末字“兮”读音要稍长,压韵的字要重读等。

四、学生自读全诗,重在掌握文字的读音并搞懂其含义。

五、本诗在体裁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

A、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体制,句式长短参差,形式比较自由。

B、全诗以四句为一节,每节中又由两个用“兮”字连接的若连若断的上下句组成,加上固定的偶句韵,使全诗一直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进行,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兮”字具有特别强烈的咏叹表情色彩、构成诗歌节奏的能力,同时,“兮”字句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反映了荆楚民族的自由浪漫精神和屈原的悲怨愤激情绪。“兮”在句中起了其他虚词所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从而构成一种独特的意味。闻一多认为“感叹字确乎是歌的核心与原动力”,假如将“兮”字省去,将是一大损失,因为“损失了的正是歌的意味儿”。如《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不能省去兮字。

六、疏通课文。

1、学生自学课文,小组互助解决难点,教师重点讲解。

第二课时

一、本文的层次结构

第一层,从开头到“曰灵均”结束。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来历。

第二层,到“来吾道夫先路也”。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

第三层,到结尾。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述自己的忠心和悲惨遭遇。

二、如何理解“香草美人”?(见课后练习二)

参考:屈原最经典的比喻,就是以香草美人自喻。看我们书上的注释,用美人比拟他自己,香草,比喻他自己的才华。这个香草嘛,那就是化妆品或者首饰了。我们比如说,今天要是有谁把自己比喻成美女,你们会是什么感觉?

而且,屈原虽然是名士的老祖宗,但是屈原有一点和后来的名士是很不一样的。后来的名士,常常是不冠不履,邋里邋遢。比如说杜甫,三个月都不梳头,他要是我这种平头也就算了,可是你要知道他不光是不梳头,而且不剪头啊。屈原不一样,他是非常注重仪表和修饰的。他对自己的被放逐,要用一个失恋女子的口吻来描述,那是因为他对楚怀王的感情,已经超出了君臣之间的感情,他对郑袖特别憎恨,那也是对一个情敌的憎恨。

三、谈谈你对屈原的评价。

参考: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 勉强要概括屈原的性格,我想也许可以这么说吧,两个方面,一个是忧国,一个是自恋。

四、布置作业

1、复习本课的内容。

2、背诵。

离骚课件【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

《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

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

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楚辞》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一起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它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不愧为我国最早的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

三、感知、理解课文

1.范读——让学生耳顺

放课文朗读磁带或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正音。

2.诵读——让学生口顺

指导学生朗读,注意情感和节奏,逐步积淀语感。

3.解难、疏通

这首诗古奥难懂,应当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然后再欣赏诗句。课文注释较为详细,而且句句有翻译,这对学生读懂诗作是一大帮助。但学生在自习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可以提出讨论,老师作一些点拨。

4.整体理解课文

据王泗原校释本,《离骚》有372句,分93节,共2464字。这里节选的是《离骚》前面一部分,共46句。按习惯,《离骚》以节论,每四句一韵节,课文前44句为前11节,最后两句“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历来被认为后人添加的。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帝高阳”到“曰灵均”)诗人自述家世、出生年月日和名字由来。前一节(四句)自述家世、出生时辰,后一节言皇考为诗主人公命名。从远古帝颛顼帝说起,显示诗人与楚国同姓宗亲的血缘关系,既表现了诗人对祖先的崇拜,又表现他贵族出身的优越感和责任感。自述出生于寅年寅月寅日,诗人以为这是包含特殊文化内涵的吉宜时日;加上他出生时器度非凡,又获嘉名,诗人认为这正是他高贵血统和得天独厚的内在美质之所在。这既是他日后存君兴国、变法图强、热爱宗国的思想感情的原动力,又是他的悲剧的根源。

第二部分(从“纷吾既有”到“先路也”)诗人通过“扈江离”“纫秋兰”“朝搴”“夕揽”等比喻,自述一生不断追求美好事物、提高自身修养的嘉德懿行;由其自身深感时不我待,推广开来,言及国家的命运,恐君王年老迟暮,表达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进而提出“抚壮”“弃秽”和任用贤才的政治主张。节末

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三》来自网!/JiaoAn/YuWenJA10/75014。html

