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们的知识面不断扩大,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你是否在寻找一些可参考的范文呢?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鸦片战争观后感(系列四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鸦片战争观后感 篇1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我在学校没有历史课。
它所带给我思维上的震动远比它所叙述的史实要大得多,事实上正如清一校长所讲的,我从这本书上得到的确确实实更大的是思维的方式的触动,看完这2本书,让我觉得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更加清晰,思维更为广阔。两本书用了三天的时间看完,滉然间,就像自己平白活过了几百年,现仍以青年的身体活在世上一样。当然,正常而言再过不了几十年,我也只是历史长河下的一粒无关紧要的细沙,相比那些被载入史册的人,不管是忠是奸,一样是曾经有过鲜活的生命的人,突然间觉得我对自己的生命显得那么糊里糊涂。
或许,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命运,历史的发展是由每一种偶然、天时、地利和不同人物的交错所产生的,每一个今天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的事件,对未来却有可能是最初的导火线。
但仍然有一个事实继续存在,这是我最想从这本书中学到的。那就是:个人的价值。
每个人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个体的存在需要延伸到上一代人、下一代人和周围人的价值。而观自己,且不说我自己本身的智慧的拙襟,我在必须认真对待自己的生命的同时,就算我所学只是一点皮毛,如果是有所价值的,至少对于自己身边的亲人、友人应是一种建树和付出。
那便是个人存在的价值。
这本书里,作者把书里的人物描写的活灵活现,包括他祖上几代、人物性格特征、事件发展因果都写得清清楚楚,读者从中能够思考人物行为的原由,不像现代学校课本上更多注重的只是汉奸或英雄的**宣传。虽然作者也说谁是汉奸谁是男的,但我认为他希望这本书能顺利出版。有趣的是,当我想到这一点时,我认为中国现行的制度和鸦片战争时期的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根本性变化。至少,从目前中国社会大多数人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仍在经历旧社会的风气。
科技是发展了,军力是强大了,但人民呢?人民仍然是国家统治下最卑微、最弱的群体,是最不民主的群体,甚至是真正为国家一切付出代家的群体。这里,我就不详细说明了。
说说我对书中人物的看法。
道光皇帝。作为皇帝,最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节俭,书中有一句话说他的衣服都有补钉了,我从来没听说过哪个中国的皇帝会穿有补钉的衣服,就连我自己都没做到,何况是个在那个时代像神一样被膜拜的皇帝。君王最重要的品质之一,是要胸怀广阔“能容天下”,这点上道光在我看来还是做得不错的,相比之下他的儿子咸丰显得小鸡肚肠。
他们的错就错在没在发展国家的军事能力,在他的紫禁城里有那么多宝贵的东西,他却从来都不知道。上天从来不是不给机会的,只是你没有去发觉。
琦善。我觉得这个人挺可怜的。我听说他是个大叛徒,但从书上看不出他是叛徒。
倒觉得他是个真性情的人。如果鸦片战争是林则徐禁烟引起的,那么战争就不必发生了。琦善差一点就谈好了,不签那些条约,就没有前途了。然而,有时事情的发展不是个人的。
十万八千里外的皇帝没见过英国人的军靓,如果看见了我想皇帝的决定不会是这样,如果看见了,他会不会第一时间先稳下英国人,然后重点花在引入外国人的先进军备?但是,永远没有如果。
林则徐。我想很多人看到虎门里的烟一定很高兴!但我不这么认为。我想是他一再谎报军情,造成了皇帝的决策失误。
我所想的是,一个不诚实的人,特别是一个会在国家事务中撒谎的人,一个看起来正直、霸到的人,内心是多么的狡猾和扭曲?综观全书,除了他强硬作派的禁烟最后迫使英国人退回海上面临饿死外,我没有看出他对国家做出了什么实际的贡献,反而觉得他是一个不近人情的老头,相比之下,英国的律义显得可爱多了。
伊里布。伊里布和琦善非常相似。他们是被英国大炮吓坏后理性思考的人。但由于他生活在封建制度中,受到封建社会思想的洗礼,他无法理解英国人的行为。
我想每个人潜意识里都渴望生活的自由,但在中国封建社会是不可能的。连自由恋爱都是件伤风败俗的事。所以,当英国人要求释放人质,然后从定海撤走(虽然这是他们上级的命令),虽然他们几乎不相信,但有多少人质是如此重要?
