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考虑到你的需求,小编特意整理了“智人观后感锦集”,我们后续还将不断提供这方面的内容。
智人观后感 篇1
《后会无期》是一部公路电影。公路电影是个很经典的题材,诞生过许多很经典的片子。比如我最爱的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就曾经拍过《末路狂花》,并且这部片子最终为他赢得了奥斯卡奖。推荐女同学们去看,非常好的片子。
只要是一段旅程中的故事就可以算是公路片。所以公路片的内容是很广的,有不少是喜剧片,还有不少是惊险的动作片,当然,也有温暖的小清新文艺片。中国很适合拍公路片,不需要太多的特效,不需要太多演员,同样能演绎出好故事。巧的是,中国近两年为人熟知的三部公路片恰好符合这三种类型——《人在囧途》(以及泰囧)、去年的《无人区》和《后会无期》,不妨先对比着来看看。
喜剧片比较好评论,有笑点,有票房,大家去影院哈哈一乐就不浪费这票钱。要求一喜剧片有什么深层次价值是无理取闹。从这两点上来说两部人在囧途都做到了。从票房等上来讲,《泰囧》甚至可以和《亡命夺宝》相媲美。
动作片《无人区》我很喜欢。中国是个很大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可以说《无人区》是继《冰山上的来客》之后拍的最像样子的西部片了。孤零无助的公路上,两三个人的矛盾冲突,生与死的挣扎,宁浩把每个人都刻画的不错。像《寻枪》和《无人区》这种有地区风格的中国电影更好的发展方向吧。
然后说回正题,韩寒本人是个作家。作为作家当然是成功的。他之前的文章风格决定了他不可能拍纯喜剧片,也不可能拍郭敬明那样的纯商业电影。换句话说,韩寒拍电影其实就是换了一种表达方式,把文章搬到了银幕上,继续表达他想说的那些“人生哲理”。
《后会无期》最让我喜欢的亮点是音乐。韩寒把好多精力都砸在了音乐了,包括自己为全部曲子(啊女儿情当然不算,让万晓利唱女儿情这主意也是绝了!),请来了小林武史,邓紫棋,以及隐居多年的朴树。这些努力都没有白费,可以说片子的每一首歌拎出来都值得一听。可惜中国没有发行OST的习惯,不然买个碟子回去也是很不错的,因为音乐实在是这部电影最精华的部分。
片子讲得是个三个男人(实际上是两个)从东到西穿越整个中国的故事,没有女主(虽然我很希望王珞丹是女主吧o(╯□╰)o)。公路片的一大特点就是人物少。角色都是由事业有成的演员扮演,还是非常到位的。比如冯绍峰把浩汉那股在洒脱与现实之间的纠结劲儿表现的很足。陈柏霖的主角江河,我感觉韩寒是把自己倾注进去了的,如果韩寒自己来演,没准会有奇效。陈柏霖表演功底足够,但是口音很让人出戏。就像《大明劫》里操着一口台湾腔的孙传庭一样。胡生的表演有点生硬,他应该是那种让人感动却又爱又恨的角色,现在完全是江湖骗子啊。大锤和孔连顺还是蛮好玩的,就是戏份也太少了点。
三个女人戏份都不多,尤其像刘莺莺只有一席话。韩导演大概想表现的是题目中的后会无期,就是这一条路开过去,就像时间一样,之前出现过的都不会在出现了。这三个女生都是风景的一部分。风景在美丽也只是过客,和终点一点关系都没有。所以她们消失之后就再也没有纠葛了。这点上来讲,三个女角色都表现的相当惊艳。最后还要说一句,王珞丹果然还是短发好看啊。
优点说的不老少了,总还是有缺点的。韩寒这部电影处女作的失败之处恰恰是他之前赖以成功的东西——他是一个作家。文字和电影是不一样的。文字是抽象的东西,电影是直观的东西。韩寒本人没有学过拍电影,他拿手的部分是写文章(和开车)。人总是习惯用自己拿手的部分去处理不拿手的事情。于是韩寒自己用写文章的方式去拍摄这部电影(可能也顺便教教演员们开赛车)。作为编剧的韩寒是很不错的,他为我们贡献了许多经常的语录,这些语录都非常适合文青们拿去泡妞。作为导演的韩寒就欠佳了,文案和情节之前的接洽很不自然,整部电影的台词给我一种故意拽出来的感觉,非常突兀。
据说片尾的《平凡之路》是和流传版有不一样的。但是因为同伴催得紧,所以没能在电影院听听看有什么不同。
好吧,说的也不少了,就这样吧。
智人观后感 篇2
我们可能是这个星球上最后几代活着的智人了,且活且珍惜。。。浅谈这本《未来简史》:这本书确实比较枯燥,读起来有一些地方也不好理解,很难一口气看完,我也是看看停停,停停看看,就这样拜读完毕。
此书读完之后,有所感想,遂写下此段书评,与书友们共享: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预测,智人这个物种最终会消失,可能是几十年,最多也就两三百年的事儿。换句话说,我们可能是最后几代智人了。
