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会运用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什么样的范文比较高质量?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黄金时代读后感5篇》,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1
我分了好几段才看完这部电影,说实话并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足够吸引支撑我一口气看到底,因为我总是对类似纪录片的电影不感冒。
其实这些文人的相处方式我不是很懂,对于萧红处理情感的方式我同样不懂。
不过,好歹看完了,觉得里面有的话说的还是很有道理,因此截屏留着自勉了。
这段是骆宾基问萧红,问什么能和端木蕻良那样的人生活三年,萧红如是回答。
此前,萧红和聂绀弩说,她有时很看不起端木,他胆小,懦弱。历史上也有这样的传闻端木曾两次抛弃萧红。种种纠葛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后来给了怀着萧军孩子时的萧红一生中唯一一次婚礼的人确是端木。
可能在萧红看来,不和最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和谁也就无所谓了。
这里不说萧红萧军的爱情,因为我并没从片子里感到那种深切的爱。不排除是由于我的钝感。
不过这是个通理,每个人都有所爱,能竭尽全力,敢竭尽全力,去爱自然是潇洒,也算不负此生,但并不代表会有最好的结局。
之前我确实不曾想过,爱也会成为一种负担。但它一旦成为负担,就也毫无甜蜜可言,所以我认为这世上根本不存在所谓的甜蜜的负担。
如果再一段关系已经不能保证大部分时间都令彼比愉悦,那,便永远地分开罢。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2
先冲一杯咖啡,让心静下来,然后坐到桌前,写写昨晚看了的那部电影,——《黄金时代》。老实说,看的我满肚子都是气。
《黄金时代》演绎的,其实就是萧红在战事不断、颠沛流离的年代里,逐步走向了创作最辉煌的黄金时代;汤唯版的;里面还有冯绍峰、黄轩、袁泉、王志文、朱亚文、丁嘉丽、沙溢、祖峰、张嘉译等诸多知名演员分饰角色。别说哈,到底都是些有功底的演员,尤其王志文扮演的鲁迅,我尤为喜欢。
还说《黄金时代》。萧红是我国近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成名作《生死场》。我看过她的《弃儿》,《呼兰河传》,和《回忆鲁迅先生》。萧红的创作风格独特,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可谓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那么优秀的女作家,在生活困顿中却尽遇渣男,人生坎坷不说,还偏偏又英年早逝,太让人扼腕可惜。甚至,扼腕的让人有些生气。
我以前只管看萧红的文章,还从未注意过萧红的人生历程。昨晚的《黄金时代》,尽管只是电影,但电影情节却几乎都是根据萧红的真实状况改编,也才算了解了那个悲情女人的坎坷。但她的悲情,也与她的做人方式有关。起先,本是逃婚离开老家出去求学,后却又生活困顿而投靠未婚夫汪恩甲,并与之同居;给是我,饿死都不再回头去投靠。然后遇到进步青年萧军,虽也幸福了一阵子,但颇有才华的萧军骨子里也难免花心放荡因子存在,使得萧红越到后面过的越痛苦;既然发现萧军放荡出轨(出轨的还是好友的老婆),就该果断离开,却依然打着爱的名义一再容忍,纯属自找折磨自遭罪。倘若第一段跟未婚夫汪恩甲同居是迫于生活困顿,还情有可原;但第二段跟萧军到后期,萧红靠稿费完全可以自食其力,却还要为情所困,这点实在不明智。甚至据说,萧军在萧红之后,又相继负心了两个女人;对于那样品行的浪荡男人,才华再卓越,也不值得。于是,看的我真想穿越过去开导开导她。但穿越终究是个神话。结果,只活到31岁的短暂人生,就把12年青春浪费在了两个渣男身上;12年呐,遇个忠于感情的实诚男人,即便只能活到31岁,也总能舒心的活到31岁,那样也不枉了;可偏偏事与愿违。可惜了一代才女,可惜了,可惜了。
——我满肚子的气,就是这么来的。
我是个比较情绪化的人,昨晚的电影看的我心里堵了一个晚上;现在写出来,心情才算平复下来。不过,《黄金时代》是一部非常诗化的电影,有些曾经在文章里间接看到过的场面,都成为了眼前的直观画面,非常过瘾;建议朋友们也搜来看看。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3
一个幸福的教师,他的人际关系是最简单的,他只认真理,不迷权威,他的理想就是实现孩子们的理想,他的苦与乐和学生们一致。在同事面前,他的心态是:我有最好的方法,我渴望与你分享。教师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理想支撑――为了孩子们成功,只有我们携起手来,才能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只有学生、自我、同事、领导之间有着最纯粹的关系时,我们的工作才是自由、宽松的、和谐幸福的!
