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格式是什么样的呢?仔细品读作品才能写出更有温度的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引发我们对于影视作品主题,立意的思考和联想,经过励志的句子小编的精心挑选和编辑我们终于呈现了最新的“雾霾观后感”,点击收藏按钮以保存本网页网址!
雾霾观后感【篇1】
当早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彩照进来时,显得病恹恹的。打开窗,看见厚厚的雾霾象敌人似的在攻击太阳,让他好象大病新愈般。
本来今天完全是一个郊游的好日子,却被这雾霾弄得只能待在家里。外面的行人几乎都戴了口罩,生怕雾霾来威胁自己的身体。英国上次发生了一次很毒的雾霾,治好它花了十多年。我们是不是也要花几年的功夫把它治好?明明知道有雾霾,为什么一些工地在努力地干活?我想到对面的房子若隐若现,汽车在一片灰蒙蒙的地方前进着。雾霾越来越大,不敢在室外活动,所以选择开汽车,汽车排放的尾气又增加了雾霾的严重性,就这样一直恶性循环。
此时,我想对小鸟说对不起,我想对白云说对不起,我更想对太阳说对不起。身为大地的主人,我们没有尽自己的一份力保护地球。都怪我们的自私,为了图自己的方便和肥自己的腰包而不停地破坏地球。我希望早晨的第一缕阳光射进来时,让它充满活力,而不是死气沉沉的感觉。
太阳,对不起。但原我们能还你一个干净明朗的天空!(俞思远)
向大自然道歉——感受雾霾有感
雾霾观后感【篇2】
最近,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引起了巨大反响,雾霾笼罩,连呼吸都成了奢侈。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并且通过柴静的行为来告诉我们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柴静的《穹顶之下》是我唯一一个没有使用快进,从头看到尾的国产纪录片。不夸张说,它代表了我看过的国产纪录片最高水平,值得每一个生活在雾霾阴影下的国人观看。柴静在片中讲述了三个问题,什么是雾霾,造成雾霾的原因,我们该怎么办。
《穹顶之下》获得大众支持的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多数批评来自质疑片中内容是否科学,结论是否严谨,提出的政策建议是否有效。尽管这些批评有它们各自的合理性,但我认为瑕不掩瑜,并不影响《穹顶之下》成为一个经典的雾霾科普片。毫无疑问,中国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到了严重影响每个人生活的程度。尽管雾霾是否造成癌症发病率上升等问题还存在争论,但以此否定《穹顶之下》,我以为属于见木而不见森林的做法。而且柴静在处理这些问题时也表现得比较严谨,我在本文最后会对这些问题简要谈谈看法。这个文章重点谈《穹顶之下》反映的两个重要经济问题。惊讶的是这些问题在讨论中并没有受到多少重视,但我认为它们是这个新闻调查的核心贡献。
《穹顶之下》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大胆批评了中国政府在环保方面的两个硬伤。第一,该伸手的管理的地方没有出手,造成环境严重恶化,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第二,不该伸手的地方手伸太长,以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为理由鼓励和发展了一批污染严重,效率低下的企业。
雾霾观后感【篇3】
正如柴静所说:我们不怕死,但也不想这样活着。我希望做点什么,因为我生活和我的家人都生活在这个灰色的穹顶之下。
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虽然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雾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这是一个母亲的发现。
柴静透露,她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她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后,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
柴静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
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我把这些也呈现出来,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记得儿时我眼里的郑州是绿色的,绿的洋气也很具体,绿得文化路上只剩下满目的绿荫如盖,xx年过去了,这个城市变化了很多,包括她的空气。
雾霾观后感【篇4】
看完柴静自费百万做的雾霾真相调查,脑洞大开。忽然醒悟,过去所看到的黑,是局部的黑,现在的黑,则是系统性的黑,黑到了这个国家的骨髓里,黑的简直让人绝望。过去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今有人在努力打破这个黑箱子。
柴静的自媒体视频好像让中国人第一次知道自己生活的国家是什么样的。这还只是解析了环境中雾霾的一角冰山而已,去触碰一下金融、医疗、教育、宗教、科研等其他领域,会发现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雾霾。我们以为了解自己的国家,其实一无所知。
看了柴静的《苍穹之下》,我的看法是: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这部片子还是非常直观地让大家看到了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带血的黑色利益链条上有官员、矿主、种种吃煤的人,包括自身是底层且强迫童奴干活者。大多数中国人唯一的柔情留给孩子了。柴静因母亲之忧,拍了这部片子,以孩子作为切入点,希望让坚硬的人心有所触动,如果你居然认为是煽情。你就享受雾霾吧。
柴静关于雾霾的专题纪录片《穹顶之下》,是一部不错的雾霾科普片,如果说数据之类让观众不能产生直观印象,那么当她谈到自己找北大实验室主动要求当实验者时,研究员告诉她这个实验没法做,因为实验时要设一个伦理安全值,结果是实验室的空气比外面要好。这个细节,足以让中国人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生存环境的危险性。
国人共享一国空气,无人能够逃避。在社会共识严重破裂的今日中国,这一问题本应最容易达成社会共识,但对柴静纪录片的相关讨论,表明中国社会已完全无法取得任何社会共识。
各种指责很多,柴静的纪录片表明官方已经可以熟练利用互联网舆论进行官民互动,是好事。片子传递出的价值观,也是好的。片子也是好片子。有人为柴静的未来担心,那真是没看懂整个故事的情节:
1、新环保部长刚刚上任。
2、视频一出,人民日报等官媒力推。
3、多位现任官员在片中接受采访。
4、反腐矛头已经对准两桶油。
5、之前网传两桶油要合并。
6马上要开两会了。
最强烈的意见是:柴静背后有支持力量,那就是广大人民群众。中石油、中石化的产品造成污染,其实是个老问题。多年来各地民众反抗的PX项目,基本都是中石化、中石油参建的。潘岳当年批评大型国企石化所建项目不少高污染项目,且建在江河旁边,是造成水污染的元凶之一。但雾霾的出现,据说有汽车尾气、工业污染排放、冬天取暖用煤、农村燃料种类等多种原因。因此,说《穹顶之下》是对准两桶油而来,实在算是超级发挥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