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您的要求我为您搜集了以下信息:“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相信您在本文中有所收获。当我们听过看过之后,受其中的启发会引起思考与联想,此时我们就可以将这些有想法汇集成一篇心得体会。撰写心得体会,不需要我们的文采有多华丽,而是要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篇1】
最近阅读了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家规》一书。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杨震、王羲之、范仲淹、包拯、张载、*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诵读《颜氏家训》、《诫子书》和《治家格言》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流传千百年的家规、家训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要遵守的规矩,也不是一家一人定下的规矩,而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是族人认同了的,是需要普遍遵循的规矩。家规家训诞生的过程也就是家族进行道德教育和形成共识的过程,希望通过制定家规,让家族成员明白什么是不能做的,亦或者说是希望其成为怎样的一种人。规矩在字典中是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但一旦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人生期盼,那么它又是温暖的让人愿意维护和遵循的。古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亡在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家规是一曲穿越时光的歌,而传承则是这曲歌中最美丽动听的音符。家风不正会给后辈埋下罪恶的种子,家风没有传承好,也会发生“癌变”。近年来在已经落马的老虎案中,“家族式腐败”屡屡发生,其中又以“虎妻”“虎子”在背后对贪腐的暗合、支援最为恶劣,例如: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局长*铁男陷入“老子办事,儿子收钱”的贪腐泥潭;全国政协原副主席*荣本人忏悔,家就是权钱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权钱交易所所长,全家老小参与腐败。由此可见家风不正,容易“数典忘祖”,容易“忘记和背叛”。
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仅关乎家庭或家族的兴衰,更关乎党风、政风、民风。正可谓:家风正,民风纯,政风清,社风好。家风传承的好,树木就会成为森铃,涵养出宜人的气候;家风传承的好,民风就会更加纯朴,汇聚出更好的风气。家风传承的好,人才会更加健康,点亮品德的明灯。在当下,党员干部学家规家训不仅是要学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孜孜教诲,更要从传统家规家训中汲取家风滋养和廉洁正能量,做培育良好家风的表率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篇2】
《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国与家,就像血与肉,天与地,深深镌刻和穿梭在浩瀚博大的历史轨迹上。
通过阅读《中国家规》中讲述的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起于春秋时期孔子,止于晚清梁启超,包括王羲之、范仲淹、包拯、王阳明、林则徐、曾国藩等历史人物和诸葛村、西溪洪园、乔家大院等名门望族,收录了历史上号称“家训之祖”的《颜氏家训》、传诵千年的诸葛亮《诫子书》、被誉为“治家之经”的朱柏庐《治家格言》等家规名篇。
闻罢墨香,如同跨越了千年的纬度,掐住了传承的脉搏,无异于炎夏中的一股清泉,骤雨后的一抹光阳,醍醐灌顶,为之一振。
《中国家规》讲述家规故事,展现家国情怀,从中汲取规矩意识、纪律意识,是党员干部教育的最佳读本。
读《颜氏家训》《治家格言》,体味到家规经典之所以流传千年却依旧醇香,鲛珠百年愈发夺目,不仅仅是因为家规展现出家族的契约精神,更是因为这是阖全家族之力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生产生活、育人治家、做人做事中不断总结、提炼而形成的,通过历史沉淀和甄别而约定俗成的规矩。
家规家训形成的过程也就是家族式道德操守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家规看是家谱中冰冷而生硬的条条框框,实则先辈温柔的耳边呢喃,蕴含了对家人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盼,它既是“言传”,又是“身教”,温暖的让人愿意自觉维护和遵循。
先人们的家规家训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于所刻于的石碑上、镌于的牌匾楹联或传唱的诗词之中,相反它们的力量穿越了时空,发挥出了令人惊叹的力量。
后辈子孙人才辈出,终不负先人期望,在流传百年的家规家训中,找到了修身立德的行为指南,在潜移默化中演绎了地域家族的兴旺发达。
阅读《中国家规》,可以寻找到一份言传身教的精神力量,感受家规的强大魅力,感悟家规的历史底蕴。对于广大党员干部而言,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政风清,“你若盛开,清风徐来”,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将《中国家规》的精神刻入心中,当好社会风气的“风向标”,汇聚清正廉洁的正能量。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篇3】
《中国家规》读后感600字!