因为浅意识里的对平等自由的向往加上形式所迫,他交出了人质,在张喜的漫骂声中,双方就这样完成了交易。这里不得不说“诚实守信”这四个字的重要意义。
裕谦。无疑是个最要脸面的人。但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他无法接受事实最后选择自尽。
应该说,这样意个有决心的人对战争是非常重要的。不幸的是,这个国家的军事力量太弱了。除此之外,他太狂妄了,以为意志坚定就能战败敌军,却对身边的人对军防的付出嗤之以鼻,不知道他死的时候有没有一丝后悔?
耆英。鸦片战争里要说个**贼非他莫属了。根据书上描述,如果不是他没事找事的补那后面的条约,也不至于点醒老外怎么光明正大的侵犯中国的主权。
虽然这本书用整个封建社会的思维方式解释了他行为的原因,但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不是封建社会的思维,而是他性格上的懦弱和无能。他被外国人的大炮吓破胆了加上性格上的胆小怕事又没有担当,所有的行为和决策都提示着外国人:我怕你了,你不要欺负我就行,你的事情我也不想管。
这样的人,在朝为官,特别是又担任这么重要的事务,是国家的灾难!上天是明白的,所以他晚年死前,也活得很痛苦。
鸦片战争观后感 篇2
中国人民不可欺是事实,但“落后就要挨打”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如果当时的清**不闭关锁国,那我们也不会再鸦片战争中输得那么惨,那么得一败涂地。所以我们要让祖国日益强盛起来,而这个责任就将落到我们的身上。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今天,我在电脑上看了鸦片战争电影。影片主要讲述了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销毁鸦片的骇人听闻的历史故事。
英国人为了侵略中国,所以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那时,中国非常落后,非常无知。我不知道英国人的真正目的是侵略中国。
鸦片是一种慢性毒药,人吸食后浑身无力,而且容易上隐,更别提打仗了,皇帝看到英国人的真正目的之后,就派林则徐来到广州禁烟林则徐利用自己智慧和当地人的团结一心把洋鬼子打得落花流水,仓皇逃跑,这一胜仗体现了中国人是不可欺负的。
《鸦片战争》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为什么洋鬼子不往别的国家输送鸦片呢?那是因为当时中国很落后,所以我们这一代人要好好学习,中国一定会强大起来的。
鸦片战争观后感范文
鸦片战争是历史上的一页,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也镌刻了一段感人的英雄故事。
列强入侵,山河蹂躏,不但没有扑灭人们斗争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烧更旺,虎门硝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三元里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这些闪着光芒的爱国主义动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志气,虽然出现了鸦片战争,如此血淋林的事实,但这不能表明中华的柔软,林则徐.关天培不正在我们中间广为传颂吗?
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祖宗在如此境况下有如此气概而自豪吗?
但也正是这一页,有着弱点和瑕疵,给了中国巨大的屈辱;割地赔款;奴颜婢膝;屈膝投降;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想的更多的是,日本兵轻而易举地杀害我国那么多人,在我国行恶那么多年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高科技尖端**水平的低下,如果当时中国人民有**的话也一定会向日本兵举起反抗地**的!在心里我暗暗下了一个决心,我一定要好好学***更多的本领,为我国开发更多的高科技产品,让中国立于世界强国,不要再受任何国家的侵犯!在这里我也号召全国的人民都行动起来,增强每一个国民的水平,发展每一个科技领域,加速我国的经济发展,为我国的全面发展做出每个人最大的贡献!
鸦片战争观后感范文
故事片《鸦片战争》中的一个个镜头把我们带回到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做为西方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1835年,中国有200多万人吸食鸦片,导致无数人失去家人,沿街乞讨。
林则徐是主张禁烟的清朝大臣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书道光皇帝,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中国恐怕没有能够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了。道光皇帝担心鸦片对他统治的危害,于是派林则徐为大臣到广州禁烟。
1839年初春,林则徐日夜直奔广州,一路上打听情况,掌握了广州的许多贩卖鸦片的情况。一到广州,林则徐便雷厉风行与**邓廷桢、关天培商定整顿水师,加强海防,接着召集所有地方有识之士,揭发逮捕了31名重要烟贩,特别严惩了英国老毒贩颠地,对拒交鸦片的外国商船断绝一切**,三天之内,迫使他们交出了所有的鸦片。林则徐将虎门滩收缴的230万斤鸦片全部销毁,引起一片欢腾
林则徐的所作所为震惊世界,为鬼神呐喊!他真是一个无私无畏的民族英雄。面对亡国的危险和严重的民族危机,他抛下了不幸、命运、荣辱,挺身而出,刺破荆棘,力挽狂澜!