用比喻的手法,表示愿做革新强国的先驱者,为楚王和国家献身,一往无前。诗人有着美好的品德,又积极进取,而且胸怀大志,愿为国家效力,按理应得到楚王的了解和信任,这就为下文诗人良好的主观愿望与残酷的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诗人所遭遇的挫折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昔三后”到“而改路”)。诗人先回顾历史上兴衰成败的教训(前八句),而后联系楚国的黑暗现实,反复申诉自己的謇謇忠心和事君不合的悲惨遭遇(后十四句)。诗人赞颂先古三王和尧舜时代的政治清明,重用各种贤才,表达了他举贤授能、革新吏治的政治理想。同时痛斥桀纣,批判党人群小,委婉地劝告怀王莫蹈昏君亡国的覆辙。他希望楚王仿效明王圣君,而怀王却被小人包围,听信谗言,致使诗人忠而被谤,信而见疑。他指天为证,耿耿忠心。最后又以婚约失败为喻,表达了变法革新所遇的挫折,委婉地发出对楚王昏庸无能、反复无常的痛心。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课外阅读《离骚》的其他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齐读课文。

二、鉴赏课文

引导学生欣赏:一是艺术手法,二是诗人的可感可触的艺术形象,三是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1.品味诗歌的艺术手法

在写法上,以抒情为主,描写和叙事为辅,但抒情又不空洞苍白或呐喊狂叫,而是用美丽的想象和诗化的语言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比喻用法,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婚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这里面有描写,有叙事,但描写和叙事的目的还是抒发感情,因而全诗的形象化特点非常鲜明。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离骚》教案三,另外,每两句都有“兮”字做停顿,抒情性也非常鲜明。

2.分析诗中屈原形象

他血统高贵,器宇不凡。(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他身披香草鲜花,具有美丽的华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他勤勉修行,自强不息。(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他赤胆忠心,胸怀炽烈。(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

他嫉恶如仇,鄙视群小。(唯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他为实现理想,不惧个人危难。(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3.欣赏诗人内在的深厚的思想感情。

课文节选部分的诗句,突出表现丁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三、背诵前6节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字句含义,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熟读之后,获得了良好的语感再背诵。可以创设竞赛氛围,看谁背诵最快最好。

四、引申、拓展

1.赏析屈原名句,诸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

2.屈原的地位和影响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开创了诗人从集体歌唱到个人独立创作的新时代。屈原以他爱祖国、爱人民的高贵品格,以他创作的光辉灿烂的诗篇,对中国人民的精神面貌、对我国文学优秀传统的形成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国文学史的发展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屈原首先是作为一个爱国者、爱国的诗人为后世所景仰的。汉初,遭遇与屈原相似的贾谊,他写过一篇《吊屈原赋》,表示了对屈原的崇敬,并寄托了自己的感慨。司马迁也是真正理解屈原的人,他不仅在《史记》中为屈原立传,极力赞扬屈原,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的精神鞭策自己,以完成《史记》的写作。以后,屈原精神在许多作家身上得到进一步发扬,李白、杜甫都景慕屈原之为人。李白“一生傲岸”,不向权贵折腰,却深深敬佩屈原。他说:“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肯定了屈原的不朽。杜甫的忧国爱民的思想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他的诗歌也努力向屈原学习,所以他说:“穷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从古至今,在我国还有不少诗人在民族危亡时期写下激昂慷慨的爱国诗篇,现在仍感召着一代又一代。

屈原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从形式上看,他打破了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特别是楚声形式,创造了一种句式参差灵活的新体裁,是诗歌形体的——次解放。在文学创作上,他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把原来的比兴材料,如草木、鱼虫、鸟兽和风云雷电都赋予了生命,让它们活动,甚至让它们有人的意志,用以寄托诗人的思想感情。这些对我国古代文学影响极大。如张衡《四愁诗》、曹植的《美女篇》、杜甫的《佳人》等。还有屈原所运用的大胆幻想和夸张的手法,对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也有很大影响,像李白就认真学习了屈原的作品,把握了楚辞的精神,因此在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唐代另一浪漫主义诗人李贺所受屈原的影响也是十分明显的。

《诗经》和《楚辞》所开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二千年来一直为我国优秀的作家所继承和发扬。

3.研究性学习选题设计——屈原人格之研究

研究屈原,不能不涉及屈原的人格,即其思想、人品、情操和情感的综合。要全面研究屈原的人格,应从古今文献资料的记叙中,尤其是他的文章作品中寻踪访幽、探情究事。

离骚课件【篇7】

1.学习掌握有关屈原和楚辞的文学知识。

2.重点理解屈原的爱国精神和人格节操。

3.学习理解本诗以比喻、象征为主的表现手法及所与作者理想的关系。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