说实话,这也是我对《未来简史》最大的好奇。————我不想知道我是怎么来地,我就想知道我是怎么没地。(小小的调侃一下)
~~~~~~华丽的分割线~~~~~~
尤瓦尔·赫拉利给出的答案是——十有八九,是我们自己把自己整没的。不是说我们会毁于核武器或环境灾难,而是人类在不断升级的过程中,升升升,把自己给变成了另一个物种,以“人”就不存在了。
生物工程。半机械人。无机生命。这些看似离我们还有些遥远的东西并不是天方夜谭,在不久的将来,它们都会成为我们不得不正面的问题。
我们还能蹦哒多久?100年?500年?几个世纪?
但从7万年的智人进化史来看,两三百年的确不算个事儿,但我们已经快走到了智人的结尾……
不知此刻的你会作何感想。。。但我只想说:用出世心态对待世俗的当下生活,也许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所在吧!!
智人观后感 篇3
人工智能——请预备好餐巾纸 ,不想深层归类什么 科幻伦理灾难 也不懂得或许 更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或者再实际一点这是一个寓言.
影片中的中男孩大卫 是电子公司生产出来能够感受感情的机器 是第一个能够感受感情的机器人 并且这样的感情永远保存在他的记忆芯片中 他被制造出来 用来替代一对夫妇因病而成为植物人的儿子.
夫妇最终发现大卫的存在为他们带来了太多的麻烦, 一天妈妈这么对他说的 "大卫 明天我们去郊外玩吧 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明天" 大卫的眼睛望着妈妈 不知道是感动还是感恩 我只知道那一刻 他一定很幸福 但是其实 是要把大卫仍在郊外 到了郊外 当妈妈对大卫说出了事实真相之后 大为一再拉着妈妈的手 哭着喊着 不让她走 但是妈妈最终还是流着泪 上车远去 并且一再嘱咐大卫 不要到对面去 因为那边就是制造他的电子公司 会把他毁灭。
两千年之后 海水全部都结成冰之后 当他一个人穿越了74万个被寂寞笼罩的黑夜之后 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并且 这次 没有马丁没有亨利 只有他一个人 拥有妈妈的爱 虽然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价 虽然这一天如此短暂 虽然74个漫漫长夜换来的只是妈妈一天的爱 但是对于他来说 已经无憾了 因为这是他一生的心愿
总之 真的是一部伟大的电影 很感动 影片的最后是大卫和妈妈一起睡去 那个镜头 看得有点心痛 有点压抑 因为大卫根本不会睡觉 只是因为妈妈永远睡去了 他也就 安静的躺在妈妈身边
大卫(主人公,懂“爱”的机器小孩)被妈妈抛弃的时候,当他与机器小熊泰迪相依为命,当他坚信童话故事《木偶奇遇记》里的蓝仙女能把自己变成真人,这样妈妈才会爱他的时候,当他从世界尽头自己跌入海洋的那一刻,当他在海底见到蓝仙女(雕像),不停对她祈祷的时候,这一祈求就是两千年…… 两千年后,人类不复存在,当外星人把他从被冰封的海洋里救出,他还在祈求着… 当他见到真正的蓝仙女(外星人制造的幻象)的时候,蓝仙女答应了他可以把妈妈复活,但要有残骸,而且只有一天的时间!这时小熊泰迪拿出了妈妈以前被大卫剪下的头发… 这是大卫最快乐的一天!因为妈妈>
智人观后感 篇4
这个片使人流泪。
人工智能的智能达到与人类相当的程度,就应当受重尊重,应当有人权。若进一步有了情感,那他就应该值得人去爱。人也只是一种运行智能程序的机器,灵魂只是一个神话元素。片中的小男孩从智能和情感上来讲,跟人类没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是构成他的物质基础是硅、金属等人造的东西。标志一个人的应该是他的价值观、记忆等逻辑和数据层面的东西,而不是物质组成。
我想每个人身上都存在这善和恶两种属性,这是进化烙在人类血液中的本能。为了生存人们杀戮---这是恶的来源,同样为了生存人们互助---善的来源。我相信,若不需要杀戮即可生存,文明的发展会摒弃恶的一端,向善的一端前进。就如片中结尾的那一部分,另一种文明程度更高的智能体,他们向素不相似的人工智能小男孩倾注了爱,我想高度文明就应该是这样的。
想起第五元素的结尾,女主角Leeloo不愿意挽救世界,因为她看到了人类史上太多的邪恶,觉得人类不值得救。Korben说还有爱值得去救,Leeloo立即从了。我把那个爱理解成爱情,觉得有点假。看了人工智能后,再想起这段剧情,觉得那个爱应该指人性中的善,是希望别人好的爱。
今天的世界,人尚且得不到尊重,更别提对人工智能的尊重。我想应该产生一种没有神的宗教,塑造人类向善的价值观,然后人类的文明程度会有质的飞越。
