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我们的灵魂仿佛得到了升华。 透过文字勾勒出自己内心的世界,可以让我们更了解自己,作为今天的阅读推荐我们特别推荐这篇“做人与做事读后感”文章,希望你能从中找到有用的内容!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1)
决定看卢勤的书,是因为自己一次深夜里看电视,听了她的讲座,被她的观点吸引。我上网浏览了关于她的介绍。这是我国教育界着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她30年如一日地向广大的家长和少年读者奉献她的爱心。人们称她为"知心姐姐",这就是卢勤。
《做人与做事》是一本青少年思想品德和价值教育的读物,作者卢勤凭借着多年从事少年儿童教育的经验,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探讨了当代少年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这本书行文流畅,娓娓道来,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为一体,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素质教育读物。
学习做人与做事,不仅孩子需要,家长也需要。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有两个部分:"写给孩子"、"写给爸爸妈妈",是一本孩子和父母一起读,进行互动教育的好书。它告诉我们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起平坐",学会与孩子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的独立倾向也在增加,他们对周围的现象和父母的言行有了自己的看法,性格更加成熟起来。这时,家长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处理一些事情是必要的,家长要学会与这一时期的孩子沟通的技巧,观察、倾诉、关注、理解、鼓励,注意自身的语气、声调,讲民主,使孩子感到个人的人格受到尊重、平等,才能与家长倾心交流。我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最具有影响力,成人的观念直接影响孩子情感、思想的发育。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殊不知父母的每一个小节孩子都看在眼晨。学生在学校里所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回到家被父母的一两句话抵消了。这无形中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了不以为然的态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认为孩子与父母、学校要互动才能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否则单方面针对孩子的教育将难以奏效。
读完此书当自己开始接触及了解这位教育专家的时候,我感叹自己的浮躁,惋惜自己的肤浅。从她的身上感受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科学的态度,更是诲人不倦的爱心。早期智力开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早期思想、品德及情感的培养,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重要。因为它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确定方向并提供动力。
《卢勤语录》
当代的孩子不缺钙,不缺别的,而是有四大缺失:是缺失微笑,缺失精神文化,缺失亲情沟通,缺失成就感。
家长应该知道这几点:成人比成功重要,成长比成绩重要,付出比给予重要,对话比对抗重要,激励比表扬重要。
一个人能把他少年时想做的事情做好,坚持下来,他是幸福的。
不要把财富留给孩子,要把孩子变成财富。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2)
今年暑假,我在家里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是“知心姐姐”卢勤写的,书的名字叫《做人与做事》,《做人与做事》读后感150字。《做人与做事》是“知心姐姐”全面地反映了她的家教理念。“知心姐姐”以她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写作风格,对大家十分关心的少年儿童教的重大课题,深情娓娓的讲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阅读完这本书,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比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都感到苦恼,并不快乐。许多家长也因为孩子苦恼而感到更加苦恼,读后感《《做人与做事》读后感150字》。孩子们感到学习负担太重,学得太苦太累;感觉不被理解,父母的要求太为锁。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好事不容易,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更不容易。能不能做到,就要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了知识,有了基本的技能,就能做事,但不一定就能做好事。做事能否有益于人民,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力争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无论做好了还是做坏了,都要对自己说一声"太好了,我能行。"不能说"太糟了,我不行。"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3)
在人的一生中,能够立自身根基的事不外乎两件,做人和做事。做人是一门艺术,俗话说"想做事、先做人".而做人应该是为做事打下基础,做事才是一种人生目标。
书中讲到的做人和做事的方法,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是一种姿态,而高调做事是一种境界。书中提到了姿态、心态、行为和言辞要低调,心志、行动、思想和细节上要高调。
