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教师在授课之前必须精心编写教案和课件,现在又到了他们开始撰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了。在上课期间,教师需要以教案课件为基础进行教学。推荐一篇网络文章,题为“我的祖国课件”,希望大家喜欢。本文仅供参考,希望能为您解决一些问题!
我的祖国课件 篇1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
1、诗歌感情的把握和朗读的技巧。
2、通过合作探究,反复品读,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体会诗歌的深沉感情。
公布研究性预习任务,学生自主选择,自愿参加小组研究活动:
1、诗词组。搜集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词,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名句,熟读背诵。
2、录音组。选择适合本文的背景音乐,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做好配乐朗读录音。
3、资料组。搜集舒婷及朦胧诗的相关资料。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前准备交给学生做,可一举多得,培养综合学习能力。研究性预习重在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学生学会自学,学会与老师沟通,与同学合作。
诗词组、资料组选派代表介绍所搜集的资料。今天我们学习的诗歌就是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板书)。这是一首直面祖国灾难深重的古老历史及严峻现实,而演唱的爱国之歌。
设计意图:课堂上展示学生的辛苦收获,让学生多一份成就感与自信,并为教授新课奠定了情感基调。
1、学生放声朗读,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2、由录音组推荐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评论。教师可参与学生讨论,只要学生分析有道理,能读出爱国深情,即给予肯定。具体朗读的语调、速度、技巧再下一环节讨论探究。
1、请一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第一节。
2、引导探究:把握诗歌的朗读技巧,首先要注意诗歌的意象。在第一小节中找出出现的意象(老水车、矿灯、稻穗)及这些意象的修饰语(破旧、熏黑、干瘪)。
思考:
为什么要选择这些意象及修饰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
诗歌意象的选择与主题、情感有直接的联系。诗歌用了象征的手法,显示祖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所受的苦难,第一小节中的意象给人贫困、落后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3、同学们自由朗读,读出作者的情感。
提问:怎样朗读才能读出情感?同学讨论,教师引导。
4、学生齐读第一节,再次体会作者的深情。
设计意图:这一节教师的引导赏析是为学生后文的自主赏析打下基础,这部分同样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朗读、讨论为主,在教师的引导下感悟文本。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感悟,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教给学生一定的赏析方法,真正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是教,目的在达到不教。
1、依据第一节的分析、朗读的方法,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二、三、四节朗读方法。经过充分讨论后,让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
明确: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有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二节写了痛苦、追求的祖国,感情基调为痛苦、希望,语调要舒缓;第三节写了新生、希望的祖国,感情基调为希望、欣喜,语调要高昂;第四节写了养育、献身的祖国,感情基调为深情、热烈,语调要高亢、激昂。
2、学生个别朗读,学生点评。
3、聆听名家朗诵,轻声跟读。
4、配乐朗诵,提升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这一环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基本能理解文本,把握朗读技巧。并且这一环节,同样重视朗读,采用多样的朗读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探究的精神,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真。
学情反馈: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感悟到了什么?分享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也作为课堂小结。通过反思,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对事物的分析、思辩能力,同时也养成及时总结的学习习惯。
1、背诵全诗。
2、试以某一意想为核心,写一首小诗,主题健康向上。
3、用课内学到的知识,阅读赏析郭沫若的《炉中煤》。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乡课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弹性选择性的作业,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需要,在有限范围之内自由选择,充分释放自己的潜能,此必然会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学习的效率,真正实现作业在课堂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作用。