家规家风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家规家风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每一个家庭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在每一位家庭成员的一举一动中。家规家风无言,却有着无声的力量,滋润心灵,培养美德。近日,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在此分享一些个人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爱老助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我看来,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因此我认为尊重老年人、关爱老年人是当今社会非常重要的家规家风。
行孝重在行动,行孝重在细节。我也是一名老年人,我想大多数老年人和我一样,希望儿女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吃几顿饭,多一些耐心,多一些倾听,多一些等待,多一些实实在在的行动,这就是孝道在家庭生活中最朴素的体现。
古人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说的是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尊敬别的老人。因此营造尊老敬老的醇厚民风,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例如多一些政策法律的支持,多一些养老模式的探索,多一些医养结合的尝试……我退休之后就来到了福州市老干部活动中心,这里有适合老年人的各类文娱活动,有专为老年人设置的各种配套设施,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工作人员,这里就是我们社会敬老爱老的一个缩影。许多的老年人在这里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度过了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希望尊重老人、关爱老人的中华民族传统家规家风能够不断发扬,让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代代相传。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篇4】
家规家训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近期,我阅读了《中国家规》一书,在此分享一些个人感悟。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何为国和家?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是小家,国是大家。那什么是法和规呢?国和家都是由人组成的,每个人的思想不尽相同,为了统一思想,制定了法律,人人遵守,不得违反,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惩罚。规定和法律大同小异,只是适用的层面和范围不同而已,但规定必须以法律为基础制定,不得超出法律范围。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规的出发点是维护家庭家族的有序和谐与繁衍发展,其实际的教化功能包括了树立基本价值观、培养道德意识、造就人格美德。家规成为了以礼为教的道德文化的重要成分,也成为了中华道德文化传承在最基本的社会层面的保证。而家教特别重视道德养成和价值观引导,尤其突出传统美德的教育。
有了家庭,就要有家规家训,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家风的传承。家训家规是有形的规范,家风则是无形的传统,在实际生活中家风的形成、传衍则有赖于家规家训的传承发扬。家规家训是以家庭为范围的道德教育形式,也是中华道德文化传承的一种方式,起到了家族繁衍发展的重要保障作用。
在社会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家规家训。以电视剧《士兵突击》为例,主人公许三多所在的钢七连,连队制度就是家规,不抛弃,不放弃就是家训。战争片大家应该看过不少,有一点大家应该注意到了。每一个好的连队都有英雄的影子,这个英雄就是这个团体的灵魂,有了灵魂就能更好的传承家规家训,从而形成这个团队的家风。结合实际来讲,黄陵分公司也是一个家庭,自然也有自己的家规家训,行业的各项规定、公司的各项规章、部门的各项制度就是我们的家规,煤销千里,德行天下就是我们的家训。煤销千里说明的是能力,德行天下说明的是人格魅力,两者结合,就形成了黄陵分公司的家风。
说到这里,又使我联想起了福建永定苏家的家训和善心正,语言必谨,举动必端,处事必公,为官必廉,事君必忠,费用必俭,睦人必善,乡里必和,这八必是通行的道德规范,对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有着学习和教育的意义。
优秀的家风家训就是道德规范。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传习和继承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优良美德,对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深刻认识和努力传承中华传统家训家规文化,既是领导干部政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加强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篇5】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指示“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中央纪委监察部响应并由其网络中心组织编写《中国家规》,全书收录诸多家风故事、家规名篇,彰显我泱泱华夏“家风正、家规严”的优良传统,亦提点党员干部、全国人民“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全书图文并茂,娓娓道来,吾人所思良多,受益匪浅。
家风持正,雨润万物
中国近代史上,被国共两党领袖同样推崇备至的人物,当属曾国藩。“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语即出曾国藩“八本”家训。此居官之本最好的注解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会上所说的“当官发财两条道,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 。曾文正以“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自勉且劝诫后世子孙——曾文正高居督抚大帅时,居乡之妻竟拮据到“杀一鸡之油省吃三天”;次子曾纪鸿任英法公使时,竟托左宗棠向远在新疆的刘锦棠借钱救急。
曾文正公言:“家中要得兴旺,全靠出贤子弟,若子弟不贤不才,虽多积银积钱积谷积产积衣积书,总是枉然。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家风持正,雨润万物。曾氏家风涤荡下,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卓有成就者如著名外交家曾纪泽、数学家曾纪鸿、女诗人曾广珊、化学家曾昭抡、考古学家曾昭、革命家曾宪植、画家曾厚熙等多达200余人!