林则徐的伟大功绩消灭了英帝国主义的伟望,大大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林则徐在虎门卖烟的那天,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面对当时最强大的大英帝国,是什么力量让林则徐有了这样的勇气和魄力?这是民族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
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时代,国家和人民也需要像林则徐这样具有民族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好**。我们的国家一定会繁荣昌盛!
鸦片战争观后感范文
我想任何一个**过《鸦片战争》的中国人,一定不回忘记这样一个镜头。
虎门炮台的总兵关天培在开战前,拔下自己的牙齿,让侍从带回祖坟,取出全部家产,用以激励全军战守。无奈夜郎自大、腐败不堪的大清国的**装备太落后了,大炮根本打不到英国的舰船。仅仅过了十个小时,带金锁和铜关的虎门要塞就小时了,全军被毁。关天培满身鲜血,面对蜂拥而至的英军。他微笑着用木炭点燃了炸药。
我想,写到这里看的人会和我一样,在脑海里充满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舍身忘死一类字眼的同时,在心中产生“落后就挨打”的感想。
确实“落后就挨打”这是沉痛的历史教训。这“落后”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英国人的巨型战舰横冲直撞,炮火铺天盖地,手握着还是冷兵器的清军将士尽管英勇无比;但始终改变不了处处被挨打的局面。是啊,作为武将的典型关天培,拔齿入家,不可不谓以死投国,尽散家资,不可不谓义无反顾,笑对死神;不可不谓威武不屈。
然而,精神代替不了物质,据有关史资料记载,150年前的那场鸦片战争,清军官兵无不“马革裹尸”。英雄血洒沙场,有姓有名的如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等等,无名无姓的难以数计。可在英军的坚船利炮下,中国仍不免落个失败的结果。
历史是绵绵无尽的长城。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充满着屈辱,在早已结束了弱国无外交地,香港,澳门回归的今天,千万别忘了“落后就挨打”。
鸦片战争观后感 篇3
《鸦片战争》观后感
11英本2班 19号李金平
记录片《鸦片战争》中的一个个镜头把我们带回到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1835年,中国有200多万人吸食鸦片,导致无数人失去家人,沿街乞讨。
鸦片战争是历史上的一页,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也镌刻了一个感人的英雄故事。
林则徐,他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不怕权力,不顾个人生死,坚决打击毒品,他的精神让我激动。林则徐是主张禁烟的清朝大臣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书道光皇帝,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中国恐怕没有能够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了。
道光皇帝担心鸦片对他统治的危害,于是派林则徐为大臣到广州禁烟。1839年初春,林则徐日夜直奔广州,一路上打听情况,掌握了广州的许多贩卖鸦片的情况。一到广州,林则徐便雷厉风行与**邓廷桢、关天培商定整顿水师,加强海防,接着召集所有地方有识之士,揭发逮捕了31名重要烟贩,特别严惩了英国老毒贩颠地,对拒交鸦片的外国商船断绝一切**,三天之内,迫使他们交出了所有的鸦片。
林则徐将虎门滩收缴的230万斤鸦片全部销毁,引起一片欢腾
林则徐的所作所为惊天地、泣鬼神!他真是一位无私无畏的民族英雄。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他把祸福荣辱都抛之脑后,铤身而出,披荆斩棘,力挽狂澜!