我的祖国课件 篇2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本节课是全日制普通高中音乐教材,第一册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音乐的第一课时,歌曲学唱。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歌曲演唱在课程标准中占重要地位,它是音乐教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大纲要求,通过演唱及音乐表现来激发歌曲演唱的兴趣。促进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演唱及音乐表现的领域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和表现性潜能。并进一步培养和激发学对祖国的热爱。
二:说学生及教学目标:
对于高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掌握了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但在音乐表现及演唱技巧上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及歌曲内容和结构,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能准确表现歌曲的节奏及旋律特点。能通过自己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演唱技巧及音乐表现力。
3、德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教学重点:能准确并有感情地歌唱。能完美地表现歌曲的意境。
5、教学难点:能在歌唱过程中准确体现出各种音乐符号的作用。能用自己的声音准确表现对歌曲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唱”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歌曲的情绪、演唱方式。通过讨论分析,直观地对比及教师示范的方法,使学生自主地得出结论从而来完成能力目标,最后通过亲身体验,验证结论。
四:说教法: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
播放多媒体课件祖国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同时欣赏歌曲《我和我的祖国》避免枯燥的导入和学唱。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提高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给学生体验及表现歌曲的内动力。激发学生对演唱的渴望。
2、情感体验及对比分析讨论总结法:
要唱好一首歌,必须对歌曲有完整的了解和理解。因此在学唱的同时反复给学生聆听歌曲,使学生对歌曲的旋律,节奏,演唱技巧的处理得到不同的感受。
在了解歌曲的结构及特点的基础上把学生的演唱和原唱在情感表现上做对比。因为学生毕竟不是专业的歌手,在技巧上能灵活运用就可以了。但在歌曲的理解和表现上要达到准确和完美。通过比较分析和讨论总结出演唱时要需注意什么。怎样能用自己的声音更好地表现歌曲。通过教师的指导及示范演唱,使学生正确运用歌唱的技巧来表现歌曲的内涵。
3、引导并参与实践:
小组合作,完成练习。有感情地背唱歌曲。学生互评,师点评。以上几种方法灵活运用可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也更好地提高本课的学习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虽然是歌唱教学,但歌曲的欣赏及音乐实践活动也贯穿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环环相扣的目标教学模式进行。把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演唱的欲望及表现的能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发现自己的演唱才能,从而更加热爱音乐。
我的祖国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会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地词语。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2、学习生字新词。
1、直接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带着疑问读课文,把字音读准。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对课文内容质疑。
4、再读课文,自我解决解题时所提出的问题。
三、指导分段。
1、读课文,依据教师提供的事情情节发展分段。
2、交流分段。
教学内容:
细读课文,体会肖邦强烈地爱国主义精神。
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3课,生齐读课题。
2、自由读第一节,思考,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问题。
3、指导朗读。
⑴谈话。
此时,肖邦的心情可以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就是――(悲愤)。什么叫悲愤?
请你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体会肖邦当时的心情。
⑵自由练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节:
1、谈话:就在1830年11月的一天,肖邦动身离开了首都华沙。他的老师和同学们都为他送行,课文的第二节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2、默读第二节,画出令你感动或印象深刻的语句。
3、交流所画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练习有感情朗读。
⑴出示:
⑵指名读。
⑶你有什么疑问吗?(引导学生提出:埃斯内尔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
学生读书、讨论。
⑷指导朗读。
谈话:同学们,读书要字字入目,要读进去,我们不光要读懂文章的表面意思,更要读出它没直接表达出的意思。这几句话不仅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离别情深,更写出了埃斯内尔与肖邦一样深爱自己的祖国,他为自己的祖国深感悲哀,但他并不希望肖邦离开祖国,忘记祖国,此时还有什么东西比祖国的泥土更珍贵呢?
①范读。
②自由练读、指名读。
⑸练习背诵这几句话。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虽然肖邦离开了自己的祖国,可他的心时刻都和祖国相连。
1、自由读3、4自然段,思考:什么事使肖邦“悲愤欲绝”?什么叫“悲愤欲绝”?