幸福不是结果,而是我们回望成功之路时,那每一个细小、平凡、普通的细节,都是一朵让人心醉的幸福之花。要想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你就必须做好属于你的每一件细小的事,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激情满怀地上好每一节课,循循善诱地讲懂每一道题,精心地批改好每一次作业,全面地分析好每一张试卷,安抚每一颗伤感的心,帮助每一个困境中的人,做好每一次规划,反思每一次得失……
人生的幸福来自于你对三种关系的认识,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心,前两者都来自于外部,最后来自于自我,所以幸福更多地是一种感觉,你为你做过的事感到满足、快乐,你感受到这些,你就是幸福的人啦。教育的最高准则是培养幸福的人。所以,我们自己必须是一个幸福的人!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4
提起萧红,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她和祖父在花园内无忧无虑的生活,很少有人能够想起她一生颠沛流离,四处流浪。
萧红一生都未曾得志过,正如汤唯主演的《黄金时代》里所描述的,萧红没有按照别人的思路来写文章,因此不是很受欢迎。更别提正值抗日时期,许多作家忙着写抗战小说时,她却在写《呼兰河传》,得不到时代的认可,自然未能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萧红的性格极为坚韧,哪怕她一次又一次被别人抛弃,被命运玩弄,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辗转生活,可她在哭过之后,总会坚强起来去继续战斗,“这个世界上还存在一些让我死不瞑目的东西。”这便是萧红活着的理由,也是女性在乱世之中难得拥有的一些可贵品质。从整体上来讲,我不太欣赏和佩服萧红。她一直在寻找着爱她的人,自始至终她都相信这着爱情,相信有一天她会和爱她的人能安安稳稳的生活在一起,只是可惜,所有她爱过的男人都未能如其所愿。不是将其抛弃,就是自己参军,或好或坏,上天一直在和她开玩笑。可是,她为什么不尝试着一个人独立生活下去呢?既然找寻不到自己的爱情,她大可以交一大堆朋友,谈天说地,交流写作,这也是一种动乱中的安稳。可她没有这么做。我想,她还是没有从封建的圈子中彻彻底底地跳出来。也不止是她,乃至那个时代的中国人都认为,女子必须早早出嫁,相夫教子,萧红怕也是这样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顺应时代,一方面又可以找到感情上的寄托。但孩子也算是一种感情寄托啊,她却弃之不顾,我至今也不解其是何用意。萧红临死时倒也不算孤独,端木就陪在她的身边。尽管如此,萧红的一生都未曾圆满过,甚至可以说,想得到的从未得到过。
时代背景决定了多数人的命运,国难当头,谁都不会有安稳日子可言。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上面的这些是网小编专门整理的黄金时代观后感600字精选2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金时代读后感 篇5
以前听过王小波,却未读过他的书,这次通识课要读他的书,去图书馆借了他的《黄金时代》。
翻开书,一页一页看下去,有点小小的惊奇,这和我以前看的书太不一样了,作者竟是这样来描写生活的。前看的书里面没有这样对性的频繁描写,而作者写性就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干任何一件事一样的自然,虽有性却也不使人觉得色,似乎在那样的年代,在那种环境下,人被压抑的只能用性来宣泄内心的欲望与反抗。
人与生俱来的三大欲望在作者的书里都被限制,书中的王二二十一岁,这是他的黄金时代,他说他有好多奢望,他想爱,想吃,他是插队的,被队长穿小鞋,生命虽不至于受到威胁,但总是去了一些自由。“结了婚的女人不偷汉,就该面色黝黑,乳房下垂。”而陈清扬恰恰相反,所以就成了众人眼中的破鞋。但她不是破鞋,她想证明她不是。
她认为破鞋都很善良,乐于助人,而且最不乐意让一让人失望,因此他对破鞋还有一点钦佩。这也是陈清扬的'黄金时代,虽被称作破鞋但她清白无辜。王二说他二十一岁时认为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到他。但后来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王二和陈清扬是没有被那个时代摧残的人物代表,他们内心对生活的感觉没有被那个禁锢的环境消磨掉,依然保持着人的天性,内心没有麻木,就如文中多次描写的性。
王小波对性爱大胆自然频繁的描写,或许是由于在那个时代收到的压制太多,太违反常理,是在经历了那样的压制之后对人性的一种探索,或许是要在长久的压抑之后要解放人的曾经被压制过的思想,,要释放内心的感情。就如文中他写道王二在喂猪时,猪食里的糠总是比平时多三倍,然后和司务长吵架,他说“我们的猪总得吃饱吧”看到这我笑了好久,他的语言太幽默了,幽默之中也许有一些无奈与悲哀吧,他是在说有生命的动物对事物的需求,也是在说人的一种自然需求。或许这是他用来想那个丑恶,压抑,愚蠢的环境挑战的一种方法,这是它的独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