现今社会会做人的实在太多了,从小被教育要懂得在这个社会上"做人"的奥妙,但真正能做到低调做人的并不多。低调做人不仅可以保护自己、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也可以让人暗蓄力量,悄然潜行,在不显不露中成就大事。但低调做人并不是什么事情都退在后面,应该是不招摇,处事不耍小聪明,而是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拿出本事,乐于助人。这样当你需要帮助的时候,才有人愿意帮助你。
高调则是一种积极向上、乐观洒脱的心态,是一种雄心与气魄,是一种高标准、高姿态的做事风格。如果你有了目标,那就立即行动,不要找任何借口。认真的去完成工作,将事情做细,任何成功,都是从小事一点一滴累积而来的。脚踏实地的做好基础工作,才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最后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总结,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4)
读了《做事先做人》这本书,感触很深。这本书每篇都从一个方面阐述了做事与做人的道理。它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告诫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先做人,后做事。
一是要做心胸宽广的人。要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看问题,任何事情,都要站在对方的立场看一看,反过来,可以检视自己有什么疏漏。“善解人意”正是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的具体表现。要多考虑到别人是怎么思考的,不要把自己的观念、意志强加给别人。站在对方立场想问题,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别人、接受别人,有利于团队精神的打造。
二是要做热情真实的人。热情真实是做人的美德。千年修得同船渡,说的就是在一起工作是一种缘份,大家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学习,同一个环境,需要的是和谐共处,少一些虚伪,多一些真实。尊重周围的人,忘掉你是在恭维,确实认为他们是最好的。人让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每个人都需要尊重,每个人都要尊重他人,人与人之间推心置腹,共同打造“人心齐泰山移”的战斗堡垒。
三是要做谦虚好学的人。不要表现得比别人聪明。满招损,谦受益。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在不同方面的认识是不同的,不能因为在工作的某个方面我做得比别人好就骄傲,很多时候我们还是需要向别人学习的。
四是要敬业的人。要按照“对待工作要有激情,谋划工作要有思路,开展工作要有目标,推进工作要有力度”的要求,发扬敢想、敢试、敢拼的精神,去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低调做人、高调做事》一书,颇受教育和启发。该书从多个角度对如何做人、做事进行了诠释,文章生动、形象、通俗、易懂,是一本难得的好书。
本书强调,低调做人就是要在姿态、行为、处事、话语等方面保持低调;高调做事就是要高标准、高目标、高要求、高志向、高姿态,积极稳妥做事。这一低一高,是一对反义词,互反互通,异曲同工,既对立又统一。两者互为补充、相互促进,蕴含着人类生活、生存的哲理。也正如此,两句话成为励志者的修身术、成功者的座右铭,也是我们为人处事的黄金法则,是人们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至理。
通读之后,体会最深的是,无论低调做人,还是高调做事,关键在实。仅有高调和低调还不够,"低"和"高"之间须有"实"作为两者的桥梁,二者才能殊途同归。做人不实、做事不实,将一败涂地,虚、假的东西既害人害己,更祸国殃民,古今中外,其例子不胜枚举,教训极为深刻。"实",从字面理解,即真实、真诚、充满、实在、诚实,与虚相对,哲学上即为客观存在的事物。对于做人、做事来说,"实"就是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做事。只有"实",才能做人低调而有所建树,只有"实",才能高调做事而不空浮于上。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6)
《做人与做事》是一本青少年思想品德和价值教育的读物,作者卢勤是《中国少年报》"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她凭借着多年从事少年儿童教育的经验,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探讨了当代少年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
学习做人与做事,不仅我们需要,家长也需要。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有两个部分:"写给孩子"、"写给爸爸妈妈",是一本我们和父母一起读,进行互动教育的好书。它告诉我们家长要放下架子,与我们"平起平坐",学会与我们交流。
每一个人的心灵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门叫 "我能行",另一扇门叫"我不行".
走进"我能行"大门的人,在"我能行"先生的引导下,个个都充满自信,人人都有成功的经验,能够抬起头大胆的往前走,有勇气迎接风雨,乐于在困难中微笑。
走进"我不行"大门的人,在"我不行"先生的影响下,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自卑地低着头走路,遇到一点困难就想往后退,即使成功的机会到来,他们也抓不住。
香港小学生叔雨趴在桌边,有一天仔细观察一只蚂蚁吃蛋糕的过全程,发现蚂蚁的身躯虽然渺小,可精神却很伟大。
叔雨是这样写的:
只见那可怜的小东西在桌面上蠕动着,好像很疲倦似的,我暗笑它无能。它不停地用触角小心翼翼地向四周探索,它们像要找什么东西,犹如一个猎人在寻找猎物似的。终于,它找到它的"猎物"--一快小蛋糕屑。它认真地围着它心目中的庞然大物爬来爬去,好像为难了。忽然,又一只蚂蚁来帮忙了,可它们怎么搬也搬不动……它们把触角碰了碰,好像在发信号呢!不一会儿,一大群黑乎乎的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爬过来。到了蛋糕屑旁,它们立刻分散了。有的用头顶,有的用背托旁边还有一只大蚂蚁,仿佛在指挥呢!很快地食物被架起来了,也向前移动了。当它们好不容易才把蛋糕屑抬到桌边淘气地把蛋糕屑放回桌子中心。我顿时产生了一个怪念头,我满以为那些蚂蚁一定会泄气了,可出乎我的意料竟回来了,毫不犹豫地重新开始,好像不达目的绝不罢休。我被它们感动了。
一只小蚂蚁都有它的伟大之处,何况我们人呢?