2、他又是怎样做的?再读第三段,找出有关语句,读读体会体会。
3、集体交流。
4、师述:第四节是按“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请大家读一读,体会它的写法及肖邦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思念祖国的情怀。
5、感情朗读。
五、学生第五小节。
过渡:但由于疾病的折磨,肖邦于1849年10月逝世。
1、出示:
弥留之际,肖邦……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2、提问:什么叫“弥留之际?”肖邦的遗愿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指名回答。
3、进一步深入读体会。
2、背诵第二节。
二、练背第二节。
1、先复习上节课所背的部分。
2、自由练背其余部分。
3、练背全节。(根据提示背:告别亲友――咏唱送别曲――老师叮嘱――接杯离去)
三、小练笔(写读后感)。
1、回忆课文给你感触最深的地方,说明原因。
2、谈谈对肖邦这一人物的看法。
3、回忆你还知道哪些爱国人世的爱国表现。
4、练习写作。
我的祖国课件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这个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叫做“土地情思”其内涵是爱国思乡。
(1)学习本课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角度来看,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加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在熟读背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魅力。
(3)学习这一首爱国诗篇,让学生抓住诗中饱含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深入领会诗歌的情感内涵与思想意蕴,可以为后面我们组织的以“祖国在我心中”为主题的诗歌朗诵活动做好准备,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学情分析
1.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对诗意的了解往往停留在诗的文字层面上,不能挖掘品味出诗的深意,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可以在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的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味出诗意。。
2.学生认知发展分析:诗是很情绪化的文学作品,诗人写这首诗是离不开当时的社会背景的,而学生对于这首诗所产生的背景并不是了解的很多的,所以他们很难和作者在情感上达成共鸣。因此要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这首诗必须扼要介绍时所产生的时代背景。
3.学生认知障碍点:学生形成本节课知识时最主要的障碍点就在于现在的学生是很自我的,爱国这个话题并不是他们太感兴趣的,所以我们在导课时一定要激发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投入进去,才会读好诗,才会深入理解诗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在学习中理解诗歌的意象美、语言美等特点。(2)了解朦胧诗的特征和创作背景。(3)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诗歌的韵律美、意象美、语言美。(2)在读中领悟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在读中质疑探究、有所发现。(3)用合作探究的方式释疑。(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解读。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2)激发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情感。
2.把握诗中蕴含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3.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为中国古典诗歌而自豪,因为它凝练、隽永,是多少年沉淀的精华。但这还不是中国诗歌宝库的全部。一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新一代诗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感受着新时代的清新气息,创作了一大批精彩华章,装点了中国以及世界诗坛的盛装。欣赏现当代诗歌,我们会得到另一种美的熏陶、情的感染。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朦胧诗人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领略它别样的审美特征。(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舒婷,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双桅船》(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
三、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学生默读,疏解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2.学生听读课文录音,揣摩诗歌内在旋律。
教师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3.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
4.学生有感情诵读全诗,思考:
(1)经历了“xxx”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
(2)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3)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
(4)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5)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学生思考后精彩回答,教师点拨:
(1)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与祖国一起经受苦难,并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承担起为祖国取得“富饶”“荣光”“自由”的重任。
诗人通过一些具体事物来表现这种情感,如“老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象征着祖国饱经风雨而依然具有顽强活力的特点。
(2)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意象。这些意象象征了祖国落后的经济、落后的文化和多年蒙受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在灾难中艰难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的形象。
(3)第二诗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飞天”是宗教传说中的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备受尊崇,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
(4)第三诗节中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5)第四诗节中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涛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诗人将抑制不住的强烈感情化作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愿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去取得她的“富饶”“荣光”和“自”,去实现她的伟大理想。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的献身精神,使诗的思想为之升华。