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1.借助课文注释和古汉语字典自主理解诗的大意,掌握重点诗句的翻译及重点字词的含义。

2.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屈原生平事迹及其对后世国民精神的影响;了解楚辞的特点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3.有感情地朗诵全文,细心体会其节奏、韵律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朗诵、品悟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孤忠报楚国,余**及汉湘人。

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感叹古代帝王们武功有余而文治不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我们知道,“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即《楚辞》中的《离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文人创作的诗歌,《诗经》《楚辞》分别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风,“风骚”也因此成为文学的代名词。古代帝王们需补充一点“风骚”,作为新世纪接班人的我们更应注重自身的文学修养。因政治上的不得志,饱经忧患的《离骚》作者屈原于公元前278年农历的5月4日这一天投汨罗江自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们守节不移的伟人,于是在端午节这一天兴起了吃粽子、赛龙舟习俗。(天问千声悲故国,江咽万语吊斯人沉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纪念对联)

2、阅读新课。反复朗读课文,对照注解弄清句意。诵读注意以下几点:

(2)“兮”字是语气助词,读时应拉长语气。

(3)注意处理声音的高低、疾缓、强弱变化,体会其节奏、韵律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对特别难懂的句子,可参照注释,在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诵读。

(1)屈原的作品大多表达怎样的思想情感?

(2)《离骚》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3)《离骚》常运用哪些表现手法?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全诗三百七十二句,二千四百六十四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诗篇。其写作年代,或以为在怀王晚年,屈原第一次遭放逐以后;或以为在顷襄王时期,屈原第二次被放逐以后。

《离骚》的题旨,司马迁解释为“离忧”,意思尚不够明白;班固进而释“离”为“罹”,以“离骚”为“遭忧作辞”;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把“离骚”释为离别的忧愁。二说均可通。

尽管对《离骚》的写作年代和题旨有不同说法,一时难下定论,但仍可这样明确地概括:这是屈原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

《离骚》闪耀着理想主义的光辉异彩。诗人以炽烈的情感、坚定的意志,追求真理,追求完美的政治,追求崇高的人格,至死不渝,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对屈原所说的“美政”,如果冷静地看,我们只能说这是超越现实的理想。诗人所服膺的“三王”之政,“尧舜”之治,实际是儒家虚构的产物;他一再提出的以民为本、修明法度、举贤授能等政治主张,在春秋战国时代作为一般原则虽然已经得到普遍赞同,但在实际统治中,也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行。而屈原却始终要求以他理想中的“美政”改造楚国,并以此照出楚国政治的黑暗,批判楚国君臣的昏庸和贪鄙。当认识到“美政”不可能实现时,他宁可怀抱这理想而死,我们决没有理由指责屈原“偏激”,指责他的理想“不切实际”。因为理想本身是照耀人类前进的光芒;为理想而奋斗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得以摆脱平庸苟生的伟大精神。

如果说屈原在政治上受儒家学说影响较多,那么他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在孤立的处境中坚持真理、勇于斗争的精神,却与提倡“中庸”的儒家文化截然不同。我们知道,屈原虽然由于政治的原因而被放逐,但直接的理由却是肮脏的“谗言”。这意味着他所属的社会群体对他的人格作出否定。然而诗人坚信自己掌握着真理,拥有美好的品格。一部《离骚》中,通过大量的关于美人、香草等富于象征意义的辞藻铺陈,通过上天下地驱使神灵的辉煌奇幻的场面,通过反复表述自己的心迹,重建了崇高的诗人自我形象。另一方面,当诗人意识到他和自己所属的群体——楚国贵族集团——完全处于对立状态时,不仅没有恐惧感,反而产生了一种自豪感。

《离骚》的内容与艺术成就:本文节选自《离骚》,《离骚》的前一部分追忆往事,偏重于叙写现实;后两部分探求未来,偏重于驰骋想象,最后回到现实,结束全篇。诗中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崇高形象,反映了诗人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表现了诗人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作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离骚》既植根于现实,又富于幻想色彩。诗中大量运用古代神话和传说,通过极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并采取铺陈描叙的写法,把现实人物、历史人物、神话人物交织在一起,把地上和天国、人间和幻境、过去和现在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瑰丽奇特、绚烂多彩的幻想世界,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魅力。诗中大量运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把抽象的意识品性、复杂的现实关系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为后来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二、整体把握课文结构,分析文章第一部分。