林则徐的伟大功绩消灭了英帝国主义的伟望,大大增加了中国人民的愿望。林则徐在虎门卖烟的那天,是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日子。面对当时最强大的大英帝国,是什么力量让林则徐有了这样的勇气和魄力?是民族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我为林则徐感到骄傲,为祖国有这样的清官感到自豪。
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老百姓因为吸鸦片身体越来越差,连农活都干不了;士兵因为吸鸦片精神越来越差,连**都拿不动了;**因为吸鸦片思想越来越腐败,连国家都可以出卖。鸦片的大量入侵,导致我国的白钱从中国人的口袋流入外国人的口袋,从中国的仓库流入外国人的仓库。中国的金融越来越空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然而,在禁毒运动几近成功之际,林则徐却***诬陷,并被撤职调查处理这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当时,我真的很想冲上前去杀**,告诉当时的皇帝真想——林则徐是个清官。你冤枉了他。然而历史是没有办法改写的。
看完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毒品对我们的危害。它将吞噬我们的身体和灵魂,摧毁我们美好的生活。因此,我们要下定决心,努力学习,成长为一个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我想任何一个**过《鸦片战争》的中国人,一定不会忘记这样一个镜头:虎门炮台的总兵关天培在开战前,拔下自己的牙齿,让侍从带回祖坟,取出全部家产,用以激励全军战守。无奈夜郎自大、腐败不堪的大清国的**装备太落后了,大炮根本打不到英国的舰船。
仅仅过了十个小时,带金锁和铜关的虎门要塞就小时了,全军被毁。关天培满身鲜血,面对蜂拥而至的英军。他微笑着用木炭点燃了炸药。我想,写到这里看的人会和我一样,在脑海里充满他视死如归,大义凛然,舍生忘死一类字眼的同时,在心中产生“落后就挨打”的感想。确实“落后就挨打”这是沉痛的历史教训。
这“落后”是军事实力的落后,英国人的巨型战舰横冲直撞,炮火铺天盖地,手握着还是冷兵器的清军将士尽管英勇无比;但始终改变不了处处被挨打的局面。是啊,作为武将的典型关天培,拔齿入家,不可不谓以死投国,尽散家资,不可不谓义无反顾,笑对死神;不可不谓威武不屈。
列强入侵,山河蹂躏,不但没有扑灭人们斗争的火焰,反而使反帝反封建的星火燃烧更旺,虎门硝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三元里抗英,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入侵的勇气,给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这些闪着光芒的爱国主义动向,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不可欺!
是的,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国人民自古以来有志气,虽然出现了鸦片战争,如此血淋林的事实,但这不能表明中华的柔软,林则徐.关天培不正在我们中间广为传颂吗?
难道我们不应该为祖宗在如此境况下有如此气概而自豪吗?但也正是这一页,有着弱点和瑕疵,给了中国巨大的屈辱;割地赔款;奴颜婢膝;屈膝投降;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我觉得战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是清代社会制度的衰败和经济技术的落后。清王朝处于封建制度的衰败时期,政治昏暗,各种矛盾加剧,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禁锢,使得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财政拮据,军备废弛,**低劣,封建统治自身已陷入严重危机,连其本阶级的有识士都感到面临“末世”,在这种情况下,御外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第二,统治集团昏庸腐败。“时代呼唤巨人,上台的却是侏儒。”鸦片战争当中,清**各级决策者错误频出,上层指挥简单低效,各级**欺上瞒下,导致不知己不知彼,对战局应变低效。
在这两年的战争中,同样的决策失误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这不仅是由于清朝的腐败,也是清朝腐败的具体表现。正是在这种清朝统治集团的情况下,英国的优势才得以显现和发挥。
历史是绵绵无尽的长城。中国百余年的近代史,充满着屈辱,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时期,千万别忘了“落后就挨打”的教训。
鸦片战争观后感 篇4
近期看了《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这本书,感慨颇多。这本书对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以来发生的较为大型的战争或者起义一一作了讲解,也属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一段历史,中国近代历史又是一部反抗外国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的国家被欺负;在这段历史中,我们的人民被羞辱。
但是在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里,总有有识之士的觉醒,伴随着他们不堪忍受腐败无能的清王朝,他们做出的努力也在不断动摇着陈旧的根基,无惧于那些强大的势力,一次又一次地解放人们的思想,试图解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里我想谈谈一些最令人印象深刻的部分。
