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你是否需要一些实用的范文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奥兰多读后感(分享十二篇),请阅读后分享你的朋友!
奥兰多读后感(篇1)
第一层是时空、性别、身份自由的跳脱叙事,奥兰多就是变化本身。我在阅读一本似是而非的传记,赞ta下笔自如,在落叶羽毛间瞬移时光,也知ta偶尔详略不周,因此更显特别。
第二层是变动中的不变,即“奥兰多”性格中较为稳定的趋向,也是借传主“奥兰多”之口的自我宣言。无需更多解释,只展现那一如既往的纯良美好、对不同性别的等而视之,只需知道“奥兰多”读书、写作、遵从感受、热爱自然与生活,葆有温和,但厌恶潮湿或干冷的时代氛围。这一个“奥兰多”就像日记里窜出的精灵,更多是一种观点而非一个符号,是一种明确的倾向而非一个模糊的人物。ta真实有趣,也常常苦恼。
第三层是传记作者身份的自我暴露,其中有过于明显的细节“开脱”,还有同种属性的作家心事,比如乐于阅读而苦于写作的普遍匮乏,比如文明的伪装与冒称才华,比如对文学梦想的执念与少时的《大橡树》。这里是作家对作家的理解,也是传记作者忍不住要强调的。
第四层是作家异常直白的自我解构,她站出来以自白带领读者的感受,开门见山地说出自己对名望的不屑,而对作品早有定论。言语间清醒独立,绝不问读者之思。
第五层时,作者越是解构,越是疑惑,此时的意图已从一开始的自我探索发展为自我表达,又从自我表达返回到自我探索。在众多个“我”中寻找主导,然而“我”有无数面的身份与形象。于是“奥兰多”正式完全而稳健地从观点输出口还原为作者的人格,于是多个人格在时间长河中汇合,统一出一个历经世事沧桑而仍然保持感受的“奥兰多”。最开始是玫瑰少年,最后,依然是。
应当还有第六层第七层与更多更多,然而我的阅读体验掉进第五层了。
奥兰多读后感(篇2)
内容简介:本书《疯狂奥兰多》的故事即是以查理曼率军抵抗北非摩尔人入侵为经,再以数个杰出勇士所从事的诸多冒险为纬交织而成。奥兰多并非唯一的主角,贯穿全书的尚有与奥兰多齐名的瑞那多、际遇不凡的艾斯多弗、英勇多情的罗吉耶洛以及两位不让须眉的巾帼英雄:至情至性的布莱德梦和威震中东的女战士玛菲莎。这几位主人翁除了拥有过人的武艺及勇气外,在保家卫国、为护教而战的过程中,更不断发生奇遇、冒险、见义勇为、比武挑战、斩妖除魔等事迹。
疯狂奥兰多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最浪漫的文艺复兴爱情史诗。以法国中世纪名诗《罗兰之歌》为蓝本,参考数百年间诸多诗人对查理曼大帝及其勇士的歌咏,融合而成此一格局恢宏的传奇故事。古斯塔夫·多雷被公认为数百年来最成功的插画家。其作品中如同梦幻般的壮观不仅影响了后世的版画制作,对20 世纪电影和现代电脑绘画等艺术领域也有深远的影响。首部经典插图珍藏本,最浪漫的文艺复兴爱情史诗。
疯狂奥兰多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一本独特的书,它是一个自己的世界,人能在其中随意旅行,进入,走出,迷路。卡尔维诺对《疯狂的奥兰多》的独特解读,竟是精选的,穿插着原诗精彩片段的一篇篇简洁而富有激情的小说。读了很多卡尔维诺的作品,他本身的存在还是和印在译林版红红绿绿的封面开头那句话一样,“只有作品有价值,因此我不提供传记资料,我会告诉你你想知道的东西,但我从来不会告诉你真实。”俨然一个神秘主义者,从那句句子里我只认识了一个克罗齐,那么好吧,至少给我们一张书单吧,因为卡尔维诺不单单是卡尔维诺,还是他的许多先驱者。他留下来的......