人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动物,是人创造了这个多彩的世界。人类伟大的力量,是由没个人的伟大之处组成的。所以你要相信,自己是很伟大的,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发现!
怎样才能做到"我能行"呢?北京崇文区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总结出了8句话,很值得借鉴: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
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
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
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着名青少年教育工作者"知心姐姐"卢勤在《做人与做事》一书中提出了"快乐人生三句话":"太好了"、"我能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娓娓道来,没有说教的痕迹,在中小学生中广为流传,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别小看了这三句话,它们甚至能影响我们的一生呢!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7)
《做人与做事》这本书是卢勤写的,卢勤是一位知心姐姐,当我看她的照片时,我觉的她很爱读书,她和我们班的班主任老师一样和蔼可亲。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活着,总要做点事。无所事事,虚度年华,是最没有出息,最没有价值的。做点什么事呢?做点令人满意的事,做点对人民有益的事,做点使他人生活更美好的事。一句话:做点好事,不做坏事。做好事不容易,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更不容易。能不能做到,要看个人的综合素质。有了知识,有了基本的技能,就能做事,但不一定就能做好事。做事能否有益于人民,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因此,只做好事,不做坏事,其更本还在于要学会做人。这更让我明白了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创造。
在这本书中,我喜欢这几句话: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这几句话让我想了很久,体会了很长时间,卢勤姐姐让我懂得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她的言语让我在生活中找到了目标,有时候一句话能影响人的一身,我希望这句话能影响大家、激励我们前进。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8)
感恩心是一种永不泯灭的美德,由感恩心生出的责任感是人类永不消失的精神。
感恩做人让你生活美满,责任感做事让你工作顺利,无以感恩是做人的根本,负责是做人的准则,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恩,那他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和快乐,他的人生道路将会越走越窄,如果一个人不主动担当责任,不懂得付出与奉献,那么他一时成功了,也很难有长远的发展,做人要懂得感恩,只有常怀感恩的心,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才能获得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要学会宽容,对待别人要宽容,有了宽容心中就少了一份怨恨,才能享受到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带来的乐趣和温暖,
其次,我们要学会理解,理解别人 才能理解自己,遇到事情多为别人想一点,为别人想多了,别人才会为你想,所以我们要怀有一颗感恩的心,遇到困难不要发牢骚,抱怨,遇到不公平的事,一颗宽容和理解的心,去对待,你的生活就会无比轻松,对待身边的人和事,要心存感恩,对待工作要有正确的态度,就是积极的感恩心。感谢工作给予我们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我们要把工作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来做,首先要感恩上司,感恩父母,感恩客户,感恩同事,并且也要感恩自己,只有心存感激才能把事情做好。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9)
作者:文轩
今年暑假,我在家里读了一本书,这本书是“知心姐姐”卢勤写的,书的名字叫《做人与做事》。《做人与做事》是“知心姐姐”全面地反映了她的家教理念。“知心姐姐”以她贴近儿童,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写作风格,对大家十分关心的少年儿童教的重大课题,深情娓娓的讲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阅读完这本书,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比如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健身,学会审美,学会创造,更重要的是学会做人。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都感到苦恼,并不快乐。许多家长也因为孩子苦恼而感到更加苦恼。孩子们感到学习负担太重,学得太苦太累;感觉不被理解,父母的要求太为锁。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好事不容易,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更不容易。能不能做到,就要看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有了知识,有了基本的技能,就能做事,但不一定就能做好事。做事能否有益于人民,关键在于是否有理想,有道德,有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因此,我们要力争做好事,不做坏事。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相信自己,无论做好了还是做坏了,都要对自己说一声"太好了,我能行."不能说"太糟了,我不行."