1、思路。《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爱国思想感情,表达了举贤授能、修明法度以统一中国的进步政治思想,以及献身祖国的爱国感情,体现了决不苟且偷安、同流合污的光辉峻洁的伟大人格。全诗共93节,课文节选的是第20节至第32节,共13节,52句。

课文内容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7节)自述遭贬原因,表示决不跟那些小人同流合污的精神,这就是司马迁所称道的“正道直行”。

第二部分(8—13节)表现诗人保持美好品质的愿望。这六节从反省、检查自己的行为,反省明志,以退为进、斗志弥坚,更表现出诗人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精神和品德。

A、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B、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

C、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

D、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表现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政治”和“民本思想”)、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表现追求美德,即使体解也不变的高尚德操。

1、第八节,以行路为喻,反省自己是否没看清道路、是否趁行之未远返回原路。(用原诗句填空)

顺着这条思路,检查自己的进退、制衣、佩饰。检查的结果是“”,“”,衣饰“”,意志、信仰“。”反省明志,斗志弥坚。所以应该明白,所谓反省检查即“悔相道之不察”带有假设意味,并非真的反悔,而是一种自我反省,反省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出仕,且无法行其道,正是有了这种自己反省,才更坚信自己的追求是无悔的,才更坚定了自己的意志信仰。

2、这六节以退为进,更表现出屈原追求“美政”美德、而九死未悔的品德和爱国情怀。

所以说前七节述怀明志是“进”,后六节反省自身,也是“进”,是以退为进,是一种内心世界更清醒,更自信的“进”,因而也就更显坚定无悔。

在对诗人的情感加以定位后,继续深入,鉴赏诗中蕴涵的人格美,达到沿情寻志的目的。在司马迁写的《屈原列传》中,屈原“入则与王图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有这样的才华,不被楚怀王重用,何愁找不到重用他的君王,为什么选择汨罗江作为他的归宿?

3、应注意的词语和读音:“相”:xiang,观察,选择。“朕”:zhen,我;秦始皇以前是一个普通的人称代词,谁都可以用,秦始皇以后成为皇帝自称的专用词。“步”:使……步行。“皋”:gāo,水边高地;“皋”的下半部分不能写作“本”,“离尤”:“离”同“罹”,遭受;尤,过失;

离尤:获罪,遭受指责。“初服”:意含双关,字面意为:从前所穿的衣服,实际指原来的志向,志趣,夙志。“进”:指从政,“退”指辞官致仕。“信”:副词,确实。“高”“长”:动词,加高,加长。“佩之陆离”:陆离,单纯词,修长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即“陆离之佩”。“章”:通“彰”。“惩”:挫败。

4、《离骚》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想象瑰丽、奇特,运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格和象征等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

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移情”技法的运用,后六节最为明显。也就是说在这里实现了“我”与“物”的同化,作者对那些美好事物“兰皋”“椒丘”“芰荷”“芙蓉”“岌岌之冠”“陆离之佩”缤纷的“繁饰”等等不是停留在客观的欣赏上而是把自己的爱和追求移住到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中,那即是“我”的生命和情趣就在那里面。“我”的内心就活动在那些意象中。所以通过那一件件美好的事物,我们就可以体会作者的理想的追求和不悔的斗志。也可以说此时作者的一切情感、美德、追求、斗志都已经变成了那一个个美好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高尚情操。

5、小结:忠怨之情是长诗《离骚》的一条主线,而从全诗结构上看,则可以分为两大层次,即从开篇到“岂余心之可惩”,可以视为诗篇的前半部分,这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矛盾和不公正的待遇,充分表现了抒情主人公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从女媭的责难至篇末,则主要写诗人遭到迫害以后,继续求索的精神和所引动起来的内心冲突,以至于最后的抉择。从艺术手法来说,前半部分虽然也有艺术夸张,并运用了许多象征手法,但基本上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经历,是实写;而后半部分,则主要把炽烈的感情化为超现实的想像,表现了诗人的心路历程,表现了一个苦闷的灵魂,上天下地的求索精神,是虚写。

离骚课件【篇8】

离骚(节选)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楚辞”这种诗歌样式及屈原与楚辞的关系。

2.体会骚体诗的节奏。

3.了解《离骚》所体现的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

4.理解并背诵课文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借助注释,较为准确的理解课文。

2.能够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培养初步鉴赏《离骚》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通过了解屈原的生平及鉴赏《离骚》优美的诗句,感受诗人的忧伤心事、高尚情操、纯洁德行、政治理想和嫉恶如仇的品性。