奥兰多读后感(篇3)
最近几天,以每天一部老电影的节奏看一部欧美片子,舍不得看完一部,不经回味又看一部的快捷速度,必须关掉屏幕,安静的在脑海中回放感动自己的镜头,细细咀嚼来不及消化掉的那些画面优美,放着耀眼光芒像诗歌一般的的语言,尤其英剧中古老的建筑、雕刻精美的家具、优雅得体的服饰、绚丽多彩的花卉,主配角人物的举止姿态,每个位置都是精确准确的合理,定格在任何一组镜头,都是一幅美的眩目的油画,拍得真精致,经常在这种有美感有内涵的场景里浸泡,觉得自己的审美也越来越开阔而富有想像力。
其迥然不同的思维和我们饱受儒家文化滋养形成的刻板守旧,自我压抑的拘谨碰撞出来的思想,令自己眼界大开,让我这个最平凡普通的女子,也能够直观立体的了解到另外一个世界的风土人情。好悲哀我们国产剧那些充满市井肤浅、喧嚣叫嚷的现实连续剧,离奇怪诞、脱离史实的抗日片,或者处处心机、装疯卖傻的穿越剧,如何启发人的心智?
今天看的是很多年前读过的弗吉尼亚?吴尔夫的小说《奥兰多》改编的电影《美丽佳人奥兰多》,其实这也是部穿越剧,中性的主人公年轻时是男儿身,是伊丽莎白的宠臣,女王去世后得到丰厚的财富和显赫的地位,容貌蜡封不会变老,先后穿越过寒冷久远的冰川沙皇时代的爱情,驰骋过遥远神秘东方的政治风云,穿梭于英国文艺复兴的文明,曾经对诗歌痴迷却被嘲笑讥讽无病呻吟,恢复到女儿身后,因当时相关法律的规定,她所拥有的一切都将被收回,除非她是男人或者有自己的孩子,在她万般无奈之际,遇到了名叫自由的男子,风度翩翩像风一样来去自如,打算和他生个孩子,自由"却告诉她,做女人不一定非要把一生的精力全部放在婚姻孩子身上,用传统女人的美德困守自己,可以找个情人慰籍感情,漂洋过海寻求自己渴望,让主人公思想澎湃,踯躅徘徊,却没有勇气走出,之后她又经历了战争年代,终于来到20世纪,拥有了独立的工作,成为现代女性。
整个故事就是一部完整的女性发展史,短短的一部电影,略显匆匆,却足以展现女性在男权主义至上的时代里生存的制约束缚,卑微低贱的真实状况。女人是诗歌艺术中完美歌颂的主角,也许艺术就是丑陋无聊的现实生活中追寻不到而产生出来的想像吧,真实的生活里女性琐碎平庸,受教育低下或者接受教育后仍然期待以结婚生子,回归家庭为结局,没有继承财产的资格,贫穷而弱势,想追求平等自由,必须要忍受世俗的嘲弄排斥,需要付出绝大的勇气,承受精神上的压力和困窘。
这样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女人也有很大的启发性,虽然我们不会像自由提倡的那般绝决彻底抛弃婚姻,因为和谐的婚姻还是会带给我们幸福和稳定的安全感,毕竟情人关系终究对女性不公平,无论生理或者心理方面,女人衰老速度远远高与男人,终究会产生孤独寂寞的虚无感,而且有个满足自己母性心理,全身心欣赏孩子成长的过程也会产生成就感。
我们不必费力的像男人一样生活劳作,行为处事,高谈阔论。如果真的像男人一样,失去女性的特质,也是一件令人惋惜哀叹的事情吧。
但是我们的确可以除了关注家庭孩子之余,做自己理想中那个女人,摒弃世俗关系中那些浪费生命的应酬和人情理短,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读书,旅行,装扮自己,欣赏高雅的艺术,结交可以提升自己的有趣的朋友,成为和岁月一起沉淀厚重的有意义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