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古典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语文学习中,诗词是必不可少的,古诗不仅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学素材,还能有效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你读过哪些惊艳绝绝的古诗词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日出入行,供你参考,希望能帮到你。
李白 日出入行日出东方隈,似从地底来。
历天又入海,六龙所舍安在哉?
其始与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安能与之久裴回。
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没于荒淫之波。
鲁阳何德,驻景挥戈。
逆道违天,矫诬实多。
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
【译文及注释】
太阳从东方升起,似从地底而来。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穿过天空,没入西海。自古以来,从来如此。人不是元气,怎能与太阳一样地天长地久呢?花草不对春风的爱抚表示感谢,落叶也不对秋风的凋残表示埋怨,哪里有谁挥鞭驱赶着四时运转呢?其实万物的兴衰旨由自然。羲和呀羲和,是谁要你载着太阳落入大海的?鲁阳有什么德行,竟能挥戈驻日?这些传说逆道违天,实在是荒谬绝伦!我将要与天地合而为一,浩然与元气涅为一体。
1、日出入行:乐府旧题。《乐府诗集》卷二十八列于《相和歌辞相和曲》,又在卷一《郊庙歌辞》中有汉之《日出入》古辞。
2、隈:山的曲处。
3、元气:中国古代哲学家常用术语,指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被认为是最原始、最本质的因素。
4、安得句:人怎能与日出日落一徉的长久呢?之:指前文所说的日出日落。
5、四运:即春夏秋冬四时。
6、汩没:隐没。荒淫之波:指大海。荒淫:浩瀚无际貌。
7、羲和:传说中为日神驾车的人。
8、鲁阳:《淮南子冥览训》说鲁阳公与韩酣战,时已黄昏,鲁援戈一挥,太阳退三舍(一舍三十里)。
9、大块:自然天地也。《庄子齐物论》:夫大块喻气,其名为风。成玄英疏:大块者,造物之名,自然之称也。
10、溟涬:谓元气也。
【赏析】
汉乐府《郊祀歌》有《日出入》一篇,是写太阳升落无穷而人生短促,希望乘着六龙成仙升天的。李白这首诗反驳这种论调,说太阳的运行是自然的,四时的变化是自然的,人是要死的,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根本否认六龙御日一类说法,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
汉代乐府中也有《日出入》篇,它咏叹的是太阳出入无穷,而人的生命有限,于是幻想骑上六龙成仙上天。李白的这首拟作一反其意,认为日出日落、四时变化,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而人是不能违背和超脱自然规律的,只有委顺它、适应它,同自然融为一体,这才符合天理人情。这种思想,表现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光彩。
诗凡三换韵,作者抒情言志也随着韵脚的变换而逐渐推进、深化。前六句,从太阳的东升西落说起,古代神话讲,羲和每日赶了六条龙载上太阳神在天空中从东到西行驶。然而李白却认为,太阳每天从东升起,历天而西落,这是其本身的规律而不是什么神在指挥、操纵。否则,六条龙又停留在什么地方呢?六龙安在,这是反问句式,实际上否认了六龙存在的可能性,当然,羲和驱日也就荒诞不可信了。太阳运行,终古不息,人非元气,又怎么能够与之同升共落?徘徊两字用得极妙,太阳东升西落,犹如人之徘徊,多么形象生动。在这一段中,诗人一连用了似、安在、安得这些不肯定、不确认的语词,并且连用了两个问句,这是有意提出问题,借以引起读者的深省。诗人故意不作正面的阐述而以反诘的方式提问,又使语气变得更加肯定有力。
中间四句,是说草木的繁荣和凋落,万物的兴盛和衰歇,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它们自荣自落,荣既不用感谢谁,落也不用怨恨谁,因为根本不存在某个超自然的神在那里主宰着四时的变化更迭。这四句诗是全篇的点题之处、核心所在。草不、木不两句,连用两个不字,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显得果断而有力。谁挥鞭策驱四运这一问,更增强气势。这个谁字尤其值得思索。是谁在鞭策四时的运转呢?是羲和那样的神吗?读者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作者的回答上来了:万物兴歇皆自然。回答是断然的,不是神而是自然。此句质朴刚劲,斩钉截铁,给人以字字千钧之感。
最后八句中,诗人首先连用了两个诘问句,对传说中驾驭太阳的羲和和挥退太阳的大力士鲁阳公予以怀疑,投以嘲笑:羲和呵羲和,你怎么会沉埋到浩渺无际的波涛之中去了呢?鲁阳公呵鲁阳公,你又有什么能耐挥戈叫太阳停下来?这是屈原天问式的笔法,这里,李白不仅继承了屈原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且比屈原更富于探索的精神。李白不单单是提出问题,更重要的是在回答问题。既然宇宙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那么硬要违背这种自然规律(逆道违天),就必然是不真实的,不可能的,而且是自欺欺人的了(矫诬实多)。照李白看来,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顺应自然规律,同自然(即元气,亦即溟涬)融为一体,混而为一,在精神上包罗和占有(囊括)天地宇宙(大块)。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能够达到与溟涬齐生死的境界了。