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做任何事情都要对自己有信心.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10)
有件偶然发生的事,虽然已经过去多时了,但在我脑海里还是挥散不去,若隐若现,让我怎么都忘不了。
那是一个非常寒冷的冬天,外面下着大雪,爸爸妈妈去上班了,家里就剩下我和奶奶两个人,突然奶奶的牙开始犯痛,开始牙痛了,虽然这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但是疼起来是非常要人命的。我看见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奶奶的额头上落下来,我看到之后感到非常揪心,但是奶奶还是疼得非常的吓人。没办法,我只好扶着奶奶去医院看病,因为奶奶已经年纪很大了,身体很不好,牙疼起来,就让身体变得更加虚弱。
看完病以后,奶奶脸色苍白,没有一点力气,当时我小心翼翼的扶着奶奶准备坐公汽回家,这个时候我们看见了一位残疾人的叔叔,只见叔叔从我眼前经过,他是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可是在他看见我和奶奶在公汽上的时候也主动给我们让座。我们都说你不方便,这个地方还是给你坐吧,但是这位叔叔说我没关系,你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要先让给老人坐。虽然他是一个残疾人,可是他却不会依赖任何人的帮助,他凭借自己的力量上车下车,不希望给公共区域人造成任何的困扰。我当时想到觉得叔叔真的好伟大,不希望打扰到任何一个人,虽然自己的情况很特殊,但是还是知道要爱护老人,尊重老人。即使自己不舒服、不方便的时候,也会照顾到身边更多的人。当时想着叔叔真的是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我变成了他这样的人,我会不会像他这样不去打扰身边的任何一个人,我会不会能像他一样的尊重和帮助别人。
虽然叔叔也是一个需要被帮助的人,可是他更希望的是因为他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所以我认为做人就要做这样的人。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11)
书架上《做事先做人》一书抽出来后看到封面上的两行字立即触动了我:事业不成功可以重头再来,做人的方向错了就注定了一生的悲哀;只有你领悟了做人做事的真谛,掌握其中的窍门,才能得心应手,无往不利。
人生在世,不外乎做人做事两个方面,会做人才会做事,做事的精彩源于做人的精彩,一个人无论是多么聪明能干,如果不懂得做人,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失败的结局。同样,做人做事没有长远的眼光,没有通盘的规划,走一步算一步,总是揣着“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念头,也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学会做人和做事,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修之课。
我作为基层的管理者,首先在把握好做人的尺度上还有欠缺,我做事经常是不留余地,说话过于绝对,对待员工考虑不周全,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往往会气馁,指望主任伸手相助;碰到一些刁钻、有心计的人员,往往沉不住气,以致自己陷于被动、难堪之中,甚至因此被投诉。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结合现在读的这本书,我深切体会到在做人做事上,我们应该是:做人要沉得住气,做人要讲究细节,凡事多为他人考虑,努力做德才兼备的人。
做人与做事读后感(篇12)
寒假里我读了卢勤的《做人与做事》。我上网浏览了关于卢勤的介绍。她是我国教育界着名的青少年教育专家,30年如一日地向广大的家长和少年读者奉献她的爱心。人们称她为知心姐姐。
《做人与做事》是一本青少年思想品德和价值教育的读物,作者卢勤凭借着多年从事少年儿童教育的经验,结合当前素质教育的新形势,探讨了当代少年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这本书行文流畅,娓娓道来,融思想性、教育性和可读性为一体,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素质教育读物。
学习做人与做事,不仅孩子需要,家长也需要。这本书的每一章节都有两个部分:写给孩子、写给爸爸妈妈,是一本孩子和父母一起读,进行互动教育的好书。它告诉我们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平起平坐,学会与孩子交流。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认识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他们的独立倾向也在增加,他们对周围的现象和父母的言行有了自己的看法,性格更加成熟起来。这时,家长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处理一些事情是必要的,家长要学会与这一时期的孩子沟通的技巧,观察、倾诉、关注、理解、鼓励,注意自身的语气、声调,讲民主,使孩子感到个人的人格受到尊重、平等,才能与家长倾心交流。我认为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最具有影响力,成人的观念直接影响孩子情感、思想的发育。现在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不注意自己的言行,殊不知父母的每一个小节孩子都看在眼里。学生在学校里所受的思想品德教育,往往回到家被父母的一两句话抵消了。这无形中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产生了不以为然的态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认为孩子与父母、学校要互动才能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否则单方面针对孩子的教育将难以奏效。
读完此书,我感叹自己的浮躁,惋惜自己的肤浅。从她的身上感受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教师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科学的态度,更是诲人不倦的爱心。早期智力开发,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早期思想、品德及情感的培养,早期行为习惯的养成,则更重要。因为它为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确定方向并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