【重点、难点】

《离骚》是我国诗歌史上首次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抒情诗。屈原以他思想的博大、构思的奇特,利用和借鉴当时南方楚国民歌,多用“兮”字的句式及方言,大量运用比喻,难字较多,意思也较艰深,极大地增加了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疏通诗句,准确诵读,把握诗人情感,就成了本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解决办法】

1.疏通诗句,反复诵读,体悟情感。

2.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2.学习屈原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接受高尚情感的熏陶。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句,反复诵读,熟悉骚体的体例。

2.第二课时,鉴赏诗歌是艺术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课前预习

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尽量疏通诗句。

二、导入

我国文学“风骚”并举。

风:《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十五国风”,简称“风”;

骚:《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离骚》,简称“骚”。

简介屈原、《楚辞》与《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相传是现在湖北秭归县人。年轻时辅助楚怀王,做过左徒、三间大夫。主张变法图强,革新政治;东方联合齐国,西方抗击强秦。后来因有人挑拨而被怀王疏远。楚顷襄王时进一步受到排挤,被长期流放在沅湘一带。秦国攻占楚国首都郢之后,他悲愤绝望,相传于公元前278年旧历五月初五抱石跳进汩罗江中。这一天就成为后世纪念他的端午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离骚课件【篇9】

知识目标

1、了解《离骚》是《诗经》以后的一次诗体大解放,是“楚辞”体的代表作品。

2、通过学习《离骚》,了解文学作品中常用的“移情法”。如屈原借诗中的的“香草”“美人”表述自己的政治理想及情怀。

3、学会吟诵古诗词,注意节拍、重音。

4、了解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和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能力目标

1、培养通过把握诗文形象,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2、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离骚》,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离骚》的优美诗句,学习屈原追求美政、忧国忧民的高尚品德。2、品味、鉴赏诗歌的比兴艺术手法,艺术价值。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的字、词及表达含蓄的句子的理解。

2、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并背诵课文。

教学方法

1、运用讲读法、逐节诵读、讲讲背背,指点难字读音、难字词义。

2、运用讨论法,让学生理解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感情及他为追求理想而九死未悔的精神。3、通过比较阅读法,延展课堂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充实对作品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背诵《沁园春.雪》“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指国风与离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理解离骚含义:离别的忧愁,包含了巨大的情感力量。了解屈原多少?爱国诗人。读懂诗歌多少?看到“兮”字最多。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PPT2)

二、文学常识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PPT3)

2.杰出的政治家(PPT4-5),伟大的诗人屈原(PPT6-7)(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坚决主张联齐抗秦,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屈原的作品形式上参差错落、灵活多变;语言上采用了大量楚地方言,极富于乡土气息;其方言土语大都经过提炼,辞藻华美,传神状貌,极富于表现力。

3.解题:创作缘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离骚》就是他根据楚国的政治现实和自己的不平遭遇,“发愤以抒情”而创作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屈原生活历程的形象记录,是屈原面临个人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PPT7-8)

三、预习检测1.诵读指导(PPT9)

2.字音字义(PPT10)苗裔(yì):后代子孙孟陬(zōu):正月揆(kuí)揣度扈(hù)被、披辟芷(zhǐ):香草名,即白芷

汨(gù):水急流貌搴(qiān):攀、折阰(pí):山坡、岭上骐骥(qíjì)骏马申椒(jiāo)申地产的椒蕙茝(chǎi)香草名昌被(pī):穿衣而不系带的样子,比喻狂乱不羁惮(dān):害怕捷径:比喻政治上的邪道踵(zhǒng脚后跟謇謇(jiǎn):忠贞的样子荃(quán):香草名,喻楚怀王羌(qiāng)楚辞中所特有的语气词灵修:神明、有远见的人,喻楚怀王

3.分析诗歌(PPT24)

4.文言知识总结(PPT11-23):之、以、夫、而、岂词类活用句式: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判断句反问句

5.精华鉴赏(PPT25):

象征手法的运用:芳草香木:象征高尚的品德

佩带香草:表明追求美好的事物,品格高洁美人芳草:比喻贤臣

对比手法的运用:尧、舜:“耿介”——桀、纣:“猖披”

吾:“恐年岁之不与”——党人:“偷乐”