西方的文艺理论家在谈到积极浪漫主义的时候,常常喜欢用三个大来概括其特点:口气大、力气大、才气大。这种特点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李白诗中曾反复出现过关于大鹏、关于天马、关于长江黄河和名山大岭的巨大而宏伟的形象。如果把李白的全部诗作比作交响乐的话,那么这些宏大形象就是这支交响乐中主导的旋律,就是这支交响乐中非常突出的、经常再现的主题乐章。在这些宏大的形象中,始终跳跃着一个鲜活的灵魂,这,就是诗人自己的个性。诗人写大鹏:燀赫乎宇宙,凭陵乎昆仑,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大鹏赋》);诗人写天马:嘶青云,振绿发,腾昆仑,历西极,口喷红光汗沟朱,曾陪时龙跃天衢(《天马歌》)。诗人所写的山是: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泠风去,直出浮云间(《登太白峰》);诗人所写的水是: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泻入胸怀间(《赠裴十四》)。为什么李白总爱写宏伟巨大、不同凡响的自然形象,而在这些形象中又流露出这样大的口气,焕发着这样大的力气和才气呢?读了《日出入行》,我们总算找到了理解诗人的钥匙──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这是诗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自我形象。这个能与溟涬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思想基础。
有人认为,《日出入行》似为求仙者发(《唐宋诗醇》),可能有一定的道理。李白受老庄影响颇深,也很崇奉道教。一度曾潜心学道,梦想羽化登仙,享受长生之乐。但从这首诗看,他对这种逆道违天的思想和行动,是怀疑和否定的。他实际上用自己的诗篇否定了自己的行动。这正反映出诗人的矛盾心理。
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把述事、抒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既跳开了空泛的抒情,又规避了抽象的说理,而是情中见理,理中寓情,情理相互生发。诗中频频出现神话传说,洋溢着浓郁而热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而诗人则在对神话传说中人事的辩驳、揶揄和否定的抒写中,把天道自然的思想轻轻点出,显得十分自如、贴切,情和理契合无间。诗篇采用了杂言句式,从二字句到九字句都有,不拘一格,灵活自如。其中又或问或答,波澜起伏,表达了深刻的哲理,而且那样具有论辩性和说服力。整首诗读来轻快、活泼而又不失凝重。
djz525.com更多绝句古诗延伸阅读
东边日出西边雨全诗
东边日出西边雨全诗
《竹枝词二首其一》
作者:刘禹锡
原文: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注释:
1、竹枝词:乐府近代曲名。又名《竹枝》。原为四川东部一带民歌,唐代人根据民歌创作新词,多写男女爱情和三峡的风情,流传甚广。后代诗人多以《竹枝词》为题写爱情和乡土风俗。其形式为七言绝句。
2、晴:与情谐音。《全唐诗》:也写作情。
3、唱:也作踏,唱歌时用脚踏地,作为节拍。
诗意:
江岸杨柳青青,江面水平如镜,江上传来情郎踏着节拍的歌声。东边太阳高照,西边却细雨蒙蒙,说是没有天晴,却也还是天晴。
赏析:
《竹枝词》是古代四川东部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ku)州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但在写作上,多用白描手法,少用典故,语言清新活泼,生动流畅,民歌气息浓厚。刘禹锡创作多首《竹枝词》,这是其中一首。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爱情的诗歌。它描写了一个初恋的少女在杨柳青青、江平如镜的清丽的春日里,听到情郎的歌声所产生的内心活动。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描写少女眼前所见景物,用的是起兴手法。所谓兴,就是触物起情,它与后文要表达的情事。并无直接关系,但在诗中却是不可少的。这一句描写的春江杨柳,最容易引起人的情思,于是很自然地引出了第二句:闻郎江上唱歌声。这一句是叙事,写这位少女在听到情郎的歌声时起伏难平的心潮。最后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是两个巧妙的隐喻,用的是语意双关的手法。东边日出是有晴,西边雨是无晴。晴和情谐音,有晴、无晴是有情、无情的隐语。东边日出西边雨,表面是有晴、无晴的说明,实际上却是有情、无情的比喻。这使这个少女听了,真是感到难以捉摸,心情忐忑不安。但她是一个聪明的女子,她从最后一句辨清了情郎对她是有情的,因为句中的有、无两字中,着重的是有。因此,她内心又不禁喜悦起来。这句用语意双关的手法,既写了江上阵雨天气,又把这个少女的迷惑、眷恋和希望一系列的心理活动巧妙地描绘出来。
此诗以多变的春日天气来造成双关,以晴寓情,具有含蓄的美,对于表现女子那种含羞不露的内在感情,十分贴切自然。最后两句一直成为后世人们所喜爱和引用的佳句。
用谐音双关语来表达思想感情,是我国从古代到现代民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这首诗用这种方法来表达青年男女的爱情,更为贴切自然,既含蓄,又明朗,音节和谐,颇有民歌风情,但写得比一般民歌更细腻,更含蓄。因此,历来为人们所喜爱传诵。
让古诗绝句涵养我们的心灵吧!为我们迎接人生的更多挑战提供更多的力量,在此,djz525.com小编推出了专题日出唯美句子,请您欣赏。