5.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明确: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
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
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
四、研读,探究品味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合作探究: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舒婷的诗往往在曲折委婉的抒情中表达真挚的心声。这首诗的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人学习小组合作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xxx”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
(2)《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3)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写祖国的过去。诗人写的虽是贫穷和苦难,情感中却始终流动着对祖国的挚爱、依恋和赞颂。
例如:“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存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以上种种,都是对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的赞扬。
2.学生集体深情诵读全诗,自由续诗。
请学生发挥想象,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
五、课堂练习
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
思念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颗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
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情思。
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
①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②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
2.①时间缓慢②距离遥远
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从十 年 浩 劫中生活过来。有着太多坎坷经历的诗人舒婷更能体会出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面对凝聚着灾难和获得新生的祖国,自然地产生出一种为个人不幸而悲伤、为祖国不幸而忧虑,同时又有对个人与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就是表达诗人这种理念与心声的动人乐章。热爱祖国、歌颂祖国,不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民族振兴的精彩传唱。我们有理由、有信心唱得更响、更亮。
我的祖国课件 篇5
1、感知中国当代诗歌物中见情、情景交融、意味隽永等特点。
2、理解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体会意象运用的特点。
3、初步学会欣赏诗歌的情感美、含蓄美、意境美。
1、理解诗中的意象组合,体会诗中包孕的思想感情。
2、把握诗中蕴涵和象征的社会内容。
1、放录音。
2、制作多媒体课件,重点在诗的意象理解上作一点适当的画面把诗意转换为画意。
电脑显示卞之琳《断章》。同学们畅谈对这首诗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导出“朦胧诗”。
1、鉴赏诗人新颖丰富的意象。
2、理解诗人复杂热烈的情感。
1、配乐朗诵,电脑显示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节,其余同学思考: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
同学回答,教师明确:
在第一节中,诗人创造了“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等五个意象。(电脑显示)
明确:这些意象唤起人们对往事的痛苦回忆,说明祖国长期以来处于贫穷和落后的状态。
问: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一节中的几个意象制成 MTV 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学生畅所欲言)
问:作者用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沉重、缓慢、低沉。尤其“祖国啊”三字,是其感情的凝聚点,因此我们应以有声的诵读传达出这种无声的情感。
明确:不是。本节既写出了人民的痛苦又写出了人民的希望。
问:哪一句写希望?“是‘飞天’袖件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明确:“飞天”袖间的花朵,美丽诱人,但尚未落到地面。这希望太渺茫,但毕竟有了希望。所以比喻人民心中渺茫、难以落实而又从未消失的对幸福未来的希望。
问:联系上下节,说说本节在全诗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明确:本节为全诗情感结构上的转折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以下的诗句开始出现亮色和激情。
明确: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忧民的情绪转化为深深的悲怆,情绪强化深切。
第三节:
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是否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第三节的感情色彩由悲哀愁苦一变而欣喜亢奋。与上一节形成鲜明的对比。
明确:本诗写于1979年,古老的中国从迷梦中苏醒,从苦难中奋起。共产党领导下的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伟大斗争,正在逐步实现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和理想。诗人为此兴奋不已,感情由低沉叹息转向亢奋热烈。
明确: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电脑显示图片)
联系背景,谈对“神话的蛛网”的理解。
明确:读出欣喜之情,“祖国啊”三个字要读得高亢、热情洋溢、激情喷薄。(学生齐读本段)
明确:第四节抒发的感情紧承上节,但程度有所加强,诗人的感情达到了高潮。
明确:在本节诗中,诗人再次强调了“我”与祖国唇齿相依、不可分割的关系。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洋溢着深沉而真挚的祖国之爱,表达的是热爱祖国这个古老的话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锦绣满腹、才华横溢的爱国诗人,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构成了中国诗歌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诗魂,例如: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郭沫若《炉中煤》、艾青《我爱这土地》、闻一多《祈祷》《发现》《一句话》、蒋光慈《哀中国》(电脑显示)
著名杂文家、诗人邵燕祥写过这样一段话:“自然界里不能没有花。没有花的地方是荒原,是沙漠。人间不能没有诗,诗歌是人生命的花朵。”“让我们作诗的知己吧!让无数珍贵的生命的花朵,带者灵魂的闪光、思想的色泽、感情的汁液,融入我们的生命,使我们的精神世界永不成为沙漠和荒原吧!”通过学习欣赏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让我们向诗的知己迈进一大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