灵活的诗歌体式--“骚体诗”:将“兮”放在单句的末尾,两句一韵。

6.自译诗歌(PPT26-31)

我本是古帝高阳氏的后裔,号叫伯庸的是我已故的父亲。太岁在寅的那一年的正月,庚寅的那一天便是我的生辰。先父看见了我有这样的生日,他便替我取下了相应的美名。替我取下的大名是叫着正则,替我取下的别号是叫着灵均。我的内部既有了这样的美质,我的外部又加以美好的装扮。我把蘼芜和白芷都折取了来,和秋兰纽结着做成了个花环。我匆忙地就像是在赶路一般,怕的是如箭的光阴弃我飞掉。我在春天去攀折山上的木兰,我在冬天去收揽水边的青藻。古代三王品德纯洁无瑕,众芳都荟萃于他们周围。花椒丛菌桂树杂糅相间,

岂只把蕙草白芷来连缀。那尧舜是多么耿直光明,既遵循正道又走对了路。桀与纣是如此猖獗恣肆,那些小人只晓偷安享乐,国家的前途黑暗险隘。岂是我害怕自身遭祸殃,只恐国家败亡犹车毁坏。我为君王鞍前马后奔走,想让你追及前王的脚步;楚王你不体察我的衷情,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嗔怒。我本知忠言会招来祸患,想隐忍不语却难舍难割;遥指九天叫它给我作证,全都是为你君王的缘故。君王与我有约在先,后来反悔变心有了别的打算。我已不把离别当作难事,只是为国君的多次变卦而悲伤。

四、文本研习(PPT32-33)

1.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不仅具有上天和先人的赐予,而且具有美好的品质和才能,这些都是自己的后天修养。主要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国是我的祖国,爱国是我的本分。自身的高洁,同时也是与现实的抗争,有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意思。

2.诗歌的后半部分诗人一再担心,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担心什么?

最担心的是时光如流水,而没有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祖国。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怕国君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混乱

3.诗人高唱“来吾道夫先路”可以看出屈原是怎样的一个人?

屈原以君主的政治引路人自居,意在表现他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堂堂正正的人。可以看出他坚信真理,崇尚高尚的人格,有着独立的人格

4.你从诗中读出诗人什么形象?

纯洁高大、一身正气;忠君爱国、忧国忧民。

五、问题探讨:(PPT34)

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你同意吗?

观点一:同意。屈原的爱国思想其实是一种“爱君”思想。“帝高阳之苗裔兮”就带有明显的血统夸耀。“来吾道夫先路”、“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则是一种出于“家天下”感情和宗国观念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屈原的种种努力,客观地说,这的是楚王的统治,我们不必人为地拔高理解他。

观点二:不同意。不能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像我们今天这样考虑问题。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不就是爱国的表现还能是什么?在他的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吗?

六、诗歌艺术品味(PPT35)

1.比喻形象,想象瑰丽,富有浪漫色彩: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如用“江离”、“秋兰”来比喻自己博采众长。“朝搴陂之木兰兮,纫秋兰以为佩”比喻坚忍不拔的政治理想。运用香草美人来比喻自己、贤士、君主,不仅使作品含蓄,富于韵味,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形象美。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2.语言精练华美,带有浓郁的楚国地方色彩:诗中丰富的联想,奇特的比喻,形成了绚丽的文采。其中富有楚地特色的“兮”等语气词的运用巧妙灵活,使诗歌带上了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

七、课文小结:(PPT36)

《离骚》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诗歌杰作,作品表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宏大的艺术空间和开阔的画面,塑造了诗人非凡的自我形象。以其崇高的理想、高洁的人格、强烈的情感和奇特的形貌驰骋于仙界。柳宗元为惊叹地说:“先生之貌不可得兮,犹仿佛其文章。”比兴的手法渗透到整个作品之中,比喻和象征形象被突显了出来,春兰秋菊,飘风云霓,全都成了有生命之物,司马迁称其:“其文约,其辞微”“其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美名:肇锡余以嘉名;恐修名之不立美德: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美人: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美物: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美政: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

八、作业:(PPT37)

1.背诵这首诗。

2.以《中的屈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文章。

3.完成《优化设计》

转载请保留原文链接://www.djz525.com/a/5874898.html,并在标注文章来源。
上一篇 : 圣诞节活动朋友圈句子(精华78句)
下一篇 : 婚礼邀请函模板
" 笔顺课件 "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