家风隳坏,污秽尽来
因虎门硝烟而彪炳史册的林则徐劝谏后辈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家风隳坏,污秽尽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原副主席落马,中纪委公开通报案情时曾披露,案呈现出家族式腐败,全家几乎全部卷入其中。家人中总计10余人涉案,其中之妻于丽芳卷入最深,妻兄于平安或涉巨额索贿也遭调查并于2015年3月自杀身亡。
习近平总书记以反面典型提点党员干部时刻警醒自己“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注重家风培养,防微杜渐——“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
党员干部,仅独善其身,却无视家人权力寻租、利用影响力受贿,于万千群众视之,蛇鼠一窝而已。本就处权力高地,尚不管束家人清廉低调,家风尚难持正蔚然,又谈何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锒铛入狱,自是必然。
党员干部当如老一辈革命家,“勤俭持家、低调做人”。持正家风,应先正其身,而后定其家。如周恩来总理在家庭会议上严申“十条家规”:晚辈不能丢下工作专程去看望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买饭菜,有工作的自费,没有工作的,总理代付伙食费;看电影(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准用招待券;不准请客送礼;不准动用公家的车子;个人生活凡能自己做的事,不要别人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任何场合都不要讲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周恩来总理去世时,无子女、无财产,仅有赤诚之心、两袖清风,联合国亦降半旗向伟人致敬!
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清廉修身,廉洁齐家。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优良的家规家风,薪火相传!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篇6】
近期,读《中国家规》一书,使我受益匪浅,体会深刻,心灵净化,从中汲取了规矩意识、纪律意识。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众多传统的家训家教家风,聚成良好的中国家规,助力国人遵纪守法。
《中国家规》由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辑,选取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家族的家规,如孔府、范仲淹、诸葛村、包拯、朱熹、曾国藩等,讲述人物故事、家族经历、家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传承影响。
此书立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思想性、知识性、文化性、服务性,将在坚定文化自信上发挥重要的作用。用“七心”对待身边的人,是我学习《中国家规》的感想。
用忠心对待党和国家。不能忘记为了新中国解放而牺牲的先烈们,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忠于祖国、忠于党,有精忠报国、为党奉献之心。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大家,处处要以党和国家利益为重。
用孝心对待父母和老师。“百善孝为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爱如山,母爱如海,生养我者亦父母也,通过老师教育,才学到知识,成为人才,建设国家,报效父母。孝敬父母、感激恩师乃天经地义之事,要用孝心平等善待。
用爱心对待子女和学生。养育子女,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责任,也是老师的职责,当好慈母善父,当好“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把毕生的爱心倾注在儿女和学生身上,培养子女和学生成才是父母和教师的责任。
用责任心对待爱人。恪守对爱情、婚姻、家庭的承诺,夫妻关系受法律保护,男女朋友关系有道德约束,双方要有负责心,相互忠诚,相亲相爱,共同营造美好家庭生活,保持家庭团圆和睦。
用诚心对待同事和邻居。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同事要天天相处,与邻居和同事一起的时间比亲人还要多,如果遇到困难和不测,邻居和同事当场就可以提供帮助,所以要诚心实意、团结友爱对待他们。
用真心对待朋友。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往往比爱人伴侣、兄弟姐妹还要真诚纯洁,在各方面的帮助也多一些,“君子之交淡如水”是有道理的,因而应真心坦诚对待朋友,无私乐于帮助朋友。
用同情心对待弱势群体。因为天灾人祸、天生不足、抢险救灾等原因,形成一批社会弱势群体,要当好志愿服务者,用怜悯之心去同情他们,帮扶他们,爱护他们,切实关爱社会弱势群体。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篇7】
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组织编写的首部图书——《中国家规》,由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公开发行。全书讲述了50个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人物或族群的家规家风故事,昆山历史名人顾炎武、朱柏庐的家规家风故事入选其中。
《中国家规》一书是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中国传统中的家规”栏目内容基础上结集而成的。该栏目通过讲述历史上那些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家风家教故事,展现中国家规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现代的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其中,《江苏昆山朱柏庐:律己修身,垂训后世》和《江苏苏州昆山顾炎武: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先后于2015年9月、2016年11月分别刊载于网站该栏目。