首先我想说的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在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奉行了很久的闭关锁国的政策,主要还是因为盲目自大的心理,认为其他国家只能围着中国转,没有了中国提供的各种丝绸布料,香料茶叶等其他国家就不能够活下去了,殊不知有竞争才有进步,有沟通才能继续发展,等到后来知道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中国过去在各方面都远远优于西方国家。如此伟大的国家只能继续撤退。它只想安定下来,不再挨打。但尝到甜头的帝国主义怎么能轻易放过中国呢。
我们只能被人用暴力的方式强制打开大门,书中有一句话讲得很正确:帝国主义在中国历来是一面想使中国对外开放,一面又压迫中国,使中国保持落后和贫穷,因而实际上对外开放的程度极低,甚至并不开放。这样,中国只能受压迫,越是开放落后,就很难发展。
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卑鄙的帝国主义将鸦片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尽管嘉庆、道光年间禁令不断,但是运输鸦片的船舶依旧公然地停泊在黄浦江,鸦片就像一个黑洞,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将中国富足的白银吸走,中国在逐渐地变得贫穷。更为可笑的是在那时候居然有的官员提出“变通办理”的主张,主张“准令夷商将鸦片照药材纳税”,也就是让鸦片贸易合法化,使官员们从走私商人得到的贿赂变成国家的税收。真是不可思议。那些是毒品。今天一旦有人感染,几乎不可能放弃。另外,当时的科技医学还很不发达。
那些无知腐败的官员认为吸食鸦片的人都是游手好闲之辈,就听任民间吸食,这实在也算是骇人听闻了。而且这也明显看出了那些官员只是想保住大量流出的白银,并没想过鸦片给整个社会带来的危害,也没想过要去根除鸦片。当然,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总是会有勇士的出现,比如因为虎门销烟而赔上性命的林则徐。
林则徐的大力禁烟运动和一系列政策震惊了外国人。归来的英国资产阶级发动了鸦片战争,从此中国更加受到压迫。至于说,中国的封建皇朝在贸易关系上不以“平等”态度对待外国,所以英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取“平等”。
——这是一种强盗逻辑。强行进入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否认这个国家有权自行规定自己的对外政策和对外贸易制度,企图用武力来取得在这个国家中为所欲为的地位,而称之为要求“平等”,这是十九世纪的作为世界霸主的英国资产阶级的强盗逻辑。即使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借口发动战争。我一直这么认为。
充其量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正好对了他们想要找理由的胃口。因此,我们只能在南京城下签订一个可耻的同盟——这就是近代史上第一个加入中华民族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其实我认为在这里面除了有清政府腐败无能的原因,包括各种守旧势力原本就不同意严禁鸦片,还有道光皇帝,他是一个无论在禁烟问题还是在战争问题上,都没有一贯坚定的方针,只要稍微一遇到挫折,立马就害怕气馁了,既然“战”也不成功,“抚”人家根本不接受,那就只能乖乖地任人鱼肉了。
至于后来的《望夏条约》和《黄埔条约》,它们只是某些东西。看到中国曾经是只老虎,其他国家怎么能不占便宜呢。
接着我想说说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在农**动中也算是一个明亮的星星了,虽然最后也是失败了,但是它起自一个狭小的地区,发展为全国性的巨大势力,成为中国在无产阶级产生以前的历史上的一次最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其实根据当时社会的情形,我们可以发现:
在这个历史阶段,封建地主阶级已经彻底沦陷,在外国侵略者的压力面前,只能起到抑制人民爱国斗争的作用。无论外国侵略者如何欺负和侮辱它,它宁愿与他们妥协,甚至依赖他们生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朝的封建统治者从不把外国侵略者视为真正的敌人,因为他们真正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革命人民太平天国。
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只能在帝国主义面前同受苦受难的人民斗争,却不敢出去。其实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的战绩是挺辉煌的,还提出了《**田亩制度》等政策,可是在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开始狂妄自大,只顾着争抢胜利的果实,以为从此就可以掌控全局了。但随着内乱的出现和矛盾的增多,其实已经埋下了失败的苦果。
不仅如此,它的某些领导人和部队中的游民习气和其他坏习气也是需要改造的。太平天国初期,在从广西到南京的途中,把各种不同来源的农民起义力量统一到自己的内部,融为一体。但在此以后,它基本上只采取了两种办法:
一种是拒绝融合,比如上海起义反对小刀会;另一种是敞开大门,无条件接受。当它发现征兵越来越困难时,就越来越多地采用后一种方法。但这种做法,就像拒绝合作一样,是错误的,正如我们从天地社会的问题上看到的那样。
因此,太平天国看似光明的外表下,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就像一颗大树。虽然它的外观暂时没有问题,但树干中部已经逐渐被侵蚀,变得越来越脆弱。无论是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还是农民的共同压迫,抑或农民的局限和致命弱点,都是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的苦果。
然后我想说的是洋务运动。在洋务运动中,我不想谈它的始末、经验和教训。相反,我在这本书中看到了洋务运动的两个不同之处,这使我非常感兴趣。