智人观后感 篇5
作者继人类简史之后,写下了这本未来简史。这本的整体架构未如前作一般层次分明,而作者的论点则依旧冷峻犀利,读书时,间或也有不同于其观点的想法或被激发的灵感,但仍会被他的论述所折服或者覆盖。在没有成体系的超越性想法前,还是暂只梳理读书笔记如下吧。
作者继续用犹如太空之外的视角审视智人作为一个物种的过去和可能的未来:过去,是人类凭借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渐次成为地球的主宰者;现在,从全球而言,饥荒,疾病与战争,不再像过去数千年那样作为人类整体不可消灭的大敌;未来,人类将追求什么?世界将变成如何?是本书思考的一个立足点。它的结论是:智人将升级为神,逐步尝试消灭死亡,追寻更大的快乐,同时,也让智人这一物种被替代。未必是好事,但站在20xx年这个点看去的话,事情很可能将会这样发生。这是人类将追求什么,作为序章。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就另外用了整本书来论述。
撇开书里本来的架构,作者在论述时循着两条主线—— 一条是“发生的事实”,另一条是“讲述的故事”。发生的事实是人类实际取得的,比如之前的狩猎,耕种,再到科技的发展,体现到现在,最明显是科技进展的情况,突出在生物技术和算法的发展;讲述的故事是人类为世界赋予的意义,作者认为人类描述虚构事物的能力至关重要,也正是这点使智人脱颖而出,比如之前的众神,宗教,各种主义。两条线路交织的推进,将人类推向未来,目前简而言之,是科技和观念的交互变化。在科技上可以预料的是人类会逐渐让渡更多的控制权给算法,同时经过各种科技的改造,社会将分离为少数极其精英的超人类以及大量的沦为无用的人,而如今占主导的观念,人文主义将面临崩溃。人类因此需要与此相适应的新观念,这个候选者,有可能是数据主义。
在描述完这个不知算不算可怕的未来之后,作者再次阐明了自己的历史观,说明作用并不在预言,而在思考可能性。最后留下了三个问题: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这在以后,大概会是我边观察这个世界的变化,边思考着的问题吧。
智人观后感 篇6
花了15个小时读完本书,留下了168个笔记,足以证明本书信息含量之大。它预言未来,数据主义兴起,人类自由意志终结,理由是:数据算法将比人类更了解任何事,在数据算法的辅助下,人类将挑战生命、幸福度、个人超能力。正如历史上人类战胜了饥荒、瘟疫、战争一样。书中列举的很多论据都非常精彩。
而且,作者是历史学家出生,他看待历史的态度很值得借鉴:历史研究最重要的目的,其实是让我们意识到一些通常不会考虑的可能性。历史学家研究过去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从中获得解放。我们每个人都出生在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中,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和政治制度来管理。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所处的现实是理所当然的,认为这一切纯属自然、不可避免、无法改变。但我们忘了世界是由一连串的意外事件所创造的,历史不仅塑造了我们的科技、政治和社会,也塑造了我们的思想、恐惧和梦想。“过去”从祖先的坟墓里伸出冰冷的手,掐住我们的脖子,让我们只能看向某个未来的方向。我们从出生那一刻就能感受到这股力量,于是以为这就是自然,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就很少试着挣脱并想象自己的未来还有其他可能性。
智人观后感 篇7
读的纸质,标记一下。。
观念之倾覆,视角之宏大,前所未有。典型的知识分子的焦虑。
以下是个人的简单总结体会:
开篇作者就从史实、人类学的角度以及某些合理的猜测加以预言,人类新的重要的议题已经是:人类努力做到长生不死、幸福快乐和化身为神。这些预言尽管听起来略显夸张,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于它们的固有的偏见和错误观念,有些凭字面含义曲解了更为本质的内涵,作者对三大预言帮我们做了更为清晰的理解之后,我们还是不得不表示出一定的认同感。但作者仍然多次强调,历史唯一不变的事实就是一切都会改变。