在《中国家规》一书中,收录了顾炎武、朱柏庐的经典家规家训,配以故居、地域风光等图片,并编录大量历史文化知识和人文地理信息,全书突出文化性、思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篇8】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别是最具代表性的儒家文化,历来重视身心修养问题。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由先贤的个人身心修养过程中总结提炼而来,升华成为家风文化,更是身心修养的精华所在。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络中心编著的《中国家规》一书,收录了历代名家名人家规,字字珠玑,凝炼出家风文化和身心修养的精粹。提高身心修养,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养分。
诸葛亮《诫子书》说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先贤为我们淡泊名利、修心立志指明了方向,树立了楷模,教导我们当以儒者的无私无畏精神,担当起责任,公正、清廉。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提醒后世儒者勤研学问、勤读诗书。唯有立定治学的志向,不忘初心,刻苦读书钻研学问,并在家庭中推开读书的风气,才能抵制各种过度和过分的应酬玩乐或追名逐利的俗流,树立清白家风。
确立了志向,明白了道理之后,从来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成就身心修养的,而是需要在实践中全面贯彻这种志向和运用这些道理。正如王阳明所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只想不做、或者光说不做,身心修养就成为空谈。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理念,这就由修心延伸到了修身。
知行合一,践行身心修养悟得的道理,改正恶习,拒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和工作生活作风,是修身。我们公职人员,修心是端正态度,修身就是清正廉洁、作风严谨、勤于精业、克己奉公等具体的言行习惯的规范要求了。
家规的意义,不仅在于提高思想认识水平,更在于最终成为家庭成员共同自觉遵守的言行规范,为个人和家庭命运保驾护航。
修身,首先要自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人有错误不怕,怕的是有错而不自知,或者刻意回避;怕的是知错不改、屡屡再犯。要改正各种错误和不良习惯,就要长期坚持反省自身。
修身,最大的困难也正在于持之以恒地不断改正错误和恶习,进而养成一系列良好的言行习惯。
在此问题上,我们一方面需要在实践中改良习惯,勇于直面错误和恶习,并在实践中改正它。而且越是在修身的艰难处越要下功夫。练字,我有一个习惯,纸要糙一点、笔要秃一点,越难练的字,越要多练习。改善习惯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在最日常的俗事俗务之中,在改错的最艰难处,才是最好的时机。
改正恶习、养成良好习惯,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精神固然可嘉,但在出狠招的同时,还要持之以恒才行。
一个人养成恶习容易,但改为好习惯不简单,因为恶习往往和安逸懒散挂钩,改正意味着极为残酷且反复的自我斗争。自我约束管理上,晚清名臣曾国藩最是值得敬佩,一旦立志,即数十年如一日,下苦功改过自新,当然应该成为后世的楷模。
改过和养成良好习惯,应当通过家规家训,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风尚和氛围,家庭成员间互相帮助、互相提醒、互相勉励、互相促进。但凡清白之家,必有优良的家风。
修身是要克服惰性,一旦定下的习惯规矩,再难也必须每天都做到,不下这样的苦功,修身无从谈起。修身还要特别注意慎独的问题,不可掩其不善,自欺欺人。元时,许衡有一次在盛夏时节赶路,口渴难奈,路人纷纷支路边摘梨吃,唯独许衡不为所动,被路人嗤笑迂腐,许衡解释说:“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历代名儒世家的家规家训中,朱柏庐(一说宋代朱熹作)的《朱子家训》很值得推广和学习,其文俭约朴实,其意勤俭仁厚、持守修身甚严,实属历代家规的典范。
如此优秀的家规家训,为我们勤研学问、砥砺德行指明了方向,可让我们提高身心修养、养成良好习惯,进而形成优良的家风。
作为公职人员,应当汲取优秀传统家规文化的营养,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营造勤政廉政的良好氛围。
中国家规读书心得【篇9】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马丕瑶字玉山。道光十一年(1831年)出生,因家道中落,入学很晚,32岁才中进士,分发山西候补知县,开始了其仕途生涯。
在山西平陆,他主抓捕盗;在永济,他大力兴学;在解州任上,他助困扶弱;在太原任上,他根治水患;在穷省贵州,他让财政扭亏为盈;在广西任上,他主抓定边圉,兴农桑,开启民智;在广东任上,他全力办团练,固海防,查赌局,斗巨贪,不遗余力,到死方休。
于公,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私,他“修己以正人”,以致其挚友个个忠良,其子弟英才辈出。在为官、交友、教子等方面,他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历久弥新。
通过马丕瑶的事例可以说明家有家规,国有国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法律是规矩,法律是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行为的。我国法律规定了公民享有什么权利,应该履行什么义务,并对不履行义务的.行为予以制裁。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对于一个党员,纪律是高压线;对于一个政党,纪律是生命线。党的规矩包括党章、党纪、国法,还有党的优良传统。
对于一名党员干部来说,法律是其作为公民的行为底线,纪律是其作为党员的行为底线,而规矩则是对其作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的自我约束的更高要求。
从同志的讲话中可以看出,规矩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正所谓“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立规矩、正规矩、治规矩,说到底就是要凝聚民心,因此作为党员干部来说,守纪律讲规矩是最起码的行为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