洋务官僚买枪、买枪、买船、买军舰,办各种工厂,有一个封建官僚提出反对。由于这派人坚持拒绝任何在封建社会中原来没有的新东西,可以称之为极端守旧派。在洋务派大力兴办学堂的同时,守旧派如监察御史张盛藻、大学士倭仁等人极力的反对下,虽然同文馆还是建立起来了,但是在当时所谓理学的权威人的反对**下,投考的人竟然寥寥无几。
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守旧派的人大都是以“孔孟之道”、“尧舜之道”来反对洋务的,他们害怕“洋学“的盛行将会给传统思想体系带来强烈的冲突,因此动摇封建政治和封建经济体制。而李鸿章却说:“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
”其实,封建官僚中的洋务派和极端守旧派同样都是要竭力维护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他们的分歧不过在于洋务派认为必须给封建主义的统治机器加上一些洋式的利爪,以挽救它的垂危的命运。洋务派的反动目的固然不能达到,极端守旧派以为拒绝“洋器”和“洋学”就能维持封建主义于不坠,当然也只是反动的空想。其实,我倒是认为,极端守旧派对于洋务派的讥讽,有些话虽然说得很尖锐但是却很符合事实,如书中也有说到:
刘锡鸿于光绪元年致书李鸿章,申述洋务派的练兵、理财、造船、制器均无实效。但当然,李克强不愿承认,因为这是颓废政治统治下的必然现象。守旧派总是用各种理由来反驳洋务派的唯武器论,守旧派总是指责洋务派“用夷变夏”但其实他们自己也是投降主义者。
说到底,守旧派在中国封建制度濒于没落,中国社会面临巨大震荡和变化的时候,他们仍想把中国人民束缚在封建传统中,抗拒任何一点新的变化和进步。他们是用比洋务派更加落后的观点来反对洋务派。洋务问题上的又一个分歧起源于福建按察使郭嵩焘,他本是一个同李鸿章一样热衷于搞洋务的人,但是他在一些问题的看法上与李鸿章又有不同,他不认为“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而以为它们富强的根本在于“朝廷政教”;只是因为现在还不能一下子从根本上学它,所以只好先从造船制器学起。
他认为必须像西方那样“通商贾之气”,让商人自由地经营造船、制器等业,而不大赞成官督商办的招商局的那种做法。他还以为“竭中国之力,造一铁甲船及各兵船布置海口”,是谈不到“操中国之胜算而杜海外之觊觎”的。还有例如强汝询虽赞成用新式武器等,但是他还认为西方的强大不只在于武器,他们的官民关系和睦,他们的愿望和志向都很一致,他们的法治简单而严肃……这才是使他们强大的关键。
对此我十分赞同他的看法,说到底我觉得洋务派的眼光还是过于短浅了。毕竟他们最终想要维护的还是封建清王朝的统治。让我也了解到了原来赞成洋务派的人中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他们中许多人的观点既结合了洋务派的优点同时也剔除了洋务派的一些缺点,如果他们也能勇敢地站起来同洋务派对立起来,那么也许历史会改写也说不定。
最后我想简单说说五四运动。随着新文化运动大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逐渐传播,给五四运动的发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19 年的五四群众爱国运动是为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反对**的北洋军阀政府而爆发起来的。
因为在战后,西方列强重新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更是成为了直接的导火索,终于五四运动爆发了,而它的直接斗争目标也得到了实现,随着学生们反抗,工人群众们也奋起了,这更加增添了运动的声势。五四运动的影响是深远的,通过五四群众运动,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次巨大的激荡。坚持资产阶级个人主义观点的人们在运动的高潮中渐渐地退出了斗争,在斗争中最坚决的,能够起领导作用的是开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们。
在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所举起的旗帜是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与个人主义;经过五四运动,介绍、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新文化运动发展为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新青年》杂志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阵地就是这种发展的一个标志。“五四”后全国各地知识青年纷纷成立社团,出版刊物,在仅仅一年间出版的刊物达四百种之多。
这些社团和刊物虽然有各种不同的思想倾向,但除了明确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以外,也几乎都不能不议论社会主义,议论**的社会主义革命,议论马克思主义。
虽然中国仍然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统治下的贫穷、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但是经过五四运动,中国近代历史发生了一个重大变化,中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代替资产阶级而成为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领导者。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从此,中国近代历史展开了新的篇章。
读完这本《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使我对于中国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前的一段历史又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