然后作者把人放进动物世界,分析人的独特,或者说人其实没有什么独特,尽管征服了世界,但我们不过是生物界的幸运儿,我们独特的文化、意识、宗教和情感等其实经不起更为细致的分析,我们自有其独特性,但“猪”、“猴子”、“蝙蝠”也都有它们我们难以企及和想象的独特境遇,并提出了一个全书中最重要的概念,或许我们还不愿意承认——生物就是算法。
我们的宗教与文化或许就是虚构,因为人类的协作需要意义,虚构的世界使得一切都被赋予意义。而人类空前地改变了地球面貌,这正是我们团体高效协作的结果——机构之间,国家之间,陌生人之间——有了虚构的文字、货币等一切人类赋予的意义或虚假或实体的事物之后,这些东西使得人类在其他即使比人类强大得多的动物想实现这种独霸与协作的不可能中实现了可能,尽管这个过程是无比漫长和艰辛的,但质变以后这种类似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正不断加速。
当然,在实现人类目前空前繁荣的世界前,作者指出了“人文主义革命”在这一人类繁荣进程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但是人文主义经历着动荡,也存在着分支,并因为这些不同的意见尤其在政治领悟造成了深远影响,比如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二战就可以认为是“进化人文主义”(源于达尔文进化论)极端化的结果。当然人文主义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重大影响,不必细提。但是在21世纪,尤其是未来,随着科技发展——尤其是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力量,人文主义及其带给我们的文化意识等都会面临着崩塌,这绝没有夸大,作者的很多论据让人信服,想想这些:在益智抢答节目《危险边缘》中IBM沃森击败人类对手,“深蓝”击败卡斯帕罗夫和AlphaGo击败李世石,这些我们听过太多了,但其实我们并没有深刻意识到我们因此潜在面临的种种危机:科技发展可能将我们分为无用阶级的普通人和经过不平等升级的超人类,我们曾经的体系自然很可能崩溃和面目全非。而日益被重视、看好和认同的“数据主义”无疑更加佐证了“生物是算法”这种大胆的定义,这些都实在有深远的实际影响。
但是尽管所有这些显得夸大的言论非常具有说服力,但都只是可能性,世界以没有人熟悉的复杂方式演变,由不得我们去逆转,这种变化也使得我们事实上无法真正预测未来,科技并不会带来确定的结果,但是意识到这些问题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重要的议题真正意义上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未来——生存还是毁灭,毕竟都是可能的,历史存在,现在存在,不代表未来会继续存在,人类存在可以说是最高价值问题,值得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努力,而且,我们追求永远不会满足的幸福存在。
智人观后感 篇8
用碎片时间断断续续地看完了,在前两本的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突破。
本书的第一章就提出了七大人类新议题:从贫困、饥饿到疾病,战争到延长生命、医学技术的进步,人类辛福快乐的权利再到仿生生物工程、无机生物工程的出现。最后作者问了我们最想问的问题:这所有一系列的发展我们还能踩下刹车吗?
第一部分讲智人与其他动物的关系,从而来理解智人这个物种有个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重新审视智人在过去数千人间创造了怎样光怪陆离的世界,又怎样把我们带到了现在这个十字路口。
第三部分回到21世纪,重新审视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以及可能的未来。
最后作者向读者提了三大问题:
1.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2.智能和意识,究竟哪一个才更有价值?
3.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有什么变化?
作为读者,我最想知道的是:科技发展到智能机器人能取代人类的时候,或者说有一天机器人控制智人的时候,科技对人类的发展还有何意义?如果生命是一种算法,数据主义就不需要人文主义了吗?人类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又会出现哪些犯罪行为呢?
智人观后感 篇9
二、学习应多思。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正是一个人既要会学习,又要会思考,做到学思兼备才行。
其实,我们每一个都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说的就是那个楚人生搬硬套,不知变通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不会思考,只会生吞活剥地受教,也就只能是学一就是一了,不得其二,那么就更难举一反三了。
学会思考,可以避免盲目服从,会有自己独特的想法,不会跟从别人,呼应。学会思考,“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很小就知道了大路边的李树上结的果子是酸的;学会思考,牛顿发问“苹果为什么不飞到天上去”,最终使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学会思考,瓦特发问“为什么水烧开时,水壶的盖会被掀起”,从而他能改良蒸汽机。
放开眼界,敞开胸怀,去积极思考未知的世界,只要我们在学习中思考,在行动中探索,就一定会学有所得,思有所获。
三、学习要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对于学习,我们也听说过古时候读书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
现在说起这样的事似乎有些过时了,但是那学习要勤奋的精神依然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勤奋是什么?勤奋就是每天坚持学习两个小时;勤奋是当别人在娱乐时,你却在光下努力学习;勤奋就是抓住一切琐碎、被忽视的学习时间。
我喜欢一个词,叫“天道酬勤”。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的智力大多都在同一水平上,最后大家却往往取得不同的成绩。我认为关键是谁工作更努力,谁工作更努力。
勤奋的人,往往都有“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
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平时都要少一点无所事事的空耗,多一点勤奋好学的自觉;少一点左顾右盼的观望,多一点埋头苦学的精神。这样,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理解生命的真谛,取得更大的成就。
四、学习敢怀疑。所谓怀疑,就是敢于怀疑,敢于怀疑权威。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和科学才能前进。
当然,这里所说的怀疑,不是那种目空一切,怀疑一切的极端怀疑,而是建立在实证和理论的基础上科学的怀疑精神。科学先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敢于怀疑权威和教条精神。只有当哥白尼怀疑天运理论时,他才有了对人类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地心说。
两个铁球落地的事实也证明了只有敢于置疑才能得出的科学结论。
如此,对于学习,我们就要做一个敢于怀疑,善于怀疑的人,这样我们才能明辨是非,去伪存真,才能取得进步和提高自己,才会打破思维的枷锁,才会有所创新。
其实,学习的要领远远不只这些,还要做到多实践,会联想,端正学习的态度以及掌握学习的方法等等,这些对于一个人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我想说,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在社会生活中有理由,有理论基础,有思维方式,有时还会破壁;才能学会成才,过上精彩的生活。
智人观后感 篇10
这本书确实颠覆对现代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的认知,预言人文主义的消亡,但也是另一种众生平等的上帝视角,人类凭什么以自我为宇宙中心,人类历史上认为无比正确赋予无比神圣价值的行为反过头去看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吗?很多经不住,甚至对于生态环境、其他生命物种包括人类自己(就因为宗教、信仰、种族的不同而排除异己),可以说作恶多端,人类确实要反省我们所谓的以人为本。作者论述了很多来说明几个问题,
1、每个生命包括人只是一种生物算数,都是有形物质、可量化的,不是不可分,也不存在自我意志。2、智能与意识可以脱钩,所以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的大部份工作,因为人虽然有意识,可以仰望星空,追问内心,思考宇宙问题,但对99%的人类工作都不需要这个意识,反而还增加了工作的失误性。但人有意识也是与人工智能的最大区别,如何积极发挥其作用与意义,这是人的作用。3、人的选择实际并不是自由的选择,且有时是对人客观不利的选择,因为我们的感知有取高峰+结果平均值进行衡量的特点,我们有不能白白牺牲、不会及时理智止损的心理特点等,导致我们的选择通常不利,而外力算数给我们的选择可能更有力。4、个体的人将没有价值意义,只有整体,将出现超级人类精英群体。人把自己的意识看作宇宙第一也即坚持人文主义将带来自身的局限,且实际已被生命科学打击,要建立新的信仰:数据主义。我感觉承认这些很艰难,但要放眼整个人类未来,这个未来读来却让人觉得有些理性又绝望。但这也只是作者的一种猜测,触动每个人去思考。不管怎样,我们现在的日子应该是人类最幸福的黄金时